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现代都市 > 影帝重回十八岁 > 全文阅读
影帝重回十八岁txt下载

    因为这些新闻,在少年包青天播出后几个月,公众才知道,宁远又有新作品了,竟然还是电影。

    虽然宁远现在的号召力不行,但铁杆还是有一些的,可当她们去影院,询问这部电影的时候,却被告知:不好意思,我们这里没有。

    这些人于是就抓狂了。

    在论坛里,关于宁远的讨论帖中,就有东北几省和西南的一些网友,得意的说自己看过这部电影,而且还近距离的跟宁远见过面,引得那些不在服务区的铁杆非常气闷。

    “为什么我们浙省没有啊啊啊,我好想看呜呜呜……”

    “怎么了这是,还区别对待吗?”

    “大不了我飞过去看,有什么了不起的。”

    “哇撒,这里有个有钱人,羡慕……”

    因为关注的多了,其他省市那些之前没兴趣的院线,突然又有兴趣了,然后联系韩平和康健民。

    但他们的回复也是:不好意思,已经卖断给北方和太平洋两家。

    回复的时候,两人都有种莫名的爽快,如果这时候有那句话的话,他们心里肯定会冒出来:曾经的你对我爱理不理,现在的我让你高攀不起。

    当然,如果不是卖断的话,还是可以攀登一下的,谁特么跟钱过不去啊。

    但是真的卖了,我们能有什么办法?

    后悔也晚了。

    包括国内的票房,也跟他们没有关系,唯有霓虹国不断高涨的票房,给了心里最后的安慰。

    多亏了宁远,守住最后一块阵地。

    牛哔了小伙砸!

    回京当天,韩平摆酒庆祝,同时给宁远他们接风洗尘。

    席间以韩平为首,毕竟现在的他已经是华影集团副董,比康健民又高了一级。

    在他左右,坐着康健民和宁远。

    虽然一开始宁远尽力推辞,说应该华影的办公室主任,或者京影的一位副厂长坐,在他们都推辞后,宁远又让藤汝俊坐,直言自己还是晚辈。

    但藤汝俊看得清楚,哪会这么没有眼色。

    于是,藤汝俊自己动手,把宁远按下去,宁远只能哭笑不得,也没再矫情起身推辞。

    “听你叫我三叔,如果我真有你这么个侄子该有多好。”韩平对宁远的欣赏不加掩饰。

    之前韩平还不觉得宁远拿一成怎么样,因为那时候连霓虹国都没去,根本不看好。

    但宁远当时的做派,让韩平对宁远的魄力有了深刻的认识——

    赔了是宁远的,但赚了,他只拿一成。

    如果真赔了,也顶多夸宁远一句有魄力,但赚了就另当别论了——除了显示他的眼光和能力,更显示出宁远的会做人。

    关键还这么年轻。

    “我也想。”康健民呵呵笑道。

    从拍戏开始,宁远能吃苦的认真敬业,就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然,首先是从他说出两万的片酬,宁远根本没任何异议就有了好感。

    尽管在当时,连还珠都没播,宁远拿那个价也不算什么,但现在看,那价格就太少了。

    宁远哑然失笑:“本来就在叫你们叔呀,关键你们有没有拿我当侄子。”

    韩平一愣,看了康健民一眼:“好像也对哈。”

    说完后,他就跟康健民一起哈哈大笑起来。

    周围的众人,不管是不是被逗笑了,也跟着一起笑。

    今天在场的不仅有他们电影剧组的人,也有原来京影厂的,还有一个华影集团的办公室主任。

    此时此刻,跟着笑的他们,看着跟韩平他俩谈笑风生的宁远,心里羡慕之余,也不得不服。

    难怪年纪轻轻就有现在的成就,换做他们,在韩平面前说笑都放不开。

    更何况,他们也知道了,这次宁远立了大功,昨天霓虹国的票房再创新高,突破三十五万霓虹币。

    而截止到现在,总票房也超过四千万,换算成华夏币也将近三百万了。

    扣除各项分账后,到手也将近一百万。

    再加上卖断给北方和太平洋两家院线的收入,刚好两百二十万,当初的制片成本就这么多,而且因为宁远他们的敬业和专业,大部分都是一条过,最后还省下点钱!

    不过,这样一来,这部电影已经回本了,接下来的每一分票房,都是净利润。

    虽说之前有冯晓刚的贺岁三部曲带来上亿票房,分成后也有三千多万的利润,但《那山那人那狗》将在霓虹国上映半年,谁知道接下来又会拿到多少票房?

    最重要的是,那三部电影再火,也是在国内,包括之前的华夏电影,除了寥寥几部,诸如《霸王别姬》这些在国外扬威外,很少有这种在国外也爆卖的电影。

    但看岩波影院现在的势头,很可能又是一部新的记录。

    要知道,这只是在一家影院的票房,如果其他影院也能上映呢?

    毕竟在霓虹国可不是卖断,而是分账,完全有这个可能。

    霓虹国可比华夏发达多了,影院更多,价格也更贵,如果……单是想想,就让他们激动不已。

    而他们还只是想想,宁远却在回来前,就接到松岗功的电话,说已经有不少院线注意到这部电影,包括大阪、京都、神户这些城市,都有意洽谈。

    松岗功询问宁远的意思,宁远当然乐于成见。

    这就是松岗功的策略,先把口碑做出来,有了口碑有了人气,其他也就水到渠成。

    而现在,也验证了这一点,比前世那一版来得更快——当初是在岩波影院上映几个月后,才达到现在的热度,然后引起其他院线的青睐。

    作为老发行人,又执掌这么大的公司,松岗功的眼界和经验都非常老道,而现在的韩平,无论经历还是大局观都比不上他,显然没有意识到这点,否则也不会有之前的想不明白。

    当然,也跟两国的文化和人情差异有关,要放十来年后,韩平对这些肯定不在话下。

    酒到正酣的时候,宁远不失时机的把这个消息放了出来。

    当时,所有人眼睛都直了!

    “咣当!”

    京影那位副厂长手里的酒杯落到盘子上,发出一声脆响,才把众人拉回神,但看向宁远的目光,都掩饰不住的羡慕,还有震惊!



    宁远笑道:“那边希望咱们过去宣传。”

    “去去去,肯定要去,国内的票房跟咱没关系都宣传了这么长时间,霓虹国那边可是有三成的收益,当然要去。”康健民立刻道。

    韩平这时候已经平复下内心的喜悦,点头道:

    “这个肯定是要去的,一方面是票房,这就不需要多说了。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电影,宣传我们的文化和民俗。”

    顿了顿,韩平笑道:“还有一点,在宣传的过程中,我们的导演,我们的团队,都可以一同推介,将来再有电影去霓虹国发行的时候,就能事半功倍了。”

    倒不是说韩平境界更高,而是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想的也不一样,以前他只负责京影厂,但现在,是华影,面向全国电影产业的华影集团。

    第二天,在韩平的办公室,宁远用他的电话打给松岗功,同时当韩平的翻译。

    在宁远把他们确定去宣传的消息告诉松岗功后,松岗功笑着道:“非常欢迎。”

    韩平的意思,是尽快去霓虹国,但松岗功却建议晚一个月。

    “宁远带来的那本《彭建明作品集》,不仅自身销售不错,对电影也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不过现在才刚发售,还需要时间积累读者,到时候他们讲谈社会给宁远和作者一起组织一场签售会,如果原作者能过来的话。”

    “除此之外,就是任何事情都有最恰当的时间,而在我们霓虹国,一个月后将迎来我们的黄金周,按照规定,今年可以放假十天。”

    “什么?这么长时间?”韩平有些惊讶。

    宁远倒是知道这点,随后松岗功也笑着解释了一番。

    实际上,华夏黄金周的概念,就是从霓虹国传来的。

    而就在去年,9月18日,华夏出台新规,将每年春节、“五一”和国庆节法定节日加上调休,全国放假7天,形成了3个“黄金周”。

    这么一改,去年的第一个国庆黄金周,又恰逢五十年大庆,瞬间就爆了,也让官方终于明白黄金周的意义——拉动内需的点金手!

    难怪霓虹国弄了这么个东西,太劲爆了。

    不过,霓虹国并没有劳动节,但他们四月底到五月初,是他们节日的扎堆时间,有没有劳动节也无所谓,反正都放假。

    比如4月29的天皇纪念日,5月3号的宪法纪念日,以及5月4日的绿之日——原本是在4月29这天,叫天长节,但天皇驾崩后改名为绿之日,又挪到5月4日。

    还有5月5日的儿童节。

    之所以能凑成黄金周,是因为霓虹国的祝日法规——两个假日之间夹着一天上班日的话,当日亦会变成休假日,到后来,政府发现这么做对经济促进非常大,所以就直接连成一片。

    今年的4月29天皇纪念日,因为是周六,所以在周五的28号补休。

    而在5月5日的儿童节之后,6、7号两天又是周末。

    也就是说,今年霓虹国的黄金周,将从补休的4月28日,持续到5月7日,足足十天的假期!

    松岗功解释之后,又说道:

    “如果在这个时间段的话,经过两个月的上映,书籍也售卖了一个月,电影已经形成很大的影响力,介时在全国各地同步上映,恰逢放假,人们有充足的时间进入影院,将会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韩平当然没有异议,反而夸赞松岗功想的周到。

    “那……排片方面呢?”韩平问出他最关心的问题。

    松岗功笑道:“我们是商人,当然看重利益,而这部电影的商业价值已经在岩波影院得到验证,所以我可以向你保证,在其他院线上映时,排片率将不会低于15个点。”

    说着,松岗功解释道:“因为处于黄金周,很多电影也都会选择这个时间上映,也希望你能理解,不过,一旦电影效果不错,后期还是会不断提升排片率的。”

    韩平犹豫了一下,又说道:“可是,人的时间是有限的,在这种强烈的竞争环境中,会不会起到反面的影响?”

    松岗功笑道:“这就是我一开始把影片放在岩波影院放映的原因,而且之所以推迟到那个时间,也是把电影和作品集的影响发挥到更好的效果,那个时候,无数人都知道这部电影,肯定会来看的。”

    韩平顿时恍然:“还是您想的周到,太感谢您了。”

    “哈哈,一方面铃木忠志是我的老朋友,他介绍宁远过来,我当然要帮助,而我看完电影后,也非常喜欢,于情于理都义不容辞。”

    双方之间,在宁远的翻译下,沟通的非常愉快。

    虽然之前有宁远跟他说过这个原因,但现在从松岗功这种大佬嘴里说出来,韩平当然明白,在这其中,宁远肯定费了不少的功夫,因此对宁远更感激了。

    更让他感动的是,宁远做了这么多,却只要十个点。

    结束通话后,韩平握着宁远的手:“谢谢,谢谢你宁远,我都不知道该怎么感谢你了,这段时间你辛苦了。”

    如果宁远知道他的想法,心里肯定乐坏了——哪费什么功夫呀,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话剧被铃木忠志喜欢,然后见到了松岗功,而电影又被松岗功喜欢,就有了这些。

    说到底,还是一切靠作品。

    当然,宁远在其中辛苦肯定有,但并没有韩平想的那么费劲,不过宁远肯定不会傻乎乎的去解释那么多。

    回到学校后,宁远就恢复了往日的低调,平时上课,周末继续出演话剧。

    但就在这个时候,四月中旬,电影在霓虹国持续高涨的人气,以及相关报道,终于引起华夏媒体的注意。

    在他们了解后,都被惊得目瞪口呆。

    卧车?

    还有这样的事情?

    一部在华夏,到现在票房才几百万的电影,在霓虹国卖了上亿?

    毕竟从宁远他们结束宣传后,电影票房慢慢回落,到现在还没超过八百万。

    而在霓虹国,已经一亿多的票房!

    就算换算成华夏币,也将近千万的票房了,比国内还多,关键国内可是上百家影院,而在霓虹国,只有一家电影院!

    一时间,报道层出不穷,再次让这部电影在华夏火了起来。

    顶点



    电影好不好,就看票房是否卖得高。

    这是普通大众最直观的感觉,尽管很多票房大卖的片子被无数圈内人抨击没营养、没内涵、没意义的三无产品,但他们的话,没人听、没人信,也没人在意。

    文艺片为什么称为小众,因为大部分都是一些圈内人自嗨,顶多再加一些喜欢文艺片的观众。

    其实宁远觉得,文艺片并不小众,只是被那些妄图高人一等的高级人,生生扭曲成了小众。

    好的文艺片,雅俗共赏,就像白居易的诗,大字不识一个的老妪也能听得懂,就算是王勃那篇引经据典文采飞扬的《滕王阁序》,就算辨别不出里面层出不穷的典故,但如果听人朗诵,大气磅礴的感觉也会油然而生。

    可那些人,偏偏把文艺片整得谁都看不懂,还沾沾自喜:“我这是高级!”

    高级你妹!

    用一些没有必要的滤镜,美名其曰增加质感,把叙事节奏剪辑得颠三倒四,自诩为超时空,看不懂是你境界不够。

    至于电影本身的问题,就更多了,因为张义谋一部《活着》拿下戛纳评审团大奖,很多人也故意去拍这种惨绝人寰的电影,还自夸这是揭示人性,剖析命运。

    因为《我的父亲母亲》拿了奖,又是一帮人,一窝蜂的去拍农村题材的电影,脏破乱就不说了,狗血混乱的人际关系,复杂到你怀疑人生。

    而后《花样年华》拿了奖,又一帮人只学了个空虚和缥缈的皮毛,《春光乍泄》拿了奖,又去拍这种前卫和颠覆。

    其实就是跟风,绝大部分动机和目的,只是为了拿奖——尽管张义谋他们也有拿奖的目的,至少他们也在讲故事:先讲好故事再有文艺。

    而这些人,恰恰本末倒置,先搞文艺,再讲故事,实际上影片讲了什么,他们自己都说不出个一二三,只牵强附会一些高深莫测的概念,就像鲁迅的文章被过分解读一样。

    完全就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到最后把文艺片作死了。

    可实际上,好的文艺片无论叙事还是节奏或者风格,都有它的独到之处,就算是剧情,也完整而统一。

    看着影片灰暗基调,你也用这个调调,但你并不明白人家为什么要在这里用这个调调,反正管他三七二十一,打开摄像机就是干。

    艺术圈也差不多,写实之外的其他画派,除了几个大师的作品,其他大部分都是沽名钓誉和炒作。

    梵高的《星空》,如果单看印刷品,当然觉得就那回事,但如果能看到真迹,那油彩的笔触、斑斓的色块堆叠,视觉冲击力极强,就像《滕王阁序》,很多人也说不出他哪儿好,又引用了哪些经典,但听着、读着就是特别带感,有种喝了好酒的酣畅淋漓。

    好的文艺片,是有故事主线的,而不是乱七八糟,就像《霸王别姬》、《花样年华》,以及汤姆的《阿甘正传》,霓虹国的《京都物语》等等。

    好的文艺片,主人公的苦难是有揭示和启发意义的,再不济也是在抨击一些事物,而不是为了苦难而苦难。

    追逐奖项不是什么坏事,但东施效颦,还讥讽嘲笑说他不好的人都是看不懂,那就是盲目,是掩耳盗铃:“我不听我不听,你不要再念经!”

    跟文艺片的追逐奖项类似,未来一窝蜂的拍青春片,就是逐利了。

    未来,大众将文艺片狭隘的定义为票房低、明星少、制作粗糙、节奏沉闷,专供海外电影节,这样的“固有印象”,让大众和文艺片渐行渐远。

    但怪谁呢?

    肯定不怪观众,更不可能怪他们看不懂。

    八十年代末,胜利艺术电影院独家上映《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不是廖帆那部,那时的观影盛况,跟未来人们对文艺片的印象大相径庭。

    影院443个座位连续3个月常常爆满,到最后售票处不得不拉起铁栅栏分流观众。

    就算是未来,刘杰执导、11年上映的《碧罗雪山》,这部最初压根儿没准备公映的电影,在京城新建的MOMA艺术中心放映了整整一年半时间,且往往一票难求。

    而且跟《那山那人那狗》相似的是,它也只在这一家影院放映,评价也差不多——没有太多跌宕起伏的情节、刻意夸张的表演,用非常朴素的手法,以冷静、凝练的镜头,记录下青山绿水间发生的故事。

    因为这部电影对白几乎都是傈僳语,即使是一部华夏电影,但观众也只能看字幕,这跟宁远他们的电影在霓虹国上映也差不多。

    连这种方式都有如此盛况,可见好的文艺片,永远都不缺观众。

    所以,每当导演和制片方票房扑街,把锅甩给文艺片,说自己怎么怎么理念高深,观众没看懂的时候,以后他们的电影也不用看了。

    这也就导致了,未来即使是文艺片的作品,宣发时也不敢把自己的影片归为这一类。

    《白日焰火》——这次是廖帆演的,似乎这家伙跟焰火杠上了。

    无论从哪个维度来看,它都是一个标准的文艺片。但在德国参评回国后,却主打廖帆+桂纶美明星主演、柏林金熊大奖加持。将电影跟“文艺片”划清界限,作为一部犯罪类型片来宣发。

    直到票房破亿后,片方才改口称自己是文艺片。

    在学校,以及在话剧院,宁远不止一次跟秦莉,跟孟辉和廖帆他们探讨过这个问题,尤其是跟廖帆他们喝了酒之后,都破口大骂那些混蛋砸了文艺片的招牌!

    秦莉在为宁远挡了很多采访后,给宁远批假的时候说道:

    “既然现在已经这样了,希望你以后能给文艺片正名,让观众知道不仅有内涵,还可以卖钱。”

    “卖钱?哈哈,老师你啥时候也开始俗了,这不像你的风格呀?”

    “大俗即大雅,不要担心好片子普罗大众看不懂,如果有问题,那也只能是学艺不精——好了,去吧,到了那边注意安全,也注意自身言行,因为你不仅仅代表自己,作为公众人物,一言一行都会被放大。”

    “谢谢老师。”

    顶点



    华夏五一才放假,但霓虹国那边其他院线4月28就正式上映,所以宁远他们27号就得过去,自然需要请四天假——

    尽管29、30两天是周末,但华夏五一只有三天假,周末挪到下周,这两天依然得补课。而霓虹国就不一样了,因为29号的天皇纪念日是周六,所以28号得补假。

    而此时,关于《那山那人那狗》的国内报道,已经铺天盖地换上了新的标题——《宁远主演电影国内外双双走红,总票房破两千万势头不减》!

    一时间,宁远炙手可热,想要来采访他的媒体络绎不绝,但都被秦莉和曹如龙挡走了。

    按他们的说法:“你现在名气已经远超同龄人,过度、过早的大量曝光不是什么好事,只要安安心心把基本功夯扎实,以后的机会非常多。”

    宁远深以为然,所以,即使外面再热火朝天,宁远依旧该干嘛干嘛,倒是学校里的很多师姐,经常下了课就喜欢来看宁远,撩骚的也不少,让王宇羡慕不已。

    宁远也挺善良的,老拒绝也不好意思,最后他直接挂冷脸,一副生人勿近的模样。

    慢慢的,也不知道怎么传的,就出来众多版本,比如性格冷漠、成名后就傲了、耍大牌……

    这也就算了,最后还冒出来“宁远不喜欢女同学”的传闻,让宁远听了后,气得想打人!

    而关于影片在国内其他院线的上映,也被提上日程。

    当然,这就需要他们跟北方和太平洋来协商了,倒没有太多的问题,只要拿钱就行,毕竟这两家院线也只是区域性的,没有覆盖全国,有钱不赚是傻子。

    但这个时候,正是观众期待值最高的时候,妥妥的爆赚,别说拿钱,只要不是太夸张,几百万都敢竞价。

    27号一大早,宁远就跟韩平他们一起,登上了前往霓虹国的飞机。

    也在这一天,其他几家院线拿下了放映权。

    虽然这次的收益已经跟制片方没有太大的关系,但在韩平他们的斡旋下,这几家院线基本都是井水不犯河水,共同把太平洋和北方院线之外的其他区域占满。

    因为现在人气高涨,宣传根本不用费什么力气,只要让本地观众知道,这里也可以看《那山那人那狗》就行了。

    更何况赶上国内的五一黄金周,更要趁热打铁,于是共同宣布4月30日上映,正好赶在五一前一天。

    也是从这天开始,各地的电视和报纸上的广告层出不穷,紧接着,新鲜印出来的传单和小卡片,也发得到处都是。

    似乎一转眼,这部原本差点卖不出去的电影,一瞬间就绽放出耀眼的光芒,别说韩平他们,就连宁远也始料不及。

    三个多小时后,飞机降落在江户羽田机场。

    跟上次来参加戏剧节,只有于晓洁这个志愿者翻译和两个工作人员不同,这一次不仅有松岗功派来的车队迎接外,还特意安排宁远他们走的贵宾通道。

    这中间有来采访的记者,不下数十人,闪光灯快把宁远他们闪瞎了。

    一路上都是用华语书写的横幅和展牌,就跟他们包场了似的,不可谓不隆重。

    这种待遇,让韩平他们颇有些受宠若惊,就更不用说霍建起他们这些人了,一直在感叹,跟刘姥姥进大观园似的。

    迎接他们的以松岗功的秘书高井一男为首,尽管是秘书,但在东宝东和里也是位高权重的大人物。

    至于松岗功,平时能抽时间给宁远打电话已经非常难得了,以他的位置,说日理万机也不为过。

    除了高井一男外,还有他的下属和东宝制片的一班人,以及《旬报》总编助理山口幸子一行,和讲谈社社长野间佐和子及她的下属,再加上于晓洁,和旁边明显机场方面的人员,林林总总二十来人。

    看到这阵势,韩平都有些紧张了,最主要是语言不通带来的无措,霍建起他们也面面相觑。

    “欢迎各位的到来,我代表东宝社长松岗功向你们表示欢迎,请多指教。”

    在高井一男鞠躬的时候,于晓洁刚想翻译,突然想起宁远就会霓虹语,不由朝他瞪了一眼。

    果然,宁远对她笑了笑,然后就把这番话跟韩平翻译了。

    经过最开始被群体瞩目的无措感之后,这时候韩平也平静下来,当然他的脸色一直没什么变化,微笑着也客气回敬。

    一番寒暄后,高井一夫伸手指引:“请跟我来。”

    出了贵宾间外面的长廊,顿时让宁远他们吓了一跳!

    外面围了上百人,也不知道是真粉丝还是雇来的,总之不少姑娘看到宁远后,就不断尖叫,在安保的阻拦下,拼命朝这边挤来。

    这一幕,就算宁远都有些目瞪口呆,转头看向高井一男,而他则一副跟我无关的模样。

    宁远苦笑,因为不知道真假,直接走也有些不好意思,就用霓虹语跟他们打了声招呼!

    “哇~~~”

    没想到动静更大了,引来一片惊呼。

    最后,宁远他们好不容易才走出去,而其他人,包括韩平在内,看向宁远的眼神都怪怪的。

    钟晓曼笑道:“看看,宁远现在也成国际巨星了。”

    众人大笑。

    来到停车场,一溜的黑色轿车,尽管不是什么豪车,但都是他们自己的品牌,不知道新旧,但漆面看着都锃光瓦亮的,在太阳的照射下还反光。

    安排坐进车里后,车队就出发了,然后把他们拉到东宝总部,当看到高耸的大厦就叫东宝大厦时,韩平他们的眼睛都直了。

    在这个过程中,宁远一直没有跟于晓洁说话,只是眼神交流了一下,显然在这些人物面前,她也有些拘束。

    在总部的会客室里,松岗功姗姗来迟,首先笑着跟宁远寒暄,然后才在宁远的引荐下,跟韩平他们一一客套。

    而看到松岗功对宁远的态度,韩平他们就明白,这位在霓虹国影视传媒界赫赫有名,出品过《哥斯拉》等一系列卖座大片,也出品过《影子武士》这种享誉国际,叫好又叫座的电影的大腕,对宁远也颇为青睐。

    听说他本人也喜欢《那山》,只是不知道因为宁远是主演,还是因为宁远本人。

    但不管怎么样,这一路过来,让他们见识到宁远的能耐。

    在霓虹国短短一个月,就打开了市场,有了这种人脉,包括刚刚跟高井一夫他们那些欢迎人士的交流,也游刃有余。

    连韩平都忍不住揣度,宁远这小子脑袋究竟怎么长的,为什么这么牛哔!

    原本宁远还猜测机场那些人是不是雇来的,但当他们下午来到岩波影院的时候,才知道场面有多火爆!

    顶点



    神保町的街上,有两个出现频度最高的字眼:纯喫茶、书店。

    它们其实都与一样东西有关——岩波书店。

    1913年,岩波书店开张就大获成功,吸引来了不少文人与学生,人们见岩波书店成功后纷纷效仿,书店就多了起来。

    买书的人多了,总需要落脚点,于是,喫茶店也像雨后春笋般出现。

    早年咖啡进入霓虹国不是在咖啡厅里卖,而是出现在提供酒与女郎的饮料店里,后来才有人开店专门提供地方喝咖啡,没有酒没有女郎,单纯地喝咖啡,叫“纯喫茶”。

    几十年前,在东宝东和副社长川多喜和子的拜访下,岩波秋子的父亲答应了她的请求,双方投资,建立了岩波影院,还有那奇怪的规定——每部被选中的电影,无论票房好坏,至少放映一个月。

    当然,这也跟川多喜和子倡议成立霓虹艺术院线工会,简称ATG的机构有关,初衷都是一样的,打破大制片、大发行公司的垄断,扶植有才华的新兴导演。

    千万电影计划——每部制片成本不超过千万霓虹币,就是在那个时期提出来并付诸实践的。

    电影拍出来不能摆在那里,总得给观众看,虽说是扶持,但也得有回头钱,独立影院就需要了,那个时候,加上岩波影院,总共二十家影院。

    但可惜的是,ATG只从60年坚持到80年,最后因为好片挣得不如烂片亏的,最后严重亏损而破产。

    到现在,也只剩下一家岩波,在神保町傲然独立。

    因为岩波书店和影院,以及附属而来的其他书店和茶店,让现在神保町的空气里不仅有咖啡香与书香,还有文艺的气息和历史的韵味。

    只不过,那些味道今天都被乌泱泱的人群冲散。

    有票房在,宁远相信喜欢这部电影的人很多,但能喜欢这种类型的,在宁远他们看来,应该都挺安静才是,为什么现在会涌现出追星的势头?

    宁远也搞不懂。

    连他都如此,就更不用说韩平他们,下车后都懵了。

    可那些人,倒没有说多疯狂,而是像迎接一样,站在路两边,向他们行注目礼,看着他们走近,每个人脸上都报以微笑,尤其是看到宁远和滕汝俊的时候。

    当然,也有不少人在关注钟晓曼,漂亮的姑娘在哪里都惹人注意。

    跟华夏宣传的时候一样,在影院入口前,搭了一个小舞台。

    宁远走上去,握着话筒的他,看着台下乌泱泱的人群,一时间宁远竟不知道从何说起。

    但看了电影的人群,因为电影里人物形象的关系,还以为宁远是腼腆型的,纷纷鼓起掌来,就像是给宁远鼓励一样。

    宁远哑然失笑,于是鞠躬感谢道:

    “谢谢,谢谢大家能够喜欢这部电影,也谢谢你们过来支持,我是华夏演员宁远。”

    听到宁远一口流利的,音准度极高的霓虹语,台下所有霓虹观众都呆了。

    面面相觑之后,他们都兴奋起来,再次热烈鼓掌。

    未来那些霓虹国、高丽明星到华夏捞金,在台上说两句蹩脚的“泥嚎、达家嚎,我是XXX”,就能引得台下粉丝膏巢了,何况宁远这样,明显就是精通。

    自然而然,他们心里就突然升起一种强烈的认同感,也拉近了距离。

    在掌声稍小后,宁远微笑道:

    “我真的没想到,一部华夏的乡村电影,没有波澜起伏的情节,也没有快节奏的刺激镜头,但却在隔着海洋、千里之外的霓虹,得到你们的认可,而今天你们的到来,让我们全剧组都非常惊讶,也很感动,谢谢,再次谢谢你们。”

    台下再次是一片如潮般的掌声,经久不息,很多人甚至都兴奋得红光满面。

    虽说现在华夏经济越来越好,来霓虹旅游的华夏人也多了起来,但能说出这么标准霓虹语的华夏人,除了留学生外,很罕见。

    至于明星,华夏的程龙、李莲杰和张国容他们也都耳熟能详,来霓虹国也不少次,但也没有这样过。

    虽然这不能改变他们对这些明星的喜欢,但宁远会说霓虹语,让他们更喜欢。

    而在舞台侧边,听着宁远又是一通屋里哇啦的霓虹语,又听着耳边震耳欲聋的掌声,让韩平他们一脸茫然。

    而钟晓曼则跟旁边的于晓洁大声道:“他说的什么?”

    因为年龄相仿,又是女生,她俩中午吃午饭的时候就熟稔了。

    但此时此刻,即使两人挨着,不大声说话根本听不清。

    于晓洁这时候已经对宁远的霓虹语心服口服,尽管她还满脑子疑惑,但宁远不说她也没辙。

    听到钟晓曼的话,她笑着把宁远的话大致翻译了一下,钟晓曼、韩平他们这才明白。

    随后,宁远分享了一些拍戏时的花絮,和幕后经历,在他的口才下,不时让观众安静聆听,不时引得大家哄堂大笑。

    在听到宁远说,背的邮包为了追求真实感,的确是几十公斤重的时候,很多人都被感动了,再次报以热烈的掌声。

    说完后,宁远充当主持人和翻译,依次把腾汝俊、钟晓曼他们请上台。

    滕汝俊还好,毕竟执教多年,又到了这个岁数,在台上跟大家打了声招呼,然后又说了会儿跟影片相关的话题,发挥很平稳。

    但到了钟晓曼的时候,她虽然有了心理准备,但真站到台上,当时就大脑一片空白,说了几句就卡壳了,然后吭吭哧哧的东一句西一句,紧张得自己最后也不知道都说了些什么。

    最后,宁远干脆不用她的话,像跟电影里,给五婆编那封信一样,宁远临场发挥,才算把这一茬揭过。

    而钟晓曼,直到下台的时候,还不知道这点,听着台下热烈的掌声,甚至有种自己说得很棒的错觉。

    但随后于晓洁就把刚刚的情况说了,听得钟晓曼当时就闹了个大红脸,捂着脸叫道:

    “丢死人了!”

    在他们上台后,才是导演霍建起和编剧苏小卫这对夫妇。

    宁远同样帮他们翻译,尽管他们也有些紧张,不过比钟晓曼又好多了,而且说的又是自己的作品,慢慢也就稳下心神,侃侃而谈。

    在最后,韩平和东宝东和的社长秘书高井一男共同上台,宣布从明天起,电影将在各大影院全面上映。

    尽管早就看过宣传页和电视、报纸广告,但现在亲耳听到,依然引起一片欢呼。

    这场小型的见面会,最后以所有观众心满意足而结束,当然,肯定有些意犹未尽,但却是超出期望的满意。

    随后,又有不少人再次钻进影院买票,准备看第二遍,或者第三遍。

    而去的晚的人,根本连票都买不到了,只能期待明天全面上映。

    经济发展、文化差异和家庭观念的不同,让华夏人看起来平淡,或者只能说不难看的电影,却让无数霓虹人感动。

    其实霓虹国的亲情文化跟华夏相近,跟欧美相悖,但到了现在,无数年轻人享受这种无微不至的照顾,可当他们父母老了之后,又想要欧美那种疏远,不愿意承担赡养的责任。

    不仅如此,他们还自诩这是进步,是自由——你们为什么不能像欧美老人那样,老了不麻烦儿女,而是去旅游,去住养老院?

    可他们根本没想过,钱都拿来支援你们了,哪儿来的钱去做这些?

    因为很多人生活中这种情感缺失,未来越来越多的啃老族,这时候已经有了征兆。

    而对老人的疏离,早在五十年代的时候,那部大受欢迎的《江户物语》就有了深刻的揭露——

    住在乡村的平山夫妇年龄大了,开始感到孤独,于是他们前往首都江户,探望已经成家立室的儿女。

    当他们兴致勃勃地抵达后,却受到颇为冷淡的招待:儿子儿媳、女儿女婿都因生活的重压而相当忙碌,无暇招呼两老,因此建议他们去热海渡假,表面上是让他们有个松弛和游览的机会,实际上却是希望摆脱他们。

    只有年轻守寡的儿媳纪子,对他们比较关怀和体贴。

    但就在两老返回老家不久,儿女们便接到母亲病重的电报。于是他们回去探望病势危殆的母亲,但这时母亲已经无法辨认他们。

    在葬礼之后,儿女们又匆匆忙忙地赶着回江户,只有儿媳纪子多留数天,陪伴暮年丧偶的公公。

    纪子承认守寡对她而言是相当困难的事,老人便劝她改嫁。然后,平山老先生孤独地守在屋里,渡过他将要孤苦伶仃的最后时光。

    这部电影对当时的人们有很大的触动,但人永远是善忘的,尤其是热点过去之后,一切照旧。或者说,在沉重的生活压力下,无暇顾及。

    其实未来的华夏,也慢慢走上这条路,尤其是乡下,幼无所养的留守儿童、老无所依的孤独老人,而中生代,为了生活只能背井离乡,仅过年才能回去几天,而且即使这几天,也到处应酬聚会。

    但现实也无能为力,留在老家的,也只有少数人有出路,就像那句话:“我搬起砖头没法抱你,放下砖头又没法养你。”

    可能,这就是时代的阵痛。

    而现在,霓虹国的人已经越来越感受到这种亲情的缺失、人与人之间的冷漠,而在这种时代背景下,《那山那人那狗》才让他们感动,里面的父子情,村民和邮递员之间的融洽,都让他们羡慕。

    第二天上午,宁远他们到机场接原作者彭建明,毕竟这次有签售会,电影宣传他露面也更好。

    因为昨天他有事耽误,所以今天上午才一个人过来,而有东宝公司的提前交代,这次彭建明依然走的VIP通道,很顺利就见到了宁远他们。

    这是在买版权后,宁远第二次见到他,倒是康健民,因为同是湘省人,跟他颇为熟络。

    当时买版权的时候,别说康健民,连彭建明自己都觉得宁远出的价格太高了,尽管没谁嫌挣得钱少,但他是个老实人,对于那个价格还是感到不安。

    因为宁远可是给了足足十万。

    “83年,我第一次把这个中篇发表在《萌芽》上,稿费也就90块钱,而这已经相当于我几个月的工资了。”

    听着彭建明的话,宁远点了点头,他记得后来看过报道,说莫言81年还在当兵的时候,写出他的出女作——短篇《春夜雨霏霏》,发表在冀省保市的文学双月刊《莲池》,稿费只有72块钱。

    彭建明继续道:“即使到了85年,我那时候已经有一定名气,湘省人民出版社出版《那山那人那狗》合集,尽管按照比较高的价格,每千字40元,但总计将近13万字的集,也才拿到五千块钱。”

    彭建明笑道:“不过在那时候,可是一笔巨款,在单位都能引起轰动,身边人争相让我请客。”

    康健民也笑道:“是啊,别说你那时候,98年我找你买下这个中篇的改编权,也才一万块钱。”

    康健民之所以也这么说,就是提醒宁远这个价格高了。

    毕竟宁远买的只是霓虹语的出版权,关键那时候国内的电影拷贝都没卖掉,更何况霓虹国的,前景未明,风险太大。

    而宁远购买的版本,正是85年出版的合集,包括《那山那人那狗》在内总共六篇中篇,但宁远给出的价格,却比那时候翻了二十倍。

    这些年的物价增速倒没有未来那么快,所以即使隔了十来年,这个价格依然很高,用彭建明的话说:

    “这些钱,都够我在老家湘省岳市买一套房子了。”

    正因为此,彭建明一开始还有些不安,要不是宁远是明星,又是康健民牵桥搭线,他都要怀疑是不是骗子了。

    直到他们一起去银行,宁远把钱转进他的存折里,他还有些没太回过神。

    接完彭建明后,宁远他们就被随行的车拉到东宝总部,参加正式举行的新片发布会。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影在霓虹国,已经被翻译成《山の郵便配達》发行,再翻译回来,就是‘山的邮递员’,或者‘山区邮递员’。

    “我宣布,山の郵便配達正式登陆各家院线,谢谢各位媒体。”

    在松岗功宣布之后,中午12点,各家影院的售票窗口中,已经可以买到电影票了。

    因为早就上映将近两个月,又被报道了这么长时间,还有发行的相关、小册子之类的周边,已经形成了强烈的观影期待。

    而且前些天就报道过今天正式上映,所以中午很多人连午饭没吃,都跑到电影院了,只为在中午休息的时间把电影看完——今天还是工作日。

    而下午,因为工作的原因,人流量减少,但相较于其他影片,依然非常火爆。

    这个时间,宁远和彭建明在讲谈社旗下书店进行签售,短短时间排队就超过百米,可见热度。

    媒体也没有闲着,这一天,很多报纸的头版,都是相关新闻,而电视报道也更加密集起来,无数人就算没看过,但也早就知道这部电影。

    而下午下班后,霓虹国的黄金周正式开始,晚上各家影院也都热闹起来。

    顶点



    电影在霓虹国叫《山の郵便配達》,而出版的小说,也叫这个名字,不过下面还有副标题——彭建明小说合集。

    整个书籍封面是用绿到黄的渐变色,朦胧中有戴着斗笠的父子两人影像,又像是水彩晕染出来的效果,挺漂亮的。

    而在书的腰封上,则是电影的剧照——父子俩走过那座桥,上面印着显眼的“映画[山の郵便配達]原作”。

    映画,在霓虹语里就是电影的意思。

    除此之外,还有电影和小说在华夏获奖的记录,比如金雉奖最佳影片、主演和配角,以及全国小说优秀奖的噱头。

    说到腰封,宁远挺不喜欢这东西的,跟鸡肋没什么区别,而且跟黄金周一样,也是从霓虹国传到华夏的。

    这本书定价1280霓虹币。

    不过,跟电影票一样,霓虹国的书籍售卖时也都有折扣,从六折到八折不等。

    而在宁远跟讲谈社签的合约,里面清楚写着:售价1280,报单价830。

    按照这个价格,基本也就是六五折。

    版税在霓虹国叫印税,当然并不是交税,而是出版社销售金额返给作者的部分,是作者的收益。

    版税无论在哪里都是按销售册数计算,但在霓虹国,印税单价并不是售价,而是报单价,相当于华夏的建议零售价。

    换算成华夏币,打完折一本59块钱,而宁远拿8%的版税,等于卖一本他就能赚4块7左右。

    而在宁远他们来的时候,这本书第一次印刷的三万本已经卖完,现在卖的是第二次加印的五万本。

    单单三万本的销售,就能给宁远带来14万的收益,当然,还得交13%左右的税。

    关于这方面,因为涉及到自身利益,在跟彭建明购买版权的时候,宁远就了解过——

    华夏的法规是,如果在国外交税超过国内,那在华夏就不需要另交,年底申报就行了,如果低于国内,那就还需要年底申报时补交差额。

    而国内的稿税标准,超过四千基本都是11.2%的税率,霓虹国的明显高于国内,到时候也就不需要多补,但也让宁远不得不吐槽:果然是万恶的资本主义,税都更高。

    当然,霓虹国的书籍价格也更高,比如彭建明的那本小说集在国内的单本价格,才16块钱,跟霓虹国这边打完折的价格59比,三倍多的差距。

    这么看的话,嗯,资本主义也挺香的。

    现在那三万册的钱,已经被他们代扣税后,转进宁远来之前在华夏银行开的账户中,而华夏银行早在八十年代就在江户有分行,虽然跨境但是同行转账,手续费很低,讲谈社也没提这件事。

    收入12万多,除掉买版权的费用,还有两万多的盈余,至于后续的版税,都是宁远的。

    好开心啊,宁远拿到他们的汇款回执后,心里也跟现在的阳光一样灿烂。

    想当年,这本小说集在霓虹国一年时间卖了将近二十万册。

    而现在比当年更火,肯定只多不少。即使二十万册,扣掉买版权的十万和税,宁远也能挣超过七十万!

    爆赚!

    尽管宁远利用先机占了不少便宜,但放到当年,集英社——前世出版小说的出版社,他们给彭建明的价格肯定不如自己。

    虽说宁远不清楚他们从彭建明手里买来的价格,但按照宁远之前跟讲谈社谈的合同时了解到的,霓虹国出版界对新人的买断价一般是千字一万,换算成华夏币就是七百出头。

    但有一点,这是对霓虹国的新人,但商人逐利,虽然这个时间段的彭建明在华夏已经有了一定名气,但在华夏他也只是小众,并不是畅销作者,出版价格千字三百顶天了。

    而到了霓虹国,彭建明依然是新人的范畴,没有丁点号召力,至于电影——那时候发行方在筹备中,谁也不清楚票房会爆,出版社更不可能给高价。

    一个海外版权,别说三百,就算一百、二百,对彭建明来说都是意外之喜,而对于商人来说,能用两三百买断,干嘛要花七百?

    这样一来,即使按照13万字算,也就是三四万块钱,否则当初宁远开口十万的时候,也不可能把彭建明给惊着了。

    毕竟宁远是中间商,还得赚差价。

    所以在当初,宁远也跟彭建明笑言:“如果电影在霓虹国大卖,带动小说集的销售,你可别说我占你便宜啊。”

    本来就是白纸黑字的合约,买断霓虹语版权,即使彭建明再不忿也没用,所以宁远也没必要上纲上线,就用这种口吻给他打个防疫针。

    而彭建明则笑着摇头:“即使你卖再高我也不会眼红,你给的这价格已经高的超出我想象,就是担心你别亏了。”

    下午的签售会,让彭建明惊了,虽然他也知道电影在霓虹国卖爆了,但依然一个劲儿的惊呼:“怎么这么多人?”

    宁远笑而不语。

    晚上结束的时候,彭建明连筷子都夹不住了,只能用勺子,他瘫在椅子上叹道:

    “想到接下来还有十来场,我真感觉我疯了,连这样的事情都敢答应!”

    “有钱挣呀,你签一本就有一块钱的收入,一下午就挣了一千块钱,我也想啊,可惜我不是作者。”宁远笑道。

    说着,宁远用汤勺给彭建明舀了一勺海鲜汤:“这个有营养,你补补。”

    彭建明苦笑:“再多也是辛苦费,足足四个小时,脑袋都快晕了。”

    说着,他转头看向宁远:“不得不说,你真有眼光,这一下你得赚发了,我都羡慕。”

    不过他又补充道:“羡慕是有,但我也不眼红哈,一开始你掏那十万块钱的时候,可是担了大风险,我可没有这种魄力。”

    韩平也在一旁笑道:“他的确有魄力,当初主动来霓虹发行,还说卖不到发行商给的六万美金,他补上。”

    彭建明更惊了,瞪大了眼睛望着宁远,片刻后才竖起大拇指:“你牛!”

    只不过,竖起的大拇指微微颤抖。

    第二天,前一天的票房统计出来,三家院线总共两百家影院,六百多块荧幕,总票房超过五千万!

    而大部分票房都集中在夜晚的两场,场均超过四十人。

    至于宁远,用计算器算了一番后,双眼放光:“发财了!”

    4月29号,霓虹国的纪念日假期,也是黄金周的第一天。

    这个时候宁远并没有在外面露面——因为申请没有通过。

    警视厅担心以电影现在的热度,还有民众对明星的追捧,造成拥堵甚至更严重的踩踏等恶劣事件。

    尽管如此,宁远他们一行也没有闲着,都进到影厅里面,就像后来华夏电影上映的路演那样做宣传——其实在华夏,一直也有路演的模式,只不过真正搞火,还是从十来年后,大鹏宣传《煎饼侠》开始,一个月跑31个城市,188家影院的壮举。

    尽管按照合约,演员后期宣传是职责,不会有太多报酬,但他们的‘衣食住行’,就是一笔不小的花费。

    十来年后,不少制片人就叫苦不迭:“腕小点的明星,吃饭住宿安保包含起来一天可能也就几万块;大牌一点的明星,来往就得头等舱了,带助理、化妆之类的团队加起来一天少说得十万;国内最顶尖的明星,路演时候需要包机接送,中午一顿饭可能都得上万,住的酒店一晚上也得两三千甚至更贵,一天几十万开销,三天就能过百万。”

    如果对票房有大促进还好,要是效果不明显反而还赔钱。

    所以,这种模式也分电影,质量稍微有点保证,路演能带动,质量不行,就算所有城市都跑遍也没用。

    宁远他们不仅在电影院,还有一些高校,所到之处,都引起不少追捧,丝毫不比宁远在华夏的街头宣传的规模小。

    尽管华夏人口多,但霓虹国的人口密度更大,尤其是江户,而且还处在放假期间。

    高校虽然放假了,但并不是寒暑假这样的大假,留校的学生同样不少,毕竟他们的假期太多了。

    在霓虹国,学生每年有三个学期,除了寒暑假外,每年的3月19到4月1日,还会有一个持续两周的春假。

    除此之外,每月还会有两三天的‘红日子’,一般都在周一的月曜日,这个不仅是学生的假期,还是国民享有的法定假期。

    这样一来,基本一周上四休三,爽歪歪,当然主要是学生和公职以及银行,至于私企,除了大公司外,其他就别想了。

    尽管这样的放假制度有利有弊,但对霓虹国的文娱以及旅游业,有很大的促进。

    到了30号,《那山那人那狗》的票房不出意料的破了亿,换算成华夏币,也达到七百多万。

    单日七百多万的票房,远超在国内的冯晓刚贺岁三部曲的记录,毕竟这样的单日票房只要保持五天,就能把《没完没了》3300万的票房给超了。

    这个数据,让韩平他们喜得合不拢嘴。

    更何况,截止到现在,总票房已经达到2.7亿,换算成华夏币也有一千九百多万了。

    韩平他们看到宁远在那儿写着什么,好奇道:“干嘛呢?”

    “没事儿,写着玩儿。”宁远随口道。

    钟晓曼撇了撇嘴:“他在算他现在能挣多少钱呢。”

    “哈哈哈哈!”韩平他们都笑了起来。

    其实别说宁远,韩平刚刚也在算,不过没让他们发现。

    人逢喜事精神爽,笑容一直挂在脸上,韩平揶揄道:“挣多少了?”

    宁远也没任何尴尬,伸了个懒腰,笑道:“不算扣税的话,得有五十多万吧。”

    康健民点了点头:“按30%的收益,制片方能拿到五百七十多万,宁远占一成,也是这个谱。”

    说完后,他见大家都异样的眼神看着自己,诧异道:“怎么了?算得不对?”

    霍建起无语道:“很明显,你刚刚也算过了,要不然能张口就把数据给说出来?”

    “哈哈哈……”他们笑得前仰后,康健民自己也忍俊不禁起来。

    韩平边笑边道:“是啊,票房卖的好,咱们都高兴,当然得关注了。”

    说完他看向宁远:“真是多亏了宁远,要不是他当初有魄力,阻拦我卖断,恐怕也就拿个六万美金,五十多万华夏币,可现在呢,连宁远一个人就能拿这么多,而我们,更是十倍的回报,而这,才只是开始……”

    康健民也笑道:“不光是这个魄力,还有宁远前期的付出,虽然我们没有经历,但那段时间,宁远肯定也很辛苦,真是庆幸呀。”

    宁远当然不辛苦,但这话他可不会说,大气的摆了摆手:“都过去了,而且我也挣到钱了,回报惊人哈哈。”

    韩平拍了拍宁远的肩膀:“你也不要谦虚,其实当初,如果你说你拿六万美金买下霓虹国的发行权,我很大的可能也会卖给你,甚至不卖,你说你保底六万美金,超过部分你占五成,甚至更高的比例,我也会答应,但你却没有,而是把大头留给我们,三叔都记在心里,承你的情,而且是大情。”

    康健民也郑重点头:“是啊,宁远带给咱们的感动太多了。”

    高兴之后,韩平大手一挥:“这次完全是意外之喜,刚刚我跟老康商量过,到时候票房结算后,大家都会有奖金,丰厚的奖金!”

    “哦~~~韩总万岁,康厂长万岁!”霍建起、苏小卫、钟晓曼他们跟着一起起哄,兴奋不已。

    而国内的媒体,从前段时间电影在霓虹国大热开始,就持续关注这边动向,一些大媒体还专门派出记者跟踪采访,毕竟按照当时的势头,这部电影很有可能会在霓虹国大爆。

    而现在,果然一天比一天火,票房也一天比一天高。

    记者们随时把第一手图文信息传真回去,然后很快就出现在当天的报刊中,也让国内观众感受到霓虹国的观影热潮。

    因为接连不断的报道,让国内民众产生极大的好奇,于是也纷纷买票进入影院观看。

    但看完后,就褒贬不一了,有人觉得拍得挺好,但更多的人,将信将疑的认为,这是假新闻吧?就这种电影,会在霓虹国火?

    他们不是喜欢奥特曼吗?

    或者哥斯拉那种紧张刺激的怪兽电影?

    甚至动画片?

    ……

    这时候的华夏,因为网络还没有兴盛,造成信息闭塞,都认为欧美以及霓虹国都是高大上的,他们怎么可能看这种老掉牙的电影,而且还是破烂不堪的农村题材电影?

    顶点



    虽然华夏观众质疑,但这时候还没有网络,更没有未来层出不穷的表达渠道,只有少量的网民,在论坛上抨击,说这些新闻胡说八道,以自己的想象来‘理性’分析一二三,怎么怎么不可能有这样的情况发生。

    然后在这些人的带动下,他们身边的人也跟着骂这些新闻胡说八道,肯定都是片方花钱打的广告。

    “骗谁呀,觉得我们没去过霓虹,就故意编这些瞎话,真以为我们没脑子?”

    “就是,这破电影,你要说在一些落后地区票房火爆还行,你说在霓虹国?人家会看你这玩意儿?”

    “导演不出名,演员也就一个演箫剑的,但也演得土里土气的,再说了,这家伙在咱们华夏还算出名,但在霓虹国,谁认识他呀!”

    ……

    可4月30日晚上的央视新闻,就播放了这样一条消息。

    “五一来临,不仅华夏进入黄金周,在霓虹国也开始了他们的黄金周,但今年他们的黄金周,却因为我们华夏的一部电影,变得热闹起来。”

    在演播室的镜头切换后,就出现在霓虹国的岩波影院外面。

    “这里是位于江户市神保町的岩波影院,来自我们华夏的电影《那山那人那狗》自从3月1日进入影院放映以来,截止昨天,已经收获1.2亿霓虹币的票房,而这些票房,只是在这一家影院达成的。”

    镜头所过之处,人群手持票根纷纷进入影院,而播音依然在继续:

    “因为受到追捧,从4月28日开始,影片在霓虹国各家影院全面上映,仅仅两天时间,就收获1.5亿霓虹币的票房,总票房累计超过2.7亿,相当于将近两千万华夏币的票房。”

    在这个时候,画面切换,一家家影院人头攒动的画面不断掠过,而《那山那人那狗》的海报,就在醒目的位置。

    画面再次切换,则是电影里的画面,父子两人走在一望无际的田野中,色彩绚烂而大气,让人赏心悦目。

    “这个电影,讲述的是发生在八十年代,湘省西南一个乡间邮路上的故事。即将退休的乡邮员父亲,带着第一天接班的儿子重走那条走了二十多年的邮路,在这跋山涉水的过程中,父子俩渐渐从隔阂到相互理解。”

    “影片很简单,但是什么原因让霓虹国人民这么喜欢呢?我们随机采访了一些观众。”

    随后,就是采访的画面——

    “很感动,让我想起小时候,我的父亲和我爷爷。”

    “我很想和父亲有这样的关系,但我已经离开家几年了。”

    “现在的霓虹国,尤其是都市里,几乎见不到这样的亲情了,有的只是忙碌和冷漠。”

    “我喜欢这部电影,就因为这种父子间的感情。最后,宁远君非常漂亮,我很喜欢他。”

    采访,以这个霓虹国姑娘的俏皮话结束,也让电视机前的无数观众会心一笑。

    “霓虹国民众提到最多的两个关键词就是‘亲情’、‘感动’,或许,这就是打动他们,并有了这种规模的原因吧。”

    这则新闻,以主播的这段话结束,也让之前看过这个新闻的所有人都恍然:原来如此。

    至于那些之前质疑的,就尴尬了。

    一个家庭里,父亲指着电视问儿子:“这就是你说的胡说八道,是骗人的?”

    儿子吭吭哧哧:“我就是当时觉着……”

    “你觉着?”父亲没好气道:“有句话说得好,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你调查了么?”

    “我倒是想去霓虹国,你得让我去啊?”

    “好高骛远!你要是能考上我就送你去,可是你考上了吗?”

    “……”

    别说现在,未来的央视晚间新闻也是收视之王,更何况这个时候,一经播出,相当于给电影打了个重磅广告,而更多的人,也因为最后一个采访,对宁远有了深刻的印象。

    到了五月一日,华夏的黄金周开始时,前一天,4月30的票房再次出来,达到1.2亿,再创新高!

    随后,五一当天票房继续保持1.2亿,二号跌落到1亿,三号再次回升,又拿下1.1亿,一直稳定在1亿以上。

    这些天,随着观影人次越来越多,总票房越来越高,连宁远都兴奋的天天跟打了鸡血似的,更不要说韩平他们,哪怕一天睡四五个小时也不觉得困。

    到5月5号这天,前一天4号的票房出来,尽管有了下滑,但依然收获1亿票房。

    而截止到昨晚24点,在霓虹国的总票房,加上岩波影院在内,已经达到8.7亿,换算成华夏币,也超过六千万了。

    这个时候,《那山那人那狗》已经成为霓虹国黄金周的单周票房冠军,一时风头无两!

    5号是霓虹国的儿童节,其实准确来说,是以男孩为主的节日,也叫男孩节。

    这一天其实也是霓虹国的端午节,对于很多人来说,黄金周尤其给国外人的印象,主要是视觉上,觉得总是和鲤鱼旗联系在一起的。

    因为男孩节的习俗之一,就是有男孩的家庭在庭院悬挂鲤鱼旗,在美好的初夏天空下,看着彩色的鲤鱼旗迎风招展,有点像动漫里的悠闲自在。

    霓虹国当然也有女儿节,在3月3号,这一天家长会为女孩们装饰漂亮的人偶,只不过,这一天并不是法定的节假日。

    这一天,宁远他们也走到一些儿童娱乐中心,跟他们互动,不过目标人群还是他们的家长,打出的主题也是父亲和孩子的亲情元素。

    不仅是宁远他们的行动,在媒体宣传上,也跟着改变起来。

    这样一来,就像是亲子营销,不过这倒不是宁远他们的主意,依然是松岗功策划的。

    事实证明,姜还是老的辣,在他的策划下,和各家媒体和影院的配合下,这一天的观影人次再创新高。

    到5月6号,昨天的票房出来,果然涨了,再次拿下之前的销售巅峰,超过1.3亿。

    而随后,5月6号当天,票房回落到了1亿,7号是周日,也是霓虹国黄金周的最后一天,这天票房正式落下1亿,堪堪达到九千万。

    就此,黄金周的票房大卖完成了一个壮举,总票房过12亿!

    顶点



    12亿,按照现在1:14的汇率,相当于华夏币八千五百多万。

    尽管这是霓虹国的票房,但在华夏,票房也连创新高。

    从霓虹国的新闻传回去,因为好奇而纷纷去看,再到央视新闻超过四分钟的报道,让电影的知名度迅速攀升,新闻播出的第二天又是五一,从而引发观影狂潮。

    截止到7号黄金周结束,到8号统计的时候,华夏全国总票房也在这十来天,飙升了三千一百多万,总票房达到四千万。

    票房的确不如霓虹国的,连一半都不到,虽说华夏的影院比霓虹国多,但票价便宜几倍。

    要是按观影人次的话,其实早就超过霓虹国了。华夏一张票平均15元,等于两百多万观影人次,而霓虹国如果有这个规模,按照打完折900一张票,票房都得过24亿了,是现在的两倍。

    华夏四千万的票房,已经超过今年冯晓刚贺岁三部曲最后一部《没完没了》,这部电影去年12月上映,持续到今年二月份,下映时票房三千三百万。

    当然,98年底上映持续到99年的《不见不散》,总票房四千三百万,还是略高一筹的,不过超过它也只是时间问题。

    这个时期的华夏票房,或者说这几年的华夏票房,都不高,倒是前年上映的那艘大船红火了一阵,但也是外来户。

    就连去年11月在华夏上映的《星战前传1》,在华夏也只拿下三千三百万,相当于四百多万美元,在全球收割超过8亿美元的票房中微不足道。

    就现在来说,《那山那人那狗》已经是今年华夏的票房冠军了,就连1月上映,在全球乃至未来十来年都大名鼎鼎的《黑客帝国》,去年在霓虹国收割87亿,全球超过4.6亿美元,可在华夏……也只有可怜的一千七百万。

    这时期观众的口味很难懂,喜欢欧美大片,但大部分票房又不算太高。

    至于《精灵鼠小弟》、《卧虎藏龙》和《决战紫禁之巅》,也都是一两千万。

    虽说宁远他们这部电影还要在华夏上映一段时间,突破五千万不难,但依然拿不到华夏的年度冠军。

    下个月就要上映的《生死抉择》,将成为今年的爆款,别说宁远他们这部电影能达到五千万,就算再翻一倍,也不够。

    华夏影史上,00年的冠军就是这部,票房超过1.2亿。

    其实如果看过这部电影的人,将来再看《人民的名义》时,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其实就来源于这里。

    一个是纺织厂员工闹事,一个是大风服装厂员工闹事,都是因为厂子的头儿贪腐,《生死》的幕后黑手是培养主角的恩师、省里的副书记,而《人民》里也同样是主角侯亮平的恩师,也是省里的某书记。

    《生死》的主角,是饰演过《天下粮仓》主角刘统勋的王庆祥,他在电影里的角色,有点像侯亮平和达康书记的合体,因为电影里他的老婆,也同样卷进案子里。

    正因为这种复杂的情况,还涉及到家人,才叫这个名字。

    唯一的不同,或者说尺度,也就是《人民》的黑手又升了一级,这是现阶段做不到的,但在这时候,已经让无数人震惊了。

    《那山》在华夏拿不到冠军,在霓虹国,也同样不可能。

    早在三年前,宫崎骏的《幽灵公主》,就把霓虹国的票房纪录推升到193亿的高度,即使今年,本土影片有8月上映的《暴风雪》42亿票房。

    外来片,更有全球票房冠军的《碟中谍2》,在全球拿到5.45亿美元,在霓虹国也收割了97亿。

    跟这种惊险刺激的动作大片比,能把《那山》吊起来打。

    有意思的是,碟2的导演,却是华夏人吴宇森。

    不仅如此,未来华语片在霓虹国的票房纪录,也同样被他导演的《赤壁》上下两部破了,拿到106亿,而且这个记录一直保持到宁远回来前,超过十年无人能破。

    在两部《赤壁》之前,李晓龙的《龙争虎斗》一直是霓虹国最卖座的华语片,票房高达50.6亿霓虹币,这个纪录保持了30多年,最后被吴宇森的《赤壁下》,55.5亿打破。

    不过这其中也有文化的原因——霓虹人对三国历史的热爱,似乎并不比华夏人少,他们开发的三国题材游戏风靡几十年。

    当然,宁远当初来发行这部电影的时候,根本没想过打破什么纪录,别说能有8亿的总票房,就算当年第一年上映的3.5亿票房就满足了——前世《那山》在霓虹国上映超过一年半。

    即使3.5亿,宁远个人也能挣七十多万,再加上出版的收入,妥妥百万了。

    而现在,只用了两个多月,就达到12亿,尽管现在持续下滑,但破20亿肯定没有问题。

    在前世,不算外来片,霓虹国00年本土票房第三的电影,大名鼎鼎的《午夜凶铃》,也就16亿。

    所以,宁远很满意,或者说,喜出望外。

    5月7号,宁远和钟晓曼就坐飞机回去了,因为明天就要开学,而韩平,他们还得留下来参与策划宣传,此时不趁热打铁,更待何时?

    而且票房结算也需要他们参与。

    至于彭建明,虽然每天喊着‘我好累’,但宁远回去的时候问他走不走,他毫不犹豫的摇了摇头:

    “我觉得,我还可以再坚持一下。”

    宁远笑着点了点头。

    霓虹国这十天黄金周,他签售的书超过五万册,按照合约每本1元的报酬,他已经挣了五万。

    动动手指就能这么挣钱的活儿,谁不愿意干,谁又舍得走?

    不仅如此,因为书籍大卖,霓虹国已经有不少电视台、报刊杂志采访他,其中有讲谈社、《旬报》的关系,也有单纯因为火了。

    毕竟,除了首印的三万册外,第二次印刷的五万本又销售殆尽,现在签售的,是第三次印刷。

    这个时间,只过去了不到一个月,而这种战绩,在国内也只有木村等少数几个作家可以达到,而外来作家里,也同样只有罗琳等个别大神。

    宁远已经可以预见接下来自己躺着就能赚钱的日子,当然,有了这些钱,他已经可以做些事情了,比如,定个小目标?

    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