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军事 > 回到唐朝当皇帝 > 全文阅读
回到唐朝当皇帝txt下载

    距离大战结束已经有好几个时刻了,李恪和突利正在王帐中举杯痛饮,就见mén外亲兵回禀突利,说苏定方帐外求见。突利吩咐亲兵将苏定方接到大帐。苏定方来到大帐,先是给李恪和突利施礼,这才对李恪回禀道,“启禀殿下,突厥溃兵已经被末将赶到了预定位置,接下来该怎么办还请殿下指使。”

    “定方,这件事情不急于一时,今天我们跟突厥一战,突厥的jīng骑已经被我们吓破了胆,他们现在是兵困马乏,绝对折腾不出什么大1àng。你也很辛苦了,先在突利二汗这里用饭,等吃完饭我们再聊。”李恪笑道。

    “诺——”苏定方明白了李恪意思,知道李恪不想在这时讨论这个问题,便不推辞,坐在了大帐的案几旁开始吃喝起来。

    突利见李恪这么说,心里很清楚李恪的意思。只是,他也不怪李恪,毕竟现在的战争已经不是阿史那部和颉利的战争,而是大唐和突厥的战争。他现在还没有正式投降李世民,归附大唐。所以。李恪这么做他自然也能理解。

    “汉王殿下果然都是骁勇之将啊!本汗确实佩服殿下的识人之能和用人制度!”突利1ù出了一点笑意,对李恪说道,“今日一战,汉王殿下手下大将陈其和孙2朗能在万军从中取执失思力和伏真的级,真是让本王身为敬佩,等到大战结束,本王一定要用我阿史那部最高的礼仪款待他们。”

    “突利二汗客气了,他们都是大唐的军人,能够为大唐征战四方是他们的责任和义务!”李恪谦虚的说道,谁都喜欢自己部下争气,能够受到别人的夸奖,李恪自然也不例外。而事实就是陈其和孙2朗确实值得突利的夸奖,今天要是陈其斩杀了执失思力,突厥大军不会溃败,要不是孙2朗斩杀了伏真,突厥骑兵不会败的这么轻松,溃逃的这么迅。

    “殿下——请!”突利举杯道。

    “二汗——请”李恪同样举杯道。

    当李恪和苏定方从突利的王帐出来回到唐军的大营时,李恪命令王中长召集所有的唐军将领到大帐议事。

    王中长出去没多久,就将所有的将领召集到了大帐。

    苏定方、孙2朗、陈其、郭shì封、许敬宗和孟山等人。

    “定方,你汇报一下我军今天的损失情况!”李恪淡淡的说道。

    “殿下,今天一战,幽州军负责右翼防线,大概损失了一万多人吗,能站之兵还剩下三万。在追击突厥溃败的途中,并州军和幽州军还有黑衣卫都没有过多的损失,大概只是损失了不到一千多人。”苏定方认真的回答道。

    “那现在我们能占之兵大概有多少?”李恪继续问道。

    “今天一战,缴获突厥战马四万匹,用这四万匹战马组建骑兵的话,我们能战之兵,骑兵大概在八万之众,步兵约有两万人马。”苏定方谨慎的回答道。

    “恩!”李恪点头道,他对今天的战果很满意,自己一方损失了一万多人马就击溃了突厥十万大军,而且斩杀了四万匹战马,这绝对可以说的惊天之战,在整个大唐来说这样的战役也是前所未有的功绩啊。

    “殿下,那我们是否将战功禀报给朝廷呢?”许敬宗小声的问道,他清楚这样的战果,这样的战功绝对可以给李恪声誉达到两一个高度,会给他今后争睹储君职位增加筹码。

    “延族,向朝廷禀报的事情还是先暂缓一下吧!”李恪笑道,“等到刘仁轨拿下定襄城的时候,你在汇总所有参战将领的战功,一并禀报给朝廷。”

    “诺——”许敬宗躬身领命。

    李恪不看众人,继续对苏定方说道,“现在,李孟尝哪里有四万大军,张公谨和杜君绰手里也有四五万大军,本王再给你两万大军,你们三方十万大军消灭被困的突厥亏足矣。”

    “恩——本王在给你一万骑兵,让你能够伺机而动,对上突厥逃兵的时候不至于太被动。”李恪继续说道。

    “殿下的意思是?”苏定方不解的问道。

    “苏烈——”李恪命令道。

    “末将在——”苏定方整了整铠甲道。

    “本王给你两万步兵,一万骑兵,命令你全权指负责幽北草原的战局。”李恪严厉的道,“而且,李孟尝、张公谨和杜君绰还有刘仁轨都要受你节制。等你们一举夺下定襄城,歼灭被围困的突厥溃兵时,你李恪率领大军前来支援本王。”

    “诺”苏定方领命道。

    “本王倒是想去会会颉利啊——这个草原上的枭雄!”李恪自言自语的道,随即,他又道,“孙2朗、陈其、郭shì封你们去整顿兵马,我们明天一大早便出并yīn山。”

    “诺——”陈其。孙2朗和郭shì封三人领命离开。

    见三人离开,苏定方又上前说道,“殿下,不知道该怎么处置这些突厥溃兵呢?”

    “定方,当年项羽是怎么处置二十万秦军的呢?”李恪笑着反问道。

    “末将明白!”苏定方回答道。

    虽然李恪没有正面回答苏定方问题,但他用了项羽的例子告诉了苏定方该怎么做。当年项羽歼灭了二十多万的大秦长城军团,为了防止降卒暴1uàn,将其全部坑杀。而李恪用这个例子告诉苏定方,他同样也可以这么做。他告诉苏定方,自己的要求很简单,就是任务完成之后将被围困的突厥骑兵全部坑杀。

    同时,就因为这个原因,才使得李恪当初跟突利在王帐中商议合兵出击执失思力和伏真时就一口答应了突利要求,那就是突利不想阿史那部的jīng骑追杀突厥溃兵。李恪答应突利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他不想让突利亲眼看到自己坑杀他数万突厥的降卒。毕竟,作为突厥人,要是让突利亲眼看到李恪手下坑杀这么多突厥降卒,突利即便嘴上不敢说,心里也有有芥蒂。

    同时,因为突利的这个提议让李恪对突利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对颉利也有了深刻的了解。那就是突利和颉利之间的差别,李恪现在很清楚为什么当初拥有相同实力的突利和颉利两个人,最终颉利成了突厥的可汗,成了草原民族真正的王,而突利只是一个部落的王,只能诚服于颉利。

    李恪仔细的分析了一下突利和颉利的背景还有身世,现了其中的关窍。突利名阿史那什钵苾,是始毕可汗之子。颉利,名咄苾,为启民可汗第三子,继其兄处罗为颉利可汗。两人都是突厥可汗的儿子,都是兵强马壮之辈。

    但是,两人同样的显贵,为什么颉利能够取得了草原真正的权利和荣誉而突利屈居第二呢?

    李恪分析的结果就是,颉利的枭雄,就像东汉的曹cào一样,他是宁可我负天下人,也不能天下人负我。颉利杀伐果断,有雄心,有壮志。而突利就不一样,从这次他请求李恪不要让阿史那部追杀突厥溃兵就可以看出他fù人之仁。

    试想,依照枭雄的态度,突利在这次大胜颉利之后应该收拢颉利残部,充实自己的人马,继而利用颉利新败,军心不稳的情况下兵颉利,夺得草原霸主的地位。更为重要的是,现在有大唐支持,只要他攻打颉利,很多部落都会响应他。

    可是,他却没有这么做,他只是解决掉了眼前的危机,一心想着安稳的做他的阿史那部的可汗。李恪知道这就是突利和颉利的区别。

    当然,李恪心里也很清楚,突利不想争夺权力的目的可能是因为阿史那云的关系。毕竟,他的一生只有这么一个nv儿,他想要个自己nv儿平静的生活,就不能不放弃对权力的yù望。帝王之家无家室,部落可汗也一样没有家事。突利要是政权夺利,阿史那部可能会成为众矢之的,她的生活肯定不会太平。李恪觉得突利也可能有这方面的考虑。毕竟,突利是父亲,作为一个很疼爱自己nv儿的父亲,他能够做得出这样的选择。

    不过李恪觉得这样未必不是什么好事,这样没有权利yù望的突利更利于自己今后的展。其实,对于李恪来说执失思力和伏真两人都可以生擒,没必要斩杀。但是,李恪同样清楚大唐打败颉利之后,李世民招降了不少突厥名将,里面就有执失思力。

    李世民招降徒具将领的目的是什么?就是利用他们控制突厥骑兵。这要放在以前倒是没什么问题。可是,现在的李恪征讨突厥,只要取得胜利,整个漠北有可能会划到李恪的治下。在这种情况下,李世民招降的突厥降将对李恪而言是一种掣肘,是李世民安排在李恪身边制衡他的钉子。所以,他必须要除掉这些人,将自己的统治的区域全部的将领都换成是自己的嫡系。

    当然,执失思力等将领的才能李恪很欣赏,他自己也有能力降服他们为己所用。可是,李恪身边有不少将领,降服了突厥将领,给他们要职,那自己身边忠心耿耿的将领怎么办?李恪有帝王之志,他的心xiong可以说很宽大,可是在现在这种情况下,他不敢太多托大。

    毕竟,突厥降将代表的是突厥人的利益,只要别人给他们的很多,他们未必不会背叛自己。

    所以,有了以上种种的原因,李恪才会制定出了斩杀执失思力和伏真的计划。而且,他不断要斩杀这两人,今后遇到的突厥将领他都不会放过。

    大唐打败突厥,能够统兵并节制突厥的人肯定只有他。要是没有人阻拦,他可能就是北方真正的王。他不想心存fù人之仁,这个时候放过这些将领,让他们将来给自己使绊子。

    晚上,李恪在寝帐看书,就见王中长回禀,说帐外突厥将领阿姆求见自己。李恪让王中长将阿姆领到自己的寝帐。

    阿姆进帐给李恪施礼,“见过汉王殿下!”

    “不知将军来此所为何事啊?”李恪问道,他知道突厥人说话直爽,拐弯抹角反倒让他们反感。

    “回汉王殿下,突利可汗下令末将带两万铁jīng跟随殿下西征颉利,末将前来是向殿下领命的。”阿姆平静的说道。

    阿姆说话的时候很平静,可李恪听完之后心里惊起了破1àng。两万突厥jīng骑,这可是一支不可小视的力量啊。攻取定襄的时候突利已经派出了一万jīng骑,李恪觉得他们在取下定襄城之后可能会跟张公谨等人一起西征,那现在再加上这两万jīng骑,自己手里不是已经有了阿史那部的三万jīng骑了吗?

    突利这是想干什么啊?李恪倒是开始思量起突利的心思来。阿史那部一共也就**万jīng骑,这一段时间经过几场战争,损失了一万多,又netg骑去定襄,突利手下也就六万左右的人马,现在又给自己两万jīng骑,突利还真够大方。这倒是不得不让李恪谨慎和小心。

    不过,看到眼前的阿姆,一脸沉稳的等待李恪的命令,李恪急忙说道,“明天本王就要出征颉利,阿姆将军现在就会营地准备,我们明天一早出!”

    “遵命”阿姆领命,离开了大帐。

    阿姆离开之后,李恪百思不得其解,怎么想也捉mo不透突利的派兵给自己的原因和目的。最终,他将这个问题归结到了阿史那云身上,也只有阿史那部这个突利最为疼爱的nv儿才能让他舍得hua这么大心血。

    然后,李恪再想到历史上不是就有突利归顺大唐之后想将自己的nv儿嫁个李恪的想法吗?当时李世民也不是答应了突利吗?

    “恩——”李恪点头自语道,“确实,也只有这样的解释才合理啊!”

    突利派兵给李恪,目的就是让李恪击败颉利,给他积累军功,到时候李恪可以名正言顺的统领漠北兵马。等到自己归唐的时候,再跟李世民提出婚约,李世民肯定为了两部落的和平而答应他,到时候李恪节能统领大唐的马兵,还能以突利nv婿的身份名正言顺的节制突厥兵马,不正是一石二鸟之计吗?

    确实,从草原部落的继承大汗的过程中可以看出,有兵权才是唯一的出路。所以,突利为了之计的nv儿能够这么考虑,做出这样的决策不过为,可谓用心良苦啊!

    李恪想通了这点,嘴角1ù出了微微笑意。

    其实,他也是这么谋划,他现在需要就是权利,是兵权,只要给他时间,三年或者五年的时间,他有能力将整个北方成为他的天下。他现在倒是不怎么注重太子这个名分,他想的只是权利。

    只要手里有权利,东征高丽,西征吐蕃。他就不怕到时候成就不了帝王之业!

    而且,他的心思也不只是这么简单,不管是东征高丽,西征吐蕃在李恪看来都只是局部的战争,他的目的是打通丝绸之路,统治中亚,殖民欧洲,让欧洲各地都建起唐人街,这才是他现在真正的理想。

    第六卷]第三百零九章 突利看的很透

    ------------

    阿姆从唐军军营回到自己的阿史那部的驻地,他没有去自己的帐篷,而是来到了突利的王帐。突利正在篝火旁吃烤羊ròu,看到阿姆,他放下手中的羊tuǐ,问道,“你去唐军军营,汉王怎么说的?”

    “二汗,汉王说明天一早出发,让我今晚准备准备。”阿姆开口说道。

    “没有了?”突利有点惊讶的问道。

    “没有了——”阿姆回道。

    突利不再言语,他怎么也没有想到李恪对于自己派兵支援他会无动于衷。自己给李恪的这份大礼可谓不小啊,派阿姆的一万jīng兵跟李恪,再加上定襄城哪里的一万jīng骑,自己已经给了他两万jīng骑的大礼,这对他跟颉利的jīng骑jiāo锋可是一大臂助啊!

    而且,突利心中还有一个想法,那就是他没有打算今后李恪大胜颉利的时候跟李恪要这两万人马。

    阿姆看到突利陷入了沉思,他觉得很奇怪,他不喜欢思考问题,见到突利表情以为是对李恪不满,就开口说道,“既然汉王不领二汗的情,那我明天就推辞说自己身体不适,不去帮助他,二汗你也不必为此坏了自己的心情呢?”

    阿姆是突利的侄子,突利对他就像自己的亲生儿子,他对突利也向对自己的父亲一样。所以,他才会这么说。

    “阿姆,很多事情不是你想的那么简单。”突利看了阿姆一眼淡淡的说道,“你觉得这几年我们突厥战力低下是什么原因所致?”

    阿姆不知道该怎么说,他还真没有想过这个问题。而突利问他这个问题,说明突利的睿智。其实,整个突厥人都不会去思考这个问题,就连颉利都不会去思考。不是说颉利没有这方面的意识,而是他现在已经被虚荣和自大冲昏了头脑,根本就不会想到这些深层次的地方。

    “可能突厥各部落之中没有多少人想过这个问题,但是,我们都不能否认这就是事实,现在我们突厥骑兵对上唐军的话,已经没有了优势。”突利说道,“那是为什么呢?只能说明我们战力下降的同时,唐军的战力在不断的提升。”

    “而且,我们战力的下降的原因就是部族之间的战争消耗了我们的jīng骑,还有就是我们没有足够的粮食和财力,这导致了灾荒之年我们个部族的损失都很大。”突利说道这里,微微叹息一声说道,“通过跟汉王李恪接触,他知道他已经看出了我们突厥存在的这些问题。所以,他才会敢于跟颉利抗衡,才敢用区区十多万兵力去对抗颉利的二十万jīng骑。”

    “二汗的意思是?”阿姆不解的问道,他不清楚突利跟他说这么多的目的是什么。

    “我的意思很明确,那就是阿史那部的将来不能没有李恪的支持!”突利坚定的说道。

    “二汗的意思说李恪要做唐让的皇帝?”阿姆吃惊的问道,他跟大唐打了这么多年的仗,还是有一定的了解的。大唐现在的皇帝继承人的李承乾,是李恪的大哥。现在听到突利说李恪要做皇帝,他怎么能不吃惊。

    “二汗的意思我们阿史那部将来可能会成为支持李恪登上皇位的支持者?”阿姆问道,显然他是理解错了突利的意思,他认为突利的想让他帮助李恪兵变。

    其实,阿姆这么理解也不为过,突厥历代汗王宝座基本都是通过权力和血腥手段取得的。阿姆这么理解突利的话也没有错。

    “阿姆,你只说对了一点,那就是李恪肯定会成为大唐的皇帝,但他不需要我们帮主他夺取皇帝的宝座。”突利严肃的说道,“汉王李恪的志向很大,他的魄力很大啊!这样的人不动则已,只要他敢做,就没有能做不到的。”

    阿姆继续听突利指点他,实际上突利已经在个别的时候点名,今后他会成为阿史那部的统领。

    “李恪敢用自己节制下的两道数十州的兵马迎战颉利,这说明他很有魄力,只要这场战争他胜了,那他在大唐会取得什么样的地位?”突利分析道,“不说别的,单说只用两道数十州的兵马就打败了称雄数十年的突厥,你想他要是等了皇帝的宝座,举大唐的全国之兵,那他会打下一片多大的地域呢?又会成为什么样的霸业呢?”

    “二汗的意思我已经明白了,请二汗放心,今后跟随李恪西征颉利,我一定会尽力做事。”阿姆保证道。

    “其实,我这么做的另外一个原因还是为了你妹妹,他喜欢李恪,我也想促成他们两个人。”突利说道,“所以,不关于公与sī,我们都要无条件支持李恪!”

    阿姆一怔,他没有想到突利会将阿史那云许配给李恪。他对自己的这个妹妹很喜欢,很疼爱,他希望自己的这个妹妹能够幸福。现在听说会许配李恪,阿姆一想李恪的才能和智谋还有他的权势,阿姆倒是不觉得有什么不好。

    阿姆nòng清楚了突利的想法离开了王帐。

    但是,突利也隐瞒了一个想法,就是他许配阿史那云给李恪,更多的是为了阿史那云。阿史那部再怎么不及,只要李世民在,只要李恪在,就不会出现大的问题,即便倒是大唐不容他们,他们是草原游民民族,自然可以去更远的地方。但是,阿史那云呢?自己的那个最为疼爱的nv儿呢?

    突利深深的陷入了回忆,当初他是为了阿史那云,才会放弃对草原霸主的窥视,才会跟颉利妥协。

    既然,当初他为了自己的nv儿能够做出这么大牺牲,现在为什么就不能为了自己nv儿的幸福才做出一次呢?况且这次未必就是牺牲,依照李恪的才智,他肯定会打下一片广阔的天地。但是,这些地方远离大唐的控制范围,依照现在大唐的格局要想很好的控制他们就显得力不从心。所以,今后李恪肯定会派出大量的人去接管这些地方,到那个时候只要阿史那云生下男孩,即便他身有阿史那部血统不能登上皇位,也会被李恪派遣到这些地方成为牧守一方的王族。

    这难道不是一种获得吗?难道不是一种“舍”之后的“得”吗?

    突利想到这里深深的吸了一口气,他觉得自己是为了自己的nv儿,同样给她选择了一条艰难的路。

    第六卷]第三百一十章 西征

    ------------

    清晨的第一抹阳光驱走了一丝的寒气,阳光照样在枯黄的草地上,但怎么也融化不了战争的气息。李恪的军营,战马嘶鸣,战鼓擂擂,各路大军正在准备,随时听后李恪的命令,西征颉利。

    苏定方早已不在大营,他被李恪任命负责幽北草原的战事。所以,调兵遣将的人是孙贰朗,这个一战成名,斩杀了突厥左贤王飞勇将。而孙贰朗对于成功的斩杀突厥左贤王伏真之后受到了全军将士的尊敬,再加上他本身的统兵能力和陈其的从旁协助,整个唐军大营中的各营之间的准备工作做的很顺利,没有出现换luàn的现象。

    李恪在寝帐中用了餐,在王中长和孟山的护卫下走出了大帐。帐外的鹰卫早已将他的战马牵到了身边,李恪翻身上马,杀到了准备出征的大军前面。而就在这个时候,突厥一万jīng骑也在突利和阿姆的率领下来到了唐军大营,甚至李恪还在突厥身边看到了一身骑shè装的阿史那云。

    经过了草原上的一战,没有了颉利大军的威胁和压迫,突利整个人显得很jīng神。而他身边的阿姆则是jīng神焕发,体现出了一个马背上民族特有的吃喝拉撒都在马背上的jīng神。只有阿史那云的变化很大,今天的她穿上了突厥公主的盛装,显得特别的影人注目,特别的突厥的骑shè装让她在马背上突然出了那一抹的mí人的风采,再加上她娇美的容颜,李恪看到她的时候,阿史那云就像一朵草原上美丽的格桑huā。

    “本王多谢突利二汗专程前来送行!”李恪迎上突利,谦虚的说道。

    “汉王殿下严重了,你为我阿史那部解除了颉利的威胁,又要西征颉利,我怎么能不前来送行呢?”突利说完,叹了一口气继续说道,“只可惜本王身体不适,再加上战后阿史那部还有很多事情需要我亲自处理。所以不能跟汉王殿下一同征战,这让我觉得惋惜。”

    李恪对突利的话一笑了之,他知道这是突利说的官话,但李恪也不点破。

    随即,突利又道,“所以,本汗为了表示阿史那部对殿下相助我部族击溃颉利大军的诚意,特地派遣阿姆和他手下的一万jīng骑随同殿下出征,归殿下指挥,希望能够给一臂之力。”突利将话说完,看了一眼阿姆,对向阿姆道,“今后一定要听从殿下调遣,不能违抗殿下的命令。”

    “可汗放心,阿姆绝对服从殿下的命令。”阿姆给突利保证道。

    李恪看到突利和阿姆的表演,李恪觉得不管是在自己面前作秀,还是突利确实有意提醒阿姆听从自己的命令,他都表现的很感jī。

    “多谢二汗的支持,本王感jī不尽,日后你我同殿为臣,恪自当相报。”李恪真诚的说道。现在的李恪已经不是以前的那个什么都不懂和什么都不考虑的他,也不是一个做什么事情都不在感情用事的人。现在是他已经成了一个名符其实的政客,现在他做什么事情首先考虑的就是利益,自己的利益,其次才是感情。

    而能够让李恪发现这么大变化的原因,就是他这几年的支藩并州,统领并州和河东河北两道军务所学到的,还有就是通过对突利和颉利两个人的对比,他也从中深刻的认识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所以,他才会在瞬间发生了变化,才会有今天的表现。

    突利听到李恪的这句话明显一愣,随即他想到自己昨晚对李恪的分析,心里又不觉释然,他满意的点点头,他认为眼前的李恪才是真正的李恪,现在的李恪开始具备了雄霸天下的王者所拥有的潜质和气度。

    “汉王殿下客气啦——”突利笑道,然后他看了一眼身边的阿史那云,又看了一眼李恪,心有所悟的道,“既然殿下准备出发,那本汗也不在打扰了,部族还有很多事情要处理,就让云儿送殿下一程吧!”说完,他看了阿史那云一眼,见后者微微点头表示同意。而突利在得到阿史那云的同意,这才跟李恪告辞,离开了军营。

    李恪等突利离开便立刻命令阿姆为先锋将军,率领一万jīng骑作为前军给大军开路,又命令孙贰朗为全军大将军,负责大军的全部事务,陈其刷领一万jīng骑断后。

    下达完所有的命令,李恪这才对眼前的阿史那云道,“你还是回去吧,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再说了等打完了这一仗,我们还会再见的,到时候你到了长安城,本王再带你去玩。”

    “殿下——”阿史那云突利开口,可只喊出了这一生,她自己也不知道究竟该说什么。李恪没有chā话,继续等待阿史那云开口,阿史那云停顿了片刻,面带忧虑,开口说道,“这才西征很危险,你一定要注意安全。”

    李恪见阿史那云对自己很生命安全担心,他的心里很意动,其实,他也知道阿史那云的心思。所以,微微一笑说道,“你放心,本王不会有事的,本王身边是五千虎贲绝对不会比颉利的血狼卫差。”

    李恪说完,用马鞭指了指身边的黑衣鹰卫和狼骑营,高傲的道,“本王倒是担心颉利错误的估计了自己身边血狼卫的实力,让自己送命于我手啊!”

    阿史那云很相信李恪,自从在yīn山圣地第一次相遇,她就很相信他,再经历了幽北一战,阿史那云更加不怀疑李恪的话。所以,听到李恪豪强万丈的豪言壮语,她也淡淡的一笑,“我倒是希望颉利血狼卫就像豆腐块,这样你的五千虎贲就可以随便砍,随便杀啦。”说完这句话,她对李恪微微的一笑。

    李恪看着阿史那云那略带忧虑的mí人的微笑,突厥见觉得眼前的阿史那云就像一朵带血的蔷薇,让人又疼又恋。只是这种感觉刚一涌上他的脑海,李恪便压制了这样的想法。

    “你回去吧!大军已经出发,本王也不能耽搁太久。”李恪对阿史那云道。

    “那你一路保重啊——”阿史那云说道,她最终还是没有跟李恪提自己跟随他西征的事,通过李恪表现,她知道即便的自己提,他也不会答应的。

    而看了阿史那云离开的李恪确实就是这么想的,看到阿史那云已设的骑shè装,他就隐隐觉得这个nv孩子可能想跟随自己一起出征。李恪不认为阿史那云跟随自己出征会受到什么伤害,只要有自己保护她的安全就绝对没有问题,再加上她是突厥人,骑shè功夫不差,那安全就更加有保障。

    只是,在李恪的思维中,他的骨子里不希望nv人参加战争。不是说他歧视nvxìng,反而他很尊重nvxìng,认为nvxìng的很伟大的。但是,他认为战争就是男人之间较量,是男人必须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这中需要以付出生命为代价的游戏不适合nv人。同样,他觉得只要大唐还有一个可以站着的男人,就绝对不能让nv人上战场送死。

    第六卷]第三百一十一章 收获

    ------------

    草原的冬季即将来临,阵阵寒意已经弥漫在行军的道理上,从幽州城出发,绕过定襄城的突厥军队,踏上开往yīn山圣地的颉利出兵的这条道路上,李恪和他的征西大军就始终沉浸在战前紧张的萧杀的气氛之中。(谁都知道这次迎战的敌人的多么的强大,他是突厥的王,是草原上的枭雄,是统治了草原数十年拥有数十万jīng骑的枭雄颉利。

    可是,征西军的将士们一点都不畏惧,反而表现出了他们想迫切的想跟颉利大军一战,想跟草原霸主决一雌雄的决心。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统帅是李恪,是大唐帝国最有智谋的人,的仅次于军神李靖的汉王李恪。他们相信汉王李恪,大唐北疆的定海神针一般的汉王能够率领他们获得一场前所未有的胜利,能够让他们称雄草原,一雪前耻。

    冬日的残阳照耀在这支斗志高昂的前行的队伍当中显得有点疲惫,丝毫掩饰了不队伍里弥漫的杀意。特别是大军中央位置上的黑衣军团,人数大概在一万两千多人的黑衣军团可以说李恪的禁卫军,他们数次用自己强悍的势力证明了自己的地位,同样用自己强悍的攻击让敌人胆寒。所以,骑马前行的大军当中,他们绝对是一种恐怖的存在。黑sè代表了沉稳和大气,但在他们身上黑sè代表的杀戮和死亡。经过了十次的战斗,他们已经被李恪锻炼成了铁军,敢于跟草原霸主颉利的血狼卫一决雌雄的铁军。而且,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的忠臣,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他们是属于汉王李恪的军队,即便是大唐皇帝李世民,没有在李恪的情况也难以调动这支军队。

    黑衣军团的中央位置,也就是黑衣军中最为jīng锐的鹰卫中央是一身黑sè王袍骑马前行的汉王李恪。现在的李恪身边已经有了很多的将领,像苏定方这样的帅才,像李孟尝、张公谨和杜君绰这样的将才,还有想孙贰朗和陈其这样的猛将。所以,他已经很久没有亲自参加战斗了,没有必要穿上沉重而冰凉的盔甲。所以,秉承了黑衣军团的特sè,黑sè的骏马是和黑sè的王袍,李恪就像是身边这支黑夜死神的指挥官一样,用王真的姿态在审视他自己的禁卫军。

    “啪嗒啪嗒——”急促的马蹄声由远及近,李恪举目远望,发现是许敬宗快马来到了自己身边。

    “延族,出了事情让你这么紧张。”李恪淡定的问道。

    “殿下,云州急报,刘仁轨已经攻破了幽州城,苏烈下令刘仁轨驻守定襄城,他自己已经统帅大军会和张都督和杜将军开始了对突厥残部的歼灭战。”许敬宗一口气说完从云州传来的军报。

    “延族,这可是好事啊!”李恪欣喜的说道,“幽北草原的战争到现在已经彻底的解决,本王心里就再也没有什么忧虑,可以全心全意的跟颉利一战了。”

    “恩——是啊!”许敬宗含笑的问道,“不知道现在是否给朝廷发一份战报呢?微臣认为朝廷很盼望这么一份振奋人心的战报,再说大唐现在真的需要这呢一场胜利啊。”

    “恩——”李恪沉yín了片刻,继续说道,“战报必须要发,但不能太夸大其词,等到苏烈那边的战役一结束,你就起草战报。就说幽北草原北伐顺利完成,我军已经夺得定襄城。”

    “还有——”李恪想了半天,继续说道,“要将首功记在张公谨、杜君绰和刘仁轨三人身上,至于苏烈,你就说这场战役的统帅就他,还有李孟尝和孙贰朗都要记功,特别是孙贰朗斩首了突厥左贤王的功劳不能忘记。”

    “至于——陈其就不要记功了。”李恪话说到这里,微微叹息了一声,自言自语的说道,“这样的安排朝廷会看清楚的吧!”

    “微臣领命——”许敬宗首先是一愣,随即明白了李恪的意思。

    军功,在任何一个帝国永远都是晋身官职的第一途径。尤其是现在大唐将才济济现情况下更是如此。放眼整个大唐的军方势力,不能发现李世民秦王府的旧将把持着整个大唐百分之九十军职军权,这样的势力是任何人和团体都难以撼动的存在。但是,他们这些人当中又以李世民登基之后支持他的几个儿子原因而分成好几个派系。

    派系斗争永远的朝堂上难以抹去的遏制的竞争,只要有皇权斗争就会有权利斗争,只要有权利斗争就有派系纷争。所以,李恪自己想要争取皇位就不能置身事外。

    现在,让李恪在李世民眼皮底下拉拢军方势力的最为愚蠢的行为,更何况还有一个在军方和朝堂上举足轻重的长孙无忌。所以,李恪制定的计划就是培养自己的势力,不光是在朝堂上,还要在军队里面,就像这次能够挣得北伐的统帅权,能够让自己是部下参加幽北战役就是李恪的一次布局和安排。

    而现在战争胜利需要收获果实的时候,李恪可不想将胜利的果实让给别人,这就需要策略。而李恪的策略很简单,将首功记在张公谨、杜君绰和刘仁轨三人身上,目的就是为了刘仁轨。要是将夺取定襄城的首功功劳记在刘仁轨一个身上,以刘仁轨是李恪的心腹将领身份,朝堂上很多李恪的死为了打击和报复李恪,肯定会对刘仁轨的封赏要多方阻拦,甚至抹杀他的大功也不是没有。但是,记上张公谨和杜君绰两人就不一样,不说两人跟李恪的关系如何,就凭借两人是李世民玄武mén政变的急先锋,他们为了李世民入住太极殿立下的汗马功劳,是李世民的心腹将领这重身份,就没人敢说三道四。再说,李世民对自己心腹将领当年的表现肯定记在心里,只是当时属于政变,他不好意思封赏太重,现在借此功劳给两人重重的封赏也不为过。而刘仁轨的功劳和张公谨和杜君绰一样都是首功,两人要是封赏重的话刘仁轨肯定不会太轻。

    还有就是李恪虽然没有给苏定方记首功,但凭他的这张胜利的指挥着,是这场胜利的统帅,有了夺取定襄城和歼敌十万的战绩,他的封赏绝对不低。而孙贰朗有伏真的首级,封赏肯定不会太低,李孟尝也一样。至于陈其,李恪不想记载他的功劳有他方面的想法。

    许敬宗作为参军,负责的就是钱粮和军功,他跟随李恪时间久了,自然明白李恪的心思,所以对于陈其没有记功劳谱上没有异议。

    至于陈其本人就更好说了,当年斩了突厥第一勇士,李世民就像让他留在千牛卫当值,千牛卫可是李世民的亲军啊,那绝对的一份荣耀。可他就是死活不肯,哭着喊着要跟随李恪,对李恪忠心的这份上的将领,肯定会明白李恪不给他记功的用意,既是他笨,不明白这份用意他肯定也不会有怨言。

    许敬宗离开之后李恪命令大军继续前行,对于跟颉利决战可不像跟伏真和执失思力两人jiāo战,李恪一点都不敢掉以轻心。

    第六卷]第三百一十二章 中枢的意见

    ------------

    十一月的长安早已步入了冬季严寒的行列,初冬的寒流袭击了整个长安城,长安城的大街上行人已经慢慢的减少,东西两市已经不像夏秋之季那么繁荣。整个长安陷入了冬日的严寒当中,只是更为寒冷的不是冬日的天气,而是前方的战事。

    李恪作为北伐主帅,被李世民任命为北伐主帅,率领河东河北两道数十州的军队北伐,这是整个长安百姓都清楚的事情。可是时间到了现在,前方的战事还是没有一点消息,这怎么能不让大唐的百姓安心呢?大唐跟突厥打了这么多年的仗,多半情况下大唐都是惨败,而且大唐每次跟突厥作战的时候都是损失惨重。

    即便是汉王李恪,这个当今皇上最为看重的皇子,这个在大唐帝国依靠战功迅速崛起的皇子,战事在进行到现在还没有一点消息的情况下,长安百姓就是再怎么相信李恪,心里都开始变得很忧心。

    跟长安百姓同样忧心的还有候若依和杨妃,这是李恪生活中两个最为重要的nv人,第一个是他喜欢的nv人,第二个是他最为敬重的母亲。

    院子里的海棠huā已经掉落,树枝光秃秃的什么都没有,只剩下如山岳般的枯萎的枝干,侯若依一身淡淡的素以,静静的屹立在院子里,遥望着北方的天空阵阵发呆。远方的天边,夕阳落下的地平线的地方,她这一生最为深爱的男人,现在正在用自己生命捍卫大唐的尊严和百姓的安全。可是她自己呢?她对他什么都做不了,哪怕是一鼓励和关心的封信,哪怕是一个温柔的眼神。候若依想到关于北伐的李恪的时候,身体不由微微一颤,她的心在疼,她的脸sè略显苍白。她知道自己和李恪之间的距离,他们之间的距离现在已经涉及到了伦理道德,不是谁有勇气就能走到一起的。

    同样的身在千秋殿的杨妃,望着huā园里早已掉落的huā朵,遥望这北方的天际叹息不已。李恪的心思,李恪的志向她清楚,可以说李恪能取得今天的成就,这是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的。要是让杨妃选择的话,她绝对不会让自己的儿子再去这样冒险。可是身在帝王之家,贵为两朝帝胄的心里何尝不明白,李恪走到今天何尝不是形式所迫呢?

    跨过千秋单,向东的方向便是大唐的中枢心中,李世民处理朝政的两仪殿,而大唐帝国的皇帝李世民正在两仪殿里跟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和魏征、王珪、高士廉及岑文本、李靖等人商议军国大事。

    李恪的奏报今天中午的时候到了长安城,当兵部尚书李靖将奏报放到李世民的yù案上的时候一脸的欣喜,李世民急忙拿起奏报,当他一目三行的看完上面的内容时,他也没要想到李恪北伐会取得这么骄人的成绩。奏报的内容很简单,北伐战役顺利完成,歼灭突厥铁骑十万人,夺下了突厥城池定襄城,除此就是李恪记录了幽北草原一战的战功,给立功的将士请功。

    李世民自然知道这一场胜仗背后真正的意义,所以,他立即下令将朝中大臣召集到两仪殿商议接下来的对策,李世民知道突厥完败颉利肯定不会善罢甘休。

    “皇上,北伐取得这么大的战果,前线将士不能不赏啊!”长孙无忌谏言道,“只是,眼下最主要的不是大肆封赏的有功将士的时候,而是要解决取得胜利之后怎么面对突厥的反攻。颉利遭受到了这样一场败仗,以他的xìng格不可能就这么忍气吞声,肯定会起突厥大军兵临定襄城下。”

    “辅机说的不错,定襄城的战略位置很重要,突厥占领了定襄城,对大唐就可以退可攻,进可守。反之,大唐要是取的定襄城,就等于拔掉了突厥定在我们腹背的一颗钉子,让整个突厥在整个云州、幽州以北的草原就失去了粮草供应和修正的喘息之地,使得他们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可以为所yù为。所以,定襄城的战略位置对大唐和突厥都很重要,颉利不会轻易放弃定襄城。”杜如晦接着长孙无忌的话说道。

    “恩——”李世民沉yín道,“定襄城对大唐确实很重要,既然我们已经夺了这座城池,就绝对不能再将它拱手让给颉利,不知道诸位爱卿可以什么对策?”

    “皇上,就凭现在汉王殿下的奏报上说的这些问题,我们暂时还不能做出任何决策,还是需要静观其变。”魏征建议道,刚才李世民说要封赏有功将士,长孙无忌将话题转移到了防守城池上,魏征明白长孙无忌心里的想法,现在他这么说,就是提醒李世民防守城池很重要,但有功就必须要重赏。

    “皇上,微臣的意思是,这件事情我们还需要慎重,不能轻易做出决断,毕竟前方只传来一份奏报,我们还不清楚具体的情况。”房玄龄谏言道,“不过,即便是静观其变,大军也要做好出征的准备,虽然不能全部调集到云州一线,但隆冬已经到,运送粮草颇为不便,还需要提前运送到云州一线。”

    “恩——”李世民应声道,他并没有发表声明意见,只是思考了片刻,看了沉默不语的李靖,问道,“yào师是意思是?”

    李靖自从解职,入住中枢担任兵部尚书之后变得很谨慎,在朝堂上基本不发表意见。即便是军事方面,李世民不问,他绝对不会主动个开口说话。看到李世民问自己,李靖这才开口说道,“汉王和突利大军跟颉利一战,歼敌十万,可见战况很惨烈,再加上汉王殿下趁此机会夺下了定襄城,对突厥的打击很大。但是,消息传到yīn山,等到颉利调集大军来攻打定襄城,这期间需要一个月的时间。汉王殿下睿智聪慧,他心里也肯定清楚颉利不会善罢甘休,但是直到现在他还没有发来其他关于派遣援兵的奏报,可见他心里已经有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李靖话说道这里,看了众人和李世民一眼,见大家都听的很认真,他便继续说道,“既然,殿下心里有对策,我们何必画蛇添足呢?只要尽量配合他就行。”

    “李尚书说的很有道理,微臣认为我们现在最主要的就是配合汉王殿下的行动。毕竟,前方战事汉王李恪心里最清楚,既然他能够歼灭十万突厥铁骑,只要朝廷支持,他一样也能击败突厥颉利。”王珪也开口支持李靖。

    第六卷]第三百一十三章 妒忌是怎么产生的

    ------------

    “那yào师说朕该怎么支持他呢?”李世民若有所思的问道,他知道李靖话的意思,那就是临阵换将是兵家之大忌,再说李恪的能力毋庸置疑,对阵突厥他很有经验,不需要派遣其他的将领。

    “封赏有功将士,任命汉王李恪为行军大总管、李绩为副总管,随时做好征讨突厥颉利的准备。再任命前方有功将领为通汉道和定襄道行军总管,华州刺史柴绍为金河道行军总管,灵州大都督薛万彻为畅武道行军总管,合兵十多万,全部受汉王李恪节度,随时奉命分道出击突厥。”

    “皇上,微臣以为不妥!”长孙无忌立刻反驳道,他没有想到李靖会举荐李恪为行军道大总管,在长孙无忌的心里,这个位置的他留给已经归顺了自己的李绩的位置。

    “皇上,微臣也认为此时不妥!”高士廉也开口劝谏道。

    “皇上,此事还需慎重行事!”王珪也开口说道,让朝廷支持李恪可以,他可以趁机安排几个捞一些功劳,可是让李恪担任大唐针对突厥作战的最高统帅,他绝对不能不答应。

    长孙无忌和高士廉是太子李承乾的人,王珪是魏王李泰的老师,他们三人在这件事情的态度,是从自己是支持者对李承乾和李泰两人的利益考虑。所以,他们的拒绝很正常。

    只是,长孙无忌、高士廉和王珪的话音一落,房玄龄也开口说道,“皇上,大唐对突厥颉利迟早有一战,这场战争对大唐很重要,我们准备了四年,不能功亏一溃,还望皇上慎重行事啊!”

    “微臣也认为此事不宜cào之过急!”当李世民的目光移向杜如晦的时候,杜如晦思量了片刻开口说道。

    长孙无忌、房玄龄和杜如晦都是李世民最为倚重的人,现在不说其他是人,就说他们三人都不赞成李靖的提议,再加上李世民心里对李靖的提议很犹豫,这件事情便没有通过。

    “那就先放放,等待李恪新的奏报到了再做决断吧!”李世民淡淡的说道,“至于玄龄说的粮草一事——”李世民犹豫了一下,对房玄龄道,“玄龄,这件事情就由你来负责吧!”

    “微臣遵旨!”房玄龄恭敬的道。

    有了刚才大家的反对,意见不统一,李世民心里何尝不知道众人的想法,但最为帝王他不能表lù自己心里的想法,只能让众人回去考虑考虑,而李恪奏报上所说的给有功将士的请功问题也被搁浅了下来。

    等长孙无忌等大臣退出了两仪殿,李世民的脸sè突然现出怒sè,冷哼了一声。他又将李恪的奏报详细看了一眼,放在yù案上,重重的叹息了一声。

    ……………………….

    太子东宫,李承乾在知道李恪北伐取得了一场大胜的时候,心情非常的不好,脸sè非常的难看,他身边的王仁表和崔志机都不敢大声说话,生怕会惹得李承乾不高兴。其实,自从李恪离开长安去并州支藩,李承乾的心情好了很多,他的人稳重和成熟了不少。可是,在听到李恪北伐取得胜利,李靖还要给李世民建议让李恪担任行军道大总管的时候,李承乾的涵养既是再好也压不住心头的怒火。

    就在李承乾极度妒忌李恪的时候,长孙无忌来到了东宫。李承乾对长孙无忌很信任,对他这个舅舅言听计从,在看到长孙无忌的那一瞬间他心里的气消了一半,立即上前拉着长孙无忌问道,“舅舅,李恪在漠北取得了大胜,李靖还要举荐他担任行军道大总管,你说孤该怎么办啊?”

    “怎么办?”长孙无忌看了李承乾一眼,语气严厉的说道,“这件事情你不需要管,做好你的太子举行,记住舅舅说过的话,多听,多看,多做,少说,少参合朝中大事。”

    “那这件事情……”李承乾还要开口说话,就被长孙无忌阻止。

    “这件事情舅舅会处理好,你不用管。”长孙无忌说道这里,语气缓和了很多,柔声说道,“承乾啊,你要相信舅舅,舅舅不会让你吃亏的,你之需要做好你的太子,今后一切事情听舅舅的,明白吗?”

    “恩——舅舅,承乾明白!”李承乾道。

    长孙无忌要的就是这样的李承乾,乖巧,听话,懂事,他见自己的目的达到,又向李承乾问了一些生活和学习方面的问题,教训和纠正了李承乾的一些máo病,这才离开了东宫。出了东宫,长孙无忌回到自己的府邸,府里的下人告诉他,说长孙顺德、唐敛、刘政会已经客厅等候他多时了。长孙无忌急忙吩咐将众人请到自己的书房。等到众人来到他的书房,shìnv奉上茶水,关mén离开的时候,长孙无忌看了书房内的众人,除了自己的舅舅高士廉之外,太子李承乾的心腹重臣都在这里,他这才开口说道,“让大家久等了,老夫刚才去了趟东宫,安慰了一下承乾,真是不好意思啊!”

    他一开口就道出了自己让大家久等的原因,而书房里的众人又听说他去了东宫,心里自然没有刚才等他时的怒气。

    “辅机,听说李恪在漠北取得了大劫,今天在两仪殿的除了要给前线的将士们封赏之外,李靖还想让李恪担任行军道大总管,这件事情可不能轻易答应,要想出妥善的办法才行啊,”长孙顺德第一个开口说道。

    “是啊,汉王李恪这几年在并州的势力发展的很强大,这次幽北大劫,封赏有功将士,他在军方的势力又将增强不止一个档次,要是让他担任行军大总管,以现在大唐的军力打败颉利没是必然的,可是在这种情况下李恪肯定会将功劳给他自己的心腹将领,等到打败颉利之后呢?”刘政会语气严肃是说道,“到那个时候朝廷封赏有功将士,到时候谁有功,谁没功劳,还不是他一句话吗。而且,到时候不管是威望和还是在军中的势力,他都将会到达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对太子很不利啊!”

    “恩——”唐敛也开口说道,“辅机,这件事情我们不能大意啊!”

    长孙无忌观察了一下三人的神sè,发现三人的担忧都是发自内心,他这才缓和语气,开口说道,“依今天两仪殿议事的情况来看,皇上确实很信任李靖,不然不会对他的提议不反驳,只是他的犹豫也说明他心里还是不放心让李恪担当这样的重任,再说还有房玄龄和杜如晦两人表示反对,而魏征也没有说要支持,还有就是王珪也不支持李靖的提议。所以,说这件事情倒是不难解决。”

    长孙无忌说完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只是,皇上没有否定李靖的提议就说明他心里还是有这方面的考虑。因此,我们要反对的话态度也不能太过明显,王珪支持李泰,我们就支持王珪,推bō助澜就行。”

    “那对于李恪奏报上的封赏和行军大总管的人选呢?”长孙顺德问道,大唐对突厥的战争已经准备了四年,这次跟突厥一战肯定不会输,正是捞功的好机会,作为武将的长孙顺德眼馋的很,他不想放过这个机会。

    长孙无忌清楚长孙顺德的心思,他就是想趁此机会捞功劳。对于长孙顺德的这种想法长孙无忌倒是不觉得什么反感,反而在心里很支持他。而且,李绩现在已经归顺了自己,他自从到任职朔方后官职是有所提高,但权利反而被弱化,反倒是李恪掌握两道数十州的兵马大权,稳稳压制的李绩不能喘息。并且,李绩因为自己的侄子跟李恪已经树敌,他投靠自己就是为了利用自己和李承乾的势力想跟李恪抗衡。所以,长孙无忌为此也想提拔他,可是一直都没有机会,这次跟突厥的战争可谓是一个契机,长孙无忌真不想放过这个给机会。

    虽然,长孙无忌自己就是左千牛卫大将军,千牛卫又是皇城禁军,可以说他手里掌握着禁军大权。而且,掌管长安城安全的左右金吾卫中的左金吾卫大将军是长孙顺德。还京城十二卫大将军中有不少人跟他关系很好,可是长孙无忌心里很清楚,这些兵马驻扎在京城或者地方,调动这些兵马中都需要兵部的文书。很多时候,掌管这些兵马的将领除了参与训练之外根本就没有什么大的职权。相反的驻守在漠北一线边军就不一样,他们为了应付突厥骑兵,统兵的将领手中的权利很大,而这部分军队的势力很强。

    因此,长孙无忌为了长久的利益考虑,他对漠北一线的统兵将领和军队很重视。所以,他才会接纳李绩,想方设法的想增加李绩手中的权利。

    “恩——这确实是一个棘手的问题,老夫的意见是让李绩出任行军道大总管最合适,当然李靖也合适,只是看目前的情况,李靖推荐了李恪,那就表明他自己不想担任这个要职。”长孙无忌说道这里,停顿了一些继续说道,“只要李靖不跟李绩争这个大总管,目前军中最适合担任这个要职的就是李绩。”

    “恩,辅机说的对,李绩按资历和在军中的威望都比李恪高很多,他确实很时候做这个行军大总管。”唐敛符合道,“那我们就推荐李绩,让他做行军大总管。”

    “对,还有一点,既然王珪反对李恪担任行军大总管,他的目的可能跟我们一样,就是怕李恪担任行军道大总管,等到打败突厥之后应功受封而军功过大会影响了李泰地位。所以,我们不妨和他联手给他点好处呢?”刘政会郑重的说道。

    “好,就这么办!”长孙无忌点头看了刘政会一眼笑道。

    第六卷]第三百一十四章 心思和计谋

    ------------

    魏王府,李泰的书房,同样聚集了一批重臣,他们是李泰的心腹,是支持李泰入主东宫的铁杆。像黄ménshì郎王珪、民部尚书杜淹、尚书右丞韦tǐng,御史大夫兼任检校中书shì郎温彦博和程名振等。

    李世民两仪殿议事的内容已经被李泰知道,所以,他才会召集这些人来商议,自己怎么样才能在大唐对突厥的战役中分得一杯羹。李泰同样清楚入主东宫需要军方的支持,可是他最薄弱的就是得不到军方的支持,身边就一个程名振只不过就是一个将军而已,没有多大权力,在军中的威望就更别说了。

    所以,对于李靖提议让李恪担任行军道总管,李泰倒是没有什么太大的意见,毕竟他的策略就是让李恪和太子李承乾相斗,等到两败俱伤的时候自己再渔翁得利。只是,他不反对李恪担任行军大总管的前提就是自己能在这次大规模发动对突厥的战争中为自己的部下,也就是程名振得到一个将军的位置,让他顺利借军功上位。

    书房中众人的神sè显得很凝重,特别的王珪,他的李泰的老师,李泰的荣辱直接关系到他今后的仕途,他已经在李建成身上败了一次,他不甘心,所以,现在有了机会,在李泰身上他不能再败,他一定要将李泰推上东宫的位子。

    其他人诸如民部尚书杜淹和尚书右丞韦tǐng,他俩也是前隐太子李承乾的东宫属官,以前遇上李建成他们没得选,毕竟李世民太强大,现在遇上李泰,这是一个被李世民宠爱的皇子,他们怎么都觉得李泰入主东宫的机会很大,面对这样的机会,他们两个人也不想放过。还有像温彦博和程名振都有类似的想法。

    “老师的意见呢?”李泰看了一眼沉思中的王珪问道,对王珪他很尊重,而王珪也用自己的才学和智谋征服了李泰,使得李泰对他比对众人都要敬重。

    “殿下,微臣的建议就是推bō助澜,渔翁得利。”王珪坚定的说道,“李恪强大,首先威胁的太子李承乾,而且他会跟李承乾有夺妻之恨,李恪不管什么情况下都不会放过李承乾,李承乾只要登上皇位也绝对不会放过李恪,他们两个人都心知肚明。”

    王珪的眼睛炯炯有神,散发着智慧的光芒,现在是他就像一个智者一样分析道,“所以,微臣认为对李恪的强大感到不安的是李承乾而不是你,这次李靖让李恪担任行军道大总管,太子李承乾和长孙无忌怎么也不会让李恪领兵,他们有可能会推荐李绩,听说李绩已经投靠了长孙无忌。而我们不能反对的太明显,毕竟皇上对李靖很信任,对李靖的提议也很意动,我们没必要为了李承乾而让自己身陷泥潭,我们要做的只是顺其自然,让长孙无忌和李恪斗,趁机获得利益。”

    “老师的意思是谁给我们利益,我们就支持谁?”李泰好似听明白了王珪的话。

    “对,殿下,叔玠兄说的很对,我们就该这么办,不管李恪强大还是李承乾强大,首当其冲受到威胁的还是他们两个人,他们两个人现在就是死敌,他们之间的恩怨化解不了,只要我们推bō助澜,他们就有可能会拼到鱼死网破的地步。而我们何不从中谋取自己的利益呢?这不是一举两得吗?”杜淹也附和道,他跟王珪和韦tǐng都是老相识老朋友,王珪心里想的什么他很清楚。

    “恩,微臣觉得叔玠的意见很好。”这个时候温彦博也支持道。

    “好——”李泰语气坚定的说道,“那就听老师的,尽量为名振争取领兵的权利。”

    李恪说这句话的时候看了一眼程名振,后者立即想李泰拱手道,“殿下放心,末将绝对不辜负殿下的期望,会为殿下带出一支你需要的jīng兵。”

    ........................................................................................

    yīn山,突厥圣地,突利可汗颉利的王帐,颉利已经得到了十三万大军覆灭,自己的心腹爱将和左贤王伏真被斩杀的情况。刚得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他气的一口气杀了三名信使,愤怒的想要立刻发兵攻打李恪和他的并州军,但在收到信使的汇报说定襄城被唐军占领的时候,他立刻恢复了冷静,多年的领兵经验让他感觉出这次自己是遇到了真正的强大,他意识到唐军的主帅汉王李恪,跟他订立过盟约的李恪确实不简单,他不能轻敌。

    所以,他便召集了所以的部落的族长,大家商议的结果就是定襄城不能丢,要尽快夺回来。突利不能丢失这样一颗钉在大唐腹背的钉子,不能失去这样一座进可攻,退可守的城池。

    因此,颉利下令个部落首领、族长调集部落jīng兵到yīn山圣地,他要集突厥三十万大军亲征李恪。

    而现在,颉利就在跟各部落首领个自己的心腹将领在王帐中讨论行军路线。各部落的首领对颉利越来越坏的,动不动就杀人的打骂的脾气敢怒不敢言,只能低头忍受,大家心里想的,只要颉利不故意找自己的麻烦,自己倒是不会跟他过不去。而颉利的三个心腹将领,除了已经被陈其斩杀了的执失思力外,只剩下了阿史那?社尔和契苾何力两人。除此就是突厥的右贤王,颉利的儿子施罗德,他坐在右侧的首位脸sèyīn沉的看着在坐的部落首领,他跟李恪的死地,这次李恪击败了伏真和执失思力,施罗德心里也很不服气,想着要和李恪一决生死。

    “诸位部落的首领,你们该请吃大唐这两年对我突厥虎视眈眈,如今李世民不但派自己的儿子李恪不但帮助突厥斩杀了我突厥左贤王伏真和将军执失思力,而且,还让突利还收编了伏真手下的数万jīng骑,想着突利手中最少有十五万jīng骑。”颉利没有说出十万突厥骑兵被李恪的心腹爱将苏定方坑杀的真实情况,反而说是被突利收编,他的目的就是夸大突利的势力,而眼前的这些徒具部落的首领当初支持颉利派兵攻打突利,他们可以说跟突利已经结仇了,现在突势大,他们得罪了突利,只能跟着自己,只能跟随自己亲征。

    所以,颉利有了这层心思,才会歪曲事实。再者,他好友另一方面的思考,那就是说李恪歼灭了十万突厥jīng骑,这会让眼前的很多部落首领对李恪心里产生畏惧,对自己率兵亲征不利。

    所以,颉利继续说道,“所以,本汗不能容忍我突厥叛臣突利跟大唐勾结,威胁到我突厥权益和利益。”

    “谨遵大汗之命!”突厥被颉利统治之后成了他一个人的草原,他说一句话没人敢反驳,现在的商议军事成了颉利的一言堂。所以,众部落首领才会这么说,他们不敢反驳颉利的说的话。

    “好,本汗要的就是你们这份团结的心。”颉利冷冷的扫了一眼众部落的首领,然后将目光移向了支持自己,最为忠心的一个部落的首领脸sè,语气缓和的道,“纳威达,突厥的左贤王伏真已经被斩杀,但是,想要治理好我们突厥部落就不能没有左贤王,今天本汗就任命你为突厥左贤王,希望你不要让本汗失望啊!”

    “多谢大汗,纳威达绝对不会让大汗失望,纳威达愿意做大汗的先锋,率兵踏破定襄城,攻入云州,杀到长安。”纳威达是一个四十多岁的身体高大,脸上一脸横ròu的中年人,他没有想到自己会被任命为突厥左贤王,先是一愣,便明白了颉利的意思,欣喜的同时不忘了跟颉利表忠心。

    “恩——”颉利对纳威的表现很满意,而颉利的威严和一言堂的原因,使得这次让他任命纳威达为突厥左贤王的坐在帐内的其他部落的首领都不敢反驳。

    听完颉利的任命,帐内个部落首领的脸sè都很难看,他们都知道纳威达是颉利的心腹,而突厥左贤王在突利部落里是一个位高权重的王。颉利这么做的目的很明显,那就是想继续铁血的统治突厥,继续实行他的一言堂。另外让众部落首领比较忧心的问题就是突利,他们已经相信了颉利的话,都相信现在突利已经有十五万jīng骑,十五万jīng骑啊!这不能不使得曾经只会颉利讨伐突利的部落首领心惊和担忧。

    ..............................................................................................

    PS:今后会持续两更的速度,是不是的会爆发,还请书友们支持,下个月也就是四月份的月票老三提前预定了啊!

    第六卷]第三百一十五章 汉王的担忧

    ------------

    李恪大军又奔袭了三天的时候,渡过了图论河,他这才命令大军驻扎在河边,静等苏定方、张公谨、杜君绰和李孟尝等人,想汇合大军做再一步的商议。毕竟,这里已经远离了大唐,深入了突厥腹地,在没有苏定方和张公谨两人的粮草辎重支持的情况下,李恪也不敢在冬季的漠北草原深入太远。

    整个大军在孙贰朗的指挥下扎营,李恪就在帅帐里开始跟几名心腹将领商议具体的事宜,现在帅帐里的人都是李恪的心腹将领,像孙贰朗、陈其、郭shì封和许敬宗、孟山、王中长等人。

    首先,李恪对许敬宗问道,“延族,给朝廷的奏报已经发了吧?”

    “回殿下,两天前已经发了!”许敬宗回道。

    李恪点头,又向负责情报的孟山道,“苏烈和张公谨他们到了什么位置?现在的情况怎么样?”

    “回殿下,苏将军和张将军已经全歼了突厥残部,正在率军正向殿下靠拢,估计两到三天的时间就可以跟我们汇合。”孟山回答道。

    “突厥颉利那边有什么情报吗?”李恪又问道。

    “还没有详细的情报,可能路途遥远的关系吧!”孟山说道,他被李恪任命待在漠北,关键就是负责突厥的情报工作。

    所以,孟山的话李恪还是很相信,他也没要多问,只是想许敬宗,“延续,你看我们是否想朝廷禀明我们的意图呢?”

    “殿下,微臣认为还是发一份奏报为好啊!”许敬宗分析道,“这次大唐跟突厥jiāo战,涉及到今后数年之内的军权格局,很多人都想着争这份功劳,正所谓树yù静而风不止,你是想用极少的代价打败颉利,减少朝廷的损失,可别人不这么想啊!”

    “呵呵”李恪微微一笑,倒不是他觉得许敬宗说的不对,而是他认为自己并没有像许敬宗说的这样伟大,“现在的长安城,可能已经为了大唐向突厥jiāo战而让谁统领大军争吵不休了吧?延族你认为我们是否再添一把火呢?”

    李恪想许敬宗问这么句话的时候,脸sèlù出了一丝坏坏的笑意。

    “殿下的意思是?”许敬宗问道。

    李恪也不避嫌,帐内都是他的心腹,他不想隐藏自己想法让这些人觉得跟自己生分。所以,他停顿了一下,分析道,“大唐可是为了跟突厥jiāo战已经准备了四年,包括长安城外训练了四年的十万新军。现在,本王歼灭了突厥十万铁骑,突利又投向了大唐,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突利战力低下,大唐这个时候跟突厥一战取得胜利的机会很大。所以,不少人就把这次战争当成了自己升官的捷径,而也有那么几个人想借此机会将自己的势力渗入军中。”

    李恪话说道这里,看了认真倾听的诸人,继续说道,“所以,统帅全军的主帅就成了最为耀眼的职位,毕竟他指挥全局,只要战争胜利,就有他的功劳,可事实上大家都知道战争肯定会胜利。所以,这份功劳的板上钉钉的,不会出什么差错。而且,只要担任了全军的统帅,再通过自己的权利在必要的战场上安排自己的部下,让他们获取军功,只要战争胜利了他们就肯定能够升职,还会得到一部分军权。所以,不少人才会为此争的头破血流。”

    “殿下,那你想怎么添把火啊?”陈其不由的问道,只要对李恪有利,他就觉得对,只要李恪说的话,他就认为是正确的。

    “现在主帅的人选有不少,但集中在三个人之间,李靖、李绩——”李恪话说到这里,他便没有继续说下去,而孙贰朗又很不识趣的问道,“那第三个人呢?”

    李恪见孙贰朗这么一问,大淡淡一笑,道,“第三个人就是本王——”

    “李靖是父皇心中的人选,李绩是长孙无忌想推荐的人选,至于本王吗?”李恪说道这里,举目望向长安城的方向,叹息道,“肯定是李靖推荐的人选。所以,想要让本王能够顺利担任这全军主帅,我们也必须要向父皇推荐一个人才行。”

    “殿下的意思是推荐李靖?”许敬宗问道。

    “恩,就是李靖,父皇心中的人选是李靖,我们就推荐李靖为全军统帅,而李靖有推荐本王,那你想最终的结果会是什么样呢?”李恪饱含深意的看了一眼许敬宗道。

    “结果肯定是李绩别说是全军的统帅,可能连副帅或者某一路的将军到当不上。”许敬宗笑道。

    “那这件事情就jiāo给延族你去办吧!”李恪淡淡的笑道,又对身前是孙贰朗和陈其说道,“大军驻扎在河边,要将斥候安排到周围十五公里的范围之内,还要注意苏烈和张公谨他们的动向。”

    “诺——”孙贰朗和陈其回道。

    “没事了,你们先下去吧!”李恪摆手示意道。

    然后,陈其、孙贰朗和许敬宗等人离开了大帐,只剩下王中长和孟山两人,作为李恪的亲卫统领,王中长还身兼亲兵的职责,而孟山负责的情报工作,很多秘密情报他需要跟李恪单独汇报。

    “孟山,你给长安的朱童发消息,让他通知马周还有岑先生、褚遂良和孙伏伽等人,要建议父皇,支持李靖担任全军主帅。”李恪语气浓重的说道,现在的他倒是没有了刚才的洒脱,颇有大帅的威严。

    “末将明白!”孟山领命。

    “还有——密切注意吐谷浑的动向,本王就不信大唐采取这么大的军事行动,他们就能无动于衷,还能坐得住。”李恪冷哼道。

    “末将遵命!”孟山道,他见李恪没有什么吩咐,便离开了大帐。但脚刚迈出了大帐的mén口,见听李恪喊道,“派人暗中包括侯若依,还要查清楚金城坊会昌寺有个叫辩机的和尚,将他的一言一行都要收集汇总,等的本王回长安后再看。”

    “诺——”孟山答声道,只是他不知道为何,当李恪说出最后一道命令的时候,他觉得这个所谓的辩机的生命可能就要到尽头了。

    李恪见孟山离开,让王中长出去候命,而他自己也陷入了沉思。特别的对长安最近的情况,他有点捉mō不透。他总觉得长安城表现的太平静了,太安逸了,太诡异了!而在李恪的影响中,越是平静、安逸的时候,越会发生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情。

    而让他心里不安的一个因素就是他口中所说的金城坊会昌寺。他总觉得这个会昌寺肯定藏有秘密,不然怎么自己一想起它的名字,心头就布满yīn冷之意呢?

    第六卷]第三百一十六章 朝堂上的战争

    ------------

    长安城。

    两仪殿,大唐重臣们已经为了任命谁为唐军出师突厥的主帅而争执了好几次。主要争执的是长孙无忌为首的太子党和王珪为首的魏王党。而且,其中还有李世民依为左右手的重臣房玄龄和杜如晦也被牵涉其中。当然,像魏征这样的谏臣肯定也会参与其中,而保持沉默的就是李恪一派的汉王党。

    毕竟,李恪在朝堂上的根据不稳,魏征还不能算李恪的心腹。所以,中枢大臣之中没有一个人是他的心腹。

    长孙无忌是想让李绩为统军大总管,统帅整个大唐军队跟突厥jiāo战,而他列举的关于李绩在军中的威望和资历都足以说明李绩能够担当这样的重任。但是,李世民心中最为倚重的自然是大唐军神李靖,而且他绝对这场大唐对突厥的战役非同寻常,用李靖为行军大总管的话他很放心。可是,李世民在长孙无忌提出李绩为行军大总管的时候为了照顾他的面子,不想当面反驳了他。所以,他的意思只能通过杜如晦和房玄龄委婉的表达了出来。

    而长孙无忌在杜如晦和房玄龄提出李靖的时候,他心里就清楚了这可能是李世民的注意,不然依房杜两人的xìng格和心xìng,他们是不会跟自己起争执的。只是,他也不反对李靖担任行军大总管,可是有一点他心里很清楚,李靖举荐了李恪,要是李世民非要让他担心行军大总管的话,他选择副总管的第一人选肯定是李恪,而李恪在漠北军方的势力很大,只要他担任了副总管,这参加突厥大战的功劳基本都是会被他和他的手下收入囊中。所以,长孙无忌就是知道房杜两人举荐李靖是李世民的意思,在看到李世民没有跟他亲自点破之后便他就装作不知情,愣是跟房杜二人争执,他想让李绩担任行军大总管。

    长孙无忌敢于触犯李世民而跟房杜相争,并且不惜得罪李靖的主要原因是,他清楚的意识到一旦李靖担任行军大总管,要是让李恪为副总管的情况下,李绩的处境会很尴尬,别说是他能够但任某一路的将军,估计就连参战的机会都不会有。

    还有一个让他理直气壮的跟房杜二人相争的原因是,李靖始终不敢担任行军大总管,这就使得长孙无忌非争不可。毕竟,李靖的推辞可以看成是他对举荐李恪当行军大总管而不受李世民同意的一种怨念。

    只是,长孙无忌据理力争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在他的内心当中还有另一方面的盘算,他这次要是失败的话,他的威信会下降一个台阶,他在朝中的人望会再次降低,这是他不愿意看到的结果。因为,长孙无忌喜欢权力,他喜欢众人仰视他的感觉。

    长孙无忌有这样的想法是源自王珪一派的魏王党,刚开始李泰和王珪是支持他的建议让李绩担任行军大总管的。但是,当房玄龄和杜如晦提出李靖的时候,王珪从其中扑捉到了一些信号,立即改变了自己的立场。这使得长孙无忌很愤怒,他觉得导致王珪见风使舵的原因是自己的威望不够高,权利不够大。

    其实,长孙无忌这是当局者mí,王珪自然不是因为这个原因而改变立场,像王珪这样的辅佐了两代帝王的人,房杜敢跟长孙无忌据理力争,他能清楚的意识到这可能是李世民的意思,也就是说李世民最中意的人是李靖。既然,他知道了这个信号,自然不会冒着得罪李世民的危险支持你长孙无忌。再说王珪和李泰跟长孙无忌只是合作关系,又不是从属关系,王珪不觉得对长孙无忌落井下石有什么不对。毕竟,相对于得罪李世民,他更喜欢得罪长孙无忌。

    至于,魏征,他是很支持李靖,但他认为除了李靖之外,李恪常年跟突厥打jiāo道,最近又是一战歼灭了突厥十万jīng骑,他认为李恪熟悉漠北情况,李靖在担任行军大总管的同时,李恪可以任副总管。他虽然人单力薄,但他的谏言一向都很中肯,深受李世民的重视,使得朝堂上的众臣对他的话颇为慎重。

    所以,李世民再召集这几位重臣在两仪殿里商量了几次后都得不出一个满意的结果。没办法的他只能将讨论的问题放到朝会上,让众臣一同参与商议和讨论,但结果依然很让他失望。朝堂上的意见也分成两派,以长孙无忌为首的支持李绩的一派和以房玄龄杜如晦支持李靖的一派。当然,其中还有以李泰为和王珪为首的魏王党,依李泰的话来说,既然得罪了长孙无忌,那就要斩草除根得罪彻底,彻底让长孙无忌颜面无存,绝对不能让他的计划得逞。其他的朝臣,都不敢得罪这两拨人,再加上魏征的谏言,他们只能选择中立。

    所以,今天李世民又在太极殿早朝,再次商议北征突厥的行军大总管的人选问题。就见李世民的话刚说完,刑部尚书刘政会出班说道,“皇上,微臣举荐朔方李绩为行军大总管。”

    刘政会是长孙无忌一派的人,李世民心里自然清楚,刘政会的态度表达出了长孙无忌的态度。所以,李世民听完之后脸sè有点难看,他没有说话,只是静静的看着下面的朝臣。而刘政会说完,唐敛、高士廉和长孙顺德等人也出班谏言,说他们举荐李绩为行军道大总管。

    看着眼前的刘政会、唐敛、高士廉、长孙顺德以后站在众臣之首的长孙无忌,李世民一想到他们是跟随自己东征西讨的旧将,是自己忠心耿耿的臣子的时候心里愤怒异常,他之所以没有当面反驳长孙无忌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不想让自己面前的这些跟随自己多年的老臣们因为自己的反驳而没有颜面。只是,他怎么也没有想到他们尽然不领自己的情。

    而长孙无忌一党大佬们都出言举荐李绩,他身后那些党羽都不敢落后,稀里哗啦的站出了一大推人,大家都举荐李绩。李世民当政的时候明令朝堂上畅所yù言而不受罪,这使得这些人胆子比较大,不怕自己发怒而贬斥自己。

    见长孙无忌一党开始发力,房玄龄和杜如晦也不敢落后,不敢耽搁了李世民安排给他们的任务,只能出列跟刘政会和唐敛等人据理力争,而王珪和李泰也不敢落后,这样魏王党的不少人也出列支持李靖为行军大总管。

    李世民举目一望,就见朝堂是三分二的人都参与了这次争议,而且有一大部分人是跟随自己征战几年的老臣子。李世民压制不了自己心中的怒火刚想要发怒,就见一名千牛卫神情焦急的走到大殿mén口将一份东西递给了一名内shì,那名内shì一看jiāo给自己手中的东西,也不及走以往的程序,急忙快步走到殿前,高声喊道,“启禀皇上,汉王殿下六百里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