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军事 > 崇祯聊天群 > 全文阅读
崇祯聊天群txt下载

    一听这话,兵部尚书申用懋立刻反对道:“陛下,万万不可!”

    “为何?”崇祯皇帝一听,眉头不由得一皱问道,“你是怀疑新军的战力,打不下建虏的城池?”

    申用懋此时不管皇帝是否不悦,躬身奏对道:“陛下,臣的意思,如果要攻打辽东腹地的城池,恐怕大军还在路上,建虏便已侦知消息,就派遣大军过来拦截了!”

    崇祯皇帝一听,倒没有继续独断专行,而是思考了起来。这时,王承恩也开口说道:“卢中丞以为,他上次能潜行进辽东腹地偷取辽阳,主要原因还是建虏起大军入侵朝鲜,而关宁军佯攻,又吸引了辽东剩余的建虏,才有这个机会能神不知鬼不觉地潜行千里而建虏不知觉。”

    这话的意思,其实也是表明了态度,是支持申用懋的说法了。

    他的话刚说完,刘兴祚就接着开口说道:“孙阁老以为,如今建虏大军尽在辽东,就算关宁军再佯动,怕也无法吸引所有建虏。更何况建虏已有一次教训,断然不会再吃同样的亏!”

    崇祯皇帝听完这些,不得不承认,他们说得确实有道理。要是新军在路上被建虏截住,他虽有自信新军能打赢建虏。可那是在建虏的家里打仗,就算打赢一队建虏,后续还会有源源不断地建虏杀过来。最终的结果,恐怕新军就会耗死在辽东。一如当初白杆军和戚家军的联合,就是被建虏给包围,最后战死浑河的。

    想到这里,他当即点点头,立刻承认道:“诸位爱卿言之有理,朕确实有点纸上谈兵了!”

    他这话一开口,像不是很熟悉他的代理礼部尚书孙元化,就很是诧异了。他没想到,皇上竟然这么胸怀宽广,被臣子所说之后,也并不会恼羞成怒,有一是一,有二是二。以前的皇上,可不会这么干脆承认自己错了的!

    他不知道,对于存粹的古代帝王,自然是他所想的那种。可如今的崇祯皇帝,却是后世的观念,自然就不同了。

    正在这时,刘兴祚又开口说道:“孙阁老以为,或许可夺取临海之城,如此可用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建虏援军抵达之前攻下,比如说,盖州卫!”

    听到这话,崇祯皇帝脑海中立刻想起盖州卫的地理位置。不过在场的大臣未必能知道,因此,他一挥手,便让内侍传来辽东的大幅地图,挂在屏风上,让底下诸位大臣都能知道盖州卫在那里。

    一看之下,温体仁等一众大臣尽皆点头。这个盖州卫,临海,确实能做到出其不意地攻击。

    “陛下,臣以为盖州可也!”申用懋向崇祯皇帝躬身奏道,“如若建虏重兵来攻,我军也可从海上撤走!”

    众人一听,都是连连点头,甚至有人小声点评道:“此次进退自如,确是首选之地也!”

    不过就在这个时候,王承恩却又开口说道:“卢中丞说,辽东苦寒,如今之冬季,海面必定结冰,如何能退走?”

    一听这话,刚才文华殿内还轻松的气氛顿时就没了。是啊,这年头的冬天,是一年比一年冷。东北的海面,估计很早就会结冰的。而建虏肯定不会放任盖州被明军占领,毕竟这里离海州不远,而海州的后面不远,就是辽阳重镇了。

    可要不是选盖州,那还有其他地方么?辽东沿海到了冬季,可是全部都会结冰的啊!

    一时之间,文华殿内顿时安静了下来。所有人都有点无奈,好像没有好的选择。就连王承恩和刘兴祚也沉默了,显然孙承宗和卢象升也没有好的对策。冬季,实在是太不利了!

    不过,别人不说话,崇祯皇帝却开口说道:“以朕对新军的估计,只要物资充足,在盖州坚守一个冬天是没问题的!”

    一听这话,所有人都吃了一惊,脸上都是不相信的表情。开玩笑,就那么一点人马,在外无援军的情况下,在建虏的攻势下,要守住一个冬天,这可能么?

    看到他们这个表情,崇祯皇帝不由得一笑道:“朕有这个把握,新军不会让朕失望的。”

    “陛下,新军真有这么强?”兵部尚书申用懋不由得带着怀疑确认道。

    这一次,崇祯皇帝还没回答,户部尚书毕自严带着一丝不甘心的语气先回道:“新军消耗的物资,都快赶上京营了!”

    一听这话,文华殿内众人顿时又是一惊。要知道,新军可只有五千多人而已,而京营,则是有将近五万人马的。两者的物资消耗差不多,那……那这新军完全是用钱在堆的啊!

    崇祯皇帝点点头,好像是确认了户部尚书的话,又似乎是在回答兵部尚书的疑问。他而后提高了声音,自信地道:“新军将士,原本就是真选拔之边军的精锐,如今又用戚大帅兵法练之,其师将曹变蛟向朕保证,绝不负朕望!”

    听到崇祯皇帝再次这么肯定地说话,文华殿内的大臣们互相看看,脸上都是惊讶,他们没想到,皇帝竟然真能折腾出一支强军?

    一直以来,都有过练兵、练强兵。可在崇祯初年,徐光启就曾奉旨练兵过,最后不了了之;在原本的历史上,孙元化也练兵过,最终却练出了一支叛军。所谓练兵,不是练了就一定是强军的!

    众人这么想着时,就听刘兴祚说道:“孙阁老说,训练和作战完全是两回事,陛下之新军能否坚守一个冬天,阁老保留意见!”

    一听这话,有几个臣子不约而同地点头,心中想着:还是孙阁老的资格老,带兵经验又足,才有这个威信能说出这些话来!

    崇祯皇帝一听,不由得皱起了眉头,自己是相信新军,可这些大臣似乎并不相信,难道要自己乾坤独断?

    正在这时,户部尚书毕自严又开口奏道:“陛下,新军远征辽东,要夺取盖州并坚守一个冬天的话,臣怕朝廷也拿不出那么多物资。”

    说到这里,他看皇帝看向他,就马上又补充道:“主要是粮草,如今大明各地皆须粮食,实在是僧多粥少!”



    一听这话,底下臣子之间又低声议论了起来。

    “大战一起,粮食消耗剧增,确实是个问题啊!”

    “可不是,河套那边也是缺粮,正头疼着呢!”

    “还有上次撤回我大明的辽东汉民,那么多张嘴,也是要粮食的,这部分,又是在计划外的。”

    “……”

    在这些讨论的人中,唯独司礼监的太监都静悄悄地,没有人说话。只是那些秉笔太监会偷偷瞧下掌印太监曹化淳,观察一下脸色。

    崇祯皇帝听着底下的议论声,也明白这确实是个难题。他忽然想起了什么,不由得问道:“南洋各国,可有回信的?”

    听到这话,温体仁知道皇上是问要求南洋各国朝贡粮食的问题,作为首辅,他出列奏道:“陛下,未见有回信!”

    说完之后,看到崇祯皇帝似乎有发怒地迹象,便赶紧补充道:“陛下,南洋路途遥远,或许我大明使者尚未达到也未可知。不一定是南洋诸国不想朝贡!”

    崇祯皇帝一听,眉头微皱了一下,他不否认,是可能存在这个情况。但具体如何到底如何,也难说啊!

    正在这时,王承恩开口说道:“卢中丞说郑芝龙参将在他身边,说南洋海盗众多,又有西夷活动,我大明使者未必能安全到达各南洋国。而且就算南洋各国想朝贡,恐怕也会遇到劫掠。”

    一听这话,崇祯皇帝立刻想了起来,郑芝龙之前说过,安南半岛的最南端,黎朝叛将就是勾结了佛郎机人。算算时间,在这个时候,欧洲各国也已经开始殖民南洋了!

    真是可惜,如今大明国内还未捋顺,只能看着那些欧洲殖民者在抢占地盘!

    这么想着,崇祯皇帝的思维又跳跃了起来。这些欧洲殖民者万里而来,一个最重要的原因,还是来求财的!既然这样,大明又要开海禁,岂不是可以互利共赢?

    这么一想,崇祯皇帝再稍微一想,顿时感觉有戏,就马上进入聊天群,私聊孙传庭道:“开海禁的圣旨即将公示天下,孙卿的一个重要职责,是让海外诸国运粮食来大明。这其中,卿可联系荷兰……就是红夷,还有佛郎机人,让他们运粮来大明,换取他们想要的丝绸、茶叶、陶瓷等物。”

    说到这里,他怕孙传庭不够明白,就又着重强调道:“大明急需粮食,需要海量的粮食,明白么?”

    孙传庭是即时知悉群主的私聊的,因此,第一时间回复道:“微臣明白,微臣立刻操办此事!”

    不过崇祯皇帝还是心急粮食,索性就直接下旨道:“这样,红夷那边,郑家的人熟悉,你让郑家的人去联系,让他们派人去福建谈。另外,佛郎机人在澳门待着,卿亲自去一趟,要是他们不答应,或者想讨价还价,企图从大明身上吃肉的话,就统领当地官府,把他们赶下海,并禁止他们再到大明!”

    孙传庭一听,有点意外,他没想到皇上竟然让他亲自出马前往广东澳门督办此事。

    正这么想着,就听到崇祯皇帝又叮嘱他道:“这些西夷中,应该都有传教士。朕之前的要求,那些传教士并为答应,就已被朕驱逐出去。他们的影响在西夷中很大。不过再大,也打不过财富的吸引力。这一点,卿要把握好尺寸。另外,朕可以告诉卿,大明之特产,如果运到西夷的国度,那是暴利,对于西夷,只要量大,是有足够的吸引力的!”

    这个时候的欧洲,政教应该是互相利用的关系。只要有足够的利益,让他们反目成仇都不是问题。更何况那些殖民者,多是贪财的亡命之徒。

    对于皇帝的亲自吩咐,孙传庭不敢怠慢,立刻答应一声,便开始安排这个事情了。

    而这时,在文华殿内,因为崇祯皇帝似乎在发愣,一时之间,议论了一阵的大臣们,已经渐渐地达成了一致意见。觉得要让建虏在冬季不出兵,似乎有点难。

    这不,刘兴祚就开口说道:“洪总督说,他尽量多派蒙古族的夜不收巡视东部草原,尽量防止建虏探听到归化城的虚实!”

    这话的意思,其实不外乎洪承畴也明白朝廷这边没法能拖住建虏,因此,只能寄希望隔绝建虏的探马了。但草原无边无际,又怎么可能做到真正隔绝建虏探马。更何况皇太极的决心很大,那些探马肯定是千方百计地去查探了。

    众人听了,有的沉默,有的微微点头,也只有如此了。温体仁更是考虑了一下后,便想奏对,要求减少秦晋灾民向河套地区的移民。

    但就在这时,就见崇祯皇帝忽然开口说道:“朕知道,粮食是我大明最紧缺的物资。但辽东之战,必须要打,建虏的主力,必须拖在辽东。这样好了……”

    听他这么说,文华殿内的大臣们纷纷注目。特别是毕自严,更是一脸的苦恼,皇上铁了心要打,自己这个户部尚书就要愁掉头发了。

    “建虏也没有粮食,如果他们要远征河套的话,也是需要大量军需物资,特别是粮食。为此,奴酋还下旨,让朝鲜那边尽量凑集粮草送过去。”崇祯皇帝说到这里,微微一笑,忽然语气坚决地说道:“要是我们把这些粮食截下来,不但会缓解辽东军粮的供应,还能加剧建虏的粮食危机,诸卿以为如何?”

    底下众臣没想到皇帝是说这个,他们一听之下都不由得点头。要真能截下这些粮食,那好处肯定是显而易见了。

    王承恩马上开口说道:“卢中丞说,他定当尽力而为,立刻启程,领骠骑营前往东江!”

    听到这话,兵部尚书申用懋不由得疑惑道:“建虏不是在朝鲜留了人马,就是用来防备东江军的么?而且卢中丞以前还截过他们的粮食,如今再去,建虏会没防备,能打败建虏截住粮食?”

    很明显,建虏又不是傻子,怎么可能一而再,再而三地犯同一个错。再者说了,这些粮食对建虏非常重要,他们肯定是要防备东江明军的!



    底下臣子们也都明白这点,不由得微微摇头居多,不看好卢象升能再建奇功。

    崇祯皇帝却是一笑道:“建虏在前几次的时候,最大的失败原因,乃是不了解我军的实力。因此,他们的护粮队,被卢中丞连续截了两次。去到辽东之后,又是因为不了解骠骑营的实力,因此又有骄兵出战,结果被卢中丞拿下了鞍山驿堡!”

    说到这里,他顿了顿,见底下所有臣子都注视着自己,才又继续说道:“因此,这一次,还是要建虏低估我军的实力!”

    他说完之后,文华殿内安静了一会,申用懋才带着疑惑之色打破这份安静道:“陛下是说……是说让新军去劫粮?”

    从皇上所说前后的话联系起来,他第一个想到了这种可能性!

    “对!”崇祯皇帝一声赞许,点头说道,“朕就是这个打算,明面上卢中丞出面,新军则埋伏之,不怕赢不了朝鲜的建虏,截获不了建虏的粮食!”

    众人一听,先是惊讶,而后都露出赞同之色,纷纷点头。王承恩也适时开口道:“卢中丞说,此计甚好,只要新军实力够强,说不定能全歼朝鲜建虏。”

    得到登莱巡抚的肯定,众人的信心不由得大增。也就是说,能取得多大的胜利,关键就在新军的实力到底有多强上面了!

    不过就在大家都高兴的时候,户部尚书毕自严却问道:“陛下,新军五千多人,加上后勤等,这需要多少船队来运?据臣所知,登莱水师可没有如此之多的战船啊!”

    一听这话,顿时文华殿为之一静。真是高兴地太早了,人过不去,一切都是水中月镜中花啊!

    不过崇祯皇帝却早已想过,立刻就说道:“福建水师正运粮过来了。他们的船只,比登莱水师还多。而且皮岛那边,之前有获得一些朝鲜战船,一样可以用。朕再让关宁那边的船只,也调集过来,这样就有不少船了。”

    说到这里,他顿了顿,看着底下的臣子又补充道:“另外,新军也没有必要连带后勤,全部都去朝鲜参与战事。只让适合伏击的部队过去就成,新军其余部分,则从陆路开拔前往宁远,在那里等待即可!”

    “陛下圣明!”司礼监掌印太监曹化淳尖声奏道。

    温体仁一听,看了他一眼,一直不说话,这一说话就附和皇帝,还真不愧是大明内相啊!

    这么想着,他也立刻奏道:“陛下此法,一举解决了刚才的困难,臣觉得妙也!”

    其他臣子一听,也都纷纷表态,附和崇祯皇帝的意见。只有户部尚书皱着眉头,有点不解地问道:“陛下,新军其余部分去宁远干什么,难道……难道陛下还想让新军攻打盖州?”

    “为什么不?”崇祯皇帝一听,反问了一句,而后说道:“朕说过,决不能让建虏分兵前去攻打河套!”

    说了一句后,他便给底下臣子分析道:“如果能歼灭朝鲜的建虏,那定然会震动朝鲜逆贼,必定会向建虏求援。而建虏刚建国,一要声望,二来也不会放弃朝鲜,肯定会再次派兵,而且为了防止再次出现被我大明歼灭的情况,必然会多派军队过来,如此,就分薄了辽东的兵力。”

    “第三,新军在盖州又展现了实力,建虏必定不敢小觑,肯定要派重兵围困,如能歼灭就最合他们的意!据朕估计,他们如果要做这些事情,必然还会要求蒙古部族也出兵方可。如此一来,又哪有军力再往河套了?只是少数一点兵力的话,朕相信洪总督能击退来犯之敌!”

    说完这些话后,崇祯皇帝停了停,扫视底下臣子,看到他们有的在沉思,有的在点头,就又说道:“还有最后一点,也是老调重弹了。建虏出动大军,同样要消耗粮食,他们有这么多粮食么?就算有,消耗这么大,到了来年,建虏又该怎么过?”

    小冰河时期可不会有大明和建虏之分的,大明遭灾,辽东同样遭灾,而且天气更冷。消耗了他们的粮食,又钉住了建虏,无法再来大明打劫,如今又没有了晋商的资敌,光是玩这些经济手段,就能玩得建虏国力大降!

    听到皇帝如此具体的分析出来,还有谁能反对!

    温体仁也算是知道了皇上之前所说的意思了,看来福建水师是暂时回不去了,那边的海面控制权,也等于是暂时放弃,多少会影响开海禁的事情。

    毕自严则是暗暗叫苦,心中又开始盘算起来,除去朝鲜可能缴获的粮食之外,还要怎么筹备,才能满足皇上的要求。

    他这正在想着,却听崇祯皇帝在点他的名说道:“毕卿,新军的粮草物资必须先行配齐,还有冬装,也要在出发前下发。说得严重点,这是关乎大明国运的一战,打好了,河套会平稳一些,好处多多;建虏会被我大明拖进无底深渊,对于来日光复辽东,将有很大的帮助!毕卿可明白?”

    新军的一切,都是皇帝亲自过问,还有新军中的各级监军直接可以向皇帝密奏。因此,新军物资,在京师直接发放,不存在漂没一说,也不允许出现短斤缺两。如此一来,这个新军物资可是实打实地,让毕自严都顾不得马上答应下来,心中盘算着一切。

    崇祯皇帝明白,打仗,其实打得是后勤。这点对于热兵器作战如此,对于冷兵器作战,同样也差不多。毕自严是大明管家,他没有马上答复,而是在盘算着,这是尽责,因此,他也没打算催他,就等他盘算之后的答案了。

    焦点到了户部尚书这里,文华殿内其他人也都注视着他,都等着他的答复。

    过了好一会之后,毕自严抬起头来,掰着手指向崇祯皇帝奏道:“粮食这块,周阁老督办的江南地区粮食已经起运,安南过来的粮食已经到了东江……只要朝鲜那边截获的粮食能供应新军一个半月左右,应该能差不多了。还有火药,军器局那边,兵仗局那边……”

    说到最后,就见他有点发愁地说道:“新军的冬装,臣一时想不出好办法,也没足够的银钱去采购,除非陛下下旨,从大明建设银行挪用些银子出来!”



    崇祯皇帝一听,心中一叹,这些古人缺钱用的时候,终归是会把主意打到银行系统上了。如今的银行系统还很脆弱,要是利用权力去挪用资金,一来二去,银行的信用体系很快就会没了,一如当年宝钞的下场!

    他这么想着,其他臣子却是在点头,他们自然有关注,大明建设银行成立差不多已有半年,已经有不少百姓开始往里面存钱了,特别是一些行走大江南北的商人,更是大笔资金存入,方便去另外一地取出来用。毛估估,眼下的大明建设银行中,应该有不少钱了。就给新军做冬装的钱,应该是九牛一毛吧!

    “陛下,如此一来,新军的冬装就解决了!”申用懋有点欣喜地说道,“此次战事当无误也!”

    要是在他担任兵部尚书期间解决了辽东问题,那他必将名垂青史,自然就非常在意这事了。至少在崇祯皇帝分析之后,他觉得赢面很高。

    其他人也都比较轻松,不少人还在点头。可谁知,崇祯皇帝却脸色严肃,断然否决道:“不行,大明建设银行的钱,除了定下的规则进出银两之外,谁也不能用权力去挪用!”

    说出这话后,他感觉大明官员对金融的认知还是非常浅薄,有点担心大明建设银行的分行,会被当地官员用权力去搞破坏,就立刻严肃地吩咐温体仁道:“温卿,拟旨,把朕的这个意思,通传天下,严禁各地官员伸手到银行,朕绝不允许有人破坏初生的金融体系!”

    说到这里,他又转头对御前站着的王承恩和刘兴祚说道:“厂卫在各地也要加强对银行的监督,如有人敢破坏银行规则,一律先抓起来再说!”

    “奴婢遵旨!”王承恩才不管别人,立刻就回应道。

    刘兴祚比他慢了一步,不过也没有多少犹豫,只是有点想不明白而已:“末将遵旨!”

    看到皇上竟然如此慎重,一时之间,让底下的大明高级官员不由得面面相觑。在他们的意识中,不觉得挪用一次就会有什么问题!在这事上,皇上是不是有点大惊小怪了?

    崇祯皇帝能看出他们眼中的不解之色,便给他们解释道:“如果这次朕下旨挪用了银行银两,对于那些存银两到银行的百姓来说,他们会不会担心?”

    “陛下,等朝廷有钱了,再还回去不就可以了么?”毕自严身为大明财物总管,涉及分内之事,总要问个清楚,“再说了,新军冬装涉及对虏战事,往大一点说,可是陛下所说的国战了!”

    不少臣子听到,都在微微点头。就算没有点头的,那脸上的表情,也是赞同之色。应该来说,绝大部分人都是这么认为的。

    崇祯皇帝当即摇摇头,盯着毕自严问道:“那朕问你,朝廷何时有钱,何时能还回去?会不会出现以后朝廷有钱时,又有其他地方要用钱,想着银行反正是个钱库,不差这点钱,就先不还了?”

    “……”毕自严一听,哑口无言,对于皇上的这几个问题,他感觉没法回答,因为答案很明显!

    崇祯皇帝却还在继续问道:“还有,这次是新军冬装,涉及国战,那下次呢,会不会有其他理由,也很正当,也很重大,就又可以去挪用银行银两了?”

    “……”毕自严继续无话可说,因为这问题他也不用答,要这一次可以,那下一次缺钱用的时候,肯定也会想到用这个办法的。

    听着皇帝连续问出的这些问题,温体仁等人,终于意识到了不妥。皇上都不用再往下说了,他们自然能推断出,要是经常这么干,还不还钱,那又会有谁放心把银两继续存在银行了!如此一来,一段时间后,银行就不会再有钱了……

    崇祯皇帝扫视着底下臣子的脸色,看到他们有所领悟之后,语重心长地说道:“银行的金融体系,将是我大明经济增长的动力。如今才刚开始发芽,务必要让他茁壮成长才行。等到有一天,银行足够壮大之后,我大明就能用银行来盘活整个经济,让大明百姓都富裕起来,人人有饭吃,个个有衣穿!因此,朕决不允许有人破坏银行的规则体系!”

    听到这话,文华殿内安静了好长一会后,又是司礼监掌印太监曹化淳先开口奏道:“陛下圣明!奴婢今日方才茅塞顿开,对我大明银行体系有了一个更深的认识!”

    很显然,这一次,因为崇祯皇帝的讲话,对于他们来说实在是新颖,让他也思考了一会,才没有在崇祯皇帝说完的第一时刻就附和。

    他这一开口,其他臣子虽然有的人还是没有意识到银行系统在大明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可还是觉得皇上说得有道理,一起心悦诚服地奏道:“臣等谨遵圣意!”

    这么一来,户部尚书毕自严就又犯愁了。既然不能从银行挪用银两,那新军冬装的钱从哪来?这可是关系到辽东战事,可不能像其他军队那样,可以暂时先拖着的。

    其他人也意识到会议的主题,又回到了这事上,一时之间,文华殿内重新安静了下来。

    崇祯皇帝也是发愁,不过他压根没再去动银行钱的念头,也没有去想着让中央银行多印一笔钱出来。这个时候,银行体系才建立半年左右的时间而已,还在积累信誉中,还必须按照银本位的做法严格执行才行,否则很有可能重蹈大明宝钞的旧路。

    他想了一会没想出来,就从后世的经验上去想。想着想着,忽然,他眼前一亮,顿时想到了一个办法。

    立刻,他进入了聊天群去问情况。过了好一会后,他才退出了聊天群,面带笑容,对底下的臣子说道:“好了,新军冬装的事情,朕已经解决了!”

    “……”底下这些臣子一听,都是惊讶,抬头看着崇祯皇帝,一时有点不解,怎么说解决就解决了,这钱从哪里来?

    崇祯皇帝看出他们的困惑,当即笑了笑,才给他们解释了起来。



    【中文网】,为您提供精彩阅读。

    文华殿内的臣子们一听,不由得恍然大悟,原来打赢了战事的好处,就摆在哪里,可谁都想不到这点,唯独皇上能想过去,真是惭愧啊!

    如此一来,此次战略方面,关键的一些节点就都讨论出来了。剩下的细节,就不用开这么隆重的会议了。

    远在归化城的李过,回过神来后,对坐在主位上的洪承畴说道:“御前会议结束,陛下有旨,令总督大人尽快去做那事。”

    洪承畴一听,紧绷着的弦终于松了下来。这片河套地区经营的如何,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他的仕途高度在那里!还有,如果能经营得好,让大明一直占有这片肥沃的土地,那么他洪承畴的事迹,在大明史书上也将是浓墨重彩的一笔。而这些,就是洪承畴最为在意的事情,他又怎么可能尽心尽力。

    可如今,建虏不想看到这样的情况,要派兵前来攻打。甚至这事的重要性,从皇上那边反馈过来的情况看,还是非常高的程度,这是他最不愿看到的事情。

    虽然洪承畴没有和建虏打过仗,可建虏威名赫赫,还能从大明手中夺走辽东土地,杀了无数大明百姓、军队、官吏,而大明却始终奈何不得建虏。从这些事中不难看出,建虏确实在打仗方面是把好手,洪承畴心中也没有把握,觉得建虏来攻,他就能稳赢建虏。

    想到这里,他就非常庆幸自己遇见了当今天子。他没想到,皇上竟然比以往任何皇帝都要重视河套地区,甚至隐隐把河套地区的经营作为了大明头等大事。为此,不惜决定和建虏死磕,要把建虏牢牢地拖在辽东,使之无法影响到河套这边。如此一来,洪承畴感觉自己肩膀上的担子,都轻了一些。

    不过如今为了辽东那边即将开始的战役,自己必须要有力地支援才行。洪承畴如此想着,便前后思量了一会皇帝的要求,就开始发号施令了起来。

    边上的李过,得益于是聊天群的成员,他在洪承畴麾下受重用的程度,远超李自成和高迎祥等人。而且,也因为这个原因,能让他直接参与到大明最高决策会议之中,虽然没法发表自己的建议,可至少有了旁听的机会,使得他的眼界和能力,都得到了不少的提高。

    此时又在洪承畴的身边,听着他在发号施令,他的感触,就比别人更深,而他,则在默默地学习着。

    在城外远处的一个蒙古包内,札木路是察哈尔部虎鲁克塞桑手下的一名牧民,战时为兵,如今则是牧民而已。此时的他,都和家人待在蒙古包内,吃着官府发下来的馍,还有一点点肉。

    这个蒙古包内,一如其他蒙古包一样,气氛都有点低沉。原因无他,如今的局势,他们从未经历过,对于未来会如何,他们都很迷茫。

    曾经辉煌的察哈尔部就那么没了,他们所有人都成了俘虏,牛马羊也是别人的了。明军会怎么对待他们?杀还是关,还是迁移关内或者其他?他们每个人几乎都有点惶恐。

    在这之前,他们原本都还带着一点愤恨。不过随着朝廷把王嘉胤和王自用的头颅送回来,并经多人证实,之前侮辱他们亲人尸体的罪魁祸首,已经付出了代价,那点愤恨也就没了。

    至于如今的处境,他们其实也能接受。毕竟蒙古诸部之间,互相攻伐之事常有。有些小部族,指不定第二天醒来的时候,就是另外一个部族的奴隶了。不过有点不同的是,如今他们不是在别的部族手下,而是在明国的手下当了俘虏。

    之前的时候,已经有一批关内的汉人,似乎是秦地那边的,被送来了这里。札木路也远远看过,看到那些汉人似乎还很高兴的,正在搭建帐篷,似乎还听说要在这边开垦良田。难道汉人是要在土默川不走了?那自己呢,难道也会被明国人要求去拿起锄头,像他们汉人一样挖地种田?

    札木路想到这里,就不由得感觉全身无力。要是有选择的话,他才不愿意去拿锄头,不是不想活命,而是实在对于那玩意,一窍不通啊!

    他正在想着时,忽然外面传来“铛铛铛”的锣声,随后有人用蒙古话在大喊,是让他们去外面集合,说有重要的事情宣布!

    一听这话,札木路一家顿时有点紧张起来,这么多天来,这么郑重地说要通知重要的事情,难道是对自己这些俘虏的处置要出来了?未来的日子会怎么样?

    带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札木路握着自己的妻儿,让他们跟在自己的身后,从蒙古包里出来,随着三三两两地人流,往集合地而去。他能感觉出来,几乎每个蒙古包的人都和他们一样,神情都有点忐忑。

    唉,都是人家的俘虏,如今还能和妻儿老小在一起,还能怎么样,先去看看吧!

    就这么想着,札木路来到了集合点。这里有一个很大的塔子。上面已经有明国官员在了。领头那个,他认得,是明国在这边最高的官员。还有边上那名武将,怎么看就怎么像蒙古人,可他站得位置,似乎地位很高,他是谁啊?

    正在这时,他边上有人小声却又带着惊喜说道:“满桂,他是满桂!我知道他!”

    “什么,他就是满桂?”边上有人惊讶地确认道。

    札木路听到,不由得也很是惊讶,他没想到,那人竟然是鼎鼎有名的满桂!

    对于满桂,草原上很多人都知道。他从小兵干起,一路往上升,最后升到了明国总兵的位置上。据说后来进京勤王之后,还当了明国京营的总戎,甚至还被封为伯爵,是明国皇帝的亲信。

    满桂的身份一经确认,这消息立刻传遍了集合地。这些蒙古人的精神头明显提高了不少,纷纷议论着的同时,还不时瞅向台上的满桂。这些眼神中,满满地都是羡慕。

    洪承畴坐在台上,把底下的一切都看在眼里,不由得微微侧头瞅了眼满桂,心中暗赞,皇上派满桂过来,正是太对了!手机用户请浏览m.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洪承畴等人都已经事先在了,通知的官吏自然不会怠慢,催着蒙古人,很快都集合完毕了。

    听着手下禀告,洪承畴扫视底下几万蒙古的男女老少。官威之下,集合地很快安静了下来。如同札木路一般,都有点畏惧地看着这个明国的高官。

    洪承畴的声音不大,却带着上位者的气势,沉声说道:“你们都是我大明的俘虏,按照你们草原部族的习俗,那你们就是我大明的奴隶了!”

    他说完之后,自有底下的将士见他的话传达出去,让每个蒙古人都能听见。

    听到他说得这些话,札木路等蒙古人都是心中一沉。奴隶是什么样个待遇,他们都一清二楚,可谁让自己这个部族无能,被明军打败了呢!看看周围那些明军,还有远处的明军大营,这样的军力在,又如何能反抗得了奴隶的命运!

    这么想着,集合地的这些蒙古人,都意气消沉起来,不说绝望,可有那种类似的气氛,弥漫在集合地的人群中。

    洪承畴把这些都看在眼里,却当作没看见,继续沉声说道:“不过皇上有旨,在归化城设归化州,本官即为归化总督,这里,将直接是大明治下!而你们,只要能付出一点代价,为大明效力,以后你们就是大明的百姓,将不再是奴隶身份,和大明其他百姓一般一视同仁!”

    听到这话,札木路等人不由得大喜,有点不敢相信,他们抬头看着那个总督,都为他们可以不是奴隶而欣喜万分。甚至,一时没有顾忌大明高官就在台上,低声议论纷纷起来。

    “我们真得可以不是奴隶,就和大明普通百姓一样?”

    “这个总督都这么说了,肯定不会有假吧!”

    “你们别忘记了,我们还需要付出一点代价的!”

    “一点代价而已,你要是被其他部族俘虏了,我们部族还存在的话,不照样要花代价去把你交换回来么!”

    “你才被其他部族俘虏了呢?”

    “我是打个比方而已!”

    “你们现在还有心思吵?依我看,搞不好一点代价,我们都难以承受!”

    “……”

    除了普通蒙古牧民的讨论之外,在场的人中,也有原本是察哈尔部的小官,他们在欣喜的同时,视野更广,关注的点,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一些。

    “不会吧,大明在这设州,这可从未有过啊!”

    “不但设州,最高官员可是总督啊,这级别很高!”

    “那什么意思,会怎么样?”

    “那就是说,以后这里是大明的版图,而且,好像大明很重视这里。换句话说,大明是一定要这里的,绝对不会放弃了!”

    “……”

    听着底下那议论声,洪承畴自然不会再接着说了。这个消息,对于蒙古人来说,确实有点大,让他们稍微消化下也好。

    不过很快,维持秩序地军将便开始大声威喝,很快就让集合地重新安静了下来。

    到此时,洪承畴才又沉声说道:“你们每户所存的皮子都要上缴,再分出人去剪羊毛,按照本官下发的样式缝制,且要在三日之内完成。做完这些,你们就不再是奴隶了,而是我大明的百姓。”

    一听这话,所有蒙古人都是大喜,一时之间,都有点难以置信。他们互相看看,都能发现对方的神情,似乎在说,不会吧,就这,这样就不再是奴隶了?

    洪承畴看着他们,心中却赞叹皇上的明智。如果强迫他们做,自然也没什么难处。可如今换了这种方式,却能让他们感受到大明对他们巨大的恩惠,对于大明以后立足草原,将有更大的帮助。这也等于说,他洪承畴的压力会小很多。

    这样一来,这几万蒙古人的积极性会很高,新军冬装的问题,也不菲吹灰之力就能解决,真是一举二得!

    他正这么想着,忽然听到底下有个蒙古人忽然大喊了一句,而后就蒙古人最庄重的礼节行礼。其他蒙古人一见,也纷纷跟着有样学样,一起行礼了。他们中的某些人,甚至还带了一点小心思,我们这么多人都这么庄重地行了大礼,你总不能反悔了吧?

    洪承畴看着这一切,以他的能耐,又如何猜不出底下这些蒙古人的想法。不过他也不以为意,淡淡地接受了他们的礼节,等安静下来之后,才又继续说道:“本官已经核实过,蒙古草原又有瘟疫发生,牛马羊死了很多!”

    他说完之后,自有底下的将士见他的话传达出去,让每个蒙古人都能听见。

    听到他说得这些话,札木路等人有点不明其意,不知道他说这些是什么意思?

    确实,草原上是发生了瘟疫,死了好多牛马羊。为此,甚至有些人家都在发愁今后的日子怎么过!不过现在倒也好了,连畜生带人,都是明国的俘虏,就不用操心这些事情了。

    洪承畴扫视着底下,继续缓缓地说道:“就算我大明军队不过来,你们在林丹汗的统领下,本官相信,还是会有很多人会饿死。因为从之前的趋势看,牲畜的瘟疫并没有减轻的迹象……”

    如果按照原本历史的发展,灾年之下,蒙古人又不会生产,瘟疫流行后,牛马羊大量死亡,最终导致这些蒙古人,有很多家都到了易子而食的地步。

    “……不过如今这里已为大明所有,朝廷又迁移了关内百姓过来开荒种田。以后就算再有牛马羊的瘟疫发生,你们既已是大明百姓,则朝廷绝不会坐视不管。至少你们也还会有的吃,不会被饿死的了!”

    听到这话,札木路等人又都是很高兴,这么一来,压在他们心底的石头,又将少一块了。而且,原本的时候,他们看到关内百姓的到来,心中多少都是排斥的。可此时,他们心中却是欢迎得很。同样的情况,如今已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情了!

    随着自身担忧的减少,他们渐渐地情绪高昂,随之脑子也越来越活跃起来。很快,他们就想到了一个问题,以后他们的出路是什么?

    是像那些汉人一样种田?还是依旧可以放牧,又或者是其他什么的?



    如果是种田,那不会啊!而且,让自己去种田,那……那也太难受了,真不如撞死得了!

    可要是放牧的话,牛马羊能还么?那都是明军的战利品,似乎不可能会还啊!这不还的话,还怎么放牧?难道是要赎回来,但又哪来的钱去赎回那么多的牛马羊?难道是要替朝廷放牧?

    想到最后,这些蒙古人不由得暗自叹息,或者这就是自己这些蒙古人的唯一活路吧?至少比种田要好!

    洪承畴忽然双手一抱拳,冲京师方向一示意后道:“皇上有旨,尔等以后既为大明百姓,则一视同仁之。你们之中,如果想改行种田,过上安稳日子的,本官会发放农具,划拨田地;如果你们不习惯种田的,则依旧可以放牧。虽然你们没有牛马羊,但皇上说过,你们可以替朝廷放牧,新生的幼崽,则一分为二,朝廷和你们各分一半……”

    听到这里,札木路等蒙古人就又沸腾了。这岂不是说,自己只要用心放牧,那就又会有属于自己的牛马羊了?这还是干老本行,轻车熟路的,真不要太容易!

    他们正在高兴着,却没想洪承畴还有好处没说完:“……还有,这里将兴建更大规模的城镇,全部用坚固的水泥等建成,每家每户都能分得一间。风吹不倒,雪压不垮,还能有暖炕地龙,是皇上给你们避风雨,过严冬的家!”

    河套平原,有着肥沃的土地,丰茂的草原,蒙古部族生活在这里,并不需要怎么迁移放牧,也因此,这里是蒙古部族争夺的地盘。

    而在草原上,特别是近些年来,天气严寒,蒙古包却并不坚实,很多蒙古人死于严寒酷冬,那是一点不稀奇的。此时听到总督大人传达皇帝的话,他们这些人简直要惊呆了!甚至他们都怀疑,自己是不是听错了,毕竟自己眼下都还是奴隶的身份啊!

    “刚才那位大人所说,你能再说一遍么?我……我怕我听错了!”

    “我也是,我好像听到以后家人都能有个住的地方,而且条件很多……”

    “对,我听到也是这样,肯定不会有错了!”

    “这会不会是那位大人骗我们的啊?”

    “骗你干吗?你有什么可骗的?你别忘记了,大人说这是皇上的意思,难道能假传圣旨不成?”

    “……”

    慢慢地讨论,最终所有蒙古人都确认了这事是真的!顿时,有人就激动了,这待遇,比起在林丹汗手下时,还要好上不知道多少倍!

    这对于从东部草原仓皇逃到西部草原,从一连串的战事败仗中连续遭到打击的这些蒙古人来说,真是渴望已久的生活。

    札木路忽然跪了下来,就按照听来的大明礼节,激动地高声呼道:“大明皇帝万岁,万岁,万万岁!”

    看到他这么做,其他人,特别是那些如同札木路一样,有妻儿老小的蒙古人,都学着他的样子,纷纷跪了下来,诚心诚意地大喊道:“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这些蒙古人中,就算有一小部分并没有这么深的感触,可所有人都跪了,他们要是不跪的话,那就太突兀了。还是奴隶的身份,让他们不敢表现出不同,也只有跟着跪着喊道:“大明皇帝万岁,万岁,万万岁!”

    流离失所已久,动荡不安已久,朝不保夕的日子谁也不想再过,能让家人有个如此好的环境,真是长生天保佑!

    洪承畴看着底下这些蒙古人的反应,原本对于皇上的旨意,还有点不怎么理解的他,觉得皇上似乎太在意底下蒙古人的想法,此时得到了彻底的改观。

    洪承畴原本的对策,是笼络好蒙古人中的那些有地位的人,给他们居所,给他们适当的好处,就能控制这些牧民为大明所用。但皇帝传过来的旨意,却是让他给予蒙古普通牧民以安居之待遇,一则方便朝廷控制他们,二则能让他们把这里当做他们自己的家,激发他们护卫这里的自觉。

    如今两相比较之下,特别是几万蒙古人诚心诚意地表达出他们的感情时,对于现场的洪承畴,还有其他大明高级文官武将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震撼了。

    原本洪承畴以为,之后要征召这些蒙古人中的精壮成为大明军队中的一份子,还需要大讲特讲满桂的经历,宣传这个榜样的作用才好。而且就算这样,也要防着这些蒙古人貌合神离。

    可在这一刻,他对于这些,已经不担心了。

    洪承畴等场面重新安静下来之后,便又继续说道:“可以想象,其他部族不会甘心大明拥有河套,不会甘心你们能在这里安居乐业。他们必然会觊觎这个地方,派兵来攻打,或者偷袭等等……”

    听到这话,札木路等人都冷静了下来,他们就算没有见识,却也知道这处塞上的江南,确实如同总督大人所言,是草原人都羡慕拥有的地方,以后出现为了这个地方的所有权而打仗的事情,并不会少见。

    “……如果没有守住这里,抵抗不了敌人进攻这里。”洪承畴说到这里,稍微停了停,随后他才大声说道:“我们汉人可以回关内去,但你们蒙古人呢,是跟着一起回关内,从此不能再放牧,改行种田么?还是留在草原上,沦为敌人的奴隶,不再拥有你们的牛马羊,不再拥有你们温暖坚固的房子,重新一无所有?”

    听到这话,顿时,札木路的拳头在不知觉间捏紧。他的心中呐喊着,不,决不能让这种情况发生!

    扫视着底下这些蒙古人,远得地方看不清,就近一些的这些,洪承畴发现自己说完之后,他们脸上的表情变了,和预想的一样。这让他心中又不由得佩服皇上。他心中也有点纳闷,为什么皇上这么年轻,可对于这些驾驭人心的事情,却如此驾轻就熟,似乎以前做过这等事情一般?

    让蒙古人有归属感,让他们把归化州当自己的家,让他们知道以后为何而战!就这,就行了!

    想起皇上通过李过传达过来的这句话,洪承畴变得更有信心,当即又说道:“大明军队需要弓马纯熟的骑卒,有愿意为大明效力的,解除奴隶身份后到总督府报名!”



    将近傍晚时,满桂骑着战马就随在洪承畴的身边回总督府,满脸络腮胡子的他,看不出是什么表情,可他的语气,却带着一丝落寞,在跟洪承畴说话道:“真是没想到,末将站了这么久,敢情是白站了。大人看他们,除了一开始有不少人偷偷关注末将之外,到了后来,真没多少人关注末将了!”

    洪承畴听了不由得笑笑,对于满桂,他也不敢托大,不是因为满桂的伯爵身份,而是他是皇上的亲信。只见他微笑着对满桂说道:“怎么,有种锦衣夜行的感觉?”

    满桂是蒙古人,如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来到草原上,也算是衣锦还乡了。除了一开始有感觉之外,后面被无视,就被洪承畴戏称为锦衣夜行了!

    满桂听了苦笑,不过他其实也没有多往心里去,而是感慨道:“皇上还真是厉害!”

    说到这里,他似乎又有了点八卦之心,给在听他说话的洪承畴说道:“大人是不知道,末将在担任京营总戎的日子里,皇上就经常驾临京营,像今天这样,能让人振奋起来,鼓舞士气的事情,末将可是不少见了。”

    “哦,说来听听?”洪承畴对于未曾谋面的皇帝,心中是好奇万分,哪怕他城府很深,也不由得表露出了好奇的意思。

    跟在他们身后的其他将领一听,也都纷纷好奇,竖着耳朵,开始听起满桂的八卦。

    不知不觉间,崇祯皇帝的事迹,便在他们之中传开了。谁都希望自己效力的君主是个英明神武的君主,特别是在大明连年以来经常有大败仗的情况下,这种愿望就更是迫切。因此,他们听到后来,都不由得暗暗庆幸自己遇到了一个明君。他们相信,大明在当今天子的带领下,必然会中兴,甚至更为强大!

    这些事情,李过没有告诉崇祯皇帝,不过对于集合地那里,蒙古人的反响,他都向崇祯皇帝禀告了,甚至还拍了个照片传过去。这让崇祯皇帝看到后,不由得心中也暗暗有点得意。

    对于这些事情,其实都可以从后世得到很好的参考例子。别人或者想不到,又或者不知道如何处理,可自己却有他们没有的优势!

    心情不错地想了一会这事之后,崇祯皇帝眼珠子一转,很快想到了另外一个蒙古部族。对了,得再做点事情,既然皇太极那么能,就让他再忙点好了!

    这么想着,他略微估算了下时间,就进入聊天群,私聊海兰珠道:“朕刚得到一个消息,原本是不打算告诉你的,不过……”

    “不过什么?想说就说,不想说就不说,你虽然是大明皇帝,可也没摆脱汉人的毛病!”海兰珠没等他说完,就回了一句。

    好吧,和你打交道,还是直来直去比较受你欢迎!崇祯皇帝这么想着,便直接说道:“皇太极已经派了济尔哈朗,前去剿灭敖汉部!”

    “什么,这不可能!”海兰珠一听,立刻否决道,“敖汉部和大清是盟友关系,怎么可能去剿灭呢!”

    “有什么不可能!”崇祯皇帝回道,“罪名就是背盟!其实朕是比较纳闷,这敖汉部可是如同你们科尔沁族一样,都是建虏的盟友,还曾跟随建虏入关侵略我大明。但为什么这建虏就说敖汉部背盟,朕都不知道有这事啊!”

    海兰珠一听,就更纳闷了,你大明皇帝都不知道,那岂不是说,敖汉部的背盟,岂不是被冤枉的?她有点疑惑地道:“这种要灭族的事情,应该不会说灭就灭,至少要给敖汉部一个辩解的机会,说不定误会就能解除!”

    说到这里,她忽然想起了什么,不由得好奇地问道:“你为什么要和我说这个?难道就不怕我派人去通知敖汉部?”

    “呵呵,朕刚才正想说来着,被你给打断了。”崇祯皇帝笑着道,“建虏崛起时间太短,容不得有多少波折。如今朕开始认真对付建虏,他们感觉到了强大的压力,那就会有问题了。朕可以告诉你,敖汉部的事情,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你不妨告诉你爹,让你爹派人去看看,这样对你科尔沁族也有好处,能认识到科尔沁族弃暗投明是多么正确的事情!”

    听着崇祯皇帝说话这么有把握的样子,海兰珠不由得将信将疑起来,有点不确定地问道:“那我真去告诉我额祈葛了?”

    “嗯,去吧!”崇祯皇帝点点头,心中有着自信,否则的话,他就不会说这些话了。

    科尔沁草原上,海兰珠匆忙找到布和,把听来的消息一转达,就如同海兰珠一开始听到的一般,布和第一个反应就是不信。不过有一点倒也引起了他的注意。就是皇太极登基为帝的时候,敖汉部并没有派人参加。

    “额祈葛,这是明国皇帝亲口告诉女儿的,您要是不信,可以派人去看看!”海兰珠转而要求道。她心中其实也很是好奇,想知道这事到底会怎么样?

    这可是大事,布和虽然心中怀疑,却也不没忽视。立刻传人进了蒙古包,交代了要求,叮嘱了一些注意事项之后,就把人派了出去。

    几天之后,派出去的人回来,自然也带回了消息。布和一听,顿时就呆住了。

    敖汉部解释,他们压根就不知道皇太极要登基为帝的消息,因此才没有派人去辽东。要是知道的话,肯定会派人了。而且就算要背盟,要投靠明国,为什么不偷偷地,反而是如此明目张胆,这显然不合理!

    敖汉部对于布和派过去的人提供的消息,他们压根就不相信,觉得皇太极英明神武,不可能因为这次就强加了一个背盟的罪名下来而要屠灭敖汉部。因此,敖汉部还对科尔沁族表达了不满,觉得科尔沁族有挑拨离间的嫌疑,还为此派了人驱赶着信使离开敖汉部。

    但结果没想到的是,济尔哈朗果然带兵去了敖汉部,压根就没听他们解释,也一反以前的战争潜规则,只杀高过车辕的男人,而是把敖汉部男女老少所有人都杀了个干净。



    除了那队驱赶信使的敖汉部族人之外,另外只有三百来名外出有事的幸免遇难。得知族人被全灭之后,他们当场发下血誓,必要报仇雪恨。

    而这个消息,也很快传遍了草原东部的蒙古部族。如此一来,一个消息是大清所宣布的理由,说敖汉部背盟从明,大清灭之。另外一个消息,则是敖汉部残余的说辞,说他们只是因为未获悉消息,没有派人参加皇太极的登基大典,结果落了个人死族灭的下场。

    对于其他部族来说,他们不好判断那个原因才是真的,因此猜疑着倒也下不了明确的判断。但是,对于科尔沁族来说,却是明白,敖汉部十之八九是冤枉的。对于这样的事,对于皇太极的狠辣,布和要不大吃一惊就怪了。

    海兰珠闻讯赶来,和布和一起发愣了一会后,很是感慨地说道:“额祈葛,明国皇帝说得没错,建虏崛起时间太短,国力太小,只要他们感受到明国的强大压力时,就会患得患失,疑神疑鬼,他们无法承受更多的失误和失败。以后类似这样的事情,恐怕不会少。特别是我们蒙古部族,只要做出一点非正常的事情,就有可能会被猜疑!”

    布和听了,久久无语。似乎对于这样的结果,他有点没法接受。良久之后,他整个人似乎老了不少。很显然,这个消息对他的打击有点大。

    一直以来,如果他不是看好大清,就不会把女儿和妹子都嫁给皇太极,不会把科尔沁族紧紧地和大清绑在一起。就算之前发生的辽东战事,还有归化城的战事,让他改变了对明国的一些看法。甚至为了科尔沁族,他不得不再找一条退路以防万一。但对于他来说,终归是不大相信,越来越强大的大清,很可能会失败这个情况的发生。

    虽然目前明国和大清的战事没有再发生,可大清却已经因为小事怀疑盟友,甚至连解释的机会都不给,就把盟友给灭族了。对于这样的盟友,以后谁还会放心?从此以后,蒙古部族都会防着大清一手了吧,就怕什么时候,敖汉部的下场会落到自己部族的头上!毕竟,谁也不敢保证,在今后和大清的交往中,会不会无疑中得罪大清!

    由此一来,盟友和大清不再一条心,那大清的国力原本就不如大明,那以后,还真得能继续看好大清么?布和有点怀疑,第一次动摇了他对大清的信心!

    当崇祯皇帝在聊天群中,收到了海兰珠的禀告后,不由得开心地笑了。离间蒙古部族和建虏的目的,在情报不对等的优势下,竟然达成了!呵呵,以后随着冬季战役的胜利,应该会进一步加剧建虏和蒙古部族的离心离德,建虏的势力将进一步得到削弱!

    当建虏不再收获胜利,当建虏连续遭遇败仗的时候,他们内部的矛盾必然会爆发,到时候大明光复辽东,将会容易好多!如此一来,这次的冬季战役,将会变得非常重要!

    如果按照计划,大明胜利了,那新军的实力就能展现出来,从而证明,新军的模式是正确的,就可以在全国范围按照新军的范本推行军改。这对于大明来说,意义也非常重大!

    另外,这次战事的胜利,将不再是上一次辽东战事一般的偷袭战,能让人一眼看到大明的军事实力,是足够强大,并且会越来越强大,强大到打败建虏的那一天!

    等以后自己再御驾亲征辽东,光复辽土后,自己这个皇帝的声望将远超其他大明皇帝,直追太祖成祖,等到了那个时候,就可以强硬地对待国内一些敌人,从而整合大明的内部,再进一步改革,发展科技,呵呵,到那时候,大明就能向外真正扩张,为后世打下足够的基础!

    想着美好的未来,崇祯皇帝的干劲就更足了。他再次亲自视察了军器局和兵仗局,督促他们日夜赶工,完成新军开拔所需的武器装备制造。为了不错过战机,优先装备计划前往辽东的部分新军。

    很快,崭新而高质量的各种装备、火炮、火药等等军备物资被运往京营的新军驻地,在朝廷全力以赴的情况下,新军很快完成了装备,在没有任何宣告的情况下,离京而去。

    不过就算这样,看着一支威武之师离开京师,不少京师百姓都议论纷纷,不知道这支军队要去哪里,是去干什么?不过没有确切的消息下,这种议论过一阵后就会被新话题所替代,要一直等到捷报传来的那天,京师百姓才会记起这支他们曾经谈论过的军队!

    渤海海面上,属于关宁军的水师,早在联席会议结束的时候,就已经奉旨南下,加上登莱水师和部分福建水师的船只,一时之间,在登州港口上,那船只密密麻麻地,似乎要填平了无边无际的大海。船只之多,一路排出港口,停泊在沿海边上。

    登莱巡抚卢象升在联席会议结束之后,也非常地忙碌,有些补给,可以先行运往东江。并且他也下令,在登州到东江的海岛上,都要准备好船只的补给准备。这一路上,包括长山岛,大小竹岛,砣叽岛,皇城岛,最后跨越老铁山水道,到达铁山岛。

    为了庞大的船队能顺利到达皮岛,登莱巡抚卢象升的骠骑营要先期出发,汇合由皮岛等岛屿出发的明军一起攻下旅顺,封锁住辽东半岛探向渤海湾的最尖端,以供船队临时停靠补充补给之用。

    而在皮岛这边,在联席会议一结束,李德明就收到了崇祯皇帝的旨意,传达给了皮岛的明军,收回骚扰朝鲜沿海,袭击朝鲜船厂的战船,连同皮岛的船只一起,返回登州,另外还要分兵旅顺,派夜不收前往朝鲜查探东江,注意建虏收粮的进度,以及探知各种相关信息,为大军伏击建虏运粮大军做前期准备。

    可以说,联席会议结束后,整个大明北方,几乎都在为冬季战役做准备了。事实上,冬季战役,可以说是已经开始了。



    文华殿内,一名儒雅文官在郑重其事地见礼,而御座上的崇祯皇帝,则略微有点好奇地打量着他。

    眼前这名官员,崇祯皇帝很有好感,不是因为他的长相让人能有好感,而是源自原本崇祯皇帝的记忆。

    在崇祯皇帝还未登基之时,就已经看过这名官员所写的《地官集》二十卷,对于他在书中说讲述的有关财赋方面的见解,很是赞赏。为此,还特意让人找了他其他方面的文章来看,由此可见一斑。

    而在原本的历史上,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他父亲获罪处死时,他提出要替父罪时,原来的崇祯皇帝不但没有怪罪他,反而减轻了他父亲的处罚,并一点都不影响他本人的仕途,甚至青云直上,最终成为大明数得着的高官。

    此时,底下那文官已经见礼完毕,恭敬地站着,等待皇帝的垂询。

    崇祯皇帝看了一会,便拿起御案上的一份奏章,淡淡地说道:“举贤不避亲,杨总督向朕举荐了他儿子,想让卿担负起新建包头的重任,卿可知否?”

    “回陛下,臣已在前两日知悉此事!”杨鹤的儿子,此时当然霸州兵备道的杨嗣昌,恭敬地回奏道。

    崇祯皇帝看着他,对他的言行无可挑剔,就又淡淡地问道:“那卿可知,朕要新建的包头情况?”

    “回陛下,臣亦知之!”杨嗣昌还是恭敬地回奏道,“事实上,从战国至唐朝,包头境内曾几次建筑过一些古城。最早是赵武灵王于武灵王20年筑九原城,后秦改为九原郡,汉代时筑云中五原等郡。后来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王朝,又重设怀朔镇。唐王朝时在河套地区设立了东、中、西3个“受降城”,其中就有包头所在……”

    杨嗣昌显然在收到父亲杨鹤的书信后,有专门研究过包头的历史,此时说来,滔滔不绝,能给人一个非常深刻的印象。就是准备重新包头的崇祯皇帝,对于包头的历史,都没有了解的那么细。

    “……后来在英宗时期,我大明不再在河套驻军之后,蒙古部族重新进入河套地区,并发展壮大,以至于后来河套地区的蒙古部族,在俺答汗的带领下入侵我大明,甚至一度攻到京师城下!”

    杨嗣昌说到这里,抬起头来,语气变得坚决有力地奏道:“陛下,河套地区富饶肥沃,不管是谁占据了这里,只要用心发展,都会有非常大的收获!陛下用兵河套,实乃英明之举,臣衷心钦佩不已!”

    崇祯皇帝一听,不由得嘴角微撇,露出一丝笑意。这个杨嗣昌说话还真有水平,展现自己学识的最后,还能顺其自然地拍一个马屁过来,让人听得觉得就是这么一回事,对这马屁很受用。

    不过崇祯皇帝立刻又恢复淡淡地表情,继续问他道:“那你可知,重建包头的难处在哪里?”

    杨嗣昌在答话时,其实也在暗暗观察崇祯皇帝,不可避免地,对于崇祯皇帝如今这么年轻,对待臣子时,表现得如此成熟,老练,不由得也很吃惊,由此,他更不敢有轻视忽悠之心,静心屏气,集中精神回答崇祯皇帝的问题。

    “臣以为,包头重建,首要之重,在于入冬之前能建成避寒之所,储备过冬之粮。与此同时,还需防范西部蒙古部族的侵扰。解决此二事后,方可谈及百姓中不同族群之关系,方可开荒种田、开挖洞矿等事。”

    崇祯皇帝听得点点头,这杨嗣昌确实对事情的轻重缓急有个清醒的认识,这一点对于包头的实际负责人来说,确实难以可贵的。

    这么想着,他就又问出下一个问题道:“卿对西部蒙古部族可能有的侵袭,可有什么应对之策?”

    杨嗣昌一听,毫不犹豫,立刻就回奏道:“臣以为,当主动出击,先礼后兵,尽量避免西部蒙古部族在包头未建成之际侵袭。诸多手段,还需视实际情况而用,以保证目的为主……”

    说到这里,他稍微顿了下,似乎有点犹豫,不过最后还是开口继续说道:“臣以为,对于有些部族,适当让些利益也无妨;但对于有些顽冥不灵,敌视我大明的部族,则还需归化总督,朝廷出重兵,一战而毁之,以儆效尤,以示大明军威。唯有刚柔并济之策,方能让大明站稳在河套。”

    对于崇祯皇帝的强硬,杨嗣昌是有所耳闻的。因此,他建言献策,说可以适当让些利益,用刚柔并济之策时,就有点担心会引起皇帝的不快。不过这实在是他苦思之策,想了一下后,最终还是说了出来。

    让他庆幸的是,在他说完之后,崇祯皇帝并没有不快的迹象,还是保持着那种淡然,又在问道:“卿所言之让些利益,可有具体之策?”

    杨嗣昌闻言,心中一松,便赶紧回奏道:“草原苦寒,对于西部蒙古部族来说,更是如此。他们仰慕大明之富裕久矣。因此臣以为,对于那些可拉拢之部族,不妨向他们开放边市,允许他们可以不通过打仗死人来获取他们想要的一些生活用品,比如茶盐之类。但对于铁器之类可用于军资的,则坚决不能答应。”

    崇祯皇帝听到这里,终于露出了笑容,笑呵呵地对杨嗣昌说道:“卿之所言,甚合朕意!既如此,朕亦放心了。朕有意封卿为左都副御史,巡抚包头,承担起包头重建,卫护河套的重任,不知卿可愿意?”

    杨嗣昌一听,不由得大喜。原本他以为,平调到包头就应该差不多了。毕竟如今的包头,并没有什么规模的人口,兵备道的官职在那里,已是大材小用。甚至有可能,去了包头那边,可能官职级别还要低上一低。

    但他也做好准备了,知道那边要是做出成绩了,就算官职有可能会降上一降,对于以后的仕途,却是帮助极大,那可是开疆扩土之下的一大功绩!

    可没想到的是,皇帝竟然如此重视包头重建,甚至都封了个包头巡抚的官职,这真是太意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