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军事 > 史上最强崇祯 > 全文阅读
史上最强崇祯txt下载

    “饶命啊刘将军!”

    周员外穿着绿色绸袍瑟瑟发抖,不断求饶,身旁一起被押过来的除了几个小妾和家仆以外,大部分都是家中子嗣。

    “老不死的,玩拖延时间这一套?”

    刘芳亮没有二话,直接走上前几步将周家长子刺死,紧跟着将刀横在周员外最喜欢的小妾脖颈之间,恶狠狠吼道:

    “快说!不然老子一定把你全家都杀了!”

    周员外惨呼一声,软倒在地上,最后还是老营兵拉着他找到了出城的密道,刘芳亮赶紧下令让老营兵们逃走,并没有什么抵抗的心思。

    说是密道,实际上就是良乡城内大户们用来向城外运输物资的通道,这周家和张家口范家有些瓜葛,也是在和关外做生意,给鞑子运送关内物资。

    现在这个年头,但凡商户中有头有脸的角色,没有谁不和关外鞑子做生意的,毕竟朝廷眼看着要完了,流贼要瓜分自己的家产,自然也要留条退路。

    因为要向鞑清输送各种物资,这通道也就修建的特别大,平日里周员外买通了官府,所以这密道在城内商户之中算是公开的秘密。

    当然了,这种事情没必要让武夫知道,知道的文官基本都受了周员外的银子,日前在城内投了流贼,眼下这个大乱的时候,却不知都跑到哪里去了。

    刘芳亮知道不可能所有人都跑,便是忍痛留下三成营兵,那些醉成一塌糊涂的头领也放在那不管,只是带着其余人头也不回的钻进密道。

    在最后一个老营兵进入密道后的半柱香之后,黄得功总算是带着官兵杀到,经过一阵短暂的厮杀之后,留在城内的八成流贼都是肝胆俱裂,纷纷扔下兵器投降。

    半个时辰的功夫,刘芳亮带着一万多名老营兵在城东三里左右的一个破落村子出现,这村子有些奇怪,看起来前不久有大批的兵马驻扎过。

    不过刘芳亮也没多想,官军想要围攻良乡,之前自然要有个集合的地方,这很正常。

    “狗官兵,待我回涿州召集兵马,再来新仇旧恨一起算!”

    刘芳亮最后朝良乡方向看了一眼,正要下令老营退回逐州修整,可是忽然间,大地却是颤抖起来。

    “腾腾腾——”

    黑夜中,蔓延着流贼们看不见的烟尘,一不知人数的骑兵赫然出现在万余大顺老营兵的面前,刘芳亮大惊失色,难道是被那姓周的老家伙算计了不成。

    可仔细一听,这马蹄的声音铺天盖地,好像是上万骑兵在朝自己这边奔腾过来。

    朝廷的中原官军甚至有骑着骡子上阵打仗的,刘芳亮不敢相信,什么时候有这么多的骑兵,难道是关宁军亲王了!?

    这支骑兵为首者脑后梳着金钱鼠尾,手提重马刀,喊起话来如同惊雷,屁股下竟然坐着三匹坐骑,此情此景,使得刘芳亮脸色极度难看起来。

    “啊哈哈哈,杀明狗,杀明狗!”

    忽然间,一阵夹杂着汉语和满语的双重语言被人喊出来,刘芳亮看清这支骑兵的装束和阵容,心中再无侥幸,这喊话刚好验证了方才自己心中所想。

    “是鞑子来了!”

    “鞑子来了,大家快跑啊!”

    纵然是流贼的老营兵,也只是听过鞑子满万不可敌的凶悍之名而已,这种战斗在他们印象中还离自己很远,根本从未和清军交过手。

    对方全是看不清人数的骑兵,冲锋起来就连脚下的土地都在战栗,而自己则是刚从明军手下狼狈逃出来的步军,一心只在逃回逐州,早就是没了什么战意。

    自古以来,步军和骑兵遭遇,若非人数在对方数倍以上,几乎都只是场屠杀而已。

    但此时,刘芳亮一不知道清军的具体人数,二还是从未和清军交过手,对鞑子的状况一无所知,这样打起来,大顺必败。

    刘芳亮虽然明白打不赢,但对方显然是全骑,要是逃只能四散崩溃,莫不如来一场真刀真枪的厮杀!

    听到刘芳亮下令,老营兵也是纷纷回过神来,他们也算是久经沙场,经过简单的重整之后,很快就呈原型聚拢在一起。

    “杀!正蓝旗的勇士们,随我阿巴泰屠尽明狗,给摄政王看看!”

    “呜哈,驾!”

    阿巴泰看着眼前数倍于自己的明军,却是浑然不惧,仿佛在他眼前的已经都是死人。

    早先清军大营收到消息,说是黄村这里驻扎着一支规模不小的明军,这次便是多尔衮让阿巴泰来骚扰一番,将这支明军直接吓得散了架自然是最好。

    就算不能,也要一战将明军好不容易鼓起的勇气打散,这样大清入主中原,便是指日可待!

    “饶余郡王,这些明军,好像和范大学士所说的不太一样,他们胸前那两个字......”

    牛录章京还没说完,就被踌躇满志的阿巴泰打断,他冷笑几声,看着眼前缩成一团根本不敢动作的万余人马,说道:

    “在这里的除了明军还能有谁,别忘了,李自成还被困在山西出不来,这京畿只能有我们鞑清铁蹄纵横!”

    说到这里,阿巴泰将重刀横举在半空中,大吼:

    “杀明狗一只,本郡王赏两个前程!”

    “奴才多谢郡王赏格!”

    在鞑清之中,前程就和军功一样,甚至在清军的眼中,前程比军功还要重要,听到如此重大的赏格,正蓝旗的鞑子骑兵全都是狂呼不断,带着睥睨一切的气势强冲过来。

    阿巴泰率领的三千清军和刘芳亮的一万余大顺老营兵意外遭遇,阿巴泰甚至都不知道对方到底是谁就直接下达了全面进攻的命令。

    清军呈锥形猛地刺入大顺军的原型阵,只是在一瞬间,大顺军的阵型被清军彻底撕裂,惨叫甚至覆盖了清军的狂呼声。

    两方接触了大约半个时辰左右,大顺军从最开始局部崩溃,变成了全面崩溃,无数流贼不受控制的四散而逃,甚至有一少部分打着侥幸心理奉上刀枪举手投降。

    然而清军并不顾及这些,无论抵抗的还是投降的,只要是活着的,冲将过去就是一刀,根本不会留什么活口。

    刘芳亮刚才和两个鞑子骑兵交手,不知是普通的兵士还是什么牛录额真,反正打的费劲,就连他杀一个清军都如此艰难,更别提其他人了。

    这些清军无论普通兵士还是基层军将,每个人身上和坐骑上都披挂着两三层铁甲,相比之下,大顺老营兵还不如官军的装备就根本算不上什么了。

    阿巴泰率领的清军骑兵忽然出现在京郊一带,这种事不仅刘芳亮没想到,就连身为皇帝的崇祯都是毫无准备。

    多尔衮在盛京誓师之后便是杳无音讯,吴三桂在山海关紧张的够呛,又是布防又是告急,但最后甚至都没发现鞑子的半个影子。

    本以为多尔衮还在关外蹲着,谁成想居然带着大军忽然跑到京城附近来了。

    此时,明军还和大顺军残余在良乡内外做最后的战斗,刘芳亮却是先行和正蓝旗的鞑子骑兵交上了手。

    对于阿巴泰来说,这场战斗打的实在有些乱,刚开始他一直都坚信对方正是在黄村大营的明军,打了一会才发现,这装束根本不是明军。

    至于对方到底是谁,阿巴泰虽然不知道,但并不能都他有什么影响,无论是谁,反正都不是他们鞑清勇士,打就完了,管那许多做什么。

    “制将军,俺夺来一匹鞑子马,你快上马跑,再晚就来不及了!”

    刘芳亮看着身受重伤却还要自己跑的亲兵,毫不犹豫地翻身上马,紧跟着摇头喊道:

    “这种时候要是跑了,那我和官兵有什么区别?杀鞑子便是!”

    本来亲兵们觉得刘芳亮是要直接跑,但后来却发现不是这么回事儿,刘芳亮骑上马之后仿佛换了个人,一刀砍死一个人高马大的鞑子,奋勇向前,丝毫没有要逃跑的意思。

    见此情景,其余的大顺老营兵也是信心大增,刘芳亮就像是茫茫人海中的标杆,在他身边慢慢聚拢一批死战的大顺老营兵,居然开始向清军反攻过去。

    好景不长,老营兵虽然奋勇,但毕竟全都是步兵,而在黑夜中突然袭击的清军占据了绝对优势,很快又将残余的老营兵包围在最里面。

    这场稀里糊涂的战斗直从夜半子时打到黎明时分,随着阳光撒在地面上,清军和顺军才看清眼前敌人的模样,甚至许多清军还不知道和自己激战半夜的人是谁。

    清兵只有三千多人,阿巴泰此次出来就是多尔衮让他来侦查敌情,根本没说直接开打,然而阿巴泰这个人,甚至比豪格还有勇无谋。

    阿巴泰到黄村发现半个明军的影子都没有,气急不已,觉得回去之后会被多尔衮、豪格他们看不起,正是进退两难之际。

    此时从良乡逃出来的刘芳亮对他而言就像是天上掉下来的前程,阿巴泰想都不想,立即下令开始一顿猛打。

    任凭刘芳亮如何的奋勇当先,溃逃的老营兵还是占据了大多数,实际上跟着他死战的只有不到三成,其余人面对人数相差不多的清军,很快就是溃不成军。

    在良乡城内,发现刘芳亮不见的黄得功怒杀周员外,紧跟着唐通便是主动请缨,带着兵马进入密道追击流贼。

    实际上在天还没亮的时候唐通就已经听着喊杀声赶到,不过他看着激战正酣的战场却并未直接插进一脚,反而是不动声色的带着部下蹲在这里,打算坐收渔翁之利。

    “大帅,上不上?”

    此时,家丁看见大顺军已经全面溃败,顿时有些焦急的提醒出来,唐通闻言却是不以为然,呵呵一声冷笑,看着四散的流贼,反问道:

    “这种时候咱们上去干什么,你小子是不是脑筋缺根弦?就让鞑子和流寇狗咬狗,最好是能把刘芳亮直接宰了,省得本帅麻烦!”

    唐通实际上也明白,就连刘芳亮的一万多老营兵在清军面前都已经崩溃,自己这些临时凑起来的部下人数虽然多,但就这么冲上去绝对是找死的行为,可能比流贼崩溃的还要更快。

    想到这里,唐通面色一变,正色道:

    “家丁压阵,没有本帅的命令,都不许妄动!”

    ......

    “哈哈哈,南蛮子要不行了!”

    策马在远远山坡之上的阿巴泰压根不知道就在身后不远处趴着几万明军,正在哈哈大笑,他远远指了指被围攻在最里面苦战的刘芳亮,豪气万千的道:

    “这个狗蛮子交给本郡王,你们去寻其他人,时候不早了,该结束了,不然摄政王要等急了!”

    “奴才尊令!”

    刚转出战场休息半个时辰的阿巴泰带着几百名正蓝旗的巴牙喇亲卫呼啸着冲了上去,这就好像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最后一些老营兵也是轰然崩散。

    刘芳亮虽然觉得正东方有一股子杀气,但周围全是鞑子骑兵,双全难敌四手,对迅疾冲来阿巴泰的攻击毫无准备,胸前直接被刺穿,‘噗’的喷出一口鲜血。

    血液的刺激使得阿巴泰更加疯狂,他手中加大力度,虎枪直接将刘芳亮的肩膀刺穿,紧跟着在刘芳亮无法反抗的情况下,又是一枪直奔向他的脖颈而去。

    面对阿巴泰这必杀的一刺,刘芳亮自知难以抵挡,只得是放弃马匹,狼狈滚落在地,两名老营兵见主将有难,大叫一声便是迎上前去,却被阿巴泰左右两刀连续砍成重伤。

    眼看着刘芳亮踉跄的朝后跑,阿巴泰怒不可遏,但又有几个流贼像一堆苍蝇似的围拢过来,任是阿巴泰悍勇,一时间却也无法全部杀死,想赶又赶不走,只能眼睁睁看着刘芳亮消失在自己眼前。

    不多时,待阿巴泰解决了眼前的几个小毛贼之后,睁开眼仔细一看,却根本找不到刘芳亮的所在,顿时气的大喊大叫。

    “饶余郡王,摄政王有旨,命你速速回返!”

    “饶余郡王,摄政王大怒,若再不北反,以重罪论处!”

    “本王知道了!”眼见煮熟的鸭子飞了,阿巴泰气的直瞪眼,不过他还是有所理智,听见多尔衮震怒,一下子就怂了。

    阿巴泰一把将带血的虎枪扔在地上,勒马转头吼道:

    “回营!”

    清军全是骑兵,进来的快撤出去的也快,流贼的首级和盔甲辎重对他们来说好像压根就是个累赘,除了有些清军顺手割了些首级,战场几乎没带走什么其它的东西。

    大约就是一盏茶的功夫,正蓝旗的鞑子兵忽悠一下子撤了个精光,唐通眼前一亮,好像发现了新大陆。

    唐通又等了半晌,直到最后一个穿着蓝色全身甲的鞑子骑兵消失在视野中才是起身,他特意看了看阿巴泰消失的方向,回身喊道:

    “弟兄们激战一夜击溃逆贼刘芳亮,快去打扫战场,割下首级向圣上报捷!”

    “是!”

    经过一夜的激烈战斗,除了四散的大顺兵以外,战场上只剩下满地的尸体和兵器辎重,这些鞑子甚至看不上眼的东西在明军眼中可都是宝贝。

    明军一不小心捡了个大胜仗,鞑子和流贼的首级都有,战场上到处都是好东西,顿时宝贝一样的捡起来留着用,甚至就连阵亡的清军和大顺军兵士盔甲里外几层都被明军通通扒下来。

    这种时候最不缺的就是死人,每天都能见到不少人一命呜呼,衣甲自然就要留给用得上的人,没有人在乎这玩意是不是死人穿过的,能保命就成。

    历史上,多尔衮是在四月十三日率清军主力前往山海关,然而实际上,多尔衮一直都没想过要直攻山海关。

    素有‘天下第一雄关’之称的山海关,不仅有吴三桂的几万关宁军镇守,山海关总兵高第的几万明军也在此协同。

    除此之外,还有数十万从宁远一带内迁的辽东百姓,这些人同仇敌忾,再加上山海关绝佳的地利优势,想要直面攻下山海关?谈何容易。

    历史上的多尔衮就是听说了中原混战,才想借此机会直接入关争夺北京,绕过山海关从喜峰口一带直接入关,很明显才是最得当的决定。

    但进关都走了一半,却忽然听说李自成已经拿下了北京,多尔衮这才是大举进逼山海关,想以高官厚禄逼迫吴三桂投降。

    现在李自成并没能攻下北京城,反而和官军主力在宁武一带打的不可开交,这对多尔衮来说,自然是先发制人,夺下京师的天赐良机。

    所以,多尔衮自打从盛京出发之后,便是偃旗息鼓直接从崇祯二年入寇的原路进关。

    沿途明军各城堡其实真不少,人数全家在一起也够多尔衮喝一壶,但明军听说清军大举寇关都是怕的要命,看见建奴大军从城下经过压根连屁都不敢放一个。

    还不止于此,这些地方的军将和文官异常默契,为了逃避朝廷的追责,甚至根本都不会上报,全当没看见眼皮子低下腾腾经过的建奴大军。

    除了山海关以外,京畿、蓟镇一带的城堡早就是形同虚设,多尔衮长途跋涉千里,但直到大军兵临北京郊外崇祯皇帝尚还不得而知,这就是关键锁在。

    多尔衮进来之后也根本没急着暴露自己,四出哨骑之后,便一直带着满洲八旗、蒙古八旗还有朝鲜六旗兵力总计二十余万人蹲在平谷一带等待机会。

    吴三桂这边做等有等,一直没见多尔衮叩关,实际上心里也明白是怎么回事儿,多尔衮这厮肯定是绕过山海关直接奔着京师去了。

    不过崇祯皇帝是怎么想的吴三桂也搞不明白,年初下达了勤王旨意,还没等吴三桂收拾好行礼就又把旨意给撤了,紧跟着又用英国公张世泽代替他老爹做了京营提督。

    本来对这件事吴三桂是当个笑话看的,京营什么鬼样子他还不知道么,不过这几个月下来,据说京营现在被那张世泽搞的还不错。

    张世泽起码是英国公,开国名将后裔,京城勋戚的第一人,他老爹也是少见以敢战闻名,对于这个人,吴三桂实际上有些忌惮。

    至于现在的甲子营提督董琦,那都是吴三桂平日正眼都不会看的小角色,现在崇祯皇帝可真是无人可用了,就这么个角色都能做提督。

    吴三桂每天翻看着京城传来的大事小情,虽然脸上冷笑连连,但心中却更加捉摸不透这位皇上到底是怎么想的。

    难道这天底下还有比自己关宁军战斗力更强的兵马不成,不用自己,他还能用谁?

    吴三桂明知北京城危在旦夕,可还是带着关宁军待在海关不挪窝,实际上也是打着在乱世中保存实力的小算盘。

    在清军大营之中,多尔衮和众王公贝勒大臣正在议事,却忽然间听帐外传来马蹄声,紧跟着一阵脚步声过后,浑身血迹斑斑的阿巴泰走了进来。

    阿巴泰本来憋了一肚子气,接到撤军命令后是马不停蹄的跑了回来,看见面色深沉的多尔衮之后这气也不敢往外撒,只得跪下来闷声道:

    “摄政王,我回来了。”

    “回来了?军情刺探的如何?”多尔衮抽了口大烟,先是吞云吐雾一番,这才淡淡的出声询问。

    不过满帐的王公大臣都知道,多尔衮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本意是在借机向阿巴泰兴师问罪。

    阿巴泰在战场上勇悍,可到了这里却像个犯错的孩子,抬起头看一眼多尔衮,竟然直接主动承认错误。

    多尔衮脸上表情缓了缓,很显然是对阿巴泰老实巴交的态度十分满意。

    无论他此前多么想把阿巴泰这没脑子的莽夫给弄死,然后自己掌管正蓝旗,但是关键的用人之际,满清内部可不能再有什么动荡,而且这种莽夫留着还是有用处的。

    多尔衮立即放下手中大烟袋,起身说道:

    “七哥说的哪里话,大家都是八旗的王公贵胄,都是为皇太后和皇上办事,要什么上下之分?”说到这里,多尔衮脸色一变,沉声道:

    “下次若是再不服从本王的调令,擅作主张,可别怪我翻脸不认人!”

    阿巴泰前面正在诚惶诚恐的庆幸,听到最后又是吓了一挑,赶紧低头认罪伏法,周围的贝勒们也是出来打圆场,说了几句有的没的。

    过不久,阿巴泰这才是说起正事:

    “摄政王,我带人去黄村看了看,满地都是扎营的痕迹,但却没见到一个南蛮子,会不会是阿哈们的消息有误?”

    多尔衮闻言沉思起来,抽了口大烟,问道:

    “消息确切,不会有误。本王想知道的是什么兵马你打了半个晚上,竟然伤亡了两百多个勇士?”

    听见这话,阿巴泰有些不好意思,说道:

    “应当...是流贼的人马!”

    “哈哈哈,阿巴泰,难不成你是打完才知道的?”忽然间,一旁穿着红色全身铠的豪格听出了什么,当即讽刺起来。

    阿巴泰支支吾吾不出声,但多尔衮此时的注意力根本不在这上面,听到阿巴泰的话,他又是陷入沉思。

    本来多尔衮就对流贼忌惮不已,毕竟这闯军多年以来也是席卷中原,战斗力怎么会弱了。

    此次入关之所以搞出一次千里奔袭,为的就是想避过这足有百万之数的李自成大军,没成想明军没遇上,却阴差阳错先和大顺兵交了手。

    据阿巴泰所说,这支忽然冒出来的大顺军只有一万多人,但衣甲兵器都十分整齐,居然在夜里和正蓝旗的骑兵打了个不可开交。

    一个不知名的大顺将军,居然在和鞑清的饶余郡王阿巴泰过几手之后活了下来,这更是让多尔衮觉得吃惊。

    阿巴泰的悍勇在清军之中有目共睹,从来没有任何明军将领能和他过招之后活下来,这所谓的大顺,到底还有多少这种将领?

    清军有二十多万,这已经是全国之力,就连朝鲜的强征军都算上了,但其中称得上精锐的只有十万左右的满洲八旗兵。

    然而大顺军可是号称百万,就算洪承畴和范文程说的不错,李自成这是在夸大其词,大顺军人数上没有这么夸张,但多尔衮自己估计,五六十万应该还是有的。

    想到这里,多尔衮眉头皱得更深,如果几十万大顺军都是这种战斗力,那到底打不打北京城,还是要从长计议了。

    “速叫范先生来帐内商议!”

    不多时,范文程被传诏前来,其余的王公大臣都已经各自归营,所以他只是见到正在几个阿哈服侍下猛抽大烟的多尔衮。

    多尔衮直接和范文程说出了自己的顾虑,范文程听到后面色并未有所动容,只是一板一眼的说道:

    “回禀摄政王,臣以为,饶余郡王是恰好碰上那流贼的老营,大部分流贼都是战力低下,无需担忧。”

    “老营?”多尔衮闻言放下大烟,侧颜问道:“何为老营,与我八旗铁骑相比又如何?”

    “自然不如我八旗勇士。”范文程笑了笑,说道:

    “所谓老营,便是流贼席卷中原所依仗的本家兵马。据臣所知,这李自成在形成如今规模之前,曾有好几次都差点被明军剿灭,就是这些老营兵才能让他再度起事。”

    听了这话,多尔衮倒是提起兴趣,说道:“范先生且说一说这李自成这些次都是如何差点被剿灭,本王有心细听。”

    范文程毕恭毕敬行了个大礼,用了大约两炷香的功夫一五一十将李自成起事以来几次差点在中原被明军剿灭的前因后果都说出来,继而又是道:

    “臣建议,在我鞑清入主京师后,当要之务便是歼灭这些老营兵,明朝降臣可用,流贼一概不能留。”

    多尔衮没有说话,听完却是哈哈大笑起来。

    “本王原本觉得这李自成麾下百万,席卷中原,明军拿他毫无办法,会是一个多了不得的英雄人物,今日听范先生一席话后,发现此人根子上不过还是个草包流贼,不足为虑!”

    自觉对李自成已经有所了解的多尔衮面色轻松,笑几声后说道:

    “过去我鞑清三逼明都却都未曾得手,如今这崇祯小儿调了京畿的全部兵力用来防守北京城,如果明军和流贼联合,我军如何应对?”

    “这不可能。”范文程对崇祯皇帝极其了解,“此人刚愎自用,刻薄寡恩,前段时间又在京师对东林清流大兴杀伐,任用厂卫与权阉,此皆是明必亡之象。”

    “我鞑清取代暴明,剿清流贼,救天下百姓于水火之中从,此为天命!再者说来,崇祯小儿向来视流贼为乱臣贼子,岂会自降身价与贼同流合污?”

    “说的有理。”

    多尔衮点点头,对崇祯皇帝这个人,其实他也非常‘喜欢’。

    先是纵容袁崇焕擅杀毛文龙,为鞑清拔出了一颗扎在肉中的钉子,紧跟着又刚愎自用杀了袁崇焕,为满清入关扫清最后障碍。

    松锦之战本来清军已经连败几阵,老奸巨猾的洪承畴硬是不出城,满清上下里外惶然,正在商议要不要退保辽东的时候,又是这个崇祯皇帝连降圣旨催促洪承畴出城决战,逼着洪承畴跳进早就设好的包围圈。

    直到现在,这位大明皇帝给他们的惊喜已经够多了,多尔衮不介意在这种时候再来一个天降幸运。

    “范先生一席话有如醍醐灌顶,让本王颇为受用。本王知道了,范先生还是请回吧,军中政务还要劳烦您费心处理。”

    不得不说,多尔衮装出的这副礼贤下士的态度,正是范文程最受用和看上的地方,范文程本属于豪格一系,因此却也不吝啬为多尔衮出谋划策。

    临走前,范文程忽然想到什么似的,回来叩首说道:

    “不知摄政王有没有觉得在盛京誓师前后,洪承畴有些不对。”

    听见这话,多尔衮嗤笑一声,“范先生多虑了!洪亨九一无兵权,二无威望,若不是本王保着,我八旗的贝勒们早就将他给活活撕了!”

    说到这里,多尔衮示意一旁的汉人阿哈把烟袋子递来,先惬意的吸了一口,又是说道:

    “此次本王留他在盛京正是为防有变,洪亨久不过是待在闲散衙门混吃等死而已,又能出什么岔子?”

    多尔衮一直都对洪承畴不甚信任,自然是有所防备,这些范文程都明白,这次不过是觉得洪承畴有些饿过于沉默,善意的提醒而已。

    看见多尔衮信心满满,范文程也便是不再多说一句,行礼告退。

    ......

    “良乡大捷,良乡大捷!”

    “三日后,皇上将在承天门外阅兵,表彰有功之士,以显大明天威!”

    这天一大早,京城内外到处都能听见这么一个声音,无数人奔走相告,喜极相拥,甚至有许多百姓好像逢年过节一般的欢天喜地,燃放爆竹争相庆贺。

    当然,还是有一些长久未出家门,消息闭塞之人一脸懵逼的到处打听,听到路人兴奋地回答之后,也是一脸不可置信。

    “你个呆子,你还不知道?”

    “就在前几日,皇上御驾亲征,率我大明十万官军在良乡击败二十万贼寇,斩级数万!”

    “这还不止,听说一个叫唐通的总兵在黄村和鞑子打了一仗,你们猜怎么着,居然连鞑子都败了,斩了两百颗鞑子首级呢!”

    良乡之战,的确是官军实实在在,让人挑不出任何毛病的大捷,所有人都觉得崇祯皇帝是出去找死,崇祯皇帝自己出去找死可省事儿多了,东林文官们轻松不少,有几个胆大的甚至已经在考虑立皇储的事。

    谁都没想到,一战之后,先前所向披靡的大顺南路军就此灰飞烟灭,十几万大军死的死、降的降、逃的逃,据说当日每个出征归来的兵士腰间都是带着好几颗滴血的流贼首级。

    如果非要说什么不足,那唯一的不足之处便是贼首刘芳亮没抓到。

    不过话说回来,还是有些意外情况,唐通攻城的时候奋勇异常,主动请缨出城追击本来是打着夺得首功的意思,没想到却意外遭遇了清军。

    对于辫子兵,参加过松锦之战等不少辽东战役的唐通心里还是有些阴影,一时间改不过来。

    由于过分惧怕清军,其实也是为了避免不必要的伤亡,所以阿巴泰都撤了一段时间,这货也是蹲在后面动都没敢动,更别提派人去找刘芳亮了。

    唐通真是个幸运儿,这次得到的东西不少,除了两百颗鞑子首级之外,还有几千颗大顺老营兵首级,其它的盔甲辎重更是无从算起。

    崇祯皇帝对正沉浸在胜利的喜悦当中,除了对清军忽然出现在京郊产生疑虑以外,对唐通提回来的首级还是没生出什么怀疑。

    这次崇祯皇帝说是御驾亲征,其实也根本不会上操刀子战场,整场战斗都穿戴着明亮但防护力并不高的金色盔甲站在最后面督战,又有一圈厂卫寸步不离的护卫在身边。

    仅仅是这样,兵士们知道皇帝就在自己身后看着,冲杀起来也都是奋勇当先,尤其黄得功的部下,当真是一个顶俩,咬着刀就往上爬。

    除此之外,甚至还有抱着流贼从城墙上摔下来同归于尽的,看得崇祯皇帝咋舌不已。

    这种场面崇祯皇帝从前只在电视里看见过,这次身临其境,听见周围喊着为自己而战的十几万大明兵士,那种感觉用心潮澎湃都不足以形容。

    若不是顾及到自己有几斤几两,崇祯皇帝还真就跟着冲出去大杀四方了。

    不过很可惜,崇祯皇帝并没有老杨操起电线杆子割草的本事,所以在心中犹豫了几秒,觉得还是安安稳稳在后方戴着当吉祥物稳妥些。

    崇祯皇帝虽然怕死,但并不糊涂,当然不会亏待了为自己和大明朝死战的这些将士。

    回到京城的第一时间,崇祯皇帝便是给王承恩和、方正化和李若链三个人下了一道严旨,让三厂一卫分工行动,用最快的速度查清到底阵亡了多少将士。

    厂卫们的统计结果还没有出来,此时刚回到宫中的崇祯皇帝却又陷入另一件令人毛骨悚然之事,鞑子来了,而且是忽然间出现在自己眼皮子低下来了!

    这个时候,崇祯皇帝总算是明白被自己附身那位在历史上经受的感觉,京城里到处都有人想要自己的命,一不小心就可能这在上吊之前一命呜呼。

    几个月以来,崇祯皇帝在后世一向乐观的心性都快被吓出心脏病来了。

    崇祯皇帝听番子汇报之后不由觉得自己命大,好不容易下决心御驾亲征一次,这边还在聚拢兵力还没等动作的时候,千里之外的盛京居然立马就知道了。

    将厂卫探报和唐通的捷报结合起来,崇祯皇帝心里就出现了一个根本不敢相信的结果,那就是在自己出城御驾亲征前后几天的时间,这个消息就已经被建奴忠诚的奴才们送往盛京。

    自己动身和多尔衮知晓这两者之间前后相差不会有太久,甚至可能只在几天之内,不然就算鞑子动作再快,也不可能直接出现在千里之遥的京师郊外。

    想想自己努力几个月才有的这点儿家底差点被多尔衮随手来个一锅烩,崇祯皇帝心中顿时一股无名火起。

    “方正化,先把大内里里外外查上一遍!”

    “曹化淳,这事你不用管,带着西厂的番子继续帮吴又可和袁班治瘟。”

    本以为这京城被自己里里外外杀了几遍,又有三厂一卫的番役们日夜监视,起码也会安稳一些,不用再继续提心吊胆的活着。

    可现在想来,却是自己把北京城的情况想简单了。

    明面上那些东林党是老实了,也没有人敢和如日中天的厂卫叫板,可暗地里做了什么勾当却是不得而知,居然连自己手下那些机警的番子们都没发觉。

    “传朕旨意,将所有首级在承天门外筑为京观,以儆效尤!”

    堆叠京观,向来都是要传扬成四海皆知的大胜才行,这可是个大事,朝堂的百官听到了都是极力反对,但崇祯皇帝压根不管你这些,转头直接去问内阁首辅魏藻德。

    经过上次‘魏青天’的事,魏藻德觉得自己此前都是为民请命,到现在也换了副心态,一条道走到黑就是,实际上除了崇祯皇帝也没什么其它的选择。

    况且这‘良乡大捷’乃是国朝百年未有而实实在在的大胜,据内库大使所说,这些首级搁在内库都堆不下了,此时不拿出去好好的吹一波,难道还留着等下崽儿不成。

    魏藻德这次同意的时候也留了个心眼,居然出来说要和内阁大学士冯铨共同主持此次筑京观事宜,显然是和昔日仇敌阉党开始摒弃前嫌、同仇敌忾,成立了一个新的党派——保皇党。

    崇祯皇帝哪能不知道这两人的小算盘,魏藻德和冯铨想要好名声,自己也不吝啬,给他们就是了。

    保皇党在朝中的形成正是有利于自己皇权的稳固,崇祯皇帝后世那九年的义务教育还是没白读的,没多说什么便欣然接受,促成‘皆大欢喜’的局面。

    当然了,这个皆大欢喜是相对而言的,东林党官员们再次反对无效,只能是回家继续憋着生气,说是不敢说的,就连路上谈论几句都不敢。

    因为这么做的,官职小一些的在第二天基本都被番子直接抓到大牢严刑拷打,官职稍大些的也别想幸免于难,崇祯皇帝人家金口玉言,往往都是直接找个由头给抄了。

    没错,反正撕破脸皮了,崇祯皇帝现在就是这么狠。

    三日之后,崇祯皇帝摆驾来到承天门外,看着聚齐好的将士们,也是当众流下了喜极而泣的泪水,哽咽着说了一句“将士们辛苦了。”

    这话在后世都听出茧子来了,乃是领导人阅兵必须要走的程序,但现在这年头从皇帝嘴里亲自说出来,就好像拍到兵士们的心窝子上去了,感觉暖暖的,很贴心。

    天啊,这么好的皇帝哪里去找!

    更别提崇祯皇帝还是流泪哽咽着说出来的,让所有人都觉得没有白为大明奋战效死,如果苍天再给他们一次重来的机会,他们还会选择为崇祯皇帝死战。

    如果非要加个期限,他们希望是一百年。

    这个时候京观也筑得差不多了,崇祯皇帝走下城楼从将士们中间穿过,特意看了看这些黝黑憨厚的面容,和其中几个人含笑对视,来到石碑前,亲自挥笔写下一段小字,说道:

    “承恩,将这些话拓于碑上,教天下人知晓朕之心意!”

    王承恩先是山呼万岁接旨,而后上前一看,当即觉得胸中涌起一阵难以名状的自豪感,若自己不是个太监,还真要和唐通、黄得功他们上阵杀敌才痛快。

    “良乡一役,我各路王师并驾齐驱,正奇互用,并协一心,累败来犯之贼。有如鸿雁来归,箕子之提封如故,亦如熊罴振旅,汉家之德威播闻。除所获功级,封为京观,弃尸稿街,传首天下,永垂凶逆之鉴戒,大泄神人之愤心。”

    除此之外,崇祯皇帝还在最后加了一行小字:

    “皇明混一海宇,文治武功之盛,虽已不及汉唐,然丹心犹存。义武奋扬,跳梁者,虽强必戮!——十七年闰五月甲申,大明皇帝朱由检以平贼纪。”

    当碑文上的内容被传达下去之后,下面的人都是脸色各异。

    对于东林文官们而言,崇祯皇帝这杀气腾腾、唯恐天下不乱的碑文正是昏君的最好凭证,事实证明,此桀纣之君根本不会管黎民百姓的死活!

    东林党的文人们已经在心中酝酿好要如何声讨崇祯皇帝,而在场的明军将士们却是个个面色涨红,人人紧握着手中刀枪,恨不能再上战场与贼虏拼他个你死我活!

    被崇祯皇帝召集起来的明军将士们,站在这样一个宣扬大明武功的石碑京观面前,只觉得心中满是自豪感,这样一个皇帝,谁说他是昏君?

    说这话的人才是昏庸之臣!这是千古难遇的明君,甚至在某方面足以和永乐大帝相媲美的明君!

    据传,当日阅兵结束之后,各军本打算回营修整,路旁几个士子吟诗作赋,大致意思谁都能听懂,大概就是在说崇祯皇帝写这样的碑文,是个不折不扣的暴虐之君,更是个比隋之炀帝更昏聩的君主!

    岂不料,士子们这般自以为是的吵吵嚷嚷却让路过的兵士听不下去了,几个在战场上杀了顺贼的汉子更是直接一口浓痰喷了过去,怒声骂道:

    “只知道在后嚼舌根的怂货!当今皇上圣明,处处皆为我等谋求福祉,你们倒好,恩将仇报不说,反而处处聒噪搅人,真是该死!”

    有一个披着甲胄的京营兵士大声同意,恶狠狠道:

    “兄弟说的不错!像你们这等书生,上战场后莫要立刻吓得尿了裤子才是,若真有战场相遇那日,不必求饶,俺必定替皇上摘了你的狗头!”

    崇祯皇帝御驾亲征,十万明军大破二十万大顺贼兵,顺带着击溃了入寇的建奴,斩级两百有余,消息一出,京师震动,天下皆惊。

    起初不少人都觉得此事乃是朝廷在故意夸张,刘芳亮带着的可是十几万大顺军,此前一直是所向披靡,各地官军无有敌手,怎么会马失前蹄栽在京畿。

    自万历三大征以来,大明无论对外还是对内,都没有如此规格的大胜出现,有些爱国志士都是放声大呼痛快,此诚国朝数十年未有之武功也!

    所谓的十几万贼军一战而溃,光斩首便是数万,这种时候谁要是再说大明将亡,那就是信口胡诌,先抽丫的一个嘴巴子再说!

    当消息传到南京,尤其是正在对崇祯皇帝游行示威的南京复社士子们听到后,更是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实在让人觉得不可置信。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事情开始愈发的朝士子们所不希望的方向发展,所有打探确切消息的人最后都确定了一个结果,那就是这次宣胜的真实性。

    无论愿不愿意相信,复社的士子们都可以预料,如今朝廷获得如此大捷,再加上先前废除耕守制的诏书下达,必然会对整个天下的兵将造成连锁反应。

    其中最让人不愿意接受的就是,这次大捷之后,按照崇祯皇帝先前的保证,将会有一大批在作战时奋勇当先的兵士获得表彰,自此除去累代的军户、佃农之名,真正成为自由人。

    这种场面是地主和士子们不愿意见到的,如果崇祯皇帝真的将先前所说保证分发下去,其威信必然会抬生一大截,到时候谁还愿意跟着士子们游行示威!

    ......

    “皇明混一海宇,文治武功之盛,虽已不及汉唐,然丹心犹存。义武奋扬,跳梁者,虽强必戮!——十七年闰五月甲申,大明皇帝朱由检以平贼纪。”

    身在一处宅院之中的候方域手中拿着小小的纸片念出一句话,继而满脸都是冷笑,“好个昏君,真还不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虽已不及汉唐’这等话居然也能说得出口。”

    “朝宗(候方域字)说的不错,这昏君不过是侥幸打赢了必胜的小仗而已,尾巴居然翘到天上去了,敢与汉唐相比,实在是不知天高地厚!”

    候方域说完,几个士子顿时出声附和,要是不知道的行人路过看见他们脸上的表情,可能还会以为这崇祯皇帝是与他们有什么刻骨铭心的大仇。

    这宅院是东林书院下设的无数讲学场所之一,而东林书院在江南那都是响当当的存在,朝中半数的官员几乎都出自于此。

    复社年轻一辈的士子们说白了就是东林党自己培养的接班人,打算在自己退休之后,让他们继续入朝主政。

    寻常的时候,士子们往往都是聚在这里谈论天下大事。

    若有丝毫不朝他们意愿发展的消息传出,便会搞起‘遥执朝政’这一套,反正朝堂诸公全都是他们东林党,又有什么好担心。

    可自从这崇祯十七年春节过后,崇祯皇帝便像是疯怔了一样,将京师搞的人心惶惶,看来真是被李闯吓成精神失常。

    每每想到这里,候方域便是会嗤笑几声,让这等人做皇帝,从一开始就是个错误,再让他这么搞下去,这大明迟早要亡在他的手里!

    崇祯皇帝先前左搞又搞,实际上目的就是为了捞银子,虽然影响牵广,但却并未影响到复社士子的利益,这些人也便是闷声发大财不说话。

    但废除耕守制的诏书下来之后,江南一带的大小地主们首先开始坐不住了。

    挡人财路,有如杀人父母!

    江南的地主和中原、京畿一带饱受战火摧残的那些地主想法还不一样,这些人生活在‘歌舞升平’的幌子下,一心只想保住自己的家产和田亩,往日就靠着佃农和军田才能捞银子。

    要是天下间所有的兵士都凭战功脱离了军户和佃农身份,那自己还玩个屁,庄田里没人干活,甚至连雇佣帮工都要多花一大笔银子,这可都是自己的钱!

    这么一来,自家迟早要被朝廷压榨干净,地主们平日撒出去那大把的银子也不能白花,于是便找到士子们和东林官员的头上。

    别看复社士子们平日个个清风拂面,好像全是天下间少有的清正之士,可你要是仔细查一查,这些士子并不见得比阉党干净。

    就从候方域来说,这家伙平日出入的全都是秦淮各地的高档场所,进个门都要交上几两银子的那种,一般富户都争抢不到的名妓给他单独唱曲,夜夜笙歌,吃的用的也都是寻常人家几辈子都吃不起用不起的。

    其余士子情况也都差不多,越有名的暗地里的勾当也就越是见不得人,若这些士子真有表面上看得这么清淡,怎么可能有银子整天在亭台楼阁吟诗作赋,谈论所谓的天下大事。

    这个年头,眼见不一定为实,士子们虽然穿的清淡,但并不代表腰兜没钱。

    士子们正在义愤填膺的谈论,门却忽然被人用蛮力一脚踹开,一队兵马司差役杀气腾腾的走进来。

    见状,候方域眉头皱了皱,但却并未有所动作,却是从桌子上拿起一盏茶品起来,直到看见最后慢悠悠走进来的这个人。

    身穿官服的马士英拍着手走进来,笑道:

    “好啊!不愧为四公子之首,就是气度超群,马某人甘拜下风!”

    候方域已经得知崇祯皇帝启用马士英为南京吏部尚书的事,对他而言,这又是崇祯皇帝诸多昏聩之举其中之一。

    本就对此极度不满的候方域当即也没给什么好脸色,冷笑着说道:

    “马天官儿这是亲自去抓什么小毛贼路过我东林书院?”说着,候方域将茶水喝的干干净净,故意给马士英看了看,继续道:

    “这茶一不小心叫我给喝干净了,实在是抱歉。马天官儿要是想讨茶喝就请出门左拐,路角有一家露天茶摊子,实在挺适合你们阉党的。”

    马士英手一直背在身后,似乎是在藏着什么,他可没这么大的肚量,寻常听到这话一般都是会立即暴走,此时脸上却只是皮笑肉不笑的点点头。

    马士英先是环视看了几眼周围宅院和士子,再几步走到候方域跟前俯视看着他,这才笑眯眯说道:

    “哎呀呀呀!这地方不错,要是就此给封了,本官还真是有些舍不得。”

    候方域闻言则将茶杯‘砰’的一声砸在桌上,指着他怒气冲冲的道:

    “马士英,你别忘了,没有兵部史尚书的意思,你可没有擅自封我东林书院的权利!”

    马士英仿佛听到了什么天大的笑话,脸上的笑容更浓了,只见他面色一变,从背后取出金黄色卷轴,举起来冷笑着喊道:

    “圣旨到,快起来接旨吧?”

    谁都没想到马士英居然会留着这一手,候方域纵是心中万般不爽,但却也不敢做那种当众抗旨不遵的蠢事。

    犹豫一会,候方域还是咬着牙跪在地上山呼接旨,看着咬牙切齿跪在自己脚下这人,马士英心里别提多痛快了,这报仇雪恨的机会他等了多少年。

    马士英铺开卷重,隆重喊道: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今江南宵小之辈为祸,皆因受人蛊惑,着吏部尚书马士英到任后主事平定祸患,密查首贼。若证据确凿,可凭此诏酌情处置再报朕知道!钦此。”

    马士英宣旨的时候满脸都是坏笑,待他读完,候方域却是连生气都顾不上了,满头冷汗,连连磕头,趴下来抱着马士英大腿嚎哭道:

    “马尚书,此事与我无关,全是这些人蛊惑,此事与我无关啊!”

    这旨意上既说的清楚明白,同时又有些模棱两可,‘酌情处置’这四个字包含的东西太多了,对很多人来说意义都不一样。

    候方域正是看出崇祯皇帝没有明旨诛杀首恶,才觉得此中有门道自保,当即决定放弃自己多年的好友来换取自身幸存。

    而对于马士英来说,崇祯皇帝的圣意他自然也明白。

    其一,这旨意给马士英处置人犯的绝对权利,只要有这道圣旨,此次祸乱的首恶到底是归根结底谁还是他马士英说了算。

    以马士英对崇祯皇帝的了解,这位皇上能做出这种完全信任的决定委实不易,正说明启用他之后的信任之情,算是吃了颗定心丸。

    其二,这旨意对马士英来说是把双刃剑。

    皇帝没明文说处死某人,但你马士英非要捏着鸡毛当令箭要把人家弄死或抓起来折磨一番,那可就是你的不是了。

    士子们自然管不到皇帝头上,难道还不能报复你马士英吗?

    崇祯皇帝对马士英故技重施,用的方法和魏藻德一样,马士英何其精明看见圣旨的当天就明白皇帝其实是在逼自己做选择。

    首恶必须死,这不用说,要是处理不明白这上任的第一件事,马士英会是真正死无葬身之地那个人。

    如今京城里的形势他也听过一些,魏藻德继任首辅,但实际上却不再属于东林党,是什么锅都乐呵呵的替皇帝背了下来。

    紧跟着,冯铨入阁辅政,王绍微官复原职,三厂一卫权势如日中天,皇帝想要建立自己狗腿子党派的目的是再明显不过。

    崇祯皇帝给了马士英两条路,但对于马士英自己来说,实际上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顺着皇帝的意思先和东林党彻底决裂,杀掉一个复社中的重要成员,以此来表示忠心。

    看见候方域哀求的嘴脸,又想想方才自己进门时他那孤傲不可一世的模样,马士英不由得哈哈大笑,说道:

    “好你个候方域,真是好样的,这下本官倒是明白你我之间到底有何不同了!”

    候方域自然听得出来这话中浓浓的讽刺意味,当即脸色一黑,可却也不敢发作,只是闷着头不发声。

    此时此刻自己的小命就捏在自己的昔日仇家手中,若再甩脸子出去,怕是会死无葬身之地了。

    “好吧!”

    忽然间,马士英促狭的一笑,点头说道:

    “既然如此,倒是本官险些错怪了忠良!你且说说,到底何人才是怂恿士子对抗朝廷的主谋?”

    候方域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真是绝境逢生,在这种时候他已经顾不得向来小肚鸡肠的马士英为何会突然间如此大方,随手向后一指,喊道:

    “是他,就是他!”

    宋征舆看着前不久还在同自己大谈天下事的挚友一时愣住,指着候方域说不出话来,然而候方域决定趁热打铁,根本不会给宋征舆反应过来的机会。

    “马尚书,这个宋征舆才是主谋,快将他抓进大牢!”

    候方域如此无耻的行径让院中其余士子心中又惊又怕,不过虽然愤怒,但却没有人敢上前说出什么话来,原因无它,自然是怕候方域再指到自己头上,都打着自保的心思罢了。

    陈子龙等了半天也没见有谁出来说句公道话,顿时对这些看似忠义的所谓‘挚友’失望透顶,上前几步一拳猛揍在候方域鼻子上,破口大骂道:

    “候方域,你这个无耻小人!算我陈子龙看错了你!”

    陈子龙是复社士子中少有文武双全之人,平素在一起议论的时候,大多数士子都是附庸风雅的带着折扇谈天说地,他却腰悬长剑,显得格格不入。

    陈子龙说完话怒气冲冲就要离开这个让他感到恶心的地方,可没走几步就被几个兵马司差役拦住,不等他说什么,马士英却是淡淡一笑,挥手道:

    “本官相信陈卧子与此事无关,放人!”

    看着让到一边的兵马司差役,陈子龙回头深深看了一眼马士英,但却什么都没说直挺挺走了。

    事后,兵马司差役压着躺枪的云间才子宋征舆准备斩首示众,路上一个差头怎么都想不明白,便是问道:

    “天官儿,为何不直接砍了那候方域?”

    闻言,马士英呵呵一笑:

    “你懂什么,放长线才能钓大鱼,候方域这次回去也没了半条命,早晚他还会来找我的。”

    说到这里,马士英脸上露出一种极度残忍的笑容,“到了那个时候,本官要让他候方域比死还难受!”

    差头一脸的恍然大悟,马士英也是不再多说,直接离开。

    其余几个差头早就在后憋的心里痒痒,这时纷纷上前询问那个差头马天官是什么意思,这差头却是一脸懵逼的摇摇头,说根本没听明白。

    ......

    消息传到京师,崇祯皇帝听厂卫说完院子里发生的每一件事,最后也是觉得意外,看来这马士英还真不像表面上看的那样简单。

    不过也好,这在历史上殉国的南明首辅怎么着也该是忠于大明之人,忠心没什么问题,且让他在南京搅和去吧,也省的自己费心。

    想到这里,崇祯皇帝顺手拿起马士英呈上来的折子看了看,不久后却是失声发笑。

    原来这马士英和历史上的意思一样,自己重新被启用之后,立刻就向崇祯皇帝举荐阮大铖为兵部右侍郎。

    马士英怕自己在南京独木难支,所以举荐阮大铖为左右手,这点小算盘崇祯皇帝自然明白,不过一想起历史上这个阮大铖降清的行为,崇祯皇帝就是耿耿于怀。

    思虑半晌,崇祯皇帝将折子扔到地上,向一旁的随堂太监李春说道:

    “吩咐司礼监,留中不发。”

    “启用原南京户部尚书郭尚友为南京兵部右侍郎,协理京营戎政,迅速去办!”

    这郭尚友,在天启朝的时候也是东林党所称的阉党之一,因历史上的崇祯皇帝清查阉党而被免职,如今就和冯铨与王绍微一样,也是被召回官复原职。

    崇祯皇帝此前曾特意查过此人,据说为官号称清廉,前些年山东大面积饥荒,他也是散尽家财施粥救济,在百姓之中口碑也比较不错。

    崇祯十五年建奴入寇围攻潍县,郭尚友与时任县令的邢国玺集资修潍县,将土城改为石城,并铸铁炮置城四角楼,一介文人却亲自登城助战,同县令周亮工固守御敌达三月之久。

    对于东林党来说,皇帝眼下不仅在京师有一帮狗腿子,就连南京的狗腿子势力也搞了起来。

    不过仅仅郭尚友和马士英两个人,还不足以撼动东林集团的地位,所以这还不是他们目前要解决的问题,当务之急还是自家出了个叛徒。

    候方域号称四公子之首,在许多人眼中,各方面都属于完美无缺的哪一种,如今眼看着自己要被抓,立马就是原形毕露。

    这厮抱着昔日仇敌马士英的大腿来了一招指认宋征舆,可怜的小宋同志直到被杀的那一刻才是幡然醒悟,大喊候方域无耻。

    宋征舆又号称云间才子,好歹也是复社的重要骨干,就这么稀里糊涂的被昔日好友出卖,给送出去开刀问斩了,复社的成员一时群情激愤,调转矛头对付候方域去了。

    江南士子们‘游行示威’的浪潮算是暂时平定下去,可对于崇祯皇帝来说,各种事务依旧没给自己缓口气的时间。

    一个新的问题摆在眼前,人还没上吊,钱没了。

    良乡大捷,战果颇丰,然而战斗的代价是沉重的,一切都需要自己这个万众瞩目的皇帝为之买单。

    官军方面也不是没有任何损失,厂卫们的统计结果在昨日就呈了上来,看见之后的崇祯皇帝又是愁云满面,这次再找谁抄一抄借点钱花花?

    参战的六七万各地兵马当夜战死的就有三千多人,而且还有八百多名重伤员,本来有一大部分可以得到救治,但后来因药材紧缺而死。

    崇祯皇帝为此痛心,这八百多人可都是为自己奋勇杀敌的好儿郎,战场上逃得一条性命,没想到却死在没药上了。

    除此之外,另有几千名轻伤员等待救治,如果拖延太久,未免会出现轻伤转重伤再出现非战斗减员的情况。

    本来内库还有抄家剩下的一千几百万两银子,但这些银子已经拿出一半在宣胜当天赏赐三军,用以提振士气。

    也是在昨日,吴又可来面见自己,说治瘟正到紧要关头,需要加派人手和药材,不然极有可能前功尽弃。

    如果是历史上的崇祯皇帝听到这番威胁意味深重的话,怕是会就此大发雷霆,然而现在这位听到之后,想到的却不在一个频道。

    看过《大明劫》的崇祯皇帝还是决定相信吴又可,咬着牙同意下来。

    这样一来,仅仅治瘟一项每天所需的药材和物资就已经是巨量,而如今战后又出现大批伤员等待救治,需要的药材也不是小数目。

    养济院和五城粥厂重开之后,崇祯皇帝的贤德仁圣之名天下皆知,这就造成一个连锁反应,便是各地因为连年灾荒而不得已离家避祸的大批流民、饥民不断涌到京师。

    各方面都是供应吃紧,朝廷又周转不开了,就在天下为足以载入史册的‘良乡大捷’而欢呼雀跃的时候,崇祯皇帝却在冬暖阁又一次愁白了少年头。

    在良乡斩获大捷,这本是一件天大的好事儿,可大胜之后,崇祯皇帝自然就要兑现此前信誓旦旦向全天下人做出的承诺。

    当然,崇祯皇帝可以向历史上的那位学习借鉴,来一招装傻充愣,这银子不花也成,然而这么一做可就真的成了孤家寡人,再也不会有什么将士为自己拼死效力了。

    所以,这赏赐是非发下去不可。

    首先,这次将会有一批兵将因战功而免除世代军户、佃农的身份,其二,参与良乡之战的上下几万人都要按照军功例行封赏。

    升官和免除军户身份倒是好办,眼下看来不过是崇祯皇帝一句话的事儿,不过这几万人所需的赏银数量可就太大了,内库的就算全拿出来也不够用。

    这天一大早,趴在冬暖阁刚眯一会的崇祯皇帝好像做了什么噩梦一样忽然惊醒,起身之后先是静静喝了口浓茶,看着窗外静静思虑起来。

    不久之后,崇祯皇帝拿起来自张家口的锦衣卫密报,说道:

    “传内阁首辅魏藻德、锦衣卫都指挥使李若链、东阁大学士冯铨立即来暖阁见朕!”

    ......

    看着摆在眼前的铁证,魏藻德觉得触目心惊,冯铨默不作声,李若链却是振奋异常,三人各自表情不尽相同,但心中已经对皇帝召见自己前来的主要原因有了个清晰认知。

    果不其然,三人还在脑海中思虑应对办法的时候,崇祯皇帝却拍案而起。

    “此八人,多年为建奴提供各种探报,为自家利益而出卖朝廷,坐收乱世渔利,全都该死!”

    言至于此,崇祯皇帝冷哼一声,起身问道:

    “几位爱卿,对此可有异议?”

    闻言,魏藻德心乱如麻没有吭声,冯铨却是眼疾手快的抢先出列,满脸堆笑的附和道:

    “皇上圣明,此八贼商的种种作为臣此前在家中也曾听闻,实为国朝毒瘤,若非身在京师,臣恨不能为大明亲手除此八贼,早就该死!”

    李若链随即站出,主动请缨道:

    “东阁大学士所说不假,臣愿亲自出京,挑选缇骑,将八大贼商一举铲除!”

    “有两位爱卿的话,朕就放心了。”崇祯皇帝‘嗯’一声,淡淡瞥了一眼一言不发的魏藻德,毫不迟疑地回身喝道:

    “司礼监拟旨,着宣府总兵高杰亲率本部兵马前往张家口,配合锦衣卫将范永斗等八大贼商全家尽数锁拿,枭首示众!选将此八家在全国的商号尽数查封,清点全部家产充缴国库!着厂卫监督,若有人敢执法犯法,皆以同罪并论,枭首抄家!”

    顿了顿,崇祯皇帝继续说道:

    “又,因内阁大学士冯铨忠于国事,兢兢业业,着晋文渊阁大学士,加礼部右侍郎,继续为朝辅政。”

    “靖南伯黄得功良乡之役有功,着升为靖南候,赐券,世袭罔替,加五军都督府左都督衔,率部留京待命!”

    “定西伯唐通良乡之役有功,着升为定西伯,赐券,世袭罔替,加五军都督府做都督衔。此外,复设蓟州镇守总兵官,暂定以定西候唐通镇守蓟镇,留京听朕后意!”

    张家口这个地方,最开始是朝廷为防备边患而修建的屯堡,由万全右卫指挥使张文主持修筑。

    从隆庆五年开始,朝廷花费黄金十万两于此开办马市,再加上俺答封贡等种种原因,来往的各地商愈来愈多,逐渐行成有‘草原丝绸之路’之称的张库大道。

    自此,这张家口也便是逐渐开始由军屯重地转化为商业城镇。

    到了崇祯十七年,由于张库大道多年以来的发展,张家口不断扩大,竟然与长城边儿上的来远堡连成一片,规模颇为庞大。

    根据内廷所存的万历十五年最后一次统计,从那个时候起,张家口境内便有葡萄牙、荷兰等国洋商开办的商行四十几家,国内商贾开办的钱庄、票号又要有四十几家,时人皆称其为“旱码头”或是“武城”。

    范永斗等八大蝗商的主家全设在张家口,张家口内的钱庄、票号以及各类商户就连身为皇帝的崇祯都不清楚,不过有一点却能确定,那一定是数都数不过来。

    不过话说回来,张家口虽然繁荣至此,但实际上和江南一样,朝廷根本无法从此地收上一丝一毫的税银,俨然一个国中小国。

    商户们在朝中都有自己所谓的代言人,在当地就是富有的土霸王,官员根本招惹不起,对他们与鞑清、蒙古互相之间的‘友好往来’向来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毕竟,有这帮子人在张家口从商,无论蒙古还是鞑清,入寇的时候都很少往这边打,官员和武将们也乐得如此。

    良乡大捷大快人心,不等天下人缓过神儿来,崇祯皇帝却紧跟着下达了这样一份杀机顿现的圣旨。

    圣旨中明文提到,让宣镇总兵高杰配合锦衣卫都指挥使李若链前往张家口捉拿,而且直接动用了宣镇兵马和京城锦衣卫还不够,三厂一卫也是负责监督。

    范永斗等‘七’大蝗商听见这个惊雷一般的消息,更是急成有如热锅上的蚂蚁,不断向朝中的‘代言人’送信送银子,以求自保。

    如果是去年的崇祯皇帝下达这样的圣旨,范永斗等人还不会紧张成这副模样。

    按照常理来说,只要他们往朝中送点银子,立马就会有官员跳出来反对,用所谓‘与民争利’的借口与之相抵触,爱惜颜面的崇祯皇帝多半会就此打住。

    况且,那个时候宣镇的总兵还是王承胤,这个家伙早收范永斗不少银子,根本不会拿圣旨当回事儿。

    可是现如今的情形却不太一样,李自成在西安誓师,挥军百万伐明,天下人都觉得明朝就要玩完了。

    范永斗等七大蝗商更是急不可耐的向所谓的大顺朝送银子示好,说什么你只要打过来,我铁定能让当地官兵不抵抗直接投降。

    大顺的百万大军最开始如同所有人想的一样,在各地望风披靡,所至皆是易旗换帜,曾经盛极一时的大明王朝貌似正在轰然倒塌。

    然而快半年过去了,李自成先是在代州受挫,如今又在宁武关久攻不下,损兵折将,蝗商们熟悉的大同、宣镇总兵都被皇帝换了人。

    这高杰收到旨意就像条闻见猎物的狗一样,立马屁颠屁颠的带这几千兵马前来,看样子是根本不打算留手。

    良乡大捷之后,崇祯皇帝在承天门外宣胜,写下了“义武奋扬,跳梁者,虽强必戮”这般振奋人心的话。

    一批兵将得到升迁,许多人因为良乡之战得以摆脱世代的军户身份,自天启年以来,朝廷威信竟是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消息传到山西之后,据说在宁武关外驻营的大顺军中传来一夜哭声,李自成惊怒失色。

    宁武军兵士振奋异常,高呼大明万岁,硬是取得了一场小捷,现在这种时候,崇祯皇帝正是受到天下百姓和将士的拥戴,说杀谁,那谁就必须死!

    这大明朝哪像是要完的样子,看来还没到该亡的时候。

    张家口范府,范永斗找到王登库、靳良玉、王大宇、梁嘉宾、田生兰、黄云发这剩下的七个蝗商正在紧锣密鼓的商议对策。

    要是从天上去看,你会发现这范府修的根本不比一般王府小,分前中后三院,里外都挂着让人瞠目结舌的华丽装饰品,门外竟还有高价请来的石匠专为范永斗雕刻的中型石狮,端是富丽堂皇。

    范府前院,一众仆人要么是在打扫庭院,要么就是端着老爷吩咐的酒水和补品往正房去送,不多时,又有一队专门找来的戏班子登台献唱,一众乡绅边看边叫好,热闹非凡。

    范府后院,则是范永斗及其家人居住的场所,一般的仆人都是进不去。

    如果崇祯皇帝漫步于此,会惊奇地发现,这范府后院假山、池塘、亭台楼阁那是应有尽有,这家伙过的竟然不比自己这个皇帝差!

    范府中院就是此时范永斗等七人商议的地方,先前翟堂在代州被周遇吉捕杀,这种事儿范永斗听见了也是极为震惊。

    不过毕竟不是发生在自己头上,剩余七家自身利益都没有受损,还乐得少了个竞争对手,根本不会去管什么。

    可如今,崇祯皇帝携大捷之威,圣旨上写的清楚明白,那是要把他们七个人斩草除根,从头到脚给撸的干干净净。

    迫于生死存亡的压力,平日明争暗斗的七个人竟然破天荒的聚在一起,诚心诚意的在商讨应对办法。

    首先开口的是黄云发,这位晋商之中的佼佼者此时却是满头虚汗,紧张异常地看着范永斗几人,说道:

    “你们要拿个办法出来啊!前些日我送到京城的书信有如石沉大海,就连孝敬银都给原封不动的退了回来,怎么办?”

    王登库紧跟着叫道:“我家也是如此,送东西的人还没回来,莫不是京城出了什么问题?”

    范永斗看着几人慌乱的模样,却是显得镇静异常,说道:

    “慌什么,乱什么?那崇祯小儿向拿咱们的家产,他还要看自己有没有那个本事!”说到这里,范永斗冷哼一声,阴阳怪气的说道:

    “任指挥使大人,养了你这么久,也该要派上用场了?”

    听了这话,黄云发、王登库等七人都是面面相抵,不知范永斗什么意思。

    不多时,从屏风后走出一个身穿卫指挥使官服的人,此人便是时任宣府右卫指挥使的任纲,只见他满脸堆着笑说道:

    “那高杰刚到任,飞扬跋扈,各卫的弟兄早就对他不满,这种时候,自然是要替诸位讨一个公道!”

    王大宇是个莽汉,搞的是与关外的骡马交易,直接哈哈大笑上前几步,指着范永斗大声嚷道:

    “你要怎么替我们讨公道,高杰可是带着几千兵马来抄家!”

    “可借崇祯之手,除掉高杰!”说到这,任纲冷冷一笑,说道:“诸位,可曾知道那杨嗣昌是怎么死的?”

    听见这话,王大宇等人立刻想到一件事,都是交谈议论起来。

    崇祯十四年,杨嗣昌以阁臣的身份出京督师剿贼,后因襄阳、洛阳的陷落而数日惊惧,水米不进,也是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杨嗣昌之死,颇见世态炎凉。

    据说此事传到京师后,只有崇祯皇帝为杨嗣昌悲痛万分,满朝臣子皆是幸灾乐祸,东林党更是欣然有得色,所谓‘忘国徇私,幸败乐祸’便是说的此情此景。

    “廷臣闻襄阳之变,交章论列,大肆诋毁,而嗣昌已死,犹追论不已,其间犹以东林党徒为重。”

    杨嗣昌已经死了,最后一个有作为的督师失败了,这是大明的不幸,然而满朝的官员却仿佛获胜一般,每日对此议论不止,还沉浸在他们的粗陋浅见与党争胜利之中。

    廷臣揪住杨嗣昌生前之事不依不饶,历史上的崇祯皇帝这时却少见的没有优柔寡断,直接一锤定音,说杨嗣昌没功劳也有苦劳,不必追责。

    按理说,崇祯皇帝金口已开,满朝臣工就该同声附和过去,哪料,那些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人还是不依不饶,一轮接着一轮的上疏,言辞也是越来越激烈,大有让杨嗣昌像卢象升那样,八十日无法安葬之势。

    说来也是报应,当年卢象升战死,最后无法及时下葬,廷臣攻讦,杨嗣昌从中作梗自然难辞其咎,崇祯十四年的时候杨嗣昌督师身死,言官们又对着他一顿猛攻。

    对于这种情况,当时还在狱中的孙传庭却看不下去了,往墙上总结刻印了十二个字——‘抚臣微有谋略者,朝臣必嫉之。’

    许多当时的开明之人也是对朝廷彻底失望,历史上的崇祯皇帝更是独自感叹,“自嗣昌殁,无复有能督师平贼者。”

    实际上也正是如此,此后以阁臣身份外出督师之人,既无有威望亦不存在任何能力可言,根本无法管束众将。

    这些人出京前后态度截然相反,皆是畏战不前,要么特意避开战区,要么就是在某地逗留不前,向朝廷问兵要饷。

    王大宇忽然想到什么似的,面色紧张地提醒道:

    “任指挥使,按你的意思,难道是要借流贼之手,以陷城重罪使那高蛮子伏法?”

    任纲呵呵一笑,点头说道:

    “王员外说的差不多,不过流贼现如今是远水救不了近火。在下听闻各位与关外多有往来,高杰此前奉诏南援北进,部众四出,宣府镇城早就是无兵留守,此时若有一支清军直抵城下,那将如何?”

    听见这话,王大宇面色一变,猛地喝道:

    “放屁!老子和建奴可没什么来往,这事儿别叫上我!”

    说罢,王大宇转身就要离开,黄云发几人也是面色忽阴忽晴,这些买卖都是暗地里的事儿,要是抖漏出来可就成了诛九族的大罪。

    这指挥使是不是脑子有毛病,哪有直接公开说出来的。

    范永斗一动没动,手指在桌上敲了敲,阴恻恻的说道:

    “老王你清白的很,这辈子都没和建奴做过生意。但我就不明白了,近些年你家中的马都是怎么回事儿,那可不像内地能有的样色儿!”

    说着,范永斗见王大宇脚步停住,面上冷笑,继续说道:

    “要是就这么走了,你觉得那昏君收拾了我们,能单独把你老王的马行留着?”

    王大宇攥紧拳头,忽地转过身来,憋着怒气道:

    “范永斗,你说的不错!我王大宇是和关外有交易,可是你他娘的屁股就干净了?你们的屁股都不比老子干净!别和老子提这些有的没的,有什么话,一次性说完!”

    黄云发还是觉得有些不靠谱,和建奴与蒙古做生意是一码事,勾结他们攻打宣府镇城又是一码事儿,他坐在那想了半天,此时不能范永斗说话便起来说道:

    “这事儿我看不成,没必要啊!”

    “这宣镇上上下下哪处的衙门没收过我们的孝敬?又有哪个文武官员屁股是干净的?就算那高蛮子到了,咱们让守备千总关紧城门,难道他还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挥兵攻城不成?”

    靳良玉表示赞同,也是起身说道:

    “没必要用这种法子,现在时间还充裕,我看还是将家产南移,我们要走,还有谁拦得住?”

    田生兰却也有自己的方法,说道:

    “有钱能使鬼推磨!那高蛮子不过是贱民出身,现如今这姓李的锦衣卫都指挥使从前不过是南镇抚司下辖一个不入流的小坐堂。众位多出些银钱,他们还能不伸手去拿?”

    范永斗摆摆手,却是说道:

    “话虽如此,但那高蛮子什么事儿干不出来,没准他还真敢挥军攻城,除了任指挥使的法子能一劳永逸,诸位可还有更好的法子吗?”

    外头的戏班唱台与乡绅宴会还在继续,在外人看来,范府这一天都在玩与乐中度过,然而这些花里胡哨的东西不过是为里头这七大蝗商的议论打掩护,大约在当日的晚间,七个人终于是统一了意见,一只信鸽从范府中院飞出去直奔东北方向。

    且说高杰,接旨任代王承胤为宣镇总兵的时候已经是临危受命,激动万分的他是立刻马不停蹄便率本部军马赴任。

    高杰在各路官军之中素有威望,实际上比白广恩更有说服力,调集宣镇兵马分为两路,任纲所说不错,镇城他是真的没留什么兵马防守。

    接到捉拿范永斗等七大蝗商圣旨的时候高杰还在前往京师勤王的路上,听闻良乡大捷后他本就是兴奋地要命,此刻又拿到这样的旨意,更是有如浑身打了鸡血,立即调转矛头,直奔张家口来了。

    至于宣府镇城的防务,那压根就不在高杰这个莽夫的考虑范围之内,圣旨是去张家口捉拿七个豪商,这可是好事。

    虽说朝廷把军饷补齐了大半,但银子这种东西谁嫌多。

    这几家可都是当地有名的乡绅,这次要是能拿下,后续十年的饷银都不用愁了。

    就在高杰意气风发准备前往张家口大展身手的时候,剩余的七大蝗商们却是统一了意见,一直偃旗息鼓的建奴马队正在悄然接近。

    良乡大捷对多尔衮的影响比较大,他也有点犯嘀咕,不知道京城的明军和大顺军还有多少,正和八旗的王公贝勒们商议进退的时候,却忽然间接到范永斗等七人联名的请兵书。

    这可是天上掉下来的机遇,多尔衮当即决定派兵前往宣镇闹他一闹。

    不过这厮也没老老实实的按照与七大蝗商约定的那样去围攻镇城,戴罪立功的阿巴泰带人从建奴大营出来后,居然直接奔着高杰的几千人来了。

    看这情形,多尔衮显然是要在张家口弄死高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