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言情小说 > 摄政大明 > 全文阅读
摄政大明txt下载

    ……

    ……

    坐在龙椅之上,看着“赵党”与“周党”之间的激烈冲突,德庆皇帝面无表情、看不出喜怒,但他的眉头微微皱着,眼神也隐隐有些阴沉。

    与百官们的观点一样,德庆皇帝也同样认为“赵党”的反应过激了,举动也实在是冲动莽撞,反倒是“周党”的表现更加克制一些,“周党”如今的激烈反击,很大程度上只是被“赵党”激怒了。

    所以,德庆皇帝心中难免有些埋怨赵俊臣,只觉得赵俊臣给自己出了一个难题。

    确实,朕是给了你赵俊臣一些暗示,隐晦的表达了支持态度,期望你们“赵党”与“周党”能够大干一场,但也要有个限度啊,你这样不思后果的大闹特闹、与“周党”彻底撕破了脸面,也彻底激起了“周党”的怒意,但你们“赵党”哪里是“周党”的对手?一旦形成了不死不休的局面,让周尚景发狠起来,朕就算是想要帮你,怕也是无从下手啊!

    确实,“周党”今日大举弹劾左兰山,乃是他们主动冒犯,但你们“赵党”见招拆招也就是了,大家来日方长,低头不见抬头见,何必刻意营造出这般水火不容的局面?难道你们“赵党”还能与“周党”一直斗下去不成?你们“赵党”有这个能力吗?

    确实,内阁之位至关重要,各大派系皆是眼红,“赵党”内阁无人,更是欲得之而后快,但内阁席位再是如何重要,也不值得与“周党”彻底翻脸啊,投入与风险相差多大你考虑过吗!

    总而言之,你赵俊臣将事情闹得这么大,究竟有没有考虑过后果?又让朕如何帮你收场?

    暗思之际,德庆皇帝心中有些不满,看向赵俊臣的眼神也略有些阴鸷。

    事有反常则为妖,德庆皇帝虽然一向都不认为赵俊臣有什么高妙的手段,但也同样不认为赵俊臣会是如此的不识进退、看不清形势。

    所以,以德庆皇帝的多疑性格,想到反常之处以后,很快就开始怀疑,赵俊臣今日的种种举动究竟是冲动鲁莽、不思后果?还是利用自己、借题发挥!?

    于是,眼看着“赵党”渐渐落入下风,德庆皇帝却依然是无动于衷,并没有出手相助,只是静观其变。

    但是,德庆皇帝很快就后悔了。

    因为,真正的混乱,才刚刚开始而已。

    *

    就在“赵党”与“周党”激烈冲突、并且“赵党”渐渐落入下风的时候,礼部尚书林维终究是无法抵抗黄有容的哀求眼神,面色沉重的缓步出列,开口道:“陛下,臣有话讲。”

    见到林维突然出列发言,皇极殿内所有人皆是一愣,他们原本以为“沈党”今日已是打定主意要坐山观虎斗,却没想到林维突然开口表态了。

    一时间,许多人的目光,纷纷是越过了林维,定在首辅沈常茂的身上,以为林维的表态乃是因为沈常茂的授意。

    但实际上,见到林维出列发言之后,沈常茂心中也同样是吃惊不已,不知道林维究竟想要说些什么。

    就这样,在百官的诧异瞩目之下,林维面无表情的缓缓说道:“陛下,臣认为,刚才霍正源霍大学士所讲的一番话,未必没有道理!如今内阁有了空位,包括大学士李和、工部尚书左兰山、以及少保赵正和在内,皆是入阁辅政的人选之一!但就在昨日,少保赵正和突然间遭遇弹劾,到了今日,则是左兰山左大人遭遇弹劾,而弹劾两位大人的诸位同僚,人员多有重复,并且绝大部分皆是与李和大学士交好,事情未免有些蹊跷,或许是有人想要打压异己、构陷大臣、暗中保送李和大学士进入内阁也说不定,还望陛下明鉴!”

    随着林维的话声落下,皇极殿内的百官皆是面色再变。

    在不知情的百官看来,林维突然间提及昨日赵正和受到“周党”攻讦的事情,显然是意味着“沈党”要联合“赵党”共同抵抗“周党”了!

    然而,听到林维的表态之后,沈常茂则是面色再变,神色竟是隐隐有些慌乱。

    与赵俊臣不同,沈常茂压根没有打算与周尚景进行冲突,也完全没有战胜周尚景的信心,哪怕是联手“赵党”也是一样。

    所以,林维的突然表态,无疑是打乱了沈常茂的计划,让沈常茂有些乱了阵脚,一时间竟是不知道应该如何反应!

    不过,沈常茂虽然是不知道应该如何反应,但并不代表“沈党”官员也同样不知道应该如何反应。

    昨日,在“周党”的进攻之下,“沈党”没有任何抵抗,就好似缩头乌龟一般,这样的表现不仅是引来了百官耻笑,“沈党”内部的众多官员也皆是觉得心中憋火,今日看到“赵党”丝毫没有畏惧“周党”的威势,寸步不让的与“周党”相争,“沈党”众人更是感到心中羞耻。

    如今,见到林维终于站出来展现了“沈党”的强硬姿态,意欲趁机报复“周党”,“沈党”众人也纷纷是感到心中畅快。

    于是,在林维的带动之下,许多“沈党”官员一心只想着出气,压根没有认真考虑利弊,纷纷是出列表态,支持林维的观点!

    “陛下,臣认为林尚书所讲颇有道理,近两日以来,除了大学士李和之外的入阁候选人纷纷遭遇弹劾,并且弹劾罪名颇为牵强,恐怕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是某些人图谋内阁的举动!”

    “陛下,昨日赵正和赵大人所遭遇的弹劾,如今回想起来也有颇多疑点,仅仅因为某些地方官员的不确实罪行,就突然牵连到赵大人身上,也实在是有些牵强,还请陛下圣鉴!”

    “启禀陛下,臣认为近几日早朝上的风起云涌,已是足以表明某些朝中重臣结党营私、打压异己的迹象,还望陛下严查……”

    “陛下……”

    仅仅只是片刻之间,就陆续有七八位“沈党”官员出列,站在了“周党”的对立面,并且他们的表态甚至要比之前的“赵党”众人还要更加激烈许多。

    另一边,“周党”有许多官员在“赵党”的反复挑衅之下,也同样是被怒火冲昏了头脑,已是彻底忘记了城府与隐忍,就好似炮仗一般一点就炸,如今见到“沈党”官员陆续出列反击“周党”,更是想也未想,马上就表态进行了反击。

    “陛下,臣认为,正因为赵正和与左兰山二人皆是入阁的候选人,所以才要更加的严格审视他们的官风人品,否则岂能让一些品行不堪之辈进入内阁核心所在?”

    “陛下,赵正和与左兰山的种种罪名,皆是罪证确凿、不容置疑,若不严查,朝野皆是不能信服,还望陛下明鉴!”

    “陛下,如今有这么多官员不顾事实、为赵正和与左兰山二人强行辩护,正是表明这二人存在结党营私的作为……”

    “陛下……”

    在“周党”的反击之下,越来越多的“沈党”官员卷入了这场冲突之中。

    于是,除了“赵党”之外,“周党”又与“沈党”发生了激烈冲突,因为“周党”的声势影响皆要远高于“赵党”与“沈党”,在“周党”的强大压力之下,“赵党”与“沈党”没过多久就不自觉的联合了起来,一同抵抗着“周党”的进攻。

    如此一来,虽然并非是沈常茂的本意,但“沈党”联合“赵党”共同对抗“周党”的局面,已是事实上形成了。

    与此同时,眼见着局势越来越混乱,朝中几大奸臣贪官相互攻讦、热闹非凡,向来是不甘寂寞的“太子党”官员们也一个个皆是兴奋莫名、蠢蠢欲动,只觉得眼前几只鹬蚌相争,或许自己就能化身为渔翁得利……

    当这样的想法出现之后,没过多久,就开始有“太子党”官员出列表态,以秉正发言为名,行添油加火之实,让原本就混乱不堪的局势愈加混乱了起来。

    *

    眼见着皇极殿内局势瞬息万变,原本只是“赵党”与“周党”之间的冲突,但“沈党”与“太子党”也纷纷因为各自的原因参与其中,转眼间就变成了朝中各大派系的大乱斗,不论是首辅沈常茂、还是高坐在龙椅上的德庆皇帝,皆是有些瞠目,再想要控制局势,却已是再无可能了!

    尤其是沈常茂,更是觉得冤枉,他固然是怨恨“周党”毁掉了赵正和入阁的机会,但他早已经被周尚景打压惯了,并没有报复“周党”的想法,但如今在林维的领头之下,“沈党”的表现却是脱离了他的掌控,开始与“周党”硬抗上了,一想到“周党”日后的报复与反击,沈常茂心中就有些莫名惊乱。

    不过,事到如今,随着越来越多的“沈党”官员卷入了这场冲突之中,沈常茂却也同样是无法脱身了。

    毕竟,若是在“沈党”众人与“周党”发生冲突的同时,沈常茂身为“沈党”领袖,却再次当起了缩头乌龟,那么沈常茂在“沈党”的声望也就彻底毁了。

    而德庆皇帝眼看着局势已是脱离了自己的掌控,心中同样有些急切,也终于不再是静观其变了。

    “肃静!”

    只见德庆皇帝突然用手大力拍打着龙椅扶手,一副雷霆大怒的模样,大声喝道!

    ……

    ps:并从没有放弃本书的想法,只是虫子现在思路有些乱,状态也有些萎靡……恩,尽量振作!明天依然会有更新!

    ……(未完待续。)

    ……

    ……

    德庆皇帝毕竟是至高无上的天子,威势极重,见到他大发雷霆之后,原本争吵声不断的皇极殿很快就安静了下来。

    只见德庆皇帝大声怒斥之后,声音反倒是低沉了下来,只是眼中的怒火更炽,冷声说道:“你们是朝廷大臣,不是市井间的泼妇匹夫!这里是皇极殿,不是街头边的茶馆戏院!像你们这般吵成一团、歇斯底里,毫无城府风度,只知道一味攻讦,成何体统?!朕要你们何用?!又如何敢指望你们代朕牧民、辅佐朕治理天下!?”

    德庆皇帝的声音不大,但压迫力十足,几位争吵最凶的官员,在德庆皇帝的怒斥之下皆是胆战心惊、垂头缩脑,再也没有之前的气势。

    不过,德庆皇帝虽然是通过一顿怒斥控制住了场面,但德庆皇帝心中很清楚,局面只是暂时得到控制而已,毕竟朝中各大派系已是彻底撕破了脸面,相互间的敌意十足,除非有某一方彻底认输,否则这场冲突绝不会轻易结束,德庆皇帝就算是可以强行压制一时,效果也绝不可能持续长久,种种矛盾只会隐藏起来,等到将来某一刻迎来更加激烈的爆发。

    于是,此时的德庆皇帝,表面上是一副怒不可遏的模样,接连斥责百官,也确实吓住了一些朝廷大员,但德庆皇帝的内心依然冷静,只是极速思索着眼前局面的解决之策。

    然而,如今的局面之复杂、各大派系的矛盾之深,已是毫不逊色于崇祯时期东林党与阉党之间的相互攻伐,想要解决这般复杂局面,智慧、手段、时机缺一不可,又岂是德庆皇帝仓促间就可以处理的?

    德庆皇帝一时间想不到解决之策,心中不由懊恼,只觉得自己之前一味的静观其变实在是失策至极,竟是任由这场混乱扩大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懊恼之余,德庆皇帝又恶狠狠的瞪视了隐藏在百官中的赵俊臣一眼。

    今日早朝上,赵俊臣至始至终都是低调至极,甚至连一句话都没说过,但以德庆皇帝的智慧眼光,自然看得清楚,眼前的复杂局势全都是源自于赵俊臣的推波助澜,说赵俊臣乃是今日局势的幕后黑手也不为过!

    也正因为如此,赵俊臣如今的低调伪装,落在德庆皇帝眼中就显得愈加可恨了。

    因为一时间没有想到解决各派矛盾冲突的有效办法,所以德庆皇帝暗暗思索之余,依然是怒斥不停,这一方面是为了争取更长的考虑时间,寻找扭转局势的机会,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进一步打压群臣的气焰。

    只见德庆皇帝继续怒斥道:“尔等身为朝廷大臣,朕重用你们、发给你么恩俸禄、授予你们权柄,乃是为了辅佐朕治理天下,绝不是为了让你们结党营私、相互攻讦!你们今日的种种表现,究竟是为了什么原因,难道以为朕真的看不出来吗?!你们这般明目张胆,还有没有将朕放在眼里?!”

    说完,德庆皇帝转头看向了位于百官前列几位核心重臣,又说道:“沈常茂何在!?周尚景何在?!程远道何在?!……赵俊臣何在?!”

    随着德庆皇帝的发言,沈常茂、周尚景、程远道三位阁老外加赵俊臣纷纷出列,皆是垂首躬身答道:“老臣在(臣在)!”

    德庆皇帝再次瞪视了四人一眼之后,终于将心中的怒火发泄到四人头上,讥讽道:“哦?原来你们四位都在啊!朕原本还以为你们四人今日告假没有上朝呢!但你们既然就在这里,刚才百官们激烈争吵的时候,你们四人身为朝中重臣,为何是不发一言、没有阻止!?若是只想要冷眼旁观、隔岸观火,事不关己就高高挂起,朕又要你们何用?朕还不如请几尊泥塑雕像摆在这里,至少泥塑雕像绝不会给朕添乱!”

    眼见德庆皇帝少有的同时斥责了几大党派的领头人,朝中百官更加是胆战心惊,以为德庆皇帝发了真火,只害怕德庆皇帝斥责了几位核心重臣之后,就会将矛头转向自己。

    与此同时,百官见到德庆皇帝在怒斥的时候,竟是将赵俊臣与三位阁老摆放在同一位置,又纷纷感到意外,这意味着德庆皇帝正式认可了赵俊臣的权势与影响力,已是将赵俊臣与几位阁老摆放在同一高度了。

    另一边,面对德庆皇帝的斥责,四位重臣的表现各有不同,程远道诚惶诚恐,沈常茂隐隐有些委屈,周尚景神色古井无波,似乎另有想法,而赵俊臣依然是低调至极,让人看不出任何的心思变化。

    不过,听到德庆皇帝的斥责之后,四人皆是下跪请罪,表现出了应有的谦卑之意。

    而德庆皇帝见到四人的表现之后,又看到百官们皆是一副噤若寒蝉的模样,眼中终于是闪过了一丝满意之色。

    在德庆皇帝看来,百官们的表现证明了自己的威严依然足以震慑朝野,这点让德庆皇帝的心情舒畅了一些。

    不过,德庆皇帝的怒斥虽然吓住了百官,但他对于今日的局面,一时间依然没有想到解决办法,于是德庆皇帝再次怒斥了百官几句之后,就表现出了一副厌倦心灰的模样,打算直接离开皇极殿,就这样将百官晾在这里,趁势结束早朝,进一步表明自己的愤怒姿态之余,也可以进一步争取解决问题的时间。

    然而,德庆皇帝刚刚从龙椅上站起来身来,转身就要离开皇极殿的时候,某位至始至终都低调无比的人突然出列发言了。

    若说这段时间以来朝中最低调的人,绝不是周尚景、也不是赵俊臣,而是太子朱和堉。

    在德庆皇帝南巡期间,太子朱和堉捅了商税的大乱子,等到德庆皇帝回京之后,又再次与德庆皇帝发生了观点冲突,所以德庆皇帝这段时间以来一直不爱搭理朱和堉。

    另一边,朱和堉接受了赵山才的建议,为了减少百官们的敌意,这段时间以来一直是少有行动,每日早朝都几乎没有发言,只是偶尔会暗示“太子党”众人支持德庆皇帝的立场,以此来缓和父子二人的矛盾。

    但就在这个时候,太子朱和堉却是突然出列发言了。

    只见太子朱和堉出列之后,扬声说道:“父皇,儿臣有话要讲!”

    听到太子朱和堉的发言之后,德庆皇帝离开皇极殿的脚步并没有任何停顿。

    在德庆皇帝看来,太子朱和堉一向是性格莽撞,说话办事也很少会考虑后果,今日“太子党”面对混乱局势的时候,不仅没有阻止,反倒是添油加火唯恐天下不乱,这样的大局眼光更是让德庆皇帝心中不满。

    所以,德庆皇帝虽然听到了朱和堉的发言,但德庆皇帝压根没有听完的意思,在德庆皇帝看来,太子朱和堉根本不可能有什么好建议,这个时候不添乱就算是不错了。

    然而,太子朱和堉接下来的一番话,却是让德庆皇帝大吃一惊!对太子朱和堉的看法也瞬间扭转了不少。

    事实上,太子朱和堉的一番发言,不仅是顿时间止住了德庆皇帝的脚步,百官们也皆是心中震惊不已,就像是一颗巨石投入了平静湖面,引起了轩然大波。

    哪怕是深沉如周尚景、低调如赵俊臣,听到太子朱和堉的发言之后,也纷纷是面色大变,只觉得庙堂局势的发展首次超乎了他们二人的预料。

    见德庆皇帝离开的脚步完全没有停止之后,太子朱和堉不等德庆皇帝询问,就急声说道:“父皇,近几日的早朝局势,可谓是混乱之际,百官们相互攻讦、寸步不让,若是长此以往,今后朝廷只会陷入争斗泥泞之中,再也难以脱身,这样一来,不仅朝廷的声誉会受到损失,朝中大事与诸般政务也会耽搁,说是天下大乱也不为过!”

    说到这里,太子朱和堉的声音稍稍一顿,然后用更加宏亮的声音说道:“儿臣认为,今日百官相互争吵之余,某些大臣的说法也有些道理,近些日子以来的种种风波,大都是源自于内阁的空位,这个空缺让百官们皆是眼红,欲得之而后快,在廷推之余,自然会有无数争斗与混乱!若是想要结束这些争斗与混乱,最好的办法就是尽早确定内阁的人选!然而,用廷推之法决定内阁人选,百官们各有想法,相互间谁也说服不了谁,不仅浪费时间,而且还会激发矛盾与冲突,今日早朝的情况就是明证,所以儿臣认为,内阁人选已是不适合再用廷推之法决定了,还望父皇乾坤独断,改廷推为特简,绕过百官的想法各异,由父皇您亲自任命!”

    随着太子朱和堉的话声落下,德庆皇帝眼中突然闪过了一丝异色,原本即将要离开皇极殿的脚步,也顿时停了下来,转身目光炯炯的打量着太子朱和堉。

    与此同时,百官则是哗然。

    前文已是讲过,内阁人选的决定,总共有两种方式,一种称为“廷推”,乃是明朝九卿与都察院共同决定人选;另一种称为“特简”,则是皇帝直接任命内阁人选。

    原本,在内阁成立之初,“特简”是决定内阁人选的主要方式,但随着内阁权势越来越大,皇权受到了限制,“特简”的方式已是越来越少见了,反倒是“廷推”成为了主流,也成为了明朝君臣之间的默契。

    而如今,太子朱和堉的这番建议,就是打破了君臣之间的默契,将内阁人选的决定权交由皇帝决定,这无疑会很大程度上增强皇权的影响力……

    所以,德庆皇帝自然是大感兴趣,而百官们则是大为震惊!

    于是,这场早朝还要继续进行下去。

    只是,因为太子朱和堉突然提出的建议,这场早朝的主题,则是从各大派系的冲突,悄然间变成了皇权与臣权之间的矛盾!

    ……

    ……(未完待续。)

    ……

    ……

    随着太子朱和堉的话声落下,皇极殿内的君臣众人皆是心中一震,也顿时间引起了无数暗流汹涌。

    其中,百官们自然是心中排斥,认为太子朱和堉的提议破坏了规矩、逾越了底线、侵犯了百官的权益,但因为各党派相互攻讦的事情,让德庆皇帝刚刚发了怒火、也让各党派与百官们自觉理亏在先,所以他们并没有马上就出言反驳,而是静静等待着德庆皇帝表明态度,若是德庆皇帝也同样表态支持了朱和堉的观点,他们再进行反对也不迟。

    另一边,德庆皇帝却是心中一喜,只觉得朱和堉总算是在正确的场合、正确的时间办了一件正确的事情,可谓正中自己下怀。若是太子朱和堉的提议可以通过,即使不能形成惯例,但也足以让德庆皇帝插手内阁的计划顺利完成了。

    此外,太子朱和堉表态的时机与方式也十分巧妙,正好是百官们办了错事、德庆皇帝气势占据上风之际,并且还将百官们的冲突域与内阁空缺联系在一起,让百官们失去了道义制高点,如此一来,德庆皇帝再想要趁机改“廷推”为“特简”,无疑是底气更加充足,胜算也增加了几分。

    所以,德庆皇帝自然不会放过这次机会!

    不过,德庆皇帝也清楚,自己若是直截了当的表态支持太子朱和堉的想法,那么百官们即使理亏,也必然会激烈反弹,毕竟内阁人选的决定方式涉及到了君臣之间的利益分配,百官们再是惧怕德庆皇帝、再是内斗不休,这个时候也一定会团结一致、愤起反抗的,到了那个时候,即使是德庆皇帝也很难以一己之力对抗百官们的集体意志。

    对于德庆皇帝而言,这个时候最重要的事情并不是急匆匆的表态支持,而是稳扎稳打、营造声势,让“特简”的理由更加充沛,让百官们失去反对的依据,进一步增加胜机。

    与此同时,赵俊臣则是若是所思的打量了太子朱和堉一眼。

    太子朱和堉的这般举动,可谓是一招妙棋,既是讨好了德庆皇帝、重新巩固了圣眷;也同时打击了朝中各大派系、让几位权臣吃了哑巴亏;又顺便重振了‘太子党’的声势,可谓是一箭三雕!

    不过,太子朱和堉的心机智慧只是寻常,即使能够想到这般妙策,时机把握也不会这般精准。

    于是,赵俊臣的脑中闪过了赵山才的身影。

    恐怕,太子朱和堉今日的表现,全都是出自于赵山才的建议。

    “这个赵山才,果然是惊才艳艳之辈,虽然年纪轻轻,但他的心智眼光恐怕已是不逊色老谋深算的周尚景太多了,竟是能够提前猜到我今日会与‘周党’激烈冲突的事情,也推断出了今日早朝上的混乱局势,并且做出了针对性的安排,想出了这么一招妙棋,着实是让人惊叹……看来,赵山才已是在‘太子党’内部站稳了脚跟、也理顺了‘太子党’的脉络,所以他终于是不甘寂寞,开始逐步的踊跃表现、发挥作用了……从今往后,原本已是显出颓势的‘太子党’,恐怕会成为心腹大患……”

    暗思之际,赵俊臣下意识的转头,向着周尚景看去,想要窥探一下周尚景的想法。

    此前,“赵党”与“周党”因为各自的利益而争斗不休,但如今随着太子朱和堉的提议,让德庆皇帝插手内阁的可能性大为增加,两党有了共同的对手,立场也会悄然间发生转变,或许会暂时联手也说不定。

    庙堂之上,敌人与盟友的相互转变,有时候就是这么的突然。

    转头打量之后,赵俊臣却发现,此时周尚景也正在打量着自己,眼神意味深长,表情也依然是高深莫测。

    注意到赵俊臣的探询目光之后,周尚景似乎是猜到了赵俊臣的想法,但他并没有任何表示,只是重新变回了垂首顺眉的低调模样。

    见到周尚景的表现,赵俊臣眉头轻轻一皱。

    *

    就这样,君臣心思各异之际,德庆皇帝转身回到了御座之上,但依然是面无表情,只是缓缓向太子朱和堉问道:“将‘廷推’改为‘特简’?你说得倒是轻松,但‘廷推’之法乃是朝廷惯例,也为历代先皇所遵循,若是说改就改,百官们又岂能心服?”

    德庆皇帝的一番询问,并不是质疑太子朱和堉的提议,而是秉持着“真理越辩越明”的想法,想要通过太子朱和堉的回答,以提前破坏百官们的反对依据。

    若是百官们能够想到的反对依据皆是被太子朱和堉提前驳斥了,那么百官们再想要反对太子朱和堉的提议,声势自然是要低迷许多。

    当然,太子朱和堉今日的表现虽然让德庆皇帝感到惊喜,但德庆皇帝对太子朱和堉依然不敢抱有太大的希望,也并不认为太子朱和堉能够完美回答自己的询问,并且堵住百官们的悠悠之口。

    依照德庆皇帝的想法,自己提问太子朱和堉只是一个开始罢了,若是太子朱和堉的回答不够完美、存在漏洞,那么德庆皇帝自然会让“帝党”官员们进行补充。

    然而,太子朱和堉的表现,却是再次给了德庆皇帝惊喜,让德庆皇帝顿时间对他刮目相看了。

    只见太子朱和堉听到德庆皇帝的询问之后,似乎是早有准备,并没有太多的考虑,马上回答道:“父皇,以‘廷推’之法决定内阁辅政人选,固然是我朝近百年以来的惯例,但仅只是近百年而已!在此之前,‘特简’之法才是决定内阁辅政人选的唯一方式!所以,儿臣并不认为‘特简’之法就是违背了朝廷惯例!事实上,先皇在位期间,也多次以‘特简’之法决定内阁人选,既然先皇可以这么做,父皇又为何不可以?”

    顿了顿后,太子朱和堉继续讲道:“更何况,不论是‘廷推’之法,还是‘特简’之法,都只是决定内阁辅政人选的途径罢了,依儿臣看来,途径并不重要,结果才是重要的!究竟选择哪种方法决定内阁辅政人选,终究还是要看哪种途径更加适合当时的形势,而不是固执的遵循惯例!如今,以‘廷推’之法决定内阁辅政人选,造成了百官们相互攻讦、庙堂局势无比混乱,若是持续下去,无疑是会影响大局,在这般情况之下,以‘特简’之法决定内阁人选更为合适!”

    听到太子朱和堉的回答,德庆皇帝的眼中再次闪过了惊喜之色。

    无疑,太子朱和堉的这番回答十分完美,让人挑不出破绽。

    这样一来,德庆皇帝近段时间以来对太子朱和堉的不满情绪也顿时间消散了许多,只觉得太子朱和堉经历磨练之后,成长还是很显著的,将来依然能够成为一位合格的皇帝。

    想法转变之下,德庆皇帝眼中闪过了欣慰之色,对太子朱和堉的态度也温和了许多,缓缓道:“然而,朕若是独断乾坤的决定了内阁辅政大臣的人选,只怕会有许多大臣会心中不满啊……”

    太子朱和堉冷笑道:“父皇过虑了,您是一代圣君,您的决定自然是正确的,至于某些大臣会心中不服,只怕也是私心作祟!更何况,即使以‘廷推’之法选出内阁辅政人选,依然会有许多大臣心中不服,所以儿臣并不认为这是反对‘特简’的理由!”

    就这样,德庆皇帝与太子朱和堉一唱一和,不断提升着‘特简’之法的合理性,并且提前堵住了百官们的反对理由,若是再让他们二人继续“问答”下去,恐怕“廷推”改为“特简”之事就要板上钉钉了。

    偏偏,在这个时候,有资格打断德庆皇帝与太子朱和堉对话的几位权臣,一个个皆是沉默不语——赵俊臣依然是低调不言、周尚景依然是内敛莫测、程远道本身就是太子朱和堉的铁杆支持者、至于首辅沈常茂本质上更是色厉内荏之辈,他不敢独力对抗周尚景,自然也不敢首先反对德庆皇帝,哪怕现在德庆皇帝还没有明确表达自己的态度。

    依照沈常茂的想法,周尚景在这个时候一定会首先出头反对,到时候自己再跟风表态也就是了,却绝不想当这个出头鸟。

    只可惜,沈常茂虽然是不愿意当出头鸟,但偏偏德庆皇帝并不这样想。

    只见德庆皇帝又询问了太子朱和堉几句之后,依然没有明确表态,只是转头向着沈常茂问道:“沈首辅,你是百官领袖、内阁魁首,朕也想要知道你的想法,对于太子的提议,你怎么看?”

    听到德庆皇帝的询问之后,沈常茂的心中满是无奈。

    不过,沈常茂也清楚,自己身为百官领袖,这个时候必须要为百官们争取利益,绝不能将内阁人选的决定权拱手让给德庆皇帝,若是自己在这个时候没有任何表现,那么自己的首辅之位就要彻底不稳了。

    于是,沈常茂硬着头皮出列答道:“陛下,对于太子殿下的提议,老臣不敢认同!”

    ……

    ……(未完待续。)

    ……

    ……

    德庆皇帝最先询问沈常茂的意见,其实是大有讲究的。

    首先,沈常茂表面上刚硬,但其实是一个色厉内荏之辈,这些年来他早已经习惯了周尚景与德庆皇帝对自己的轮番打压,他的所有志气也全都已经消磨殆尽,即使是反对太子朱和堉的提议,态度也不会过于激烈。

    其次,沈常茂与周尚景相比,不论心机手段皆是差了许多,若是能够驳倒沈常茂的反对意见,那么德庆皇帝将“廷推”改成“特简”的计划,无疑是开了一个好头;反之,若是首先询问周尚景的话,或许就会碰上硬骨头,出师不利。

    最后,沈常茂毕竟是如今的内阁首辅,是百官的领头羊,若是能够让他无话可说,百官们反对“特简”的立场也会再次受到打击。

    这就是德庆皇帝的高明之处,他或许没有周尚景的老谋深算,但他的一举一动,同样是蕴含深意,总是擅长利用自己的帝王身份来悄然改变庙堂局势的走向。

    另一边,听到德庆皇帝的询问之后,沈常茂硬着头皮出列答道:“陛下,对于太子殿下的提议,老臣实在是不敢苟同。”

    沈常茂的态度,并没有出乎德庆皇帝的意料。

    所以,德庆皇帝的面色不变,只是问道:“哦?沈首辅你有何见教?”

    沈常茂面色严肃,缓缓说道:“老臣认为,太子的诸般依据,看似很有道理,但实际上完全经不起推敲,因为太子殿下的所有观点全部是建立在一个颇是荒谬的前提之上,那就是百官近些日子以来的种种冲突,全都是因为内阁空位引起的!但老臣却不敢赞同!依老臣看来,朝中众位同僚皆是公忠体国之辈,否则以陛下之圣明,又为何要对他们托付重任?近段时间以来,庙堂局势确实是有些混乱,百官们相互弹劾的情况也确实多了一些,但老臣认为百官们的弹劾皆是秉公办事,是他们眼里容不得沙子、公正无私、一心为朝廷出力的表现,绝不是百官们为了争夺内阁空位的相互攻讦,太子殿下竟是这般理解百官们的行为,未免有些让人心寒。”

    随着沈常茂的话声落下,顿时是一呼百应的局面。

    “陛下,沈首辅所言有理,近些日子以来的种种弹劾,皆是同僚们的一片公心,绝对不是为了争夺内阁之空缺,若是以此为理由改‘廷推’为‘特简’,那么百官们今后还如何敢秉公持言?还请圣上明鉴啊!”

    “陛下,太子殿下这般曲解百官之行径,实在是让我等心寒啊!”

    “陛下,改‘廷推’为‘特简’之事,实在是关系重大,内阁乃是庙堂之根本,诸般规矩不可轻变,还望陛下从长计议!”

    “陛下……”

    顿时间,不仅仅只是“沈党”官员马上出列表态赞同,连“周党”、“赵党”、甚至是一部分“******”官员,也纷纷出列表示支持!

    这并不代表沈常茂的声望当真是高涨如斯,随便几句表态就能够带动百官的意向,而是百官们确实不愿意看到德庆皇帝直接任命内阁辅臣的事情出现!

    毕竟,臣权与皇权乃是相互对立、此消彼长的关系,而内阁则是臣权的最高意志体现,达到了制衡皇权的作用,不仅是百官的人生最高志向,也同样是臣权的核心利益!

    在此之前,明朝的历代权臣们耗费了无数的心血,才创建了“廷推”的制度,好不容易将内阁人选的委任大权从皇帝手中夺过来,从此确定了君臣相互制衡的局面,百官们又如何能够允许德庆皇帝再次插手?

    哪怕不是形成惯例,而只是一次特例,也绝对不行!这关系到百官们的原则与底线!更关系到了百官们的根本利益。

    一旦涉及自身利益,百官们虽然是德庆皇帝的臣子,但也绝不会卖德庆皇子面子的。

    所以,不仅仅只是“沈党”、“周党”、“赵党”众人纷纷表态支持沈常茂,连一部分“太子党”官员也忍不住表明了同样的态度——毕竟,“太子党”众人再是唯太子朱和堉马首是瞻,他们也首先是一位朝廷官员,“特简”之提议也同样触犯了他们的利益!

    与此同时,见到百官们纷纷支持自己的场景,沈常茂眼中闪过了一丝欣慰与轻松。

    他的反对立场,虽然是得罪了德庆皇帝与太子朱和堉,但就好像是他反对商税整顿的事情一样,好歹是换来了百官的支持,也再次为他增加了声望,从这方面来看,这一次的冒险并不算亏。

    然而,沈常茂却不知道,这几日注定是他的“受难日”,不仅仅是周尚景要打压他、赵俊臣要利用他,“太子党”的某些人,也在暗中算计着他。

    没有首辅的实力与手段,却偏偏坐在了首辅的位置,难免会成为众矢之的。

    他的窘困,才刚刚开始罢了。

    *

    另一边,见到沈常茂出列表态反对,百官们也纷纷赞同沈常茂的观点,德庆皇帝并不意外。

    只见德庆皇帝嘴角闪过了一丝冷笑,就打算指示“帝党”的官员出列驳斥沈常茂的观点。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太子朱和堉则是再次出列发言了。

    只见太子朱和堉不等首辅沈常茂归列,就快步站出来,与沈常茂形成了相互对峙的局面。

    然后,太子朱和堉双目逼视着沈常茂,气势颇有压迫力,缓缓问道:“哦?沈首辅认为本太子冤枉了百官?刻意曲解了百官们相互弹劾的行为?”

    事到如今,沈常茂也终于豁了出去,面对太子朱和堉的逼问,表现出了一副寸步不让的态度,答道:“未必是刻意,但太子殿下确实是误解百官了。”

    太子朱和堉突然冷笑道:“那么,本太子若是能够拿出百官们为了内阁空缺的事情,相互暗中串联、密谋攻讦政敌的确凿证据,沈首辅你又要如何解释?”

    听到太子朱和堉的询问,沈常茂下意识的就要针锋相对。

    但还未开口,沈常茂突然间回想起了一件事情!

    然后,沈常茂顿时是冷汗直流、面色苍白!

    *

    就在几天之前,太子朱和堉的手下幕僚赵山才突然拜访了沈常茂,并且提出了一项听起来可行性极高的计划,这项计划一旦成功,就可以极大的打击赵俊臣的势力声望,而且这个计划与内阁空缺之事存在着极大的关系。

    因为这个计划听起来十分诱人,针对目标又是沈常茂痛恨至极的赵俊臣,所以沈常茂认真考虑了一番之后,最终还是同意了合作。

    这段时间以来,沈常茂一直在依据这个计划而秘密准备着,暗中串联之类的事情自然是有不少,又因为是合作关系,沈常茂还暗中联系了许多“太子党”官员,如此一来,“太子党”手中就拥有了沈常茂暗中串联的确凿证据。

    事实上,在昨日早朝,沈常茂见到“周党”不断攻讦赵正和之后,竟是没有任何的反应,也是因为这个计划若是想要顺利进行,就绝不能得罪“周党”的缘故。

    毕竟,面对“周党”的大学士李和、以及“帝党”的三边总督梁辅臣,赵正和的竞争力并不算大,入阁辅政的机会也十分渺茫,所以沈常茂索性就放弃了这次机会,只是全心全意的针对赵俊臣,想要侵吞赵俊臣的势力。

    但如今,听到太子朱和堉的质问之后,沈常茂终于是反应了过来!

    难道,“太子党”与自己的合作,至始至终都只是一个幌子?“太子党”的真正目标,也根本不是赵俊臣,而是自己暗中串联百官的证据?“太子党”所做的一切事情,都只是为了今日推动‘特简”做准备?

    自己,竟是被“太子党”算计利用了?

    想到这里,沈常茂的面色苍白,也彻底失去了与太子朱和堉争锋相对的气势,面对太子朱和堉的质问,竟是没有任何的回答,只是垂首沉默着。

    然而,沈常茂虽然是没有任何回答,但太子朱和堉却不打算放过沈常茂。

    只见太子朱和堉向德庆皇帝扬声禀报道:“父皇,儿臣的手中,如今有朝中某位重臣因为内阁空缺之事,暗中串联百官、意图构陷政敌的确凿证据,还望父皇明察!”

    说完,太子朱和堉从袖中抽出了一份奏章,又通过大太监张德递交给了德庆皇帝。

    见到太子朱和堉的表现,德庆皇帝眼中闪过了一丝惊喜。

    既是惊喜于庙堂局势的有利转变,也是惊喜于太子朱和堉的手段变化。

    不过,德庆皇帝脸上则是一副冰冷表情,轻哼道:“呵!又是朝中某位重臣!这几天到底是怎么了?每个人说话都绕着圈子?”

    说话间,德庆皇帝从大太监张德手中接过奏章,但他并没有打开奏章查看,只是直接向太子朱和堉问道:“你向朕说清楚,你所讲的那位朝中重臣,究竟是何人?”

    太子朱和堉干脆利落的答道:“正是当朝首辅沈常茂!”

    “哦?”德庆皇帝眼中闪过一丝异色,终于是打开了太子的奏章,低头详细查看。

    片刻之后,德庆皇帝终于是读完了奏章,脸上表情有些怪异,他先是深深看了太子朱和堉一眼,然后又打量了首辅沈常茂一眼,最后他的目光则是转向了低调如故的赵俊臣。

    接着,德庆皇帝似笑非笑,将手中奏章递给了身边太监张德,并且吩咐道:“将太子的这份奏疏,交给户部尚书赵俊臣看一下!”

    ……

    ……(未完待续。)

    ……

    ……

    因为出现了太多的的争议性话题,百官们与德庆皇帝在争执与妥协之中耗费了太多的时间,等这一天的早朝结束之后,时间已是接近午时了。

    有资格上早朝的官员,或者是三品以上的大员、又或者是某个衙门的魁首,除了赵俊臣这个另类、以及太子朱和堉这位储君之外,绝大部分人的年纪都已是四十五以上了,平日里又都是养尊处优,精力与体力难免有些不济,就这样折腾了他们整整一上午的时间,百官们的状况可想而知。

    然而,百官们离开紫禁城的时候,却都是顾不上身心疲惫与饥肠辘辘,一个个皆是面色沉凝、表情沉重,隐隐有些忧虑。

    许多官员在目光环视之间,看到沈常茂之后,神色间更是流露出了明显的不满,竟是再也没有往日的畏惧!

    至于此时的沈常茂则是步伐匆忙,脑袋微垂、目光收敛,身为堂堂的内阁首辅、百官领袖,竟是不敢与其他官员对视,只是快步走到了自己的轿前,然后就乘轿离开了!

    至于那些“沈党”官员,一个个更加是垂头丧气,甚至没有拥簇在沈常茂的周围,全都是一副士气低迷、无精打采的模样。

    原来,在今天早朝上,沈常茂狠狠栽了一个跟头,竟是被向来不擅长谋略手段的“太子党”轻易愚弄于股掌之间!

    这天早朝上,太子朱和堉突然提议以“特简”代替“廷议”来决定内阁的补位人选,这项提议触犯了百官的利益,自然是引来了百官的反弹,但就在百官反弹最激烈的时候,太子朱和堉却是突然弹劾了内阁首辅沈常茂,宣称沈常茂利用内阁空缺的时机暗中串联百官、趁机兴风作浪、刻意构陷朝中大臣,并且还拿出了许多实质性的证据!

    按照太子的说法,沈常茂暗中串联“太子党”官员,意图陷害“赵党”的霍正源,并且牵连到赵俊臣身上,最终给“赵党”制造麻烦之余,也将顺天府尹的位置从“赵党”手中夺过来,最终沈常茂会将顺天府尹的位置交给“太子党”,以换取“太子党”在内阁候选人方面的全力支持!

    毕竟,“太子党”在都察院的影响力很大,是廷推决定内阁人选的关键性角色。

    当然,按照太子朱和堉的说法,“太子党”皆是奉公忠君之辈,对于沈常茂的暗中串联的行为,不仅是不屑一顾,更还是厌恶至极,所以他们没有理会沈常茂的条件,反倒是通过太子朱和堉将沈常茂的恶行捅到了庙堂之上,以此来肃正朝廷风气。

    对于太子朱和堉的说法,百官们是绝对不信的,毕竟沈常茂的手段眼光虽然不算是特别高明,但也绝不是愚钝之辈——“太子党”的秉性,早已是人所共知,这些人自诩清高、自居君子,最是厌恶朋党之风,又一向是嘴巴不严、办事不牢,即使他们愿意与你合作,但若是你的作为稍稍不合他们的心意,那么他们马上就会翻脸,可谓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与他们暗中合作,绝对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这一点,早已经百官们的共识,沈常茂又如何不知?

    若不是受人蛊惑,得到了某些承诺与暗示,沈常茂是绝不会主动串联“太子党”官员的!

    显然,沈常茂是被“太子党”暗算了!“太子党”先是给予了沈常茂某些暗示,让沈常茂认为自己可以联合“太子党”行事,并且还可以收获极大的收益,于是沈常茂就忍不住这么做了!但就在沈常茂付诸于行动的时候,“太子党”则是突然翻脸,并且还将沈常茂暗中串联他们的证据公之于众,让沈常茂百口莫辩!

    最重要的是,沈常茂或许是被“太子党”往日的君子作派迷惑了,在此期间竟是没有留下“太子党”蛊惑自己的相关证据,反倒是将自己的把柄拱手让给了对方,如此一来,自然是落入了被动挨打的局面!

    不过,仅只是沈常茂被“太子党”暗算了,那也就罢了,百官们只会躲在一旁看笑话。

    但偏偏,沈常茂被暗算的时机不对、方式也不对!

    就在百官们激烈反对德庆皇帝将“廷推”改为“特简”的时候,沈常茂就被“太子党”蓄谋暗算了!让沈常茂落实了他趁着廷推之际串联百官、构陷同僚的事情,沈常茂乃是内阁首辅,自然是代表着百官,如此一来,太子朱和堉认为“廷推造成了庙堂混乱、弊大于利、应该改为特简”的说法就有了根据,而百官们再想要坚持廷推,也就失去了道义制高点,连自己也觉得理亏,最终自然是落入了下风!

    事实上,在今天早朝上,德庆皇帝收到太子朱和堉的奏章之后,顿时是火力全开!期间德庆皇帝的种种手段之高明,更是让人惊叹不已!

    他先是将太子朱和堉的奏章交给了赵俊臣,让赵俊臣详细知晓了沈常茂意图暗算自己的事情,以及太子朱和堉反对沈常茂的态度,让赵俊臣恼怒于沈常茂之余,也欠了太子朱和堉一个人情,这样一来,赵俊臣接下来自然不会再与沈常茂一同反对特简!

    然后,德庆皇帝开始拿这件事大做文章,狠狠批评了沈常茂,但仅仅只是批评,并没有实际责罚,这样一来,沈常茂先是理亏,又担心自己再反对特简的话会让德庆皇帝抓住机会刁难,接下来也就沉默了!

    接着,德庆皇帝则是摆出一副讲道理的面孔,与周尚景进行了一番深入的交流,表示廷推之事让内阁空缺迟迟不定,造成了庙堂混乱,而朝廷最近发生了太多的事情,已经是不能再混乱下去了,这样一番讲话,让周尚景也陷入了沉默,毕竟周尚景虽然是一位权臣,但许多时候还是以大局为重的。

    最后,德庆皇帝则是突然宣布,若是将“廷推”改为“特简”的话,那么德庆皇帝有鉴于近年来内阁成员屡屡更换的情况,会酌情增加内阁人数,趁着这次内阁出现空缺的机会,德庆皇帝会扩大内阁规模,一口气补充两到三位内阁辅臣。

    与此同时,德庆皇帝也做出了让步,表示自己不会随意决定内阁人选,而是让百官们先行举荐各自心目中的人选,德庆皇帝根据百官的举荐,先行划定数位朝廷大臣,然后再在这份名单之中决定内阁辅臣的人选!

    这样一来,除了朝中几位权臣之外,连各派官员、以及中立派官员也纷纷沉默了,毕竟德庆皇帝的提议代表着入阁机会的增加,并且也给予了他们参与其中的权利。

    随着百官们纷纷沉默,德庆皇帝终于是如愿的将内阁人选的决定权掌握在手中。

    在德庆皇帝的高妙手段之下,百官们虽然是勉强接受了“特简”之法,但百官们的利益毕竟是遭遇了极大的损失,所以他们下朝之后,就纷纷是心情沉重。

    与此同时,对于“罪魁祸首”沈常茂,百官们心中也产生了许多埋怨的情绪,只觉得今天若不是沈常茂拖后腿的话,德庆皇帝未必能够如愿的得到内阁人选的决定权!

    而这些怨气,则代表着沈常茂的首辅之位已经是渐渐不稳了!

    也正因为如此,沈常茂才会匆匆离去,而“沈党”官员们也才会垂头丧气。

    另一边,就在百官们暗中埋怨沈常茂的同时,赵俊臣则是在关注另外一件事!

    ……

    ps:关于内阁空缺争夺战,在沈常茂被赵山才算计这一段,虫子在构思剧情的时候,原本设计了一个很精妙的情节收尾!

    但怎么说呢,越是精妙复杂的东西,破绽也就越多!

    写到一半,突然发现自己构思的情节存在一个破绽,这个破绽让原本精彩的构思变成了笑话,虫子近乎抓破了自己的头皮,也没办法把这个破绽补上!

    然后,虫子又想要重新换一个构思替代原本的构思,但新的构思要不是平淡无奇,就是同样存在破绽,让虫子抓狂了好几天,但依然是没有找到可行的替代情节。

    但一直拖着也不是办法,所以虫子决定先用春秋笔法带过这段情节,事后再用插叙的手法将这段情节慢慢补全!

    请大家见谅!

    ……(未完待续。)

    ……

    ……

    此时,百官们皆是忧心仲仲,因为内阁一向是臣权的代表性机构,若是让德庆皇帝插手内阁,并且还是至关紧要的任命权,就代表着皇权的极大增强、以及臣权的极大削弱。

    德庆皇帝本身就是一位作风较为强势的皇帝,也向来不大重视百官的感受,若是让德庆皇帝的权势进一步增强,那么百官们的日子就要更加难过了。

    可惜,事已至此,特简已是定局,再也难以挽回,百官们只好将注意力转移到内阁候选名单上面——毕竟,按照德庆皇帝的说法,他会根据百官们的推荐来拟定一份名单,内阁辅臣的人选最终只会在这份名单之中选出。

    虽然,百官们皆是心知肚明,德庆皇帝的这套说辞只是一种遮眼法罢了,毕竟“帝党”的三边总督梁辅臣一定会在这份推荐名单之中,最终德庆皇帝也会顺水推舟的将梁辅臣捧入内阁、趁机通过梁辅臣来插手内阁事务,但这份推荐名单已是百官们心中仅有的安慰了。

    此外,德庆皇帝宣称这次入阁的大臣至少会有两人,这般情况也让许多自以为有资格的官员心中一动、各有想法,纷纷考虑着内阁候选名单的事情。

    *

    就在百官们接受事实、开始认真考虑候选名单之事的同时,赵俊臣则是考虑着另外一件事。

    赵俊臣乃是一位利己主义者,他更加关心自己的利益得失——也正因为如此,此时的赵俊臣反倒是注意到了百官们没有注意到的某些细节。

    那就是,随着今天早朝上的诸多事情尘埃落定,德庆皇帝与太子朱和堉的关系开始趋于缓和了!

    原本,德庆皇帝与太子朱和堉虽然是名为父子,但相互间的关系并不和睦,德庆皇帝厌恶太子朱和堉的固执莽撞、也嫉妒太子朱和堉的贤名卓著,而太子朱和堉则是认为德庆皇帝不辨是非、庇护奸邪、祸害了祖宗传下来的大明江山。

    所以,两人虽然既是父子也是君臣,但相互间总有些势如水火的架势,他们的政见相反、立场不同、性格迥异,经常会产生争执,已是有很长时间没有密切交流过了,尤其是近些年来,除非有必要,否则德庆皇帝绝不会单独召见太子朱和堉谈话,而太子朱和堉见到德庆皇帝之后也总是一副公事公办的模样,完全看不到父子间的亲情。

    虽然,德庆皇帝已然会为朱和堉考虑,时不时也会出手帮助太子朱和堉,但仅只是为了江山传承考虑罢了,而太子朱和堉对德庆皇帝固然是忠心耿耿,但也只是在恪守儿臣之道而已。

    在德庆皇帝面前,太子朱和堉是模范臣子,忠心耿耿、一心奉公!在太子朱和堉面前,德庆皇帝也是一位模范皇帝,遮风挡雨、多有庇护……但偏偏,两人之间绝没有任何的父子之情。

    赵俊臣并不认为这样的关系会持续长久,因为两人缘于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都认为自己在单纯付出,却得不到任何回报,时间一长他们难免会感到厌倦,到时候就是他们父子二人彻底决裂的时候了。

    但今天,随着太子朱和堉主动襄助德庆皇帝得到了内阁的任命权,情况产生了微妙的变化。

    早朝结束的时候,德庆皇帝突然召唤太子朱和堉前往御书房谈话——这种情况已是有许久未见了。

    此外,德庆皇帝召唤太子朱和堉的时候,表情温和、眼神欣慰,显然是极为满意太子朱和堉今天早朝上的表现,认为太子朱和堉总算是成熟了,这样的表情也总算是有了些父亲的模样。

    在这般情况之下,只要太子朱和堉不是傻子,愿意在德庆皇帝面前表现出应有的孝义与谦逊,那么两人之间关系趋向缓和就是必然的事情!

    毕竟,两人是父子,只要相互退让一步,关系很快就可以缓和。

    太子朱和堉虽然固执莽撞,但他绝不是傻子,他背后的幕僚赵山才更加不是傻子。

    所以,德庆皇帝与太子朱和堉之间的关系会趋于缓和、“帝党”与“太子党”之间,也会渐渐趋于合作!

    这也就意味着,朝中局势还会进一步产生变化。

    这样一来,赵俊臣的未来处境,也会进一步趋于恶化!

    “德庆皇帝对我一直是存着卸磨杀驴的主意,太子朱和堉更是恨我入股,从前他们两人关系不和睦,我还有一些施展空间,但接下来……这个赵山才,越是了解他,就越是发现自己小瞧他了!没想到他会利用内阁空缺的机会暗算沈常茂,又趁机帮助太子朱和堉讨好了德庆皇帝,挽回了两人的关系,这样一来,德庆皇帝与太子关系趋于缓和之余,德庆皇帝也会更加积极的庇护太子,并且德庆皇帝有了插手内阁的能力之后,庇护太子的能力也大为增强,让太子的储君之位稳固了许多!……真是了不起,太子原本已经是岌岌可危的局势,竟是被赵山才轻易的扭转了……此子威胁太大,幸好还有一个七皇子朱和坚的存在,否则……“

    联想到前些日子赵山才突然秘密拜访沈常茂的消息,赵俊臣自然能够推断到太子朱和堉今日的种种表现,以及沈常茂这次的摔跟头,全都是赵山才在暗中推动。

    暗思之际,赵俊臣眉头紧紧皱着,认真考虑着自己今后的方向。

    此时,一众“赵党”官员纷纷跟随在赵俊臣身后。

    与百官们一样,他们此时更加关心百官推选内阁候选名单的事情,有心向赵俊臣讨主意,但见到赵俊臣眉头紧皱、认真思索的模样,却又不敢打扰,只是静静相随。

    赵俊臣一心考虑着自己的事情,直到准备上轿回府的时候,才发现“赵党”众人正在自己身后眼巴巴的看着自己。

    见到“赵党”众人的模样,赵俊臣心中暗暗叹了一口气,想道:“算了,走一步看一步吧,当务之急还是先保送左兰山进入内阁……”

    想到这里,赵俊臣转身向“赵党”众人轻轻一笑,重新换上了一副信心十足、尽在把握的表情,道:“这里不是说话的地方,诸位大人若是不介意的话,到我府上详谈如何?今日早朝之上风起云涌,今后庙堂也会发生许多变化,我等也应该详细谋划才对!”

    见赵俊臣这般表现,“赵党”众人以为赵俊臣心中已是有了定计,纷纷是心中一定!

    赵俊臣近年来所展现的种种手段心智,近乎是无往而不利,早已经是折服了他们,让他们产生了莫大的信任,所以赵俊臣有了决定之后,他们也纷纷觉得前途明朗了!

    于是,“赵党”众人得到吩咐之后,就陆续离开、乘上了自己的轿子,随着赵俊臣向着赵府而去!

    *

    与此同时,阁老周尚景也同样是默不发声的离开了紫禁城,准备乘轿子回府。

    然而,周尚景的沉默表现,却是急坏了周尚景身后的“周党”众人。

    要知道,周尚景乃是朝中最大的权臣,也是当今臣权的代表性人物,这些年来他牢牢把控着内阁,如今眼见德庆皇帝即将要插手内阁了,“周党”众人自然是心中急切,只想要尽快寻找办法扭转局势。

    毕竟,内阁一旦被德庆皇帝插手,就意味着周尚景的权势会衰落许多,也就意味着“周党”要走向衰落了,到时候“周党”众人自然是落不到好处。

    可惜,周尚景依然是一副不紧不慢的表现,竟是没有丝毫的急切,只是不发一言的离开了紫禁城、准备乘轿回府,“周党”众人的心情自然就更加急切了。

    眼见周尚景坐入了轿中、即将要离开了,吏部尚书宋启文终于忍不住上前一步拦住了轿子,弯腰向轿子里的周尚景问道:“阁老,今天早朝上的事情,您看咱们是不是到你府中详谈?”

    周尚景依然是面色不便,只是抬眼向宋启文问道:“我知道你在担心什么……但不用担心,陛下的手段固然高明,但他终究改变不了人心……所以咱们不会损失什么……自古以来,你见过有人给自己造反吗?不论是谁,哪怕是再忠心陛下,但他一旦进入内阁,他的立场也就悄然间转变了……若是同僚们心中有些忧虑,你就将老夫的这些话告诉他们,想必他们自然会明白的……”

    说完,周尚景靠坐在轿子之中,双眼微微闭合,一副想要静心休息的模样。

    周尚景的年纪大了,精力最是不济,今天的早朝时间太长、事情太多,却是让他有些疲惫了。

    见周尚景这般表现,宋启文不敢再打扰,连忙闪身让开,让周府轿夫们抬轿离开。

    与此同时,想到周尚景的那几句话,宋启文也是若有所思、隐隐领悟了一些什么。

    ……

    ……(未完待续。)

    ……

    ……

    在最开始的时候,内阁的地位并不像现在这般显赫,只是一个辅佐皇帝处理政务、提供建议的寻常机构,本身也没有太多的自主权,会因为皇帝的一句话而兴废,内阁成员的任命罢免也皆是源自于皇帝的一言而决。

    可以说,在内阁在设立之初,内阁辅臣们并没有任何对抗皇权的能力,也没有任何对抗皇帝的想法——他们全都是铁杆的“帝党”官员,也全都是皇权最坚定的拥护者——否则皇帝也不会安排他们进入内阁辅佐自己。

    然而,随着内阁的地位越来越高、权柄越来越强,甚至成为了明朝臣权的代表性机构之后,这般情况就悄然间转变了——随着地位、权势、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内阁辅臣成为了百官领袖、朝中各大派系的魁首人物,然后内阁辅臣们发现他们的自身利益与皇帝的利益出现了不可调和的矛盾,皇帝的许多举动都会侵犯到他们的利益,他们的追随者也不断怂恿着他们站出来对抗皇权,于是他们自然而然的就成为了皇权的天然制衡者!

    最终,那些原本最是坚定拥护皇权的内阁辅臣们,全都是或主动、或被动、或不知不觉的站到了皇权的对立面,他们有了自己的利益、有了自己的立场、也有了自己的想法。

    利益决定着立场,立场决定了想法,这一切都是注定的。

    毕竟,当内阁辅臣们成为了百官利益代言人之后,就注定站在了皇帝的对立面,制衡皇权、为百官们争取利益,也就成为了他们的天然义务。

    所以,对于德庆皇帝妄图安插三边总督梁辅臣进入内阁、并且通过梁辅臣插手内阁事务的计划,周尚景并没有任何担心。

    梁辅臣如今固然是铁杆的“帝党”成员,但就在梁辅臣进入内阁的那一刻起,他的立场、利益、想法等等就会发生潜移默化的转变,他会发现自己的利益与德庆皇帝的利益出现了冲突,他会发现自己的忠心办事总会换来自身利益的损失,他会发现自己的亲信们不断怂恿他对抗皇帝……最终,梁辅臣也会像百年前的那些内阁前辈们一样,逐渐走向皇权的对立面,而德庆皇帝妄图通过梁辅臣插手内阁事务的计划,也最终会以失败告终!

    若是梁辅臣进入内阁之后,依然是愚忠于德庆皇帝,没有任何自己的立场与想法,那么也就代表着梁辅臣会成为德庆皇帝的帮凶、帮着德庆皇帝不断侵犯百官权益,这样的内阁辅臣绝不会得到百官的拥护,也绝对不可能在内阁立足长久,更不可能影响到内阁的运转,到了那个时候,德庆皇帝妄图通过梁辅臣插手内阁事务的计划依然会以失败告终。

    周尚景深知利益人心之道,所以周尚景认为德庆皇帝的计划与努力全都是徒劳的,或许能得到一世之利,但长远来看,这个计划必然会迎来失败。

    所以,周尚景才会说出“自古以来,你见过有人给自己造反吗?不论是谁,哪怕是再忠心陛下,但他一旦进入了内阁,立场也就悄然间转变了”的道理。

    和赵俊臣一样,对于德庆皇帝妄图插手内阁的企图,周尚景并不似百官一般忧心仲仲,相比较这件事情,周尚景更加关注德庆皇帝与太子朱和堉之间的关系逐渐缓和的事情!

    周尚景也同样认为,这件事一定会对朝廷格局造成深远的影响。

    此时,因为漫长的朝会,周尚景的神情显得有些疲惫,正靠坐在轿子中闭目假寐,但他的大脑依然是无比的清晰,正在不断的思索着。

    “在此之前,陛下与太子之间充满了矛盾与误解,他们两人虽是父子,但相互牵制,皆是无法发挥自身的所有实力,朝中几位权臣皆是趁机谋利,收获了许多好处……但若是陛下与太子的关系渐渐开始缓和、甚至是走向合作的话,事情就有些麻烦了……陛下的权势手段、皇权大义,再加上太子的声誉影响,两者一旦结合,哪怕是老夫也不敢轻易触碰锋芒……”

    “此外,老夫这段时间以来一直是低调行事,不仅屡屡向陛下示弱,还时常主动与陛下合作,就是想要减轻陛下的猜忌与戒备,不再将老夫视为大敌,也让老夫的家族势力可以传延下去、百年兴盛……在那个时候,陛下对太子的信心动摇,但还没有考虑好新任储君的人选,所以陛下也就不知道老夫的存在对大明江山的延续是利是弊,如此一来,老夫的策略还是有可能会成功的……但若是陛下重新坚定了扶持太子的决心,而太子又一向是视老夫如敌寇,一旦太子继位的话,就极有可能会产生冲突,这样一来,为了太子今后能够顺利登基、掌控庙堂局势,老夫的存在对陛下而言也就更加碍眼了……”

    “所以,陛下与太子之间的关系绝对不能和睦!他们二人最好还是继续矛盾下去……必须要想些办法……或许还要暂时与赵俊臣联手……”

    “此外,太子今日早朝上所展现的眼光与手段,颇是高妙,与往日大有不同,似乎背后有高人指点,这点也必须要留心一下……”

    想到这里,周尚景突然坐直了身体,掀开了轿帘,向轿外相随的长随周璐问道:“听说,那个赵山才被罢免了官职、夺去了功名之后,就一直暂住在太子东宫之中?”

    周璐乃是周尚景手下的情报头子,对于京城内的大小动态一向是了若指掌,听到周尚景的询问之后连忙赶到轿子旁,答道:“确实如此,根据小人所收集的消息,赵山才如今已是成为了太子东宫中的幕僚之首,并且深受太子的信任,太子殿下对他的建议无不采纳,甚至不惜以师礼相待!那个赵山才如今不过是二十六七岁,竟是能够得到太子如此的礼遇,倒也是一桩奇谈。”

    周尚景听到周璐的回答之后,眼中闪过了深思之色,暗暗想道:“说起来,太子的手段作风发生转变,也正是赵山才进入东宫之后开始的,看来太子背后的高人就是赵山才无疑了……这个赵山才年纪轻轻,但心智谋略竟是如此不凡,当真是不能小看这些年轻人……”

    暗思之际,周尚景缓缓说道:“切不要因为赵山才年纪轻些就小看他,那赵俊臣比之赵山才还要年轻一二岁,不是照样把黄有容、沈常茂、温观良这些老家伙玩弄于股掌之间?一个人的才智如何,与年纪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说到这里,周尚景的神情稍稍慎重了一些,又吩咐道:“接下来,你派人密切打探关于赵山才的一切消息,切不要怠慢了。”

    见周尚景如此看重赵山才,周璐连忙郑重点头道:“小人明白了,回去之后马上就命人密切关注赵山才的一举一动,一旦有所发现,马上就通报老爷知晓!”

    说到这里,周璐似乎是想到了什么,犹豫了片刻之后,又补充到:“其实,太子东宫那边,咱们的人一直都有留意,虽然主要是留意太子殿下的举动,但对于赵山才也顺带留意着!前几日,小人就收到了一些关于赵山才的消息,只是小人当时并不是十分重视赵山才,所以也就没有及时通报老爷,还请老爷责罚!”

    周尚景花白的眉毛微微一扬,问道:“哦?是什么消息?”

    周璐答道:“据传,赵山才这几日以来,身体状况突然间急转直下,似乎是犯了胃病,刚开始还不明显,但到了现在已是时不时就会突然胃痛不已,颇是剧烈难以忍耐,那个赵山才听说也是一个意志坚定的人,但每当胃痛之际,他都会是面色惨白、身体佝偻、冷汗直流,甚至还会痛呼出来,看样子似乎很严重。”

    “哦?”

    听到周璐的禀报之后,周尚景的老眼微微一闪,然后就放下了轿帘,靠坐在轿子中沉思不已。

    周尚景经验丰富,也见识了太多的阴谋,听到周璐的禀报之后,他马上就察觉到这件事情似乎并不是那么简单。

    ……

    就在周尚景暗暗关注着赵山才的同时,紫禁城的御书房内,德庆皇帝与太子朱和堉也在谈论着赵山才的事情。

    却说,早朝结束之后,德庆皇帝马上就在御书房内召见了太子朱和堉。

    见到太子朱和堉之后,德庆皇帝先是温言夸赞了太子朱和堉几句,对太子朱和堉今日早朝上的举动深表赞许,而太子朱和堉也表现出了应有的谦逊与孝义,一时间父子二人之间出现了少有的和睦气氛。

    但就在这时,德庆皇帝突然是话锋一转,问道:“你今日的表现很好,不过你的种种表态,应该不是你一个人的主意吧?可是幕后有谁给了你指点?”

    正所谓知子莫若父,太子朱和堉本身的权谋手段虽然一直在进步之中,但如今只是勉勉强强,德庆皇帝自然是极为了解,所以才会有这般询问。

    听到询问之后,太子朱和堉没有任何隐瞒,事实上就算德庆皇帝没有开口询问,为了赵山才今后的仕途考虑,朱和堉也会主动解释,所以朱和堉马上就回答道:“回父皇的话,儿臣今日早朝上的种种表现,确实是源自于高人指点,这位高人谋略超绝、心智无双,品性也让人佩服,乃是当世少有的奇人。”

    “哦?这位高人是谁?”见太子如此夸赞,德庆皇帝好奇问道。

    “父皇您也听说过他,就是今科榜眼赵山才,可惜他因为一些事情,如今已是被父皇夺去了官职与功名,如今正在儿臣的东宫担任幕僚。”

    “赵山才?”德庆皇帝若有所思:“他不是赵俊臣的远亲吗?朕见他与赵俊臣关系亲密,此人是否可信?”

    朱和堉连忙答道:“还请父皇放心,赵山才一向是品性高洁,还是太子太师何明的关门弟子,与赵俊臣绝不是一路人,他与赵俊臣倒是见过几次面,但只是为了刺探赵俊臣的虚实而已。”

    德庆皇帝缓缓点头,道:“原来如此,这么说来,这个赵山才倒是可以成为你的得力臂助,朕当初对他的责罚却是有些重了……”

    见德庆皇帝这么说,朱和堉心中大喜。

    毕竟,有了德庆皇帝这句话,就代表着赵山才的仕途重新有了希望!

    不过,太子朱和堉突然间想起了赵山才近段时间以来的身体状态,心中又不由蒙上了一层阴影。

    近段时间以来,赵山才的胃疾越来越严重,已是严重影响了赵山才的身体状态,偏偏连宫中御医也束手无策,找不到任何的病因,只能一直拖着……

    “或许,赵俊臣府中的那位名医会有办法……”

    此时,太子朱和堉突然想到。

    ……

    ……(未完待续。)

    ……

    ……

    自从赵山才正式入驻东宫、开始辅佐太子朱和堉之后,太子朱和堉在庙堂中的发展可谓是顺风顺水,不仅是从前处处受人掣肘、四面楚歌的状况逐步缓解,太子朱和堉在“******”内部的声望与权位也得到了巩固,最重要的是,从前总是受人算计的太子朱和堉,竟然也可以算计别人了!

    曾经,在德庆皇帝南巡的时候,太子朱和堉在七皇子朱和坚的出谋划策之下,也曾一度顺风顺水过,但太子朱和堉心中很清楚,七皇子朱和坚与赵山才完全没有可比性,当时的情况与如今也大有不同!

    那时候,德庆皇帝离京南巡,朱和堉留京主政,朝中各大派系的主要干将大都被德庆皇帝带走了,朱和堉在京城中枢的优势极大,至于德庆皇帝、周尚景、赵俊臣这些手段高明的政敌也皆是不在京城,太子朱和堉只需要对付一个水平寻常、志大才疏的黄有容而已,并不算是特别困难。

    但如今,太子朱和堉所面临的环境要比当初恶劣许多倍,因为商税整顿的事情,不仅自身声势受到了许多损失、“太子党”内部人心不稳、德庆皇帝对他信心动摇、百官们也愈加的敌视于他……此外,周尚景、赵俊臣这些奸臣贪官们也全都在朝堂中暗中掣肘……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之下,在赵山才的出谋划策之下,朱和堉竟是一步一步的扳回劣势,在庙堂中重新站稳了脚跟,如今朱和堉甚至还再次得到了德庆皇帝的信任与支持!

    对于赵山才的手段权谋,朱和堉可谓是钦佩不已!

    所以说,朱和堉对赵山才的重视,更是再怎么描述也不为过!往轻了说,赵山才是朱和堉看重的青年才俊,赵山才因为朱和堉而丢了官职与功名,也让朱和堉心怀愧疚,一心想要补偿!往重了说,赵山才更是朱和堉今后实现自己政治报复的关键人物!也注定是朱和堉今后最为重要的左膀右臂!

    也正因为如此,想到赵山才近些日子以来的身体状况,朱和堉的心情自然是极为担忧!尤其是想到赵山才拖着病体还坚持为自己出谋划策、襄助政务,朱和堉的心中更加是愧疚感动,只想要倾尽全力的回报赵山才一二!

    *

    于是,当太子朱和堉与德庆皇帝结束了谈话、离开了紫禁城的时候,朱和堉并没有马上返回太子东宫,而是吩咐向长随吩咐道:“回东宫之后,送一份名帖到赵俊臣的府邸,让他尽快来东宫见我!”

    说到这里,太子朱和堉似乎想到了什么,稍稍犹豫了片刻之后,又改变了主意,再次说道:“算了,还是我亲自去赵府一趟吧……吩咐下去,咱们去赵府!”

    他要去见赵俊臣!

    为了赵山才的身体,朱和堉愿意向赵俊臣求助,哪怕这样会让他再次欠下赵俊臣的人情!

    宫中御医们这些日子以来对赵山才的病情一直是束手无策,但赵俊臣府中的那位御医章德承或许会有办法,毕竟七皇子朱和坚的病情在章德承的医治之下,这些日子以来已是渐渐好转了,这足以证明章德承的手段医术要比宫中御医更高许多。

    所以,朱和堉只好把医治赵山才的希望放在赵俊臣府中的章德承身上。

    另一边,听到朱和堉的吩咐之后,长随不由一愣,不知道太子殿下一向是视赵俊臣如敌寇,如今为何要刻意前去赵府拜访赵俊臣。

    不过,太子的性格刚直严肃,长随对他一向是敬畏有加,所以也不敢开口询问,只是连忙伺候朱和堉入轿,然后就领着轿夫们向着赵府方向走去。

    *

    此时,赵府之内,赵俊臣已是结束了“赵党”的聚会,正坐在自己的书房之中,眉头微微皱着、手指轻轻敲打着桌面,暗暗思考着今后的庙堂走向,神色间满是若有所思。

    赵俊臣并不是神人,不可能预测的所有事情,更不可能控制他人的想法行动,所以他这段时间以来虽然是费尽心思、处心积虑,诸般计划也算是进行顺利,但庙堂的走向依然渐渐脱离了预测。

    至少,太子朱和堉与德庆皇帝逐渐走向合作的事情,赵俊臣此前一直没有考虑到。

    所以,赵俊臣的许多计划,乃至于未来的整体规划,都要进行或大或小的调整,以适应庙堂的局势变化。

    这需要耗费许多心神,所以赵俊臣保持这样的姿势已是有很长时间了。

    虽然身体渐渐有些僵硬麻痹,但赵俊臣专注思考之下,竟是完全没有察觉。

    赵俊臣并不认为自己比别人更加聪明,想要成为最后的赢家,赵俊臣就必须要比其他人付出更多的精力、投入更多的专注。

    这也是赵俊臣至今还算是发展顺利的真正原因。

    而就在赵俊臣认真思索之际,突然有人敲响了房门。

    听到敲门声之后,赵俊臣的眉头不由又是一皱。

    敲门声打断了赵俊臣的思路。

    在此之前,赵俊臣已是吩咐过府中众人,这段时间他要认真考虑一些事情,让府中众人不要轻易打扰他。

    不过,赵俊臣很快就收敛了心中的不快,因为赵俊臣很清楚,赵府之人绝不会无故的违背自己的吩咐,必然是有什么更加重要的事情发生了。

    于是,赵俊臣的声音很平静,只是扬声问道:“什么事?”

    随着赵俊臣的话声落下,许庆彦推门而入,神色间带着一些无奈与惊异,向赵俊臣禀报道:“少爷……太子来了,说要见你。”

    听到许庆彦的禀报,赵俊臣也是不由一愣,问道:“太子?他来干什么?可有说明来意?”

    许庆彦摇头道:“没有,太子只是说要见少爷,根本没有解释来意的意思。”

    赵俊臣轻轻叹息一声,说实话赵俊臣并不惧怕太子朱和堉,但轻易也不愿意与朱和堉产生接触,毕竟这是一件让人头痛的事情。

    不过,太子毕竟是身份尊贵,如今愿意亲自来赵府见赵俊臣,已是给了赵俊臣极大的面子——以太子的尊贵身份,完全可以召见赵俊臣前往东宫谈话——所以赵俊臣也不能避退。

    于是,赵俊臣站起身来,快步离开了书房,向着府门方向走去,并且说道:“走吧,去看看咱们这位太子殿下的来意……太子亲自拜访,倒也是一件稀罕事,但恐怕又是一场麻烦。”

    听到赵俊臣的话,许庆彦深表赞同的连连点头,并且随着赵俊臣向着赵府正门走去。

    当主仆二人来到赵府正门的时候,只见太子朱和堉正站在赵府之外,虽然他亲自来到赵府拜访赵俊臣,但他压根没有进入赵府内部的意思,只是站在那里等待赵俊臣出门相迎。

    赵俊臣快步来到太子朱和堉的身前,行礼道:“臣见过太子殿下,太子殿下亲自来访,我赵府上下皆是感到蓬荜生辉、荣耀至极……”

    虽然赵俊臣与太子朱和堉的关系极差,也不愿意与太子朱和堉见面,但该说的客套话总是不能少的。

    然而,赵俊臣的客套话刚刚说了一半,就被太子朱和堉打断了。

    “你府中那位神医章德承……从今往后就搬到东宫住吧!”

    太子朱和堉直入主题,开口说道。

    原来,太子朱和堉这段时间先是为了七皇子朱和坚、后又为了赵山才,却是屡屡因为这位神医章德承而求助于赵俊臣,也欠了赵俊臣许多人情,于是他觉得这样下去并不是办法,决定一劳永逸,直接把章德承从赵俊臣手中索要过来,这样今后就不必再因为章德承而求助于赵俊臣了。

    这也是太子改变主意,亲自拜访赵俊臣的原因。

    依太子朱和堉的想法,既然是自己亲自开口了,赵俊臣绝对是不敢违背的。

    甚至,依照太子朱和堉的看法,自己这样已经算是在请求赵俊臣、向赵俊臣低头了。

    ……

    ……(未完待续。)

    ……

    ……

    看到太子朱和堉提出要求之后,脸上一副理所当然的表情,仿佛压根没有想过赵俊臣会拒绝自己,这让赵俊臣心中暗暗叹息一声。

    按照清流们的说法,“礼贤下士”、“虚怀若谷”、“体谅臣子”等等乃是朱和堉身上众多优良品质之一,太子朱和堉虽然性格刚直、不能容忍别人践踏底线,但他对待贤良臣子的态度却是十分宽和,绝没有任何的傲慢态度,更不会提出过份要求进行刁难,将来登基之后,必定是一位千古少见的圣君!

    赵俊臣当然不会是朱和堉眼中的“贤良臣子”,所以朱和堉对待赵俊臣的态度一向都很恶劣,但通过太子朱和堉此时所表现出来的傲慢态度,就可以看出太子朱和堉的秉性作风绝不似清流们所宣扬的那么高尚纯粹,皇家贵胄的傲慢姿态、储君太子的自命不凡,依然是深深的印刻在他的内心深处。

    身为储君太子、未来的皇帝,多年来一直受到“天命所归”的教育熏陶,拥有这种“天下万物归我所有、世间众人皆为仆下”的思想再正常不过了。

    从这方面而言,太子朱和堉与德庆皇帝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不过朱和堉还能稍稍克制一下这种倾向,在那些“贤名臣子”面前不会表现出来罢了,但他在赵俊臣这位招人厌恶的臣子面前,自然就“原形毕露”了。

    当然,从某方面而言,清流们的宣扬并不算错,作为一位储君太子,朱和堉能够在绝大部分时候克制自己,就已经是难得可贵了。

    想到这里,赵俊臣心中又是一声叹息,神色间则是有些沉吟,并没有回应太子朱和堉的要求。

    另一边,见到赵俊臣的表现,太子朱和堉眉头一皱,再次开口道:“怎么?你不愿意?”

    赵俊臣摇头道:“还望太子殿下见谅,并非是臣不愿意答应,您是储君,是未来的皇帝,这天下万物都是您的,您提出了要求,臣又如何敢拒绝?就算是您索要臣的全部家产,臣也必须要双手奉上,殿下您说是不是这个道理?……”

    太子朱和堉终究是城府稍稍浅了一些,根本没有意识到赵俊臣的这一番话潜藏着怎样的险恶用心,更没有考虑到这一番话一旦传扬出去,会对他的声誉造成怎样的恶劣影响……要知道,即使是德庆皇帝听到这一番话,也是要连忙澄清的,一旦默认了这些观点,就是**裸的宣布自己要侵犯百官利益了,必然会激起极大的反弹……但在太子朱和堉看来,赵俊臣这一番话只是一位奸臣习惯性的虚伪客套罢了。

    所以,太子朱和堉只是轻哼一声,然后示意赵俊臣继续说下去。

    见到朱和堉的表现,赵俊臣眼中闪过了一丝讥讽与遗憾,然后又继续说道:“只不过,这位神医章德承并非是臣的府中下人,而是臣以极大的诚意、好不容易才请到府里的座上宾,这位神医地位超然,在民间享有万家香火生佛的盛誉,臣将他请到府中之后只是好吃好喝的供奉着,绝不敢随意支使,如今又如何能决定这位神医的去留?所以,殿下您想要将这位神医请到东宫,还需要神医亲自同意才是。”

    听到赵俊臣的解释,太子朱和堉的面色稍缓。

    在朱和堉看来,自己屈尊亲自来到赵府向赵俊臣要人,就已是向赵俊臣低头、给了赵俊臣极大面子了,若是赵俊臣依然拒绝自己,那就完全是不知好歹了。

    事实上,朱和堉也从没想过赵俊臣会拒绝自己,他与赵俊臣虽然是政敌对头,但近些年来,不论是南巡筹备、还是朝中政务,赵俊臣都是主动配合着他……至少表面上看是这样。

    于是,太子朱和堉又问道:“既然如此,就将章神医请到这里,我亲自邀请他到东宫也就是了。”

    说完,太子朱和堉又摇了摇头,神色间多了一丝敬意,再次说道:“算了,就不麻烦章神医移步了,还是我亲自去请他吧,否则就失了诚意……章神医乃是杏林魁首人物,这些年来行走民间治人无数,也理应我亲自去请!此外,七弟在章神医的医治之下身体渐渐有所好转,我也应该亲自道谢!”

    显然,章德承虽然不是朝中臣子,但他的医术、医德、以及万家香火生佛的名声,依然是让朱和堉将他归类到“贤良”之列,所以朱和堉对待章德承的态度与他对待赵俊臣的态度截然不同,在他谈及章德承的时候,也终于恢复了平日里的贤明作派。

    听到朱和堉的决定之后,赵俊臣却是轻轻摇头,说道:“还望太子殿下见谅,章神医如今并不在赵府之中,太子殿下若是想要亲自邀请他,恐怕还要改日才行。”

    见赵俊臣屡屡推脱,朱和堉觉得赵俊臣有些敷衍自己,于是眉头再次微皱,追问道:“哦?章神医如今正在何处?”

    朱和堉的态度有些恶劣,但赵俊臣依然是耐心解释道:“前些日子,有人行刺于臣,幸亏前阁老崔勉的孙女崔倩雪姑娘舍生相救,才让臣保住了性命,但崔倩雪姑娘也因此而身受重伤,昏迷了好几日,直到前两天才清醒过来,在臣的请求之下,章神医这些日子以来一直在照料着崔姑娘……崔姑娘清醒之后,崔勉前辈已是将她接回到崔府疗养,而章神医则是每天都会前往崔府为崔姑娘诊断一次,如今这个时间,章神医应该正在崔府之中,若是太子殿下您尚有空闲的话,可以在臣的府中等待一会儿,大约一个时辰之后,章神医也就回来了。”

    朱和堉这次来见赵俊臣,却是连赵府的大门都不愿意进,仿佛进了赵府就会沾染上贪官污吏的铜臭味,如今又如何愿意进入赵府中等待?

    不过,若是就在赵府外面等待,似乎也有失体统,若是改日再来拜访章德承,朱和堉又怕赵俊臣会趁着空隙作梗,所以朱和堉稍稍犹豫片刻之后,说道:“既然如此,那我就亲自去崔府拜访章神医……”

    说完,朱和堉也、不再理会赵俊臣,转身就打算乘轿前往崔府。

    对于朱和堉的反应,赵俊臣并不感到意外。

    事实上,朱和堉的反应正是赵俊臣所期望看到的。

    于是,赵俊臣竟也同样招呼府中人准备轿子,然后笑眯眯的说道:“此事既然与臣有关,那臣也一同前去崔府好了。”

    趁着这个机会,赵俊臣就可以正大光明的与崔勉进行接触了。

    ……

    ……(未完待续。)

    ……

    ……

    当初,因为某些缘故,崔倩雪与赵俊臣两人被牵扯到了一起,关系有些纠缠不清,朝野间也因此出现了无数的流言蜚语。

    崔勉身为崔倩雪的祖父,自然也受到了连累,声誉颇是受损许多,有人说他攀附奸臣、有人说他卖女求荣,崔勉身为曾经的清流领袖,一向最是重视自身清誉,自然是无法接受这些流言,只觉得自己的一生的坚守都付诸于流水了。

    最终,崔勉为了保护自身的清誉,却是将崔倩雪以及崔倩雪的父亲崔俞全都赶出了家门,甚至还公告天下,将两人从崔家族谱中除名。

    然而,正所谓“虎毒不食子”,崔勉虽然是重视自身声誉,但他对崔倩雪终究还存在一些祖孙之情,当崔倩雪为了保护赵俊臣而身受重伤之后,崔勉纠结犹豫了一段时间之后,就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焦虑与担忧,终于是一改往日的冷漠态度,不仅是屡屡前往医馆探望崔倩雪,当崔倩雪从昏迷中清醒之后,崔勉更是将崔倩雪接回了崔府照顾……

    至此,崔倩雪也算是因祸得福,虽然是遭受了一场无妄之灾,但也正因为这场无妄之灾的缘故,让她得以再次回归了崔家。

    与此同时,重新接受了崔倩雪之后,崔勉对待赵俊臣的态度也渐渐有所软化,似乎是认为崔倩雪与赵俊臣已是彻底纠缠在一起了……先是德庆皇帝为两人搭红线,然后则是赵俊臣派人搭救崔倩雪,并且将崔倩雪接到赵府暂住,最后又是崔倩雪为了赵俊臣舍命挡刀……如此种种,崔倩雪除了赵俊臣之外,恐怕已是再也无法嫁给别人了,其他人碍于崔倩雪的风评,恐怕也不敢娶她!所以崔勉前两日竟是派人通知赵俊臣,说要与赵俊臣见面详谈一些事情。

    崔勉究竟想要详谈什么事情,赵俊臣不用想也知道,必然是要求赵俊臣迎娶崔倩雪、为崔倩雪负责云云。

    抛开情义方面的考虑,赵俊臣在这件事上是占据主动的,因为崔倩雪除了赵俊臣之外已是不可能再嫁给其他人,而赵俊臣则并不是只有迎娶崔倩雪这一个选择,所以崔勉为了保证赵俊臣最终会迎娶崔倩雪,或许还会在某些方面做出让步……

    所以,对于崔勉的见面提议,赵俊臣还是很感兴趣的,但赵俊臣并没有马上与崔勉见面,反倒是一直拖延着。

    这是因为,崔勉作为一位致仕多年的前任阁老,在权势方面并不能为赵俊臣提供太多的帮助,他唯一有用的地方,就是他当年身为清流领袖时所积攒下来的声誉、人脉、以及影响力。

    其中,崔勉的声誉最为关键,他的人脉与影响力,全都建立在他的声誉之上。

    所以,为了双方今后的合作可能,赵俊臣就必须要保护崔勉的清誉——如今赵俊臣正处在风尖浪口上,被太多势力紧紧盯着,与崔勉见面的事情很难瞒过其他人,若是赵俊臣与崔勉见面之后,没过几天就迎娶了崔倩雪,那么任谁都能猜到其中的猫腻了!如此一来,崔勉“卖女求荣”、“攀附奸臣”的流言更要坐实了,到了那个时候,崔勉的声誉毁于一旦,赵俊臣即使是迎娶了崔倩雪,在政治方面也得不到任何的好处。

    所以,赵俊臣虽然也想要与崔勉见面详谈,但一直拖着,只是在等待时机。

    如今,太子朱和堉的出现,却是给了赵俊臣一个机会。

    若是随着太子朱和堉前往崔府,因为有太子朱和堉作为掩护,以及神医章德承作为理由,旁人的注意力也不会放在赵俊臣与崔勉身上,赵俊臣也就可以趁机与崔勉详谈一些事情了。

    事实上,太子朱和堉前往崔府的决定,也正是赵俊臣刻意引导出来的,可惜太子朱和堉毫无察觉,还自以为自己的决定会乱了赵俊臣的阵脚。

    却说,当太子朱和堉决定亲自前往崔府邀请神医章德承之后,赵俊臣也马上吩咐赵府中人准备坐轿,打算随太子朱和堉一同前往崔府。

    听到赵俊臣的决定之后,太子朱和堉本已是迈向坐轿的脚步微微一滞,却是再次转身向着赵俊臣看去,同时皱眉说道:“你不用跟来。”

    赵俊臣微微一笑,说道:“章神医乃是臣的府中客人,太子您打算邀请章神医移居东宫,不论是于情于理臣都应该一同前往,若是章神医不愿意的话,臣也能在旁边规劝两句。”

    太子朱和堉的态度很刚硬,赵俊臣的态度则很委婉。

    但最终,态度刚硬的朱和堉发现自己根本没有阻止赵俊臣的能力与理由。

    所以,太子朱和堉轻哼一声,没有再理会赵俊臣,只是转身向着自己的坐轿走去,却是默认了赵俊臣的跟随!

    *

    崔勉本身就是京城人士,致仕之后也依然留在京城居住,只不过搬离了重臣云集的京城西区,在京城东部找了一处较为幽静的宅院。

    崔勉为官期间颇是清廉守节,致仕之后的积蓄自然不会多,所以这间宅院不算大,只是三进三出罢了。

    崔勉将崔倩雪接回崔府之后,依然将崔倩雪安排到了她往日的闺房居住,其中所蕴含意思,所有人都能猜到——在崔勉的心中,崔倩雪依然是他的小孙女,崔家也一直留着崔倩雪的位置!

    简而言之,崔勉已是重新接受了崔倩雪。

    若是往常,崔倩雪发现这一点之后,一定会心中狂喜,会认为自己的世界终于是回归了正常。

    但这几日,崔倩雪却是完全没有察觉到这些,就仿佛是痴了傻了,每天只是呆呆的躺在床上,偶尔身体状态不错的时候则是走到窗前,愣愣的看着窗外的崔府庭院,并不是很在意自己的身体状态,哪怕是与崔勉谈话,也一直是心不在焉。

    所有人都知道,崔倩雪并不是痴傻,她只是在忐忑的等待着某个人的出现。

    一方面,她觉得那个人应该出现,也应该给她一个明确的交代,毕竟她为了那个人付出了那么多。

    但另一方面,她也深知那人的本性,那是一个利益至上的人,崔倩雪并不确定那个人是否会在意自己的付出,更不确定那个人是否会因为自己的付出而回应自己。

    与此同时,她又不敢将自己的心事说给其他人听,因为崔倩雪不确定自己的祖父是否能够接受她心中的那些情愫。

    毕竟,那个人的形象在她的祖父崔勉的心中一向是极为恶劣。

    所以,在最开始的时候,崔倩雪的心情,既是期待,又是忐忑,还有几分小心翼翼,颇是复杂。

    但渐渐地,随着那个人迟迟不出现,崔倩雪的心情就不仅仅只是复杂了。

    ……

    ps:好吧,我承认我不会写儿女情长的东西!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