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军事 > 寒门状元 > 全文阅读
寒门状元txt下载

    西北三边及大同、宣府等地,波谲云诡,战局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变化,京城上下都在关注。

    自打京师戒严,平民百姓便知道西北战事没有像朝廷宣传的那般顺利,但由于所得消息有限,并不知晓西北如今是个什么状况。

    此时大运河上,沈家一家正在回京的路上。

    沈家北上的队伍非常庞大,包下四条船,加上车马帮的弟兄和玉娘派来护送的人马,船上足足有七八十人。

    作为沈溪的正妻,一家主母,谢韵儿在北上途中负责操持一家老小的吃喝拉撒,对她而言,有心力交瘁之感。

    跟丈夫分离已经有大半年,偶尔遇上儿子生病,或者是身边姐妹因为途中不适路途辛苦感染风寒又或者是晕船,她都悉心打点,但最让她头疼的还要数带着一同上京的小姑子沈亦儿和小叔子沈运。

    沈明钧夫妇尚在宁化县,没有随同队伍一起北上。

    两口子把儿女留在沈溪身边,说是为了沈亦儿和沈运能得到更好的教育,但在谢韵儿看来,是婆婆为难自己,明知道她要照顾儿子,身边还有怀孕的谢恒奴以及几个不懂事的妹妹,依然还把沈亦儿和沈运塞给她,让她一路不得安生。

    “姐姐,我有些饿了,想吃一些酸的东西,可以吗?”

    这天船队进入山东境内,眼看京师在望,谢韵儿想到很快就能跟丈夫团聚,心中的抑郁总算疏解了些,可当面对谢恒奴可怜兮兮的请求时,她又有些犯难。

    谢恒奴身娇肉贵,在谢府一直便被当作掌上明珠,从来没吃过苦,嫁给沈溪后她很懂事,听话乖巧,从来不搞特殊化,过门不过一年多就已身怀六甲,又恰逢沈溪回京,山长水远一路辛苦,谢恒奴这一路上才是最受罪那个。

    谢恒奴很懂事,一路上从未给队伍制造麻烦,这妮子自律自立,就算沈溪未陪伴身边,宁可晚上躲起来偷偷哭泣,也不想影响其他人的心情。第二天从船舱出来,她依然笑眯眯地跟尹文和陆曦儿玩,这让谢韵儿觉得非常不易。

    谢韵儿甚至觉得,自己这个同姓的闺中姐妹,更适合做一家大妇,因为谢韵儿有着大户人家女孩独有的坚强和包容。

    这几天谢恒奴胃口不好,因为长期以来晕船,几乎是吃多少吐多少,虽然已过了妊娠反应期,但看着好姐妹这么辛苦,谢韵儿不由一阵心疼。

    谢韵儿心想:“要是相公在,不知道会多疼君儿呢!君儿这么懂事,难怪相公将她捧在手心里。”

    “君儿,这样吧,等下午靠岸时,我让人去岸上走走看,是否有集市,到时给你买一些酸的东西回来。”

    “你要多保重身体,就算胃口不好,也要多吃一点儿,哪怕只是为了肚子里的孩儿。”谢韵儿拉着谢恒奴的手,语气和缓。

    谢恒奴点点头,道:“嗯,知道了,好久没见到七哥,不知道七哥怎么样了?”

    谢韵儿心疼不已:“相公一切都好,这会儿没消息就是好消息,我们回到京城就能跟相公团聚。你先吃东西,或者去跟曦儿和小文打打牌,这样能开心些……”

    “韵儿姐姐,我没精神,这几天不知怎么了,无精打采的,老是嗜睡。姐姐,我腹中的骨肉,不会出事吧?”

    谢恒奴紧张地问道。

    “傻丫头,做女人都会遇到这种事,我们行船还要好一些,如果是行车,路途上更加颠簸,对你来说更加辛苦。你先休息着,我这就叫人准备,等到岸上,多给你买一些开胃的零碎回来!”

    谢韵儿摸着谢恒奴的头,充满怜爱地说。

    谢韵儿离开船舱,赶紧去找小玉,让小玉跟马九交待一下,等靠岸后让马九去岸上买一些酸的食物回来:“……如果有蜜饯、花生、瓜子儿等什么的,也顺便买一些,这是银两,小玉,你多劳心了。”

    小玉道:“夫人,让奴婢去吧,九哥粗手粗脚,我怕他选不好。”

    “岸上太乱,还是让男人去比较好,你交待仔细点儿,要不然写一张纸条也可以,但最好不要下船,这北边地界不太平啊!”谢韵儿对身边女眷都很关心,哪怕小玉只是奴仆,她也当作是自家人看待。

    “是,夫人。奴婢记着了。”

    小玉没有马上去找马九,因为四条船上,靠近中间的这条官船上基本都是女眷,除了船家外,男子轻易不会踏足官场,需要靠岸后,小玉才能遵命行事。

    谢韵儿刚把事情交待好,准备回船舱,便听到“砰砰砰砰”靴子踏船板的声音,然后是“咯咯咯咯”好像小母鸡叫唤的声音。谢韵儿眉头微微蹙起,不用说便知道是沈运和沈亦儿在船舱里玩耍。

    “嫂子,你快看,我抓到一条鱼!”

    沈亦儿一溜烟地跑到谢韵儿身边,力气之大差点儿将谢韵儿撞倒,谢韵儿扶着舱壁才堪堪站定,定睛看过去,果然见沈亦儿手上捧着一条鱼,鱼的个头不小,要说这是一个虚岁才七岁的小姑娘凭手抓来的,她怎么都不信。

    谢韵儿问道:“哪儿来的?”

    “我抓的啊,嘿,厉害吧?我们用这个煮鱼汤喝,好不好?”沈亦儿一副鬼精灵的模样,捧着条兀自在挣扎的大鱼,一点儿没有害怕的意思,照理说这么大的小姑娘最讨厌这种会动的、滑腻腻的东西。

    旁边沈运还在摇头晃脑地帮腔:“姐姐抓了一条大鱼,可厉害了。”

    或许是一直受到沈亦儿的“教育”,沈运自小就会“拍马屁”,对象不是沈明钧夫妇,也不是沈溪和谢韵儿,只为沈亦儿一个人,走到哪儿都要说姐姐的好话,因为他发现,只有把姐姐哄高兴了,他才不会遭殃,不被姐姐欺负。

    就在此时,船舱外面有船家在用浓厚的吴侬软语叫喊:“哪个天杀的,刚捞上来的鱼转眼就没了?”

    沈亦儿听不懂那“叽里咕噜”的江南口音,自以为偷鱼的事没人知道,谢韵儿脸色却有些不好看了。

    她本想用嫂子的威严教训一下小姑子,但想到沈亦儿平日所作所为,还有自己相公沈溪对妹妹那种发自内心的疼惜,她就没了底气。

    谢韵儿心想:“君儿妹妹身体不适,或许可以给她换换口味,煮鱼汤的时候多放一些糖醋,或许能吃进去些。”

    “知道了,把鱼拿去交给你小玉姐姐,等下午靠岸后,煮汤给你们吃!”谢韵儿道。

    沈亦儿听了一蹦老高:“噢,有鱼汤吃喽,我最喜欢吃鱼汤,小弟,不许跟我抢鱼眼吃知道吗?姐姐我要耳聪目明,将来我要跟大哥一样当状元,你要是跟我抢,我就丢你下河去喂鱼!”

    这话从一个虚岁七岁的小姑娘口中说出,不由让谢韵儿一阵恶寒……这小丫头从两三岁会说话开始,就是个没人能制得住的捣蛋鬼,别的小姑娘六七岁时还在哭鼻子找娘,可沈亦儿每天都乐呵呵的,好像老娘不在身边,更加地自在和开心。

    反倒是沈运一到晚上就爱哭着要爹要娘,然后就能听到沈亦儿在旁边嘲笑弟弟长不大不害臊。

    一家的主心骨沈溪不在,船上死气沉沉,但因为沈亦儿的存在,给这个家平添了几分活力,沈亦儿是个天生讨人喜欢的小姑娘,就算调皮捣蛋,但毕竟是沈家小姐,沈溪同父同母的亲妹妹,谁都不敢得罪。

    就连谢韵儿这个嫂子,对小丫头也是千依百顺,呵护备至,从来不会打骂,连句重话都不忍心说。

    沈亦儿捧着大鱼高高兴兴走了,谢韵儿却要给她擦屁股,把“买鱼”的钱交给船家,就当鱼是自家买回来的,给谢恒奴补身子。

    官船有着官字头的背景,但当船家知道捞上来的鱼是被沈大人的妹妹拿走,就算之前哭爹骂娘这会儿也没了脾气,银子更是不敢收,最后还是谢韵儿坚持,船家才按照大市价把鱼卖了。

    “噢,着火喽,着火喽!”

    就在谢韵儿准备回船舱休息一下,顺便找林黛说说话时,又听到沈亦儿欢呼的声音从船头传来。

    谢韵儿感觉脑袋都大了,好端端的,怎么会着火?着火也就算了,自己的小姑子为什么这般高兴?

    等谢韵儿到了船头,往沈亦儿眺望的方向看了一下,才知道是岸边着火,浓烟四起,但着火的并非是运河边的荒地,本来秋凉后野火焚烧的事经常发生,但谢韵儿仔细观察了一下,着火的似乎是运河边上的水次仓。

    大明为了方便钱粮运送,在京杭大运河沿线设立了很多粮仓,谓之水次仓,如此粮食运送和贮存便有了保障。

    沈溪南下时曾跟谢韵儿讲过,这些水次仓的防火级别非常高,朝廷严防粮食因为发霉和堆积造成温度过高而失火,当时沈溪还跟谢韵儿提到一个“常识”:

    但凡粮仓失火,十有**乃是人为,多发生在战时征调粮草或者是巡粮官巡查各处粮仓时,因为大明的水次仓十仓九亏,粮食亏空严重,遇到战时调粮,或者巡查,主管水次仓的衙门为了避免露馅儿,只能用放火的方式来避祸。

    正所谓两害相权取其轻,左右都要倒霉,还不如选罪责轻的来承受。

    “嫂子,那是什么东西?好像帐篷一样,为什么着火了?”沈亦儿指着远处的水次仓问道。

    谢韵儿眉头紧锁:“那是粮仓,也就是存放粮食的地方。粮仓着火的话,可能……有战事发生。”

    **************

    PS:今天两更,稍后还有第二更!继续求订阅和月票支持!(未完待续。)

公告:本站推荐一款免费小说APP,告别一切广告。请关注微信公众号进入下载安装 appxsyd (按住三秒复制)

    沈亦儿虽然精灵古怪,可她对这个世界的了解还是模糊的,人生的乐趣仅仅是读书、认字、揍弟弟,根本就不明白什么是战争,也不清楚自己的大哥究竟有何本事。

    她只知道沈溪被人世人推崇景仰,想跟大哥一样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所以当她有机会读书时,便用心学习,可惜她对现在所学知识都了解得不够透彻,更何况是这个时代?

    “嫂子,什么是战事啊?”

    沈亦儿秉承一个原则,不懂就问,因为有人跟她说过,沈溪之所以那么厉害,就在于他博闻强识。

    沈亦儿从小到大除了要拜祖宗牌位外,还要拜一方“老先生”牌位,说那是沈溪的伯乐,到底什么意思她听不懂,只知道一定要跟大哥学,不懂的问清楚就对了。

    谢韵儿看了自己的小姑子一眼,回道:“有些事跟你解释不清楚,你只需要记住,如果有战争发生,我们一定要躲着,因为战争会死人,会让很多人无家可归,知道了吗?”

    沈亦儿一点儿也不害怕,乐呵呵地说道:“嫂子,不用怕,我会保护你。我保护不了你的话……呃,还有大哥呢!”

    “真是个不懂事的丫头。”

    谢韵儿心想,不过听到自己的小姑子要保护自己,心里还是蛮欣慰的,到底是自己带大,就好像自己的妹妹或者女儿一样,长兄为父长嫂为母,在自己公婆都不会教育孩子的情况下,沈溪公务繁忙,谢韵儿这是又当嫂子又当娘。

    “进去,到船舱里,外面风大,如果掉到河里,可没人搭救!”谢韵儿道。

    “不怕,我会游水,嘿,我厉害吧?”沈亦儿一脸得意。

    旁边的沈运不遗余力地鼓掌吹捧:“姐姐会游水,好厉害哦!”

    谢韵儿觉得这对姐弟真是奇葩,当初两个小不点出生时,那境况她还历历在目,姐姐不过比弟弟早出生不到半个时辰,却比弟弟聪慧有本事,而弟弟懦弱只能处处被姐姐压着,太过匪夷所思。

    谢韵儿心想:“这对姐弟可真会投胎,如果投到别人家,或者早几年出生,指不定要吃多少苦,现在姐弟两个不用劳作,更不用担心将来的事,只需好好生活,长大后嫁人或者娶妻便可。”

    “我们谢家的子侄虽然也有过这种幸福的生活,中途却有颇多坎坷,幸好有相公在。”

    在谢韵儿这样贤惠的妻子心目中,夫为妻纲的理念已是根深蒂固,她只知道,丈夫好她才会好,如果丈夫遭难,那她一辈子幸福无存。

    谢韵儿看着北方的天空,呢喃自语:“相公突然被朝廷征调回京,多半是有要事,相公虽未提及,但料想是与西北战事有关……如果相公去了西北,我们回到京城后,家里依然没个主心骨啊!”

    下午船队在严州府的鲁桥镇靠岸,岸上感觉有些嘈杂和热闹,谢韵儿没有加以理会,甚至不敢站在船头打望,丈夫不在身边她少了倚靠,缺乏安全感,抛头露面的事情最好少做。

    小玉去找马九,许久后才回来,手上提着个篮子,篮子里摆着几样精致的点心,还有就是一竹篓酸枣蜜饯,这对孕妇来说是很好的健胃消食的食物。

    “夫人,听说北边在打仗。”

    小玉上来就带给谢韵儿一个坏消息,“草原上蛮夷南下,跟大明军队在边关交战,长城外面兵荒马乱,据说京城已经宣布戒严,我们可能回不去了。”

    “什么?”

    谢韵儿听到这消息,面色变得惨白……她一方面是挂念丈夫,不知道沈溪在京城的情况,一方面又为自己这一行人的安全感到担心。

    几十年前,瓦剌人曾从紫荆关破关而入,深入华北平原,虽然最终劫掠一番就走,但京畿周围水道却是瓦剌人劫掠的重点,毕竟大运河周边是大明北方最繁华的地区,许多城镇都沿着运河而建。

    谢韵儿吩咐道:“小玉,你去把九哥叫来,我有些事想问清楚。”

    “是,夫人。”

    小玉将篮子放下,转身离去。

    消息是马九打听来的,马九跟沈溪在军中效命多时,早就有了军人的气度。再者这是正三品督抚家眷北上京城,有案可稽,马九就以督抚标下去驿站询问情况,那边的人怎么都得正面回应。

    等马九过来,脸上的忧色自远处便清晰可见。

    马九行礼:“夫人,我问清楚了,北方确实发生战乱,大人……老爷他如今已奉旨出京,统领大军往西北。老爷领的是延绥巡抚的差事,右都御史,官正二品,据闻出征时,是在八月中旬。这会儿已经出发半个多月了。”

    “啊!?”谢韵儿最担心的就是沈溪的安危,当得知沈溪领兵往西北时,悬着的心越发没个着落。

    “老爷……往西北去了?”

    要不是有小玉扶着,谢韵儿这会儿已经跌坐在地。

    东南沿海时,谢韵儿就在家里天天祈祷沈溪别有什么事,好在沈溪在东南剿匪,对付的都是乌合之众,不堪一击。再加上沈溪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战事进行得一切顺利,并不让人感到担心。

    可现在,沈溪领兵往西北是跟鞑靼蛮夷交战,几年前沈溪出征归来后,向家人讲述榆溪河一战的惨烈,谢韵儿便记在了心上,每次做噩梦基本都是沈溪受朝廷指派前往西北,浴血疆场。

    噩梦变成现实,虽然尚不知道沈溪是否安全,但谢韵儿无比的焦虑和担心。

    小玉连忙劝解:“夫人,您别急,老爷神机妙算,天下间谁人能比老爷有本事?老爷此去乃是建功立业,您宽心就好。”

    谢韵儿在小玉搀扶下,回到船舱。

    到了这个时候,谢韵儿再也忍不住,靠在小玉肩膀上“嘤嘤”哭泣起来。

    小玉不知道怎么回事,安慰一番,却没什么效果。她不知道自家夫人此时心中压力太大,身边要照顾一大家子本就不容易,心中最大的希望是能见到沈溪,一家团聚,就算再忙碌也值得。

    可当谢韵儿得知沈溪又出征,如今京师戒严一时回不去,谢韵儿心里万般委屈在这一时发泄出来。

    “夫人,我们还继续北上吗?”

    良久,等谢韵儿情绪好转些,小玉才问道。

    “暂且不走了,如果北上,遇到夷寇,那就麻烦大了,还不如找个地方暂时住下来……先住进官驿,等过些日子,京城太平了再回去!”

    谢韵儿不想让身边人犯险,知道丈夫不在京城,与其冒险在京师戒严时继续向北,还不如留在山东地界,找官驿住下来,等风头过去再回京。

    小玉领了谢韵儿的命令,起身出船舱,一边要把买来的酸食送给谢恒奴,然后去找自己的丈夫商谈行程安排,刚出船舱,便见到随行的另外一名女眷,也是沈亦儿和沈运的女先生,一同前往京城去的齐氏女。

    齐氏女在沈家做先生有段时日了,但她见沈溪的机会不多,因为沈溪在聘请她之后便领兵出征,她面对更多的是沈家的这些女主人。

    连这位女先生都觉得,沈家的女主人有点儿多,这个大家庭没有别的家庭那么多繁文缛节,似乎每个人都很随和,一家人在一起团结友爱,颇有家的味道,就连大妇谢韵儿,身为正五品诰命,也从来没有架子,待她非常随和。

    “我……来找夫人。”

    齐氏女站在舱门前,冲着小玉说了一句。

    齐氏女在沈家没发现谁是管家,平日朱起、马九还有车马帮的弟兄会帮沈家上下做一些搬搬抬抬的事。

    但沈家的主要劳力不是这些男人,而是另外一名块头很大、力气也大的女汉子朱山,另外秀儿的力气也不小,有朱山和秀儿在,沈家后院根本不需要男丁,平日倒是有几个丫鬟,这些丫鬟中管事的就是小玉。

    在齐氏女眼中,小玉大方得体,嫁了个好男人,她的男人跟着督抚在外面做大事,因而小玉也得到沈家人的信任,等于是沈家没有头衔的管家,是以齐氏女对小玉从来都是恭恭敬敬。

    小玉没多停留,行了一礼后便即离开,齐氏女往船舱里看了看,听到门帘后传来谢韵儿的声音:“是先生吗?”

    “是,夫人。”

    齐氏女应了一句。

    “进来说话吧。”

    谢韵儿将齐氏女叫到船舱,此时谢韵儿已恢复了之前的精明干练,令齐氏女不敢抬头与她对视。

    齐氏女道:“夫人,据说北方有战事,可是要暂时留下来,不再往北走了?”

    “是,我正有此意,还未及通知下去。”谢韵儿道。

    齐氏女摇头:“夫人,请恕民女无礼,此行回京,必须要早些回去,一旦有事,京畿周边不太平,这齐鲁境内也谈不上安全。如今沈大人往西北,鞑靼一两个月内恐怕难以将战火烧到京城,但时间久了可就说不准了!”

    “京城戒严,想回去,也没办法啊!”谢韵儿蹙眉。

    “我们这一行中,有当朝阁老的孙女,京城怎么都能进去。若打不定主意,也必须转道南下,出山东返回南直隶,最好是回南京,方能保得安稳!”齐氏女用不容置疑的口吻,向谢韵儿提出建议。

    ************

    PS:第二更到!

    今天家中有事,暂时就更这么多!明天恢复三更,天子继续求订阅和月票支持!(未完待续。)

公告:本站推荐一款免费小说APP,告别一切广告。请关注微信公众号进入下载安装 appxsyd (按住三秒复制)

    京师宣布戒严后,京城内外货物往来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京城物价飞涨,商贾囤积居奇,涉及到百姓生活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还有药材、布帛等等,都比战前价格上涨两倍有余。

    京城百姓无法外出做工,各处工坊以及码头、车坊基本处于停工状态,城外农民,有关系和可投靠的,蜂拥进入京城暂避,稍微次一点的则躲到通州等周边府县,只有一贫如洗的人家,才会留在家中,战战兢兢度日。

    如此一来,城中有存粮的百姓尚好,若是积蓄不多的,或者是家中有银子但无存粮的,入秋后日子就非常难过了。

    有人欢喜有人忧,就在城中物价飞涨的时候,有人却在利用这大好时机发财。京城戒严不过十几天,建昌侯张延龄就盈利六七千两,加上之前商贾贡献给他的财货,家底登时变得充盈起来。

    之前为了封侯,有几年时间张延龄都在夹着尾巴做人,到此时他终于不再顾忌,可以继续当那个横行无忌的国舅爷,欺男霸女的事做得无比顺溜,只要冤枉一句哪户人家与鞑靼人有勾连,就算京兆府和五军都督府也不能多说什么,家产抄没,人也被拿到大牢,张延龄财色双收。

    这天晚上,张延龄离开自己的府邸,带着一些亲随到了城东一处宅院,那是他金屋藏娇之所。

    有了之前被兄长发现被人绑架的经验,张延龄开始有意在城中设置秘密据点来收藏财宝和美色,狡兔三窟,同时他还担心被仇家找上门,干脆来个夜不归宿。

    张延龄坐在马车里,想着刚收到身边的美人……那是商贾为了孝敬他,从江南搜罗来的美女。当国舅这些年,张延龄最喜欢的莫过于财色,别人早就把握清楚他的喜好,自然是有针对性地送礼。

    “……小浪蹄子,看本侯今晚怎么收拾你们!”

    张延龄说着,脸上带着张狂的笑容。他手上拿着酒壶,直接对着壶嘴喝,酒水甘冽,带着一股浓郁的气息,前面的车夫嗅到酒气都感觉脑袋有些晕乎乎的,但张延龄喝起来却没觉得有任何不妥。

    马车行进半个多时辰,终于在城东黄华坊史家胡同中间一个院子前停下,张延龄有之前被人绑架的经历,现在出来都不会独自行动,身边必然要带着亲随和打手,直到进入屋子,他才会让亲随离开,在院子周边保护。

    真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张延龄终于开始学聪明了。

    “侯爷,之前有人前来送礼,这是礼单,您看过!”张延龄刚走进院门,就有下人提着灯笼迎出来,将一份礼单递上。

    “有人送礼?什么人送到这儿来的?”

    张延龄非常恼火,自己好不容易找到这么个僻静所在,本以为可以躲个清静,没想到还是被人找上门来。

    “侯爷,人在里面,要不您进去瞧瞧?”仆人恭敬地问道。

    张延龄非常恼火,不但被人找上门,这人居然还敢明目张胆登堂入室,这让他感觉非常扫兴。张延龄没有再说话,阴沉着脸往里走,等到了正堂,只见一个风度翩翩的男子站在门口附近,恭敬地冲着他行礼。

    张延龄一看这人,似乎有些眼熟,但却记不得在何处见过,等仔细看清楚后,这才恍然大悟:“这位不是……江镇抚?”

    此人不是别人,正是被沈溪在东南沿海捉拿并押解京城,最后被锦衣卫指挥使和指挥同知、指挥佥事协商后予以革职的锦衣卫北镇抚司镇抚江栎唯。

    江栎唯之前虽然官品不高,但他作为锦衣卫,可以说是皇帝亲军,旁人或许不认识,但和张延龄照面的机会却不少,有些印象。另外便是江栎唯的父亲曾在为儿子谋取官位时,亲自到张延龄府上送过一份厚礼。

    张延龄刚开始还想挤出笑脸,来个礼贤下士,主要是他想到江栎唯乃是北镇抚司镇抚,或许有利用价值,但很快他便想起,江栎唯如今已被撤职,属于“脱毛鸡”,根本就不值一提。

    而且江栎唯居然明目张胆登门,还是他自以为非常隐秘的地方,并且判定他当晚一定会来,这让张延龄非常窝火。

    “在下有些薄礼,前来相送,礼单已在侯爷手中,不知侯爷可喜欢?”

    张延龄手上依然拿着仆人送上的礼单,之前黑灯瞎火,他根本就没留意江栎唯送了他什么。

    不过这会儿他也没兴致去看,江栎唯送来的东西再好,他料想不过是一些普通的金银玉器,能价值几百两银子就算不错了,而且礼下于人必有所求,他猜想江栎唯是为了他的差事而来,但锦衣卫这种要害衙门,张延龄无权干涉,所以更没兴趣了。

    “都是一些平素之物,本侯岂能领受?”张延龄脸色阴冷,“江镇抚是如何找到此处的?莫不是……江镇抚派人跟踪本侯?”

    “在下不敢。”

    江栎唯连忙解释道,“听闻侯爷近来正在寻宝而不得,在下派人打探良久,终于将此物找到,特来送给侯爷。至于在下如何找上门来的,也是侯爷您自己对寻宝之人所说,侯爷莫不是不记得了?”

    “宝物?”

    张延龄仔细回想,自己几时派人去寻宝?他看了下侍候一旁的家仆,这位为他看守外宅的仆人进入侯府不久,主要是张延龄怕家里知根知底的人将他在外置办宅子的事情告知张鹤龄,所以才找了新人来看家。

    家仆一脸诚惶诚恐,显得惊慌失措,张延龄顿时明白过来,原来是被身边人出卖,这才让江栎唯找上门来。

    江栎唯道:“侯爷若不信,只管看过便知。”

    “嗯!?”

    张延龄的好奇心被勾了起来,江栎唯送来的到底是什么东西,居然敢自称宝物,“拿来吧,与本侯一观!”

    江栎唯恭敬行礼:“宝物并不在此。”

    张延龄顿时火冒三丈,你这分明是涮我玩!你小子有几个脑袋,居然敢到我的家中来跟我废话,不怕我叫人将你乱棍打死,毁尸灭迹?

    江栎唯发现张延龄一脸怒色,赶紧道:“侯爷,宝物在外面候着!”

    “什么?”

    张延龄正诧异,那家仆赶紧出门,一招手,只见一名身着淡粉色襦裙,年岁约十六七岁,身姿婀娜娉婷,貌美如花的美女,捧着一高度约莫一尺、四四方方的木匣进来。

    张延龄没有留意美女手中的木匣,视线全落在鹅蛋脸、剑眉凤目的美女身上,这美女颇有英气,一颦一笑间都充满风韵,让张延龄看了非常喜欢。

    此时张延龄已按捺不住心中蠢蠢欲动的火焰,如果不是有人在场,说不定他早就上去将美女抱住,先轻薄一番,再抱进房里。

    江栎唯作出请的手势道:“侯爷,请您观览!”

    “好吧。”

    张延龄眼睛里闪烁光芒,走到美女面前,美女低下头不敢与张延龄对视,张延龄伸手去打开木匣,但手却故意接触女子的玉手,令张延龄多少有些不满意的是,这美女的手稍显粗糙,没有大家千金那种滑嫩。

    “侯爷。”

    女子娇滴滴说了一句,似在抗议,但其实是在挑动张延龄躁动不安的神经。

    张延龄笑了笑,正要打开木匣,心中突然一动……万一木匣里设有机关,开箱后便射出利箭,又或者是蜈蚣、蝎子之类的毒物,那该怎么办?

    长久以来树敌太多,张延龄变得小心谨慎起来,他指了指家仆,道:“你来打开!”说完人退到一边,继续打量那美女。

    木匣终于打开,没有任何变故。

    张延龄往里面看了看,虽然光线不足,却也能分辨出里面不是什么机关毒物,而是一方玉石,长约一尺出头,宽、厚约半尺,张延龄上前仔细查看,只见白玉上面有血红色的浸染,隐隐是个“昌”字。

    “侯爷,您请看,这是在下专门为您找到的宝物,天然的白玉上面点缀微霞,自然形成一字,乃是天地特意为侯爷所设,侯爷理应为此物之主,所以在下特地送上门来!”江栎唯恭敬地说道。

    千穿万穿马屁不穿,张延龄心想:“有个‘昌’字就是天地特为我所设,那这天下万物,我随便找个条子贴上去,是不是就归我所有?宫中的龙椅也归我?不过……这确实是个好东西,将来送给皇帝或者皇后,也挺好,只是这娇滴滴的美人,力气挺大,居然能拿得动这么大一方玉石。”

    旁边家仆赶紧献媚:“侯爷,您……是否留下?”

    张延龄知道,自己如果拒绝,等于是把眼前美人和玉石同时送走,他可不会做这种傻事,白得的东西,不要白不要,就算不能帮江栎唯什么忙,自己收了礼物,江栎唯只能干瞪眼,吃亏也是白吃。

    “只怕无功不受禄啊!”

    张延龄大大咧咧地问道,“江镇抚,你这是有事相求?”

    “在下绝不会给侯爷找麻烦,只想留在侯爷身边,听从调遣,为您鞍前马后效劳!”江栎唯道。

    张延龄心想,既然你不说,我还不问了呢,这礼物,我便笑纳了。

    “好。”

    张延龄点头道,“东西我留下,你……可以先回去了。江镇抚,有事的话,本侯一定会安排你做,以后你的事便是本侯的事!”

    江栎唯恭声领命,目送张延龄带着他送上门的“礼物”……那美女和手中的木匣,一脸亵笑地前往后院,江栎唯嘴角露出一抹冷笑:“有一个对沈溪无比憎恨的女人留在建昌侯身边,我就放心了。”

    **************

    PS:第一更!

    今天三更,请各位兄弟姐妹监督!天子求订阅和月票鼓励!(未完待续。)

公告:APP上线了,支持安卓,苹果。请关注微信公众号进入下载安装 appxsyd (按住三秒复制)

    江栎唯对沈溪的憎恨,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将自己在官场的失败全都归咎于沈溪身上。

    随着沈溪扶摇直上,江栎唯已没机会在官场正面跟沈溪一较高下,毕竟沈溪是三元及第的状元,而他只是个武进士,仅仅就前途而言就毫无胜利的希望。

    如今沈溪的官职远在江栎唯之上,若没有强大的靠山,而这靠山也对沈溪心怀怨怼的话,怎么都不可能将沈溪从高位上拉下来。

    江栎唯送给建昌侯张延龄的女人,就是他出奇制胜的关键,因为这女人,对沈溪抱有极大的敌意,认为沈溪是个忘恩负义的“小人”。

    二人一拍即合,江栎唯将女子送到张延龄身边,女子则会想尽办法获得张延龄的宠爱,伺机在张延龄耳边挑拨离间,让沈溪跟张延龄之间的矛盾加深,达到一举将沈溪铲除的目的。

    沈溪虽然在官场一片平顺,但这些年他还是得罪了不少人。

    这中间有曾经沈溪帮过但最后却记恨他的,比如说沈溪因为谢韵儿问题而对沈溪“老死不相往来”的洪浊,再比如说沈溪为了帮洪浊,曾经得罪过的高明城的孙子高崇。

    前户部侍郎高明城于弘治十三年死在西北,他的孙子高崇因此获罪,险些死在狱中,高崇重获自由后,得到弘治皇帝“恩赐”,重新进入国子监读书,并得到从七品荫袭的官位。

    但是,高崇并没有在国子监中读满三年,不到一年,他就从国子监肄业,吏部按照皇帝旨意,将其分配到户部做事。

    不过虽然有了官位,但高崇的日子依然不好过。

    关键在于张氏兄弟将之前贪赃枉法的罪行全都推到高明城身上,高明城将从京城权贵中“借”来的钱,全部贡献给外戚,但随着高明城战死,张氏兄弟赖账,这笔帐就归到了死去的高明城身上。

    在这时代,没有人死就可以抵消债务的说法,父债子还那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所以高明城当初欠下的巨额外债全压到了孙子高崇身上。

    高崇将家产全都变卖,仍旧不足以抵债,他如今已经是破落户,所能做的,就是在保证温饱的情况下,将家里的东西尽可能变卖,几年下来,他已苍老许多,丝毫看不出这是个二十多岁年富力强的年轻人,怎么看都是个年近不惑的病秧子。

    这天,高崇就在变卖家中一件“物事”……他最宠爱的一名小妾。

    小妾闺名怜儿,不过二十出头,已入高府四年。在这四年间,小妾经历了高家从辉煌到衰败的全过程,本是江南小户人家出身的女子,这会儿想回娘家也成为苛求,因为这小妾是高崇买回来的,她没有人身自由,更没有和离的资格。

    高崇落难后,这小妾因为姿色和言谈举止都得体,一直被高崇留在身边,可到如今,高崇被债主逼债,又不想将这小妾直接填债,只好想办法给这小妾找个“得体人家”,顺带多卖点儿银子,为自己解决燃眉之急。

    寻常人家娶妻,讲究门当户对,纳妾则求年轻貌美,最好是能生养并且是养在闺中的处子。

    这年头,大男子主义思想非常严重,男人娶妻纳妾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贞节,嫁过人的女人非常难找下家,除非是一些年老之人娶来续弦之用。

    但这怜儿,十六岁进了高家门,十八岁高家遭难,甚至还落入狱中几个月,身子早已不清白,就算有几分姿色,想找人多花银子接手,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高崇知道,如果用怜儿去抵债,最多能抵个几两银子,毕竟在外面买个十五六岁含苞待放而且有几分姿色的丫头也不过才七八两银子,年景不好,供大于求,连人口买卖也都转入了买方市场。

    高崇最后决定,硬着头皮去找一个“老朋友”,或许这位“老朋友”会慷慨解囊。最后证明,这位“老朋友”的确大方,直接提出用三十两银子买下怜儿,并且承诺会好好对待,纳为妾侍。

    这个人,便是苏通。

    苏通在京城这几年,经历大起大落,他原以为可以依靠跟沈溪的交情,留在京城有一番作为,结果沈溪外放地方,他的希望随之落空。

    在京城这段时间,闽粤地区经历茶引市场的波动,苏家茶园损失巨大,苏通突然从阔少,变成手头拮据的落魄公子。

    但就在半个月前,南方的好消息传来,闽粤之地秋茶上市,因为有沈溪在闽粤建立的强大商贸网络,使得地方上出产的货物出奇地好卖,那些种茶、养蚕的大户人家,几乎守在家里等着数钱就行了。

    在沈溪的祖籍闽西一代,这种情况尤甚,苏通对过账后赫然发现,只是这一季卖茶收入,就超过以往年景好时的一倍。

    突然间苏通又变得阔绰起来,但由于京城戒严,一时又不知道该买点儿什么来庆贺一下,正好此时高崇“自荐上门”,居然是来卖小妾。

    苏通一想,高崇当初仗着祖父高明城是汀州知府,对我拳打脚踢,引为生平之耻,现在落难至此,连宠爱的小妾都要卖掉,那我就没什么好客气了!

    不错,我不但要买,还要在你面前尽情奚落,让你颜面无光。

    现在我苏通得志,真是老天爷开眼!

    高崇卖小妾,始终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本来这种交易应该在茶馆或者是酒肆中进行,但高崇怕人知道,便提出直接把人送进苏通的府邸。

    苏通也没拒绝,这天高崇雇了一顶轿子,跟怜儿一同坐在里面,二人这些年总算有些夫妻情分,即将分开之际,怜儿哭泣不止,让高崇难以割舍。

    但高崇知道,即便不把小妾卖出家门他也保不住,他的发妻可没人敢抢,因为与《大明律》不符,抢夺人妻乃是大罪,动辄流放,但妾侍本就是“附属物品”,别人就算抢走,这种事闹到官府也无济于事。

    “怜儿,你要理解,我是想帮你找寻一户好人家,这苏公子……好歹是举人出身,又是昔年我在汀州府时的同乡,以后你在苏家过上好日子,莫忘了我才好。”

    高崇这一点就不厚道了,已经把小妾卖出去,还想让小妾“莫忘我”,这就好像在说,你以后也别过好日子,就沉浸在曾经的痛苦之中便可,最好有机会能卷苏家的钱财跟我私奔,或者将来我落魄时你多接济。

    怜儿只是哭泣,没有回应高崇。

    高崇又道:“怜儿,你放心,一旦我有翻身之日,定会将你赎回,我们一家团聚。”

    “呜呜呜呜……”

    怜儿本来哭得还不伤心,听到这儿,已是泪如雨下,泣不成声。

    终于到了苏家门前,苏通早就带了两名仆人在门口等候,高崇率先从轿子上下来,再搀扶怜儿走出轿子,怜儿根本不敢抬头去看自己的新主人。

    苏通见到怜儿,眼前一亮。

    苏通最大的毛病就是好色,而且癖好独特,别人都喜欢含苞待放的小姑娘,可他偏偏对别人家的女人垂涎不已。

    对苏通而言,这怜儿二十出头,正是褪去少女青涩,展现女人魅力的时候,关键是嫁过人,而且夫家待她不好,正好迎娶过来好好宠爱,况且这还是他“大仇人”高崇的女人,这让他心情更加愉悦。

    你高崇当初不是很了不起吗?现在连最宠爱的女人也归我了!

    “高大人,久违了。”

    苏通特别提到高崇“大人”,其实高崇不过是户部的一个小官,说是拥有从七品的官衔,但弘治皇帝早将此事抛诸脑后,吏部那边又没有合适的官缺,所以现在高崇补的是户部正八品照磨所照磨职务,专司磨勘和审计工作。

    高崇是“罪臣”之后,在官场很受排挤,加之有张氏兄弟的余威在,他就算送礼也无门路,只能安守衙门,每月俸米除了满足家中温饱外,别的都要拿出去还债。

    身为朝廷正八品的朝官,高崇见到苏通照样拱手行礼,点头哈腰:“苏老爷,不敢当。人给您送来了,您看……是否合眼?”

    苏通再次打量怜儿一眼,心中自然满意,点头道:“走,里面说话!”

    “是,是!”

    高崇扶着怜儿,二人相互搀扶走完最后一程。进入苏府大门,高崇脚步缓慢,他怎么都没想到,第一次来到苏通的府邸,居然是为了卖小妾。

    想起当初的风光无限,高崇从心底感觉一阵失落,不过他也没辙,只恨自己没有好好读书,如今只是从国子监出来得个荫庇的官位,既是开始也是结束,以后没多少机会在官场青云直上。

    苏通虽然如今只是个举人,被外放到衙门通常也是从**品官做起,但如果运气好的话就能担任一县县丞,将来可递补为知县。而且苏通年轻,考中进士的几率很大。

    毕竟苏通有翰林出身、如今已经是朝廷正二品大员的同窗沈溪在朝中作为靠山,可以说前途无量。

    进到正厅,苏通在主位坐下,伸手作请:“高大人,请坐!”

    “是。”

    高崇坐下,怜儿却没资格落座。

    要知道平日怜儿连登堂入室的机会都没有,这次能进正堂,完全是因为这是关于她的买卖,相当于她是交易的货品。

    大堂里有苏通请来的几位见证人。

    苏通一摆手,家仆将一方木匣和几张契约送了过来,苏通拿起来先查看一下,道:“高大人,这是买卖契约,从此之后,令……夫人就将是我苏家人,生养死葬再与高家无干。另备有纹银三十两,查验无误后,便可签字画押。”

    ************

    PS:第二更到!今天应该还有一更,所以天子理直气壮地求订阅和月票鼓励!谢谢大家厚爱!(未完待续。)

公告:本站推荐一款免费小说APP,告别一切广告。请关注微信公众号进入下载安装 appxsyd (按住三秒复制)

    几家欢喜几家愁,曾经风光无限的高大少,在汀州府城横行霸道,打人伤人无所顾忌,身边娇妻美妾一大堆,到如今却落魄到必须要卖小妾来还债,尤其是还将小妾卖给曾经被他痛打,甚至扬言“有本事报复回来”的苏通。

    当高崇面对那张卖身契,手拿毛笔蘸墨要写上名字时,却迟迟无法下笔。

    三十两银子,以前不过是他喝顿花酒的钱,现在倒好,把自己心爱女人卖给别人换来的也不过就是这么个数目,心底强烈的挫败感,让他精神一阵恍惚。

    苏通笑着问道:“高公子,你这是要反悔吗?”

    “没……没有。”

    高崇被逼无奈,叹了口气,老老实实地将自己的名字签上。

    接下来是画押,高崇、苏通、怜儿,还有几位见证人,都要在上面留下画押的印记,之后苏通会用这份卖身契去官府报籍,从此怜儿正式成为苏家人。

    “呜呜呜,少爷!”

    等怜儿画押结束,跪在地上,一边朝高崇磕头,一边哭泣不止,似乎是哀求高崇收回成命。

    高崇虽然很不忍心,但他还是强忍着站起身,转头看向门口的方向,一摆手,表示怜儿以后别再记着他,但他心里又希望怜儿能跟他重修旧好,个中矛盾和纠结,外人实在难以言喻。

    怜儿被负责中介的牙婆搀扶起来,高崇深深地看了自己的前小妾一眼,正要离开,苏通走上前,凑到他耳边低声说道:“高大人,听闻汝发妻,乃是望族之女,大家千金,美貌贤惠,不知……”

    “苏公子,发妻与在下相濡以沫,岂能轻易休弃?”高崇面带不虞。

    苏通笑道:“在下对阁下家世多少有些了解,令夫人虽然出身高贵,但如今娘家落罪,此时孑然一身,帮不了阁下,再者,令夫人落罪下狱时,不也……还不如趁了在下的心意!”

    “这笔买卖咱们可以好好商量,阁下如今贵为朝官,将来可以再娶妻,或者可助高公子飞黄腾达!”

    “你……你休想!”

    高崇被戳中痛脚,出言怒斥。

    苏通脸色瞬间冷了下来,他对高崇原本就没什么交情,高崇落魄时他绝对不会是雪中送炭那个,再说如今他的行为还算不上落井下石,只能说是趁人之危。

    苏通提高声音:“高大人,您今日登门,我当你是客,可别蹬鼻子上脸。若高大人回头想明白了,随时可上门来寻,在下倒不介意再做一回顺水人情……来人啊,送客!”

    高崇想死的心都有了,但他见到苏府几个家仆逼上前来,却连大气都不敢吭一下,之前他曾被债主殴打过,结果闹到大兴县衙,因为张氏兄弟的关系,知县连个屁都不放……没人撑腰,哪怕他现在是个官,却是个夹着尾巴做人的窝囊废。

    “好,好。”高崇连说了两个好,走过去将桌上的银匣抱在怀中,转过身,昂首阔步往门口行去。

    牙婆追上前询问:“高大人,您还没给奴家打赏的银子呢。”

    高崇仿若听不到,继续往门口去。

    苏通让家仆送前来见证的乡绅出门,每个人都送上一份薄礼,其中也包括牙婆那一份,引来牙婆连声感谢。

    苏通亲自跟着高崇出了正堂,此时高崇差不多快到大门口了。

    苏通目送高崇狼狈的背影,冷笑不已:“人模狗样的还想逞威风,却不知已然与丧家犬无异!”

    这话说得很伤人,侍候在旁边的怜儿听到后娇躯一颤,似乎预感到自己在苏家不会受到善待。

    但等苏通转身看向怜儿时,脸上却换了副柔和的笑意,大手伸过去,将怜儿的玉手揽入怀中,细细抚摸,道:“姑娘,怎么称呼?”

    怜儿心想,刚才在画押时就有我名字,你会不知道?但想到可能是新主人让她自己把名字说出来,当下怯生生地说:“怜儿。”

    “好名字,我见犹怜,真是个可人儿。”

    高崇笑道,“本来想为你行三书六礼,将你正式迎娶进门,但好女不嫁二夫,如今这些繁文缛节便省下,你不会介意吧?”

    怜儿面带娇怯之色,道:“奴婢不敢,奴婢今后生是老爷的人,死是老爷的鬼,还求老爷怜惜。”

    “好,好。老爷我一定怜惜你!”

    苏通想到刚才怜儿称呼高崇为“少爷”,称呼自己为“老爷”,就好像做了高崇的老子一样,心里听着这称呼非常舒服。

    之前哭哭啼啼对高崇眷恋不已的怜儿,此时好像个害羞的小姑娘一样,在苏通面前尽可能将自己美丽的一面表现出来。

    苏通越看越是欢喜,不等天黑,便急忙拉着怜儿进房去,连晚饭都顾不上吃了。

    ……

    ……

    京城戒严后,街上行人稀少,过往之人要么有官凭,要么有京兆府、五军都督府开出的路引,或者是有急病需要问诊,否则就会被拿下问罪。

    京城谢府,这天大学士谢迁终于在百忙中抽出之间回家。

    即便如此,他也没准备在府中过夜,准备陪一家老小吃一餐饭,感受一下家庭的温暖,便回皇宫值夜。

    谢迁回来,没有去书房,直接来到内院,找到正妻徐夫人,因为他现在除了放心不下身在居庸关的沈溪,还有到如今仍旧没返回京城的小孙女谢恒奴。

    “……老爷,君儿那边没有消息传回来,白天差人往沈府那边看过了,据说沈府内外无人走动,敲门后问过沈府的云管家,他说沈家如今只有些刚刚买回来的丫头,并未收到家信。”

    谢迁面色不善:“这都什么时候了,怎么半点儿消息都没有?却说那沈溪小儿,不会多派人手护送家眷北上?身在三省总督位子上,也不懂得合理利用手头的资源,真是个不开窍的愚笨小子!”

    徐夫人听了一阵迷糊,问道:“老爷,沈大人不是在出征路上被朝廷召还的么?此事,跟沈大人有什么关系?”

    “我是说,沈溪那小子如果提前有准备,多派一些人护送,这一路上也能走得快点儿,指不定君儿她们这会儿已经回到京城了。”谢迁道,“如果再拖些时日,万一西北战局恶化,即便舟车回到京城,也进不了京城大门!”

    徐夫人吓得脸色都白了:“老爷,这可怎么办?您要多去职司衙门帮忙问问,如果回到京城却进不来城门,那蛮子骑兵来了……”

    谢迁骂道:“尽说这些难听的,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与其挂念君儿,还是先想想沈溪小儿往西北能否平安回来吧!也罢,你先收拾好,晚上一家人吃饭,让丕儿夫妇出来,再去请弟妹出来,我可能很长时间回不来……这会儿先去书房处理公文!”

    徐夫人本想跟丈夫谈谈孙女和孙女婿的事,听闻这话,当下苦着脸说:“老爷,你还有事情啊?”

    谢迁没有理会自己的妻子,二人相处四十多年了,都说七年之痒,这年头成婚早,两个人都已年过半百,在一起少了一种夫妻之间的热情,多为相敬如宾式的敷衍。

    还没等谢迁回到书房,仆人匆忙进来,手上拿着一封信。谢迁马上展颜,问道:“可是沈府那边来信?”

    “不是啊,老爷,是马尚书的拜帖!”家仆赶紧将拜帖递上。

    谢迁脸色很不好看,道:“这老家伙,我刚回来,便已知晓,莫不是一直派人在府门口盯着?”

    “老爷,见不见哪?”家仆好奇地问道。

    谢迁顿时气不打一处来,怒道:“吏部天官亲自上门,老夫能不见吗?赶紧随老夫出门迎接!”

    马文升怎么说都是四朝老臣,执掌兵部时便为保证大明疆土完整立下汗马功劳,现在又是在吏部尚书这样一个显赫的位子上,七十多岁亲自登门,谢迁这样五十多岁的“年轻后辈”不但要见,还得出门迎接才能显示尊重。

    见到马文升,谢迁上前行礼,二人一起进门,来到谢府正堂坐下,马文升道:“西北战事,陛下有何安排?”

    一来没有过多废话,直接进入主题,这让谢迁有些无语。

    马文升如今是吏部尚书,同时还监管兵部,刘大夏不在京城,马文升统调两个兵部侍郎处理兵部日常琐事。

    马文升是负责具体执行之人,而出谋划策则是内阁、司礼监和弘治皇帝朱祐樘,如今马文升跳过皇帝直接问询一名内阁大学士关于接下来天子的安排,大有僭越之嫌。

    谢迁却没顾忌这些,直接回道:“沈溪小儿领兵出征后,陛下已有多日未曾过问西北战事,仿若此战暂且先如此。到目前为止,西北之地虽然不断有鞑靼骑兵出现的消息,之前几日甚至在居庸关外出现,但并未有新的战报传来,似乎鞑靼人已化整为零,以劫掠为主。据我所知,如今沈溪驻兵居庸关,暂时未曾有何变动!”

    马文升皱起了眉头:“从京师出发,三日便可抵居庸关,如今已过去十日,仍旧驻兵居庸关不前,若陛下知晓,恐怕不好交待吧?”

    谢迁听马文升有责难的意思,马上替沈溪说话,道:“马尚书曾在军旅,自然清楚那些京营将领的脾性,前日内阁就得到消息,京营将领自重要挟,想令沈溪先发犒赏再行军,如此行径,怎能怪沈溪小儿统兵不利?”

    *************

    PS:第三更到!天子求订阅和月票支持,谢谢啦!(未完待续。)

公告:APP安卓,苹果专用版,告别一切广告,请关注微信公众号进入下载安装 appxsyd (按住三秒复制)

    谢迁口中将沈溪称为“小儿”,但他一点儿都不觉得沈溪幼稚,相反认为沈溪很明智,那就是稳扎稳打。

    沈溪如果急着出居庸关,六千兵马就算遇到七八百规模的鞑靼骑兵,基本也会遭遇灭顶之灾。

    沈溪率领的不是相对精锐的边军,也不是地方卫所军队,而是京营兵马。

    京营兵马平日耀武扬威,自以为是京畿戍卫的精英,可到打起仗来连缩头乌龟都不当,而是直接当兔子,比比谁当逃兵跑得更快。

    当谢迁得知沈溪屯兵居庸关时,嘴上骂沈溪胆小怯懦,但其实心中已在想办法帮沈溪向朝廷找各种理由开脱,因为谢迁是支持沈溪驻兵居庸关的。

    就在此时,沈溪配合地什么都没提,反倒是张永这个监军,发加急战报前往京城,告知皇帝和朝廷,原来不是沈溪不想出兵,而是京营那些将领挟兵自重,而且张永还特别点出,沈溪并不想利用张永来向朝廷诉苦,而是在想办法解决矛盾,尽量安抚军中将士……

    张永对沈溪的恭维,恰到好处,不但解决沈溪面临的危机,令朝廷对沈溪信任依然,连沈溪驻兵居庸关超过十天这件事似乎也没谁追究。

    沈溪这个奉命紧急驰援西北的最主要一支兵马,居然一出兵就龟缩不前,说出去都会让人觉得难以置信。

    马文升想追究沈溪的责任,但首先要过谢迁这一关,怎么说沈溪都是谢迁的孙女婿,又是几人联合保举,马文升要打自己的脸,其实也不太好下得起手,毕竟现在沈溪在前线除了畏缩不前外,并没有犯什么大错。

    但就是这个“畏缩不前”,已让马文升觉得是最大的错误,非要及时纠正不可。

    “于乔,你别太着急,沈溪驻守居庸关,到底是情有可原,还是退缩畏战,之后自有分晓,但近来西北战报鲜有传到京城者,即便传来也都是不痛不痒的消息,对此你如何看待?”马文升将心头最大的疑虑说了出来。

    沈溪出兵前,西北战局基本是多点开花,各处都在汇报有鞑靼大军的踪影,以大同镇为中轴,其中宣府和三边地区汇报的鞑靼劫掠和攻打的频率最高。

    可当沈溪出征后,鞑靼人突然消停了,各城塞的奏报都变成不痛不痒的日常回报:“我们城池和要塞一切安好,尽管有小股鞑靼骑兵袭扰,但威胁不大,请祖国人民放心!”大概就是这么个节奏。

    谢迁对此根本不了解,他道:“莫不是北寇听闻我朝出兵,以为我朝兵马锐不可当,所以先行撤兵?”

    马文升道:“于乔是否太乐观了一些?”

    在这个长者面前,谢迁更像是一个固执的倔驴,他之前就认准鞑靼人是强弩之末,一定会在战事爆发后即选择撤兵,甚至还以此向朱祐樘打包票,结果被鞑靼人接下来的军事动向打脸。

    到了现在,谢迁还是觉得鞑靼人没能力对大明疆土持续性进行进攻,在战事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之后,尤其是在朝廷派出往援兵马后,会选择撤兵。

    在前线没有更多战报传来的情况下,各城塞的兵马缺少呼应,基本都是守在城塞中等候外界的消息,或者是将自己城塞的消息汇报给京城。

    现在鞑靼人的中军主力在何处,或者说鞑靼人是否撤兵,或者是鞑靼人是否在酝酿一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就只能从战报中的蛛丝马迹中来找寻,但以目前的情况来看,内长城一线的紫荆关和居庸关安然无恙,偶尔出现的些微鞑靼哨探不足为惧。

    鞑靼人暂且只是在内长城和外长城之间的腹地活动,战火一时间烧不到京城来。

    当下最好的结果,就是鞑靼人在听闻大明朝廷派出援军之后,选择撤兵的方式来避开大明兵马锋锐,这样沈溪就能顺利领兵收回榆林卫,完成朝廷交托的任务,沈溪能成为功臣,大明朝廷的颜面能保住,唯一遗憾的是朱祐樘用军事行动来威慑鞑靼人的目的无法达到。

    谢迁反问:“马尚书以为我太乐观,那马尚书自己观点又如何?”

    马文升道:“西北战事尚未休止,北寇破我三边重镇榆林,仅仅依靠片面的情报便推断鞑靼人会退兵是否太过草率?”

    “之前隆庆卫奏报居庸关涉险,北寇中军或有往居庸关靠近之意,而今沈溪驻兵居庸关内,北寇又暂且失去动向,或许鞑靼想趁我大明不备,一举攻破居庸关,或者从古北口、紫荆关一线向南直逼京畿防备?”

    两个人议论鞑靼兵马动向,谢迁对军事涉猎不多,但他深信鞑靼人在之前几年的内斗中折损严重,所以他所持观点,与马文升并不相同。

    谢迁道:“马尚书是否过于忧虑北夷战略?北夷内患多年,牛马羊缺损严重,将士疲惫,趁我朝不防能夺取榆林卫城,确实让人惊叹,但若说北夷能趁机东进进犯我京畿要地,我如何都不会相信……”

    “莫忘了当初入土木堡剧变时,瓦剌拥精兵十数万,最后在京畿之地同样折戟沉沙,那时内长城一线全线告急,仍旧可转危为安,北夷有何凭仗,敢在我大明国泰民安、兵锋锐气难当之时,犯我京畿?”

    马文升虽然抱有谨慎的态度,但当谢迁类比几十年前的土木堡之变后,马文升听了也觉得有几分道理。

    关键在于,鞑靼只是攻破榆林卫,大明朝虽然遭遇兵败折损不少兵马,但也只是西段长城的榆林卫城失守,鞑靼人想从榆林卫进犯京师,就得破掉外三关,然后再从内三关入寇京畿。在目前外长城一线尚未被攻破的情况下,如此纯属“轻兵冒进”。

    鞑靼人虽然看似凶悍没有头脑,但在之前几次战争中,鞑靼人表现出来的战斗素养还是不错的,在外三关和大同、宣府段外长城各线尚未告失守的情况下,鞑靼人进犯京畿的可能性相对较低。

    念及这一层,马文升点了点头,赞同谢迁的说法。

    二人再就西北战事作出一些意见上的交换,谢迁仍旧显得很固执,他相信西北战事已经发展到末段,鞑靼人现在已经开始酝酿撤兵,所以西北战事就等着沈溪出居庸关之后扫尾就行了。

    正交谈间,谢府仆人进来奏禀:“老爷,宫里来人,说是请您进宫,商谈西北用兵事宜。宫里来人还说,请马尚书一同进宫。”

    谢迁心想,难道马文升来我府上,提前知道皇帝要传召?

    打量马文升一眼,只见马文升脸上也同样带着疑惑,谢迁猜想大概是巧合,当下道:“马尚书,一同进宫?”

    “正有此意。”

    马文升在拜访谢迁这件事上不想故作遮拦,问心无愧,倒是不怕被人说他和谢迁“结党营私”。

    谢迁让家仆准备车驾,与马文升一同乘车往紫禁城去,等到皇宫后,二人才大致知道皇帝邀请的人有谁。

    三位内阁大学士、五部尚书、兵部左右侍郎、左都御史、通政使、英国公、寿宁侯等人,说起来这是一次朝廷掌兵勋爵和高级文官的一次照会。

    一行抵达乾清宫外,皇帝并不在乾清宫正殿接见,而是在寝宫,已有多日未曾有皇帝病况照会的文官勋贵,都想知道如今皇帝身体如何。

    到了寝殿外,司礼监掌印太监萧敬恭敬迎候,但是却阻止了一干重臣继续往里走,为难地说道:“陛下躬体有恙,诸位大人等候片刻,等陛下稍事休息再入内!”

    谢迁心想:“陛下之前身体尚可,但得知西北战事出人意料被鞑靼抢了先手,情况危殆,病情便急转直下。如今皇后又诞下公主,陛下身心岂能欢悦得起来?”

    “希望沈溪小儿能在西北打一场胜仗,振作陛下精神,或者追击一下鞑靼人的骑兵,做做样子,为朝廷和陛下找回些颜面,这小子也能衣锦还乡。”

    “就怕这小子在西北乱来,到最后连他自己都赔进去,那就是自作孽不可活,谁都帮不上忙!”

    众大臣在外等了许久,皇帝身体终于好了一些,这才传召众臣入内见驾,朱祐樘斜躺在床上,捂着嘴依然咳嗽不止,众人行礼,俱不敢大声说话,免得吵到圣驾。

    “咳咳。”

    朱祐樘一抬手,示意众臣不必多礼,道,“朕有多日未曾得知西北战况,可是诸位卿家体谅朕的身体,未曾奏报?”

    众人都在想,皇帝毕竟不是昏君,就算身在病榻之上也是睿智无比,这会儿还能想到有可能是旁人“报喜不报忧”。

    众人不由打量萧敬一眼,萧敬面色间多有无奈,他应该跟皇帝解释过了,但没有得到皇帝的认同,觉得他可能隐瞒了。

    刘健作为首辅大臣,率先上前行礼:“回陛下,近来西北之地,一切风平浪静,暂且无战事。”

    “哦。”

    朱祐樘满意点点头,又问,“那沈卿家,沈溪的兵马,如今到何处了?”

    问题出口,事前没人会想到皇帝居然关心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在外领兵的情况,好在此事在朝中并不是什么秘密,刘健禀报:“居庸关。”

    “居庸关?咳咳!”

    或者是这答案令皇帝不满,朱祐樘又剧烈咳嗽起来,过了好一会儿才又问:“走了已经十一二天了,怎地还在居庸关,西北真的没有战事了吗?”

    这问题刁钻,谁都不敢站出来说话,因为贸然回答非常容易被打脸,就好像谢迁当初说鞑靼人会仓惶北撤一样,如今鞑靼非但没有撤,还在西北四处出击、劫掠,甚至攻陷坚固的榆林卫城。

    这会儿只有谢迁有胆量走出来,奏禀:“回陛下,西北暂且无事,躬体为重,陛下不宜操劳,一切事项交由臣等便可!”(未完待续。)

公告:APP安卓,苹果专用版,告别一切广告,请关注微信公众号进入下载安装 appxsyd (按住三秒复制)

    西北无战事,谢迁说这话的时候底气十足,因为他真的是这么认为的。

    可是,当想到西北还有大批鞑靼兵马不知去向,谢迁心里有些打鼓,所以他未将话说满,只说“西北暂且无事”,如此就算回头有大的变故,他也能抽身事外,这是他在经历诸多意外后领悟到的。

    同样的错,谢迁不想再犯下去了。

    有了谢迁的话引,别人比较容易接茬,既然西北无战事,京畿防备就可以轻省些,西北兵马可以逐步收回失地,甚至再过些日子,京师戒严都可以解除……

    每个朝臣都把事情往好的一面想,自然也有马文升这样心思缜密之人,认为鞑靼人可能只是暂时休整,目前正在集结兵力。

    但谢迁之前分析的情况马文升也赞同,鞑靼没有当初瓦剌人那般兵锋强横,所向披靡。大明虽然经历榆林卫之败,但中军并未受太大损耗,西北有刘大夏坐镇,沈溪援兵也驻扎于居庸关,鞑靼不太可能破内长城一线犯大明京师。

    所以马文升没在这个时候提出让朱祐樘纠结的话,毕竟弘治皇帝病体违和,心情想必也好不了,谁出来犯龙颜,那需要胆量和勇气。

    马文升作为老臣,早不复当初的血气之勇,只希望当一个能完成平稳过渡的吏部尚书。

    连马文升都不说什么,张懋这样“老奸巨猾”的人更不会没事找事了,至于张鹤龄和一些在弘治皇帝心目中地位不高的官员,更不会在这个时候给皇帝添堵。

    “西北无战事。”这句话似乎成为在场朝臣的共识,每个人讲述的内容都围绕这个观点进行。

    ……

    ……

    乾清宫内正在议事,皇后所在的坤宁宫内,张皇后正在后殿的寝宫里照看才出生几天的小公主。

    小公主非常健康,眼珠子滴溜溜地转,显得聪明可爱,非常招人疼,但她的父母朱祐樘和张皇后脸上却看不到丝毫笑容。

    朱祐樘夫妇其实最希望这胎生儿子,如此才能令皇嗣断绝的可能性大幅降低。

    张皇后觉得自己肚子“不争气”,丈夫病情严重,原本应该用喜庆的事情冲冲喜,可是自己却没有为皇家添下一个男丁,倍感失望。平日张皇后板着脸,动辄发怒,即便是照顾小公主,张皇后也不用心,一切都交给乳娘照看。

    小公主出生至今,朱祐樘已有多日未到坤宁宫,这中间既有朱祐樘病情反复的缘故,还有个原因就是朱祐樘对张皇后生女儿很不满。

    有些事不用朱祐樘说,张皇后也能感受到,因为丈夫在她生下公主后就对她日益敷衍和冷淡,之后三边和大同、宣府紧迫,朱祐樘就借口要处理国事,迁回了乾清宫,未再到坤宁宫留宿。

    之后张皇后打听清楚了,皇帝在乾清宫养病,不再多过问西北战事,这会儿连批阅奏本都是司礼监掌印太监萧敬在负责。

    萧敬从来不会跟人急眼,这样的老好人很少忤逆几位阁臣的意见,所以内阁大学士的票拟,大多数都是直接变成朱批,只有极少数事关重大的才会呈递朱祐樘亲自批阅,但也只是在朱批上稍作更改。

    三位内阁大学士权力日益变重,但这却改变不了刘健和李东阳经常请假的现实,就算在西北局势日趋紧张时,内阁很多时候仍旧只有谢迁一人在轮值,谢迁已隐隐成为大明的丞相,军政大事一言而决。

    “……皇后娘娘,这几日太子在东宫一切安好,之前奴婢前去送柑橘,太子殿下还请奴婢吃一个,当然,奴婢……没敢食用。听闻太子前日偶感风寒,不过一日便已康复,连太医都惊叹说太子吉人天佑,身体康复能力太强了!”

    张皇后对丈夫和儿子的掌控**比较强,但她并无太大野心,唯一的心愿就是得到丈夫的疼惜和儿子的孝顺。

    张皇后善妒,但大抵是个能持家但不能持国的女人,所以张皇后一生都安分守己,历史上她有机会垂帘听政,但从来没有染指过权力,甚至嘉靖皇帝登基后,张氏一门遭遇打压,她也只是去跪求她一手扶起来的皇帝法外开恩。

    但张皇后对奴婢很苛刻,有时候更像是个“毒妇”,对于任何敢欺瞒她,以及勾引、怠慢她丈夫和儿子的奴婢都不会轻饶,很多丫鬟都因此而受罚,有的甚至丧命。

    皇宫大内是不相信眼泪的地方,张皇后对于这一点深信不疑。

    张皇后怒道:“太子染病,如此大的事,居然敢欺瞒本宫?来人,拖出去打二十大板,以后看谁还敢知情不报!”

    禀报的宫女很冤枉,她被皇后派去撷芳殿照看太子,太子前日说头疼不舒服,便没去上课,第二天早晨太医去了,结果诊断下来发现太子什么毛病都没有,如果换做张苑、刘瑾这些有脑子的太监,肯定知道这是太子装病,这宫女完全没有经验,信以为真,居然跑来跟皇后说,属于自己找打。

    宫女被拖出去打板子,太监不敢留手,因为若是不能打到张皇后满意,他们自己也可能会遭殃。

    张皇后看着乳娘抱过来的小公主,接在怀中,怒视自己的女儿,骂道:“都怪你,母后本可以生下个皇子,从此之后无论谁来当皇帝,母后都可以一世无忧,张氏一门也可以世代兴盛,现在就因为你,母后被你父皇冷落,都怪你!”

    出生不过十几天的孩子,居然被张皇后打了一巴掌,虽然隔着厚厚的襁褓,但孩子依然“哇”的一声哭了出来。

    乳娘和宫女在旁边看着,没一人敢上前劝阻。

    张皇后听到女儿哭喊,越发心烦,居然一松手,将公主扔到地上。

    乳娘和宫女大惊失色,她们赶紧过去接,但终归是徒劳,小公主的襁褓落到了地上。幸好张皇后在坐月子,再加上时值深秋时节,坤宁宫寝殿地上铺的毛毯很厚,襁褓落在蓬松的被褥上,并没造成意外。

    “哭,哭什么哭?”

    张皇后一脸烦躁,俯身又想把女儿抓起来丢地上。

    乳娘和宫女已经上前,乳娘一把将小公主抱入怀中……一个刚出生十几天的小家伙,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被母亲厌弃,小孩子无法表达,只知道哭。

    张皇后一直在骂,也没个由头。

    一众宫女不清楚发生了什么事情,跪在地上战战兢兢,但乳娘是“过来人”,知道女人一旦生下孩子,如果不能得到丈夫或者家人的关怀,心中委屈得不到宣泄,就容易胡思乱想,最后演变成为一种很可怕的暴虐情绪。

    乳娘不懂这是“产后忧郁症”,但知道这种事在民间很常见,只是民间因为女人地位低下,就算生下女儿也不敢胡来,可这里是皇宫,张皇后有着仅次于皇帝的地位,又是华夏自古以来第一个跟皇帝相濡以沫一夫一妻的皇后,难怪张皇后心境会跟别人有所不同。

    小公主哭了半晌,突然不哭了,因为她饿了。

    小家伙嘟着嘴饱餐时,乳娘看着怀里的小公主,低声道:“小公主,您使劲吃使劲长,长大了才不会惹您母亲不开心,才能保护好自己……不知您能嫁给什么样的驸马?会不会一世富贵?”

    这会儿小家伙可不懂什么叫长大,也不懂什么是“驸马”,她只知道,刚才自己晃晃悠悠,感觉不那么舒服所以就哭了;这会儿很饿,要吃东西,无暇去哭;等吃饱后困意到来,就想舒舒服服睡觉。

    对一个普通人而言,襁褓时是人生最幸福的时刻,无忧无虑,只是绝大多数人都没有这段人生回忆。

    ……

    ……

    撷芳殿内,朱厚照终于上完一天课,老早就回到寝宫,拿起当日沈溪赶他回宫时送给他的武侠小说,着迷地看起来,连吃饭都顾不上了。

    这几本武侠小说的续稿,是沈溪在剿匪的最后阶段以及北上京师途中写成,篇幅不多,但其中却有《神雕侠侣》和《陆小凤》的大结局,还有一本新书的开篇。

    每一本书结束,朱厚照都会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整个人感觉空荡荡的。好在沈溪又写了《侠客行》的开篇,熊孩子没看多久,又沉浸在“狗杂种”的奇妙世界中。

    “太子殿下,您该用膳,之后就得沐浴休息了!”张苑进入寝殿,恭恭敬敬地说道。

    “不用了,你先下去。本宫累了自己会睡。”朱厚照说完,顺口问了一句,“什么时辰了?”

    张苑道:“回太子殿下,二更鼓刚刚敲过!”

    “才二更?等着吧,不到三更我不睡。哦对了,给我准备一份点心,还有茶水,茶水别太热,一会儿饿了我自己吃。”

    朱厚照看武侠小说已经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张苑没辙,只能遵命出去准备。

    太子说要吃点心,张苑担心吃不饱,除了送进几碟糕点外,还让人将热好的饭菜送进寝殿,但朱厚照根本就没理会他。

    等到外面三更鼓响,朱厚照终于一丝疲倦,站起来伸了伸懒腰,道:“沈先生绝了,这故事写的真好,也不知道他脑袋瓜怎么长的,居然想出这么有趣的故事……莫非,这一切都是真的,所以信手拈来毫不费工夫?”(未完待续。)

公告:本站推荐一款免费小说APP,告别一切广告。请关注微信公众号进入下载安装 appxsyd (按住三秒复制)

    就在朝廷以为西北一片风平浪静时,居庸关内,沈溪每日都在研究前方传来的战报以及宣府、大同的地图,重点是看山脉和河流走向,有哪些城池和关隘,对下一步军事行动进行筹划。

    对许多人来说这无异于纸上谈兵,毫无参考价值,但沈溪隐隐有预感,鞑靼人正在酝酿新的阴谋,如果不做好计划,把方方面面的情况都考虑到,估计出塞就不再是九死一生,而是必死的行程。

    在沈溪看来,鞑靼人并未撤兵,至少是暂且没有撤退。

    一旦让鞑靼人想办法进入大同、宣府之地,沈溪率领的这路兵马,非常容易被鞑靼人当作突破口。

    一旦沈溪率领的援军溃败,大明内外长城之间这片广袤的区域,再也没有任何机动力量,鞑靼人可以趁机攻破几大卫城,兵锋直逼内长城居庸关和紫荆关一线。

    综合方方面面的情报,外长城最有可能成为鞑靼人主攻方向的是大同镇和宣府镇,九边重镇中,这两镇距离内长城一线的居庸关和紫荆关最近。

    鞑靼人一旦打开大同镇和宣府镇的缺口,获得粮草辎重,兵马便无需顾忌延绥、甘肃、宁夏等三边之地,而直接从更靠近大明京畿重地的大同镇和宣府镇来发动进攻,更容易攻破大明内长城关隘,直接威胁大明京畿安全。

    大明外长城从蓟镇四海冶所至大同镇玉林卫一线,在土木堡之变中损毁严重,景帝继位后曾多次修缮,但直到嘉靖年间宣大总督翁万达大规模修补前,宣府与大同间的长城仍旧是西北防御中一段相对薄弱的环节,主要在于这段长城“顾外不顾内”。

    明长城的主要目的,是防备蒙元残余入侵,所以防备重点基本都是在对北方防御相对险要的高山上修筑长城,经常是长城北侧城墙十几米高,但在内线,则只有几米甚至是平行于山头的高度。

    尤其是在大同镇、宣府镇所辖的岱虎口、阳和口、白羊口和兴宁口、张家口,因为战损严重而后来又修缮过的长城城墙体现得尤为明显,那就是充分利用地势修筑,而忽略了会被敌军绕到身后的可能性。

    现在两镇管辖的长城看似稳固,但这是建立在鞑靼人自北向南入侵的基础上,一旦鞑靼从长城关隘南侧发起进攻,很容易便找到突破口,并且能在短短三五日内造成几里甚至是几十里长城缺口。

    这种缺口一旦打开,意味着大明靠长城天险来防守鞑靼人的理想状态不复存在,鞑靼兵马和粮草,可以源源不断从大同、宣府向东、向南,直接对居庸关和紫荆关造成威胁,而这两大雄关之后就是京师。

    沈溪没有继续向西进兵,也是预感到大规模出兵向西援救的意义不大,而现在防御的重点,应该是在大同和宣府镇周边,而重中之重便是加强宣府镇的守备,驻兵居庸关是非常好的选择。

    因为出了居庸关过怀来县和保安州,就可以到宣府镇驻地宣化府,而宣化府周围的张家口堡和兴宁口都可能会成为鞑靼主攻方向,那沈溪驻兵宣府就可以做到进可攻,退可守,居庸关将成为他坚实的后盾。

    可惜大明朝野始终认为鞑靼的主攻方向在三边之地,因为明廷觉得鞑靼人要进犯中原不会跨过两道长城来攻打宣府镇,反倒会从长城关隘防备相对薄弱的三边之地下手,恣意劫掠山西和陕西腹地,因此将出兵和驻守重点都放在延绥、甘肃和宁夏三边,而忽略了最重要的中段长城的防守。

    在此之前,就连大明主要用来防备的军械,包括新铸造的佛郎机炮,也大部分都部署在三边,宣府镇周边留存火炮不多。

    沈溪所率兵马一门佛郎机炮都没有,在这样的情况下出征还想获得胜利非常困难,所以他把目光放在了居庸关储备的火炮上,准备带着居庸关库存的佛郎机炮前往宣府,以宣府镇为堡垒,跟鞑靼人周旋。

    如果不是不得已,沈溪非常不愿意将战火烧到居庸关,因为居庸关之后一马平川可到京师,把战线留到最后一道关卡前始终太过冒险。

    当沈溪提出此请求时,隆庆卫卫指挥使李频将居庸关装备的火器情况,详细汇报给沈溪知晓。

    “……大人,居庸关内旧式火器有四千余件,但基本上……无法使用。新式火器中,包括之前两年朝廷所铸造的新炮,有九十余门,弹药有四千余枚,至于新式的手铳,则有九百余支,配备弹药相对较少,恐无法用于实战。”李频道。

    沈溪点头,这基本跟他之前调查的情况吻合。沈溪问道:“那这八十多门火炮中,可有生锈,或者是损坏的?”

    这下李频显得很惭愧道:“近年来,居庸关一直未有战事发生,这些火炮原本配有火炮手,但都没经过几次演练,九十余门炮中,估摸能派上用场的,也就六十门不到!”

    沈溪算计了一下,六十门佛郎机炮,外加四千多发混杂的“炮弹”,远比他在弘治十三年隔着榆溪河炮轰鞑靼骑兵时的资源充足。

    就凭这一点,这场仗就有赢的希望。

    只是现在鞑靼人学精明了,绝对不会再给他当炮靶子的机会,这佛郎机炮怎么运用是门大学问。

    沈溪道:“这些火炮,本官征用了!下午带我过去看过火炮,若是能派上用场,连同炮手一起,随我大军西进!”

    “啊?大人,您……”

    李频听了不由震惊,这还没怎么样,沈溪就把居庸关内的佛郎机炮和炮弹给征调走了,那如果鞑靼人前来攻击,城中不是少了防守利器?

    “大人,您或许不知,这新式火炮,只有驻防城塞时方能派上用场,您带这些笨重的火炮上路,怕是……会耽搁您的行军日程!”

    李频严肃地把问题提出来,但其实他自己也知道提了也是白搭,据他所知,当初沈溪在延绥镇大摆“牛车阵”,将佛郎机炮用于野外作战,对于火炮的优劣自然清楚得很,还有人说这火炮根本就是沈溪当初在泉州府与佛郎机人交战后,从佛郎机人手上引进仿造,当初京城铸炮和试炮还是沈溪主持,沈溪能不知道这些?

    沈溪道:“居庸关一线,防守依靠的是天险,火炮派上用场的机会不大,但本官此番往援三边,若无火炮助阵,恐怕难以得胜!李将军尽管放心好了,本官有皇命在身,可自行征调地方兵马和粮草物资。”

    “这事本官会详细奏报朝廷,即便有什么事发生,也与李将军无关!再者,要是鞑靼人真的兵临居庸关下,此地距离京城不远,哪怕是现铸铁炮,也来得及运送和部署到位,并不会耽误防守大计。”

    李频听到这话终于放下心来,他就怕这位钦差自行乱来到最后还把所有事情都推到他身上。

    李频道:“大人说的哪里话,您若需要的话只管征调便是,不过隆庆卫炮手不多,大多只是接受过一个月的初步技能训练,都没有实战经验,那些什么俯仰角、抛物线和发射等等,或许只有大人您亲自调教,才能得心应手!”

    能得到李频的支持,沈溪非常欣慰,战前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缺少致胜手段,这下总算是暂且解决了。

    有了火炮随军,便多了一个克敌制胜的法宝,那就是用炮火将鞑靼人骑兵的冲击阵型给打乱,就算胜算不大,但这好歹能拿到台面上来说,以前沈溪真不知道怎么靠手底下这六千疲弱之兵去跟骁勇善战的鞑靼骑兵正面抗衡。

    到了下午,李频将所有的火炮全都摆上城墙,让沈溪带着胡嵩跃等人前往居庸关城头“视察”。

    胡嵩跃几个京营把总,大部分第一次见到佛郎机炮,原本还觉得能令鞑靼人溃败的神兵利器应该非常奇特,可当见到真物时,便觉得“不过如此”,一个个脸上都带着轻蔑之色。

    沈溪亲自带着人上前去严格检查火炮的保养情况,看看火炮口径、内膛、密封状况等等,从而推算出还有多少门炮能在战场上发挥作用。

    情况远比他想象中要好得多,就算一些火炮锈迹斑斑,但由于保养得宜,内膛都很光滑,同时由于佛郎机炮采用的是字母炮,对于母铳的炮膛和子铳中安装的炮弹要求不高,虽然这导致佛郎机炮发射距离不远,但对于质量的要求自然也就降低了不少。

    因此,如果拉去战场上用于实战,这九十门炮大概有八十门能继续使用,这比他想象中的情况更好。

    至于那些通过佛郎机炮发射原理改造出来的手铳,则因弹药缺乏,造成有枪但没子弹的困窘。

    沈溪并不嫌弃这些东西没用场,让人一并带上,顺带把居庸关内所贮藏的一万八千多斤火药一并“征调”。

    这种杀伤力不强的黑火药,有一点算一点,沈溪觉得就算到了战场上没子弹现造也还来得及,比想造没材料可好太多了。

    最后李频发现,沈溪根本不是来征调物资,而是来“抢劫”的,但凡沈溪看上的东西,手指头一点,后面跟随的书记官就将物品记下来,意思是被沈溪调用了。

    看到这一幕,李频非常尴尬。

    但沈溪位高权重,此番沈溪又是领皇命到西北履任,顶的是延绥巡抚头衔,官比李频大得不是一级两级,加上他佩服沈溪的为人,所以默默地接受了沈溪的征调。

    李频心想:“能早点儿送走沈大人最好,反正居庸关就算遇到战事,京师方面也不会置之不理,补给什么的肯定是迅速到位,还不如做个顺水人情。”

    “若沈大人能在西北立下大功,到时候只要提我一笔,或者之后论功请赏时帮忙说上几句,那进都指挥使司、封伯封侯也就有望了!”

    有了这念头,李频不再有何顾虑,只要沈溪提出要征调,一律满足,甚至他还自行“搭进去”大批弓弩和盾牌,充分满足沈溪兵马的需要。

    沈溪正愁手头趁手的兵器不多,当下也就“笑纳”了。

    *************

    PS:第一更到!

    今天三更,天子求订阅和月票支持!(未完待续。)

公告:APP上线了,支持安卓,苹果。请关注微信公众号进入下载安装 appxsyd (按住三秒复制)

    沈溪在居庸关内征调军械物资时,长城西段的三边地区,各边关要隘驻防的大明官兵日子非常不好过。

    随着三边重镇延绥镇沦陷,宁夏卫、宁夏后卫与山西大同镇之间的联系被切断。

    榆林卫城的失守,致使绥西一代长城边关要塞龙州城、清平堡、威武堡、怀远堡、响水堡、鱼河堡、归德堡、双山堡等一线全线失守,刘大夏的中军被迫撤到黄河东线驻兵防守,通过黄河天堑来防止鞑靼人东进。

    刘大夏亲自调遣主力,驻军于府谷、保德、兴县,堵住自榆林西进的步伐。

    但鞑靼人自榆林、米脂南下,在绥德以北过无定河,一路向东,在吴堡渡过黄河,半个月后出现在永宁州,攻破城池,然后顺着离江河谷直插岚县,威胁兴县后背。

    刘大夏收到急报后,一方面命令汾州卫固守黄芦岭关,太原卫加强两岭关、天门关防守,另一方面不断调查鞑靼人动向,防备鞑靼人主力继续北上,沿着汾河河谷,走静乐、宁化所、宁武所,破宁武关到山西,威逼京畿。

    刘大夏统兵经验只能说是一般,他最大的成就就是在弘治十三年一举在榆溪河北岸歼灭鞑靼主力,导致鞑靼发生内乱,从而改变大明边塞的格局,使得大明转守为攻,赢得几年平安时间。

    随着鞑靼人东进,刘大夏原本驻军于保德,策应南北两翼的兴县和河曲,随着兴县腹背受敌,他不得不放弃兴县,率部退往宁武关,准备堵住鞑靼人北上的线路。

    刘大夏承担的是确保太原镇和大同镇的安全,阻止鞑靼主力肆虐山西腹地,只有在消灭渡过黄河东安的鞑靼人后,才能进入陕西,汇合三边兵马重夺榆林卫周边城塞,将入寇的鞑靼人扼杀在大明国境内。

    当然,这只是美好的愿望,事实上刘大夏一退再退,手底下的兵马和钱粮损失就很惨重,当刘大夏撤退至八角所时,他出塞追击鞑靼人所率八万兵马,如今已只剩下三万,剩下的要么战死,要么当了逃兵,西北各路人马在鞑靼人持续不断的骚扰下,根本就无法形成合力。

    刘大夏此时对于各方情报知之甚少,因为黄河两岸崇山峻岭,行走不便,少量官道却有鞑靼骑兵出没,导致保德以南以西地区信息基本隔绝,而大同镇方向也有少量鞑靼骑兵出没,以至于刘大夏中军的情报传不出去,京城的消息也难以传到军中。

    刘大夏几次派出斥候查探情况,但大多数都有去无回。

    如果是沈溪领兵,这个时候便会果断回师大同,先把与后方中断的联系打通再说,把混进大同、宣府等地的少量鞑靼骑兵彻底铲除,然后再想办法收复榆林卫。

    但刘大夏担忧自己兵败被朝廷责罚,想的是如何将功补过,一心对付眼前的强敌,对于其他事情就不那么在意了。

    “刘尚书,已派多批人马前往榆林卫一线刺探,仍旧不知保国公部下落,恐怕……凶多吉少!”

    宁武关以西的八角所,此时刘大夏正在升帐议事。

    整个中军大帐一片死气沉沉,每个人都是灰头土脸,连日来的溃败已让这些自负的将领没了往日的风光,现在已不是边关丢几座城池的问题,而是战火已经烧到山西腹地,大同、宣府同时告急,在场一干军将,很可能遭到朝廷的责难。

    这一切的根源,便在于战前的轻敌和战时的冒进。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大明官兵开战前都认为鞑靼已不复当年之勇,既然弘治十三年可以战而胜之,鞑靼又经过数年内乱,现在应该跟软柿子差不多,官兵们甚至连如何防备瓦剌和兀良哈等部族来抢夺战利品都想到了,就是没料到鞑靼人会主动出击。

    这既是决策层的失败,也是将领准备不足,等到失败后人们才猛然发觉,鞑靼人的骁勇没有变,大明边军善守不善攻的状况也没有变,改变的仅仅是他们原本谨慎到如今骄纵的思想。

    刘大夏麾下大将、榆林卫卫指挥使扈凌,这些日子在刘大夏身边鞍前马后效劳,多次拯救刘大夏于危难,刘大夏对扈凌分外欣赏,他认为扈凌有成为名将的潜质,可惜他已经失去提拔重用将领的机会,回到朝中肯定会要人为之前的惨败负责。

    当扈凌提到保国公朱晖,刘大夏一肚子气,他兵出榆林卫,向鞑靼人发起追击,结果在屈野川以北中了鞑靼人埋伏。

    跟弘治十三年差不多,这次情况还没上次那么危急,鞑靼人忌惮大明新式火器,不敢强攻,刘大夏且战且退,结果刘大夏撤兵回到长城内时发现一个令他哭笑不得的事情,榆林卫城居然在他撤兵回来前一天失守了。

    城中有两万多兵马,榆林卫又是出了名的坚固,保国公朱晖到底是怎么让这样的坚城失陷的,刘大夏到现在都没想明白。

    正是因为榆林卫失陷,刘大夏只能转道别处,沿着长城东撤,结果被鞑靼人一路追着打,榆林卫周边要隘全部失守,大明门户因此洞开。

    刘大夏退兵到府谷后,为防止鞑靼中军北进偏头关,刘大夏调遣一万人马前往河曲,又抽调一万前往兴县的孟家峪渡口,他自己亲率剩下的人马渡过黄河,之后就再未与鞑靼主力有过照面。

    现在的刘大夏,只知道宁武关有危险,太原府和汾州也面临鞑靼人的威胁,只是他获得的情报相对滞后,许多都是当天获得某处要隘失守的消息,但几天后又收到消息说要隘正在被围攻。

    刘大夏不知道该相信哪些情报,如今他能做的,就是看看能否找到保国公朱晖的人马,毕竟延绥巡抚麾下有两万多人,是收复榆林卫的希望。

    但现在,朱晖生死未卜,甚至连榆林卫是否全军覆没都不清楚,鞑靼人在占据榆林卫之后,从集中到分散,对大明边疆各处堡垒和要隘展开进攻,之后再无朱晖的消息。

    在兵败的第一时间,刘大夏便发出八百里加急,赶赴京城向朝廷禀报,提请换人接替朱晖,可到榆林卫失守二十多天后,刘大夏仍旧没得到京城那边的反馈,甚至刘大夏到现在也不知道沈溪如今已经成为新的延绥巡抚,领六千兵马往援,结果出兵几天就在居庸关止步不前。

    “报!”

    升帐议事尚在进行,外面传来传令兵的声音。

    “进!”

    刘大夏难得听到传报,每次各处战报传来,他都能从中获悉一些消息,让他心里变得安定些。

    现在刘大夏怕的不是哪座城塞失守,没有什么比榆林卫失守更让他难以接受,他现在最担忧的是各处没有消息,情报被封锁得太厉害。

    传令兵进入中军大帐,道:“报……宁夏后卫派人前来传报!鞑靼人马围攻六日后,卫城不克,转而东进!”

    “啊?”

    在场将领,在这么多天之后第一次听到“好消息”。

    这好消息就是,宁夏后卫卫城没有失陷,但伴随这个好消息来的却是当面的压力可能会加重。

    综合方方面面的情况,渡过黄河的鞑靼人应该是一部偏师,虽然连续攻克永宁州和岚县,但此后再无消息传来,就证明敌人没有继续攻城拔寨的实力。但如果鞑靼人把进攻的重点从西线的宁夏、甘肃等边镇,转往东线,那太原和大同镇面临的压力就会成倍增加。

    先不说大同镇,一旦太原府门户洞开,鞑靼骑兵除了会肆虐繁华的山西腹地,还可以向东攻打苇泽关和固关,一旦两关失守,华北平原就对鞑靼人敞开了门户,要不了多久就会波及京畿之地。

    “尚书大人,您看……这如何是好?”将领们没了主意,近来兵败连连,他们需要有人出来帮忙出谋划策,这样出了事有人顶缸,不管从哪方面看,这个人都是刘大夏最合适。

    刘大夏略一沉吟:“还是按照原定计划,撤往宁武关。先确保大同镇的安全,再策应难免的太原府和汾州。”

    虽然众军将很想在八角所休整几日,不想继续行军,但听到刘大夏的军令,始终是撤兵而不是进兵,这军令怎么都要遵守。

    “得令!”

    众军将在领命时,脸色多少有些窝囊。

    以前鞑靼人强横的时候也没遇到这种战败,现在据说正是鞑靼人最虚弱的时候,反倒将西北大片疆土丢失。

    等众军将离开后,刘大夏仍旧在看着地图,他思来想去,念及的都是如何堵截鞑靼兵马东进,对于尽快恢复同大同镇、宣府镇联系的紧迫性,依然没有引起任何警觉。

    ************

    Ps:第二更到!

    这一章不那么好写,因为要对照谷歌地图和大明疆域图,还得参考黄河两岸的地形地貌推演战局,尽管不那么靠谱,但至少用了心,请大家多多包涵。

    今天应该还有第三章,天子说到做到,继续提请订阅和月票支持!

++(本站重要通知:请使用本站的免费小说APP,无广告、无错误、更新快,会员同步书架,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appxsyd (按住三秒复制) 下载免费阅读器!)

    就在刘大夏退守宁武关时,沈溪基本完成居庸关内的补给,筹集到八十门火炮,外加佛郎机手铳九百四十八支和老式的两头铳、夹靶铳一千五百多把,还有四十多车火药,然后带上之前朝廷配备的粮草物资,准备出前往大同镇。???≠

    目前刘大夏的目标是宁武关,而沈溪领援兵驰援大同镇驻地大同府,看起来两人会师的可能性很大。

    但其实上,刘大夏正密切关注鞑靼人的动向,一旦之前出现在岚县的鞑靼兵马掉头向西攻打镇西卫或者兵进两岭关、天门关,刘大夏就会相应作出变动,而沈溪前进途中若遭遇鞑靼兵马,也会改变目的地。

    很多时候,都是计划赶不上变化快,沈溪正是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才没有贸然出兵,况且如今随军部将,胡嵩跃和刘序等京营把总,正在跟他扯皮,讨要犒赏。

    这些人在沈溪进驻居庸关后消停了几天,但听说沈溪准备出塞西进后,又开始给沈溪找麻烦。

    但凡沈溪升帐议事,这些人总会在中军大帐跟沈溪提及赏钱,一个个态度坚决,声明沈溪不给犒赏,坚决不出关。

    沈溪并没有操之过急,其实胡嵩跃等人也察觉沈溪太过“淡定”,驻兵居庸关内过十天,朝廷连下两道军令前来催促,但沈溪就是不慌不忙。

    胡嵩跃等人都感觉到这么拖下去非出问题不可,不但沈溪要遭殃,他们很可能也会被革职查办,丢掉世袭的职位。

    但既然之前已经跟下属承诺过要从沈溪这里讨要来犒赏,就这么半途而废显然不能令麾下官兵满意,他们又不想让自己丢面子,只好委托胡嵩跃当代表,跟沈溪进行最后的“谈判”。

    这次胡嵩跃态度软化了许多,提出来的条件,仅仅是当初提出犒赏的三成,即军中上下每名士兵拿到大约一贯钱的赏钱,外加军官的额外犒赏,这次他们提请犒赏的数量大概是万两银子。

    胡嵩跃道:“大人,您别算了,末将替您算过,如今军中差不多有三万贯军资和三千石粮食,正好下一部分,弟兄们手中有粮,还得到战前犒赏,上了战场自然干劲十足。等弟兄们建功立业,朝廷自然会下犒赏,到那时大人便不用担心军中钱粮不足!”

    沈溪打量胡嵩跃,想一口唾沫吐过去……好么,军中钱粮如此隐秘的事情,我以为只有我和军中管理后勤物资的军官才知道,没想到你们这些着急分了“家当”当逃兵的家伙却早就打听得一清二楚。

    我把犒赏下去,你们知道跟着我干活没好处,遇到鞑靼人还能指望你们去拼命?

    沈溪本可以继续回绝,但他觉得总这么拖下去也不是办法,这中间需要有一个转圜的余地。沈溪沉吟半响,道:“若将钱粮下,将士不肯为本官卖命,那又当如何?”

    胡嵩跃握紧拳头:“大人请放心,哪个兔崽子敢不效命,宰了他!刀斧手可不是吃素的!”

    沈溪还想问,如果你自己当逃兵,刀斧手是否准备对你行刑?不过最后他还是忍住没问,想了想又道:“若一次下太多钱粮,将士怠战之心必然严重,不若如此,本官以居庸关为起点,宣府镇为终点,沿途分五次下犒赏,每次犒赏乃是总犒赏的两成,也就是每次每人大约两百文钱,三斤粮食,等到宣府镇后,所有犒赏便全部到将士手中,你意下如何?”

    沈溪没辙了,他现在这个主帅当得有点儿窝囊,完全不能做到上行下效,只好跟手底下这些京营把总扯皮。

    如果能选择的话,沈溪宁可带居庸关内驻守的隆庆卫兵马出征,李频等人虽然也会出现京营将领的一些坏毛病,但大抵知道什么是军令难违,不会明里暗里跟自己唱反调。

    “大人,一次下,您省事,弟兄们干劲也更足,为何要分为五次?这路上下犒赏,是否会耽误行程?”

    胡嵩跃自然不会答应这种条件。

    沈溪拿起桌上的公文,一副漠不关心的神色,道:“既不答应,那此事就此作罢,本官的条件摆在这儿,你回去跟你那些袍泽商议一下,再来跟本官回报!”

    沈溪不肯妥协,胡嵩跃不敢对沈溪怎么样,毕竟沈溪才是三军主帅,而且还拥有先斩后奏的权利,虽然他自恃沈溪不敢拿他如何,但也不能做得太过分,否则沈溪大可动用隆庆卫的兵马将他拿下,杀鸡骇猴。

    再说了,如今沈溪并没有完全拒绝他们的条件,分五次钱的目的,是防止军中将士领到犒赏后一旦遭遇战事就当逃兵,情理上说得通。

    胡嵩跃心想:“这条件不算苛刻,从居庸关到宣府镇,总里程为三百里,其间要渡过无定河,翻越鸡鸣山,这段路相对太平,等到了宣府镇就能将五次犒赏拿齐,总算对下面的将士有所交待!”

    胡嵩跃在心中权衡一下,终于还是采纳了沈溪的提议,所以他回去跟其他将领商议时,自然而然地站在了沈溪一方。

    刘序等人虽然有所不满,但他们也怕沈溪把他们不听号令的事情上报朝廷,只能暂且做出妥协,两边在“友好氛围”下达成谅解备忘录。

    沈溪以下第一次犒赏作为条件,三军将士终于同意在九月初十重阳节后的第二天,正式踏上西去的道路。

    在很多京营兵看来,留守居庸关其实是个相当不错的选择,这里有吃有喝,有险峻的地势和高耸的城墙作为屏障,不用担心突如其来的鞑靼人。

    但不管怎么说,他们得到的军令是收复延绥镇,老是待在居庸关说不过去,若朝廷怒,将他们全部就地解职查办,那不仅会丢掉祖传的饭碗,甚至祸及家人。

    加上连日来都没有现鞑靼人的踪迹,所得到的情报也是大同、宣府等地风平浪静,军中开始流传鞑靼人已经撤兵的传闻。很多老兵油子言之凿凿说出番大道理,全都是在对历史的总结还有对当前战局的分析后得出的“科学”结论,因此官兵们不再视出关为险途。

    最后连胡嵩跃等京营把总官也觉得,就算大同镇、太原镇、延绥镇、固原镇、宁夏镇和甘肃镇遭受战乱,至少宣府镇这边是安全的,从居庸关向宣府镇所在的宣化府进,走完这三百里路就可以拿到一份基本的犒赏,值得冒险一试。

    至于到了宣化府之后是否还要西进,到时候再跟沈溪扯皮。

    胡嵩跃已经做好准备,等到宣府镇之后至少要让沈溪拿出两倍以上的犒赏,全军才会继续跟随沈溪往大同镇进。

    等到了大同镇,如果一切安好,那就证明鞑靼人确实已经撤退,之后就可以安安稳稳跟随沈溪,前往“接收”榆林卫城,把功劳赚取到手再说。

    ……

    ……

    九月初十,兵马在经过半个月以上的休整后,终于再度出。

    沈溪从京城领兵出时,朝廷调拨兵马六千,民夫两千,号称五万兵马,等到了居庸关后,未经战事而逃亡二百余。

    逃亡的京营兵大多是家中没有牵挂的那种,他们根本就不懂得什么叫忠君报国,只知道保命才是第一位的。

    大明边塞逃兵情况向来就很严重,尤其是那种非世袭的军户,征召入伍后遇到战事便不战自溃,隐名埋姓逃到山、陕等地,在太行山、中条山或者关中沦落为匪,等到战争结束,这些逃兵只需要谎报个经历,就可以用灾民的身份,在新地方落地生根。

    沈溪从居庸关出时,可用于实战的兵马大约是五千七百五十人左右,外加两千民夫,也就是说沈溪的“五万兵马”差不多只有宣称的一成多,这样的配备实在太过寒碜,连沈溪自己都不觉得这路人马能帮上西北什么忙。

    但沈溪是懂得为自己筹划之人,他这次前往宣府镇,可以说是在预测鞑靼人军事动向后,做出的果断抉择。

    在沈溪看来,只要山西镇、大同镇和宣府镇安稳,那就算边塞之地再多城堡沦陷,鞑靼人始终会因为无法占据大明富庶地区,劫掠不到足够多的钱粮以战养战,只能选择退兵。鞑靼人无法分兵防守大明城池,因为后勤补给线路太长,要是没有足够的粮食,这个冬天可过不去。

    这就跟中原王朝屡屡大败草原上的部族,却始终无法占据草原的道理一样。

    沈溪现在的着眼点,在于鞑靼人一系列军事行动后面隐藏的真实目的,揣度他们的野心究竟是什么,如何才能保证大明京畿的安全,如此一来大同镇和宣府镇一线长城的戍卫就变得格外重要。

    大同镇沈溪管不了,他只知道宣府镇实际驻兵以万全都司的人马为主,总兵力应该在三万到五万之数,以军户为主。

    沈溪这五千多人马去了也派不上太大的用场,但沈溪本着负责的精神,能帮点忙算一点。

    如果一直留守居庸关,他除了没法跟朝廷交待外,自己心理那一关也过意不去。领援军往援,不是让他躲在后方当缩头乌龟。

    从居庸关向西,走怀来、鸡鸣驿一线,一路上河流水道众多,这里是海河中上游永定河水系一线,也是后来官厅水库的原址,进入秋季后,这一路行军就不再轻省,尤其到夜晚之后靠近水泽的地方温度下降得很快,直逼零度,士兵们守夜都需要烤火来取暖。

    不过好在有一点,从居庸关出后几天时间内,没有任何鞑靼人活动的迹象,逐渐连守夜巡逻的官兵都开始放松警惕。

    这也跟这路人马本身就没打硬仗的心理准备有关。

    京营兵马这些年来疏于操练,更是少有上战场,没有边军跟鞑靼人对峙多年的经验,再加上本身傲慢自私,军队中上层贪污**严重,下层兵无斗志,遇到战事想当逃兵的人很多,就算有一点忠君报国之心,也会因为周边之人耳濡目染,最后同流合污。

    战场上,永远是性命最重要!

    ps:第三更到!

    唉,始终码字快不起来,这一章又用去四个多小时才码出来!嗯,最后,天子求订阅和月票鼓励!谢谢大家!(未完待续。)8

公告:APP安卓,苹果专用版,告别一切广告,请关注微信公众号进入下载安装 appxsyd (按住三秒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