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军事 > 寒门崛起 > 全文阅读
寒门崛起txt下载

    在门口准备看朱平安笑话的众人,目瞪口呆的看着朱平安将两本书交给了小黄门,最上面那本封皮上《燾堃志异》四个大字,毫不掩饰的嘲讽着他们。

    “这是蒙的吧。”一个翰林官难以置信的发出了惊呼。

    这一幕太出乎他的意料了,以往嘉靖帝传的纸条让翰林院找书,哪一次不是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也不能按时完成,哪一次不是将嘉靖帝惹的怒气中烧,哪一次不是得花上半天甚至一两天才能找到!

    可是这次两本几乎闻所未闻的书籍,竟然这么快就找出来了,探囊取物也没有这快啊,这也就是倒杯水的工夫吧!

    其他人包括袁炜也都是一副活见鬼的样子,难以置信朱平安竟然如此效率,如果不是知道嘉靖帝高高在上,他们甚至都怀疑朱平安是跟嘉靖帝串通好的了。

    其实不仅是他们,就连在门口等候的小黄门也是一副傻眼的样子,哪怕是朱平安将两本书交到了他手里,他也无法相信朱平安竟然会这么快。

    “有劳公公久侯了,希望没误了圣上的大事。”朱平安将书交给小黄门后,又客套的说了一句。

    这个时候小黄门才兀自清醒过来,不可置信的将手里的小纸条展开对比下书上的字。

    第一本《燾堃志异》,嗯,虽然不认识,但是看字体笔画是和小纸条上一模一样。

    核对好第一本,小黄门又开始核对第二本。

    这个时候其他翰林官也都围了过来,或许第一本《燾堃志异》朱平安就是蒙的,走了****运一下就找到了。第二本肯定不会那么容易,或许第二本找错了呢。

    抱着这种想法,他们便围了过来,比小黄门看得还认真。

    小黄门将第一本书放在下面,将第二本书放在上面,然后将手里的小纸条重新展开核对。

    “啊..”

    看到第二本书的名字,翰林院的某位好热闹的人又没有控制住惊呼了一声。

    第二本书《沧海格物志》。竟然真是的《沧海格物志》,朱平安竟然真的在这么倒杯水的工夫就将这两本书全给找出来了,分毫也不差,这太出乎他们意料了。

    小黄门核对好两本书后。向朱平安道了谢,便用一卷黄布将这两本书籍包好,跟翰林院的众人告辞快步向西苑交差去了。

    在一边围观的袁炜在看到这第二本书的名字,便臭着一张脸说了声还有事要忙先告辞了,便拉着长脸走人了。

    袁炜在朱平安身上看到了浓浓的威胁。翰林院靠近圣上,正是因为可以和圣上关系近这种得天独厚的优势,才素来被称为储相之所。在朱平安没来之前,给嘉靖帝写青词啊,歌功颂德写诗词啊,几乎所有的风头都被袁炜给出了,李春芳也难以望其项背。嘉靖帝还褒奖过袁炜数次,按照这种情势发展下去,升官入阁封侯是稳稳的事。

    可是在朱平安到来之后呢,虽然才这么几天。可是袁炜就感觉到朱平安的威胁了。上次写有食欲的诗词,朱平安出了风头,嘉靖帝回的那句“糖醋鱼更下饭”,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朱平安的那首诗词让嘉靖帝胃口大开,嘉靖帝心情好之下用玩笑的口吻给朱平安回了一个小纸条。嘉靖帝用玩笑的口吻写小纸条,这种待遇自己可是从没有受到过呢。

    开玩笑,这得是关系近才开的出来!翰林院的优势,就是跟皇上走得近,跟皇上走的近了,升官啊。入阁啊都是皇上一句话的事。

    与其说在翰林院熬资历练能力,倒不如说培养跟圣上的关系!自己呕心沥血写青词献给嘉靖帝是为了什么,还不是在嘉靖帝面前刷关系!

    朱平安这才来几天,就凭几首食物派诗词得了圣上的眼缘!现在这么快找到圣上要的书籍。跟以往几次费了一两天才找到相比,这次朱平安肯定又在圣上心目中大大的露了一把脸!以后若是发展下去,岂不是自己就没有了出头之地。

    袁炜越想脸越长,走到自己办公的场所,坐在椅子上沉着脸不知道在谋划什么。

    “朱大人可真是真人不露相啊,这两本书即便是我们大家一起找。没个小半天的工夫也找不出来。朱大人,可真是让我等刮目相看啊。”有位翰林官看着第二本书,忍不住恭维了一句。

    “哪里哪里,侥幸而已,恰好我上午整理书籍整理到了这两本书。”朱平安摇了摇头解释道,这两本书都是在一楼,在洪武正韵中一个是排列在前的,一个虽然在后但是在整理书籍时看到过,凭着朱平安的超强记忆力,将它们找出来几乎不费吹灰之力。

    嗯,也只有这个解释了。

    这朱平安真是走了****运了,而且还不是一般的****运,这么难的书都被他碰到了。

    还真是好命啊,这样的****运都能落到他头上。

    众翰林一边感叹着朱平安的****运,一边向朱平安拱手告辞,一脸感叹的返回了各自的办公场所。

    当小黄门抱着黄布包着的两本书返回西苑的时候,殿堂里大佬们关于海禁的争执还在如火如荼,别说嘉靖帝了,就连在嘉靖帝身边伺候的黄锦听的都上火了。

    看到小黄门这么快就回来了,黄锦不由得脸变灰了。

    咋这么快就回来了,难道说翰林院又像以前那样掉链子,找了半天都找不到!急着告罪了!

    于是乎,黄锦又想到了前几次嘉靖帝传纸条让翰林院找书的事,每次都是拖了至少一天才找到,每次都把嘉靖帝惹得大发雷霆。

    我的祖宗哎,圣上现在还上火着呢。

    翰林院怎么还这么不长记性呢,真是急死个人了,圣上现在都上火了,这次翰林院还这样,圣上指不定发多大火呢,一顿廷杖估计都是无量天尊慈悲为怀了。

    黄锦还想着使眼色让这小黄门先退下,待会等嘉靖帝火气小一点了再上来,可是还没等黄锦使眼色,龙椅上的嘉靖帝便看到小黄门了,向黄锦点了点头。

    见状,黄锦脸色更灰了,嘉靖帝的一个眼神黄锦便明白是什么意思,这是让黄锦下去将小黄门带上来呢。

    哎,希望圣上别气坏了身子,这才多吃了饭,可别气的又吃不下了。

    黄锦心里叹息着,迈步下了台阶,看向小黄门的眼神都带着强烈的埋怨,这个不懂事的小崽子,不知掉圣上上火了啊,不知道看眼色啊!

    小黄门缩了缩脖子,不知道干爹为啥这么大脾气。

    黄锦领着小黄门走到了嘉靖帝跟前,小黄门跪在地上将手里包着两本书的黄布打开,双手托着书籍向嘉靖帝交差。

    “回禀圣上,奴才从翰林院将书籍带回来了。”小黄门跪在地上上呈书籍。

    啥玩意,书籍带回来了?黄锦脸色一下子由灰转喜,胸腔起伏的厉害,幸福来得太突然了,有点没做好心理准备。你个小崽子怎么不早说,害得咱家担心了这么久。

    不过黄锦能做嘉靖帝身边的红人,水平还是有的,失态了半秒便恢复过来了,走到小黄门跟前将书取在手中,双手转交给了嘉靖帝。

    “嗯,不错,翰林院这次倒是没让朕失望。”嘉靖帝也颇有些意外,将书取在手中,看了看满意的点了点头。(未完待续。)

    PS:  今天单位干部培训,我下午四点才偷溜回来,更新晚了些,希望书友见谅。晚上较晚一些还有一章,大约要在十二点后了,大家可以明天再看。感谢大家的支持,非常感谢。另外,手里还有月票的书友还请支持下寒门,不胜感谢。

    溜须拍马之徒易升官啊!

    李默阵营中不少人,摇着头感叹了一句。

    翰林院侍读是正六品官职,朱平安原先的职位是翰林院修撰,那是个从六品的官职。

    从六品到正六品,这是官升了一级。

    别小看这一级,在京城升官可没那么简单,多少人蹉跎了十余年还是挂着一个“从”字,用了多少手段想升“正”都升不了了。如果要是走关系的话,这花的银子都得海了去了。

    另外朱平安几乎创造了大明朝一个升官记录了,新晋进士升官最快的人。自从大明立国以来,还从来没有哪个新晋进士能在授官后这么快升官的。从朱平安中了进士被授官分配到翰林院,到现在也不过仅仅过去了三五天的时间,就这几天时间朱平安就升官了,可以说是大明朝升官第一人。

    朱平安也没有想到这么快就升官了,想着嘉靖帝可能就是召自己面圣嘉奖几句赏点东西,没想到竟然是给自己升官了,官也升的太快了,这真是有些出乎朱平安的意料,以至于朱平安愣了两秒才反应过来。

    “微臣,谢主隆恩。臣当再接再厉、尽心尽力,为陛下效力。”朱平安愣了两秒才在小黄门的提醒下反应过来,再一次向着嘉靖帝行了大礼。

    嘉靖帝见状,满意的点了点头。

    嘉奖完朱平安后,嘉靖帝并没有让朱平安退下,而是让朱平安旁听了大臣们关于海禁的争辩。

    大臣们这个时候也休息好了,厅堂再一次恢复了争辩的热闹场景。然而,争论了一时片刻后,他们也没有争论出什么来。嘉靖帝听的索然无味,挥了挥手示意他们停止争论,嘉靖帝挥手后很快这些大臣们便停止了争论。

    “朱爱卿,听后有何感想啊?以卿之见,海禁当严禁还是弛禁?”嘉靖帝向朱平安询问道。

    呃

    果然会问自己关于海禁的看法,幸好早先在来之前就已经准备了回答。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什么严禁还是弛禁,这都落后于时代潮流了,现代的潮流是大航海!至于什么海禁之类的,全都该丢的远远的。现在不快点追逐大航海的红利。到时候被时代抛弃了,就只能等着舰船礼炮洞开国门了。

    虽然自己知道大航海,虽然自己知道海禁是今后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根源,虽然自己知道海禁和闭关锁国的危害,可是在嘉靖帝面前。朱平安却不能这么说出来。

    “回禀陛下,微臣刚刚听了严大人、李大人等人的言论,受益良多。臣以为严禁也好,弛禁也好,都有它的道理。”朱平安俯身回禀道。

    什么叫都有道理,你这话完全是和稀泥的吧你。

    朱平安话音刚落,殿堂内便有了数声嘲笑,对朱平安发表的意见嘲笑不已。在他们看来,朱平安这话就是万金油的话,相当于什么话都没说。

    “爱卿这是耍滑呢。”嘉靖帝笑骂道。“都有道理,那朕问你何用。”

    骂的好,李默听着嘉靖帝的笑骂,心里面只喊爽,觉的朱平安这种人就是欠..

    “微臣该死,其实微臣在来前,在翰林院却也查阅过相关资料,可是微臣见识有限,关于海禁严弛与否,臣愚鲁。查阅资料后也尚未得出结论。”朱平安俯身请罪道。

    “没有查到结论,那你说来有何用。”嘉靖帝又是笑骂了一句。

    “回陛下,微臣虽说尚未查处海禁弛严与否的结论,不过却是在查海禁相关资料时偶然得到一个民不加赋而国库倍增的方法。当然微臣也只是初看,并不确定方法是否切实可行。”朱平安躬身回道。

    民不加赋而国库倍增?!

    朱平安的声音不大,但是在这一刻却是如同雷震一般,将整个殿堂的人全都镇住了。

    继而,便是一阵轰然议论声,阁老和大臣们对朱平安指指点点。还不时的摇头。

    这一刻,严禁派和弛禁派终于达成了一致!

    哗众取宠!

    一派胡言!

    几乎没有人相信朱平安说的话,民不加赋而国库倍增,注意哈,这小子用的还是“倍增”这个词!你以为你是宋朝王安石啊,另外人家王安石多大牌的人物啊,人家说的也才只是《民不加赋而国富饶》,看到没“富饶”,人家也只是说让国库的钱多点够花的,这你朱平安倒好,还敢用“倍增”,你这话是说让国库的钱翻一番增长一倍啊!太猖狂了!

    无稽之谈,民不加赋,如何国库倍增!

    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为了哗众取宠,这小子真是无所不用其极!

    吏部尚书李默看向朱平安的眼神更是反感!在李默看来,自己跟朱平安站在同一个殿堂上,对于自己来说都死一种耻辱。这小子不仅是谄媚阿谀奉承之徒,还是一个信口雌黄的狂妄之徒!这种人简直是没救了!

    “爱卿,可知自己所言?”嘉靖帝颇感兴趣的看着朱平安问道,不过眉宇间也是怀疑的紧。

    “回陛下,微臣知道,微臣也是今日才有这个想法的,因为圣上遣人征用海禁方面资料,微臣也就对这方面资料上了心,在藏书阁查找了一批资料,想要查找论证海禁弛严与否的道理,不过微臣才疏学浅并未查证得出结论。不过侥幸的是,微臣在这些资料中搜集到了一个有意思的信息,微臣好奇之下便多看了些,侥幸得到一个民不加赋而国库倍增的方法,微臣私下初步论证下,大约是可行的。不过,或许也是微臣才疏学浅,弄错了也有可能,但是目前来看,大约是可行的。”朱平安拱手行礼道。

    猖狂,还敢说大约可行!

    李默等人看向朱平安的目光更是反感。这小子说是从海禁方面查找到了民不加赋而国库倍增的方法,真是一派胡言,我们研究海禁几十年了也从来没有查到过有什么可以民不加赋而国库倍增的方法,这小子还真敢说!年轻人说大话也不分场合,真是自作孽不可活,待会定然要你好看!(未完待续。)

    民不加赋而国库倍增!

    好大的口气,好一个信口雌黄的狂妄小辈!

    李默等人对朱平安所说的民不加赋而国库倍增一事,是一千万个不相信。历史上有多少大能,多少牛人,都不敢说这样的话,朱平安只不过一个十多岁的小辈就敢说这样的大话,真是初生牛犊不畏虎,信口开河!

    “哦,爱卿是说民不需加赋,国库即可倍增?”嘉靖帝听朱平安说是在查海禁资料的时候,从中得出的这个所谓的民不加赋而国库倍增的方法,不由来了兴趣。

    “回陛下,正是。”朱平安毫不迟疑的点了点头。

    “启禀陛下,此人所言逻辑不通,大缪至极,臣请将此等信口开河之徒,逐出宫外,以儆效尤!”李默实在是忍不住了,走向前两步个拱手向嘉靖帝行礼,言辞颇为严厉。

    “爱卿何出此言?”嘉靖帝面上看不出表情变化,淡淡的问道。

    “请允臣辩之。”李默向嘉靖帝再行一礼,然后便转过身大步走向朱平安,站在朱平安跟前咄咄逼人的问道,“汝所言,民不加赋,即可国库倍增,是与不是?”

    “是。”朱平安点了点头。

    “荒谬!大缪!”李默闻言便忍不住冲朱平安训斥道,若不是朱平安及时扭开了脸,都被李默吐沫星子喷一脸了!

    “天地所生财货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则在官!民加赋则国富饶,民减赋则国用寡!汝之所言不过是变相加赋于民,其害尤甚乱国奸贼!西汉之时,桑头弘曾提过此论,民不加赋而国用足,其何所为,禁私铸钱,盐铁专卖。不过是变相盘剥民力!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力盘剥殆尽,****乱风起云涌,叛乱不断!”

    “汝。堂堂状元,不思报国,却做乱国奸贼,汝何居心?!”

    李默火大了,指着朱平安一通臭骂。将朱平安归类到了乱国奸贼的地步上,按在奸贼的十字架上,踏上了千万只脚!

    “大人所言天地所生财货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则在官。下官对此深以为然。”朱平安仿佛瞎了聋了一样,对李默火大的攻讦谩骂是若罔闻,语气和缓淡然,跟脸红脖子粗的李默形成了鲜明对比。

    “本官不需汝来溜须拍马!”

    李默听了朱平安说对自己说的那句话深以为然后,非常不以为然,觉的朱平安这小贼太无礼义廉耻了。拍完皇上马屁就来拍自己马屁,泥奏开,老夫才不吃你这一套!

    哈哈哈..

    马屁拍到马腿上了,不知道我们李大人最是反感官场上这种溜须拍马的作风了吗!

    不少官员听了李默的话,纷纷小声的笑了起来,边笑边看着朱平安,觉的朱平安就是一个大写的“傻逼”!都这样了,还民不加赋而国库倍增呢!

    在众人嘲笑声和李默的鄙夷目光下,朱平安只是微微摇头笑了笑,然后拱手向李默说道:“大人多想了。平安不过是说大人刚才所言‘天地所生财货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则在官’,言之有理。”

    李默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天下的财富是有数的,财富不是在老百姓那,就是在国家这。言外之意就是说,如果说国家有钱了,那必定是老百姓的赋税增加了,或者是变相盘剥了老百姓。

    “我多想。呵呵,汝说我言之有理,那汝之所言民不加赋而国库倍增岂不是大缪特缪!那汝信誓旦旦向陛下所言民不加赋而国库倍增,岂不是欺君罔上,汝可知罪?!”李默对朱平安的回答非常不屑,抓住了朱平安言语中的漏洞,直接给朱平安定下了欺君罔上的罪名,并且咄咄逼人的问罪于朱平安。

    如果是寻常人,在李默这般气势压迫下,早就丢盔弃甲了!

    不过,朱平安却是不然,看着咄咄逼人的李默,朱平安只是轻轻的摇了摇头,很是镇定自若。

    “大人所言有理,平安所言亦是有理,下官对圣上赤胆忠心,又怎敢欺君罔上。”朱平安镇定的摇了摇头说道。

    “荒谬,若我言之有理,汝便是信口雌黄!”李默火大。

    “非此即彼?为何不能是亦此亦彼?还请大人恕下官无礼。”朱平安淡定的说道,然后向着李默拱手行礼道,“大人所言‘天地所生财货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则在官’,言之有理,但却也言之有失偏颇。”

    “我所言有失偏颇?”李默气笑了。

    “还请大人息怒,请听下官解释,如若下官言之有理,还请大人恕罪;如果下官言之无理,那下官便向圣上请罪。”朱平安拱手道。

    “老夫就听你一言。”李默根本不拿正眼看朱平安。

    “所谓有理者,上善若水,下官便以水来举例。天地所生财货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则在官。若以河流比作天下财货百物,则可将上流比作官,下流比作民。河流水量恒定,若上流水多,势必下流水少。故下官说大人所言,言之有理。”朱平安解释道。

    哼,李默冷哼了一声,算是默认朱平安说的这句话。

    “所谓无理者,下官还是以水来举例。河流为财货百物,上流为官,下流为民。大人所言有理的基础是至有此一条河,如若此时附近又有一条河流,下官将另外一条河流之水引入我们举例的这条河流上游,那岂不是上流水变多了,下流河水却不用变少。因为将另一条河水引入了本河上游。”朱平安接着道。

    咦?

    听了朱平安的这个比喻,有些官员不由得发出了一声恍然大悟的咦声。以前他们只是局限于一条河流,却忘记了附近的其他河流,听朱平安这么一说,有一种醍醐灌顶、豁然开朗的感觉。

    “汝..狡辩也。”李默冷哼一声,用力的甩了下袖子。

    “下官方才所言民不加赋而国库倍增便是同一道理,为何要将目光一直放在我大明呢,在我大明之外亦有数不尽的财富,下官所言便是不增加黎民赋税,但可将他国之财富引入我大明国库,如此一来岂不是我大明国库倍增,但却不用增加百姓赋税。”

    朱平安站在那看着李默以及众位大臣侃侃而谈,仿佛身上也带有了某种光环一样,有一种鹤立鸡群的感觉。(未完待续。)

    今日是新晋进士入职翰林院的日子,吏部尚书兼任翰林院学士的李默便早早的来到了翰林院,等待新晋翰林入职。

    其实,往常李默是很少来翰林院的,毕竟他作为吏部尚书,吏部的事情更忙一些。在李默心中,吏部也更为紧要一些,也是他制衡严嵩党羽的第一线。严嵩主持内阁,严世蕃操控工部,又有赵文华、鄢懋卿等众多党羽,严党几乎一手遮天,卖官受贿、操纵国事,增殖党羽,将朝堂弄得乌烟瘴气。李默对此深恶痛绝,不过幸好他作为吏部尚书,严掌吏部职权,使得严嵩一伙无法任意安插党羽。

    李默最为深恶痛绝的就是严党安插党羽了!将好好的一个朝堂,弄得乌烟瘴气!

    在李默看到朱平安的时候,脑海里就想起金銮殿严嵩和朱平安谈笑甚欢的一幕。

    严党的爪子,竟然伸到翰林院了!是可忍,孰不可忍!

    虽说状元分配到翰林院跟严嵩没有关系,可是李默有充分的理由怀疑朱平安的状元就是严嵩运作的结果!一开始一直防着欧阳子士了,没想到却又蹦出来个朱平安!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严嵩这老贼还真是老谋深算!

    不过,只要我李默没倒下,你就别得意的太早!

    李默内心波谲云逸,自然不会对朱平安有好脸色,不过张四维就幸免于难了,李默还不至于将人一棒子打死。在李默心里朱平安是严党,但是张四维不是,张四维的舅舅王崇古曾给自己来过一封信,要自己关照下张四维,李默对于现任河南布政史的王崇古还是很欣赏的。

    子厚,你多多保重了。

    张四维只好给了朱平安一个爱莫能助、多多保重的眼神,就被人领去熟悉办公场所了。

    “学生朱平安见过学士大人。”朱平安依足了礼数行礼,向李默问好。

    “可是觉的自己考上了状元就了不起了?”李默扳起了脸,一脸威严的看着朱平安,“是不是觉的自己进了翰林院。就把自己真当成储相了?”

    “学生未曾。”

    朱平安摇了摇头,心里无语的很,其实这李默还是自己在历史上比较欣赏的明朝大臣呢。

    不过,这自己一进门。就被李默这么当头喝斥一番,说不郁闷那是假的。

    “未曾?”李默板着脸冷笑了一声,然后端起了领导的架子道,“可知今日新晋翰林中,你是来的最晚的?年青人取得了点成绩。就忘乎所以了!不知道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心似平原走马,易放难收吗?”

    “还是说仗着自己有点小聪明,想要走个捷径?”说着,李默便面带了些嘲讽的神色,暗指朱平安不思进取,想要抱严嵩的大腿,靠关系晋升。

    “学生未曾。”朱平安站直了身体,一脸坦然的回道。

    “未曾?”李默的脸色几乎都要青了,觉的朱平安冥顽不灵还死不承认。“年青人别妄想着什么捷径,别想着耍一些小聪明,要知道求人不如求己的道理,男儿生于天地间,要做参天大树,羞于做那攀爬大树的藤蔓!否则,攀爬的再高,到最后也是直不起腰来!”

    呃,你说的很有道理,但是我真的没走什么捷径啊。朱平安真的是很无语。

    “多谢学士大人教诲,学生定当牢记于心。”朱平安拱手行礼。

    李默一双眼睛牢牢的盯着朱平安,朱平安越是恭敬有礼,他便越是有气。这小严党可真会忍。跟严嵩当时在夏言夏首辅当政时一样!这种人最是危险,也最是讨厌!

    “你需要牢记于心的还多着呢!”李默冷哼了一声,继而又开始了严厉的说教,“我看你年纪小小便中了状元,知你也是个聪慧的人。可是有时候聪明反被聪明误,历史上也不缺乏聪明人。赵高聪明吗?梁冀聪明吗?李林甫聪明吗?秦桧聪明吗?”

    呃

    赵高。梁冀,李林甫,秦桧,这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大奸臣啊!这是拿我跟他们比啊,我哪有一点奸臣的潜质了!朱平安无语的很,完全没想到李默会这么“高看”自己。

    “赵高指鹿为马任丞相,梁冀专横朝政二十年,李林甫为相十九年纲纪紊乱终致安史之乱,秦桧祸国殃民自然不用我多讲。由此可见,历史上不缺乏聪明人,而有些时候越是聪明人越是祸国殃民。”

    说道祸国殃民的时候,李默的吐沫星子都喷到朱平安脸上了。

    虽然李默没有点着名字骂自己,可是朱平安也明明白白的知道这李默就是在骂自己。怎么也没想到,历史上也算是颇为有名的李默,竟然只凭着金銮殿上严嵩与自己的一次交谈,就对自己产生了这么严重的怨念。

    误会,那就解开好了,被自己直属大领导误解下去可不好,朱平安擦了擦脸上的唾沫,开口解释道。

    “学士大人,其实我和严大人......”朱平安才开口,便被打断了。

    严大人?

    你这小兔崽子拿严嵩来压我啊!我还就不怕严嵩!

    “够了!我不管你是谁,也不管你多聪明,更不管你背后是谁,进了翰林院首先就要好好学做人!人越聪明,能力越高,如果不会做人,那也只会是祸国殃民!只有会做人,才会做官,心里要念着做人,要想着为国为民,不要做那些蝇营狗苟的行径,不要动什么歪门邪道的想法,不要想着结党营私,闷着良心做坏事!”

    朱平安不解释还好,这一解释,严大人三个字便被李默敏锐的听觉给抓住了,然后误以为朱平安想要拿严嵩来压自己,于是李默就更为生气了,脑门上青筋都露出来了,几乎是指着朱平安的鼻子开吼了。

    “在我翰林院为官,且把我的话记在心里,先做人,后做官!否则,不管你背后是谁,我也决不轻饶!好了,你自去吧。”

    李默发泄完,便挥了挥手早早将朱平安打发开来,省的见着了污了眼睛。(未完待续。)

    张四维和他的老乡在这坐了片刻就回去了,虽说翰林院比较清闲,喝喝茶看看邸报时间就过去了,但是长时间离岗还是不行的。

    在两人走后又有数人过来拜访,毕竟朱平安的官职在那摆着呢,从六品呢,在这偌大的翰林院也就只有九人品级比朱平安高,也就是掌院学士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以及正六品的侍读侍讲,其他的编修检讨等等都是比朱平安的品级要低。

    这些人拜访归拜访,尊敬也尊敬,但是眼神里的同情或者幸灾乐祸还是少不了的。这些人也都是和张博一样,对于翰林院了如指掌,对于朱平安负责的这份“翰林院之最”的差事也是了如指掌。

    不过朱平安心态一直很平静,让他们有些失望,他们还想看看朱平安忧桑的表情呢。

    在这些人离开后,朱平安又重新给自己泡了一壶茶,起身再次去藏书阁一楼二楼三楼每层又都转了转。藏书阁因为有差役负责打扫,地面还有书柜都很干净,不过就是图书典籍摆放有些乱。

    在三楼朱平安看到了后世所看不到的《永乐大典》,后世的《永乐大典》经过了历史和战火的洗礼,到现代只有七百多卷留存。可是在这个三楼却是有一整套的《永乐大典》,整整22,937卷,分装成了10,095册,满满占了整整六间大小的三楼。

    朱平安记得以前在起点看过一些小说,什么随身自带图书馆啊,我脑子里有套百科全书啦之类的金手指小说,现在看到这套《永乐大典》,朱平安觉的自己好像发现了一个宝藏,这可是全世界最全最大的百科全书啊。大明永乐前的中国历史地理艺术哲学宗教和其他百科文献都在这套书中。这套书几乎可以说是满载中国千年文明文化的宝船,现在这艘船就在自己眼前了。

    刚才张博他们都认为这是翰林院最差没有之一的差事,可是看到看到这整楼的图书典籍。尤其是这永乐大典,朱平安却觉得这是翰林院最好的差事了。

    与现代图书馆排序不同的是。永乐大典并非是用汉语拼音和阿拉伯数字相结合的方式,而是用《洪武正韵》作为排序依据,因为当时没有拼音这一说。依据《洪武正韵》按图索骥,可以很容易的从这一万册《永乐大典》中检索到自己需要的书册。

    朱平安从第一个书柜中取了第一册《永乐大典》细看,发现这套只是副本而已,书的最外面是一层黄绢,黄绢是厚而精致的宣纸封面。黄绢上有一个长方形的书签,书签上写着“永乐大典”。面还有两行小字列明了这册书的卷数。

    入手后,朱平安发现这本书上竟然有灰尘,可见这本书,确切说应该是这套《永乐大典》应该是有相当的念头没有被人翻看了。

    这本永乐大典大约是第一册,朱平安打开后发现了这大约是记载永乐大典编撰背景的,其中第一页便是永乐大帝的一封诏书:

    “天古今事物都分散记载在各种典籍之中,卷帙浩大,不易检索reads();。朕想广泛采集各书中所载事物,用韵来统摄,以便考索。这样检索事物,就如同探囊取物一般容易了......希望你们按照我的意思,把有文字以来历代的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还有天文地志阴阳医算僧道技艺的资料都收集起来,汇在一书之中,不要嫌浩繁了......”

    唉

    看完诏书,朱平安不由的叹息了一声,据说这套《永乐大典》在永乐年间用了数年时间,共有两万多朝臣文书儒学大佬参与编撰。据说完成后,一百多位书法家用了六年时间才抄完一套副本!

    这么耗费心血的《永乐大典》竟然蒙尘了!《永乐大典》,一个被遗忘的宝藏。

    将这册书重新放回原位,朱平安又沿着过道走了数排。选了一个书架再次选了一册书,打开来看。

    这是一册军事类型的。朱平安翻开的这一页是带有插曲的,画的是一张弩的式样。能看出使用毛笔画的,可是形态逼真,非常精致,弓弩上的箭矢几乎破卷而出。

    好奇之,朱平安又往前翻了数页,赫然发现卷名为:神臂弓!

    “神臂弓,实弩也。以山桑为身,檀为弰,铁为枪膛,钢为机,麻索系札,丝为弦。弓身长三尺三,弦长二尺五,箭矢发而远达三百四十多步,弓成可立地上,扣动扳机,可透300步之铁甲......”

    这卷将神臂弓描述的极为详细,从选材到制作到使用到排兵布阵描述的极为详细,卷内插图将神臂弓的每一个细微的结构都分开单独画了出来,每一个细微末节都画的极为细致,朱平安可以肯定通过这卷书册,便可以复制出标准的神臂弓出来。

    真是好书啊!极为实用。

    朱平安将这卷神臂弓看完,便将这卷书放回了原位,然后又走了数排选了一册书打开。

    这册书是地理方面的,插图极为丰富,山川河流城廓等画的很详细,当然跟现在的地图是没法比,在朱平安眼中看来,这册描述山东地理的书册误差出错也有不少,不过不能要求太高,总体上来说还是很标准的。

    如果是皇帝看完整套地理的话,坐在书房就可以将自己的江山收入脑海。

    如果不是午饭时间到了,张四维在楼叫自己楼一同出去吃饭,朱平安肯定会沉浸在《永乐大典》中废寝忘食。

    “午饭咱俩去找文生一起吃,估计到了晚上就没机会了,他们大理寺也会给他们新晋观政进士接风洗尘。”张四维在朱平安楼后便拉着朱平安出门去找王世贞。

    “你是说晚上咱们翰林院也要给咱们接风洗尘?”朱平安皱着眉问道,怎么又要有酒宴,这些天喝了不少酒了,可是不想再喝了。

    “是啊,这都是惯例啊。不过说是给咱们接风洗尘,其实到时候都是咱们付钱......”张四维说着撇了撇嘴。

    呃

    这不是重点好吧。

    眼皮有些跳,怎么总感觉晚宴要有事的感觉呢,朱平安揉了揉眼睛随着张四维出了翰林院一路往大理寺衙门而去。(未完待续。)

    朱平安和张四维一路往大理寺而去,在半路就碰到了往这来的王世贞,王世贞也是和张四维想一块去了,晚上大理寺要开接风宴,趁中午三兄弟一起聚聚。

    三人随便找了一个看上去不大但是很干净的酒家进去,点了四菜一汤,要了六个炊饼吃了起来。王世贞得知朱平安在翰林院分的差事后,先是惊讶了片刻,继而便是为朱平安打抱不平,认为李默李大人看待事情太过草率,没有仔细调查就将朱平安区别对待。和张四维一样,王世贞在安慰朱平安后,也提出让他做御史的父亲帮着向李默李大人说说情。朱平安也都谢绝了。

    “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饿其筋骨,劳其体肤,曾益其所不能。呵呵,这或许也是老天想要降大任与我呢。”朱平安笑了笑,安慰两人。

    “你看子厚,呵呵,文生,我看咱俩纯属是皇上不急太监急......”张四维指着朱平安,笑了起来。

    “拉倒吧,你做太监去吧,我可不做。”

    王世贞摇头,然后三人相视一眼,哈哈笑了起来。王世贞和张四维对朱平安此时还能保持乐观赞服不已,在他们想来如果换作他们的话,肯定是做不到像朱平安这样阔达的。

    吃过饭后,王世贞去了大理寺,朱平安和张四维一起返回了翰林院,各自回了各自办公的场所。朱平安回了藏书阁后,泡了一壶差,然后提着茶壶和茶杯上了三楼,直奔永乐大典而去。

    负责洒扫藏书阁的差役上楼清扫,看到了一手捧书一手端茶的朱平安,发现朱平安看书看得如神,竟然连自己上楼来都没有发现,在清扫的时候差役也偶尔抬头观察下朱平安,发现朱平安一点也没有察觉。

    在差役眼中,朱平安是一个很独特的上官。这个差役负责清扫藏书阁十余年了,见过六七任负责藏书阁的翰林大老爷了,像朱平安这么捧着书不撒手的翰林,这还是第一次见。

    差役扫地快扫到朱平安跟前的时候。朱平安才发现了扫地的差役。

    “哦,老李又来打扫了,要不要来杯茶?”朱平安放下手中的茶杯,打了一个招呼问道。上午就已经见过负责清扫的差役了,认识这个姓李的差役。

    朱平安在上楼时。专门多带了几个茶杯,就是为了有人上来找自己时,好随时给别人倒茶。老李负责清扫藏书阁,每天都要清扫,也辛苦了,喝杯茶水润润喉咙正好不过了。

    “朱大人可别这么说,小的担不起。”李差役第一次见到主动给自己打招呼的上官,而且还这么温和,跟唠家常似的,没有一点距离感。一时间有些受宠若惊。

    “这有什么担不起的,藏书阁就咱几个人,以后还要多靠你们帮助呢。”朱平安平和的笑了笑,说着便提起茶壶倒了一杯热茶放到了窗台上,“都是院里发的茶,就凑活着喝吧。”

    “这怎么好呢,谢谢朱大人了,以后可使不得了。”

    这么一杯茶,就让老李觉得扫了大半天地累酸了的腰也不酸了,背也不疼了。扫地也不喘了,他在翰林院这么多年,也没有遇到过像朱平安这般没有架子的翰林大老爷。以前的翰林大老爷要么是头仰到天上,要么就是眼皮子低下看人。即便偶尔有客套的几次也都是端着架子,像朱平安这样没架子的是头一次。

    “你忙,不用管我。”朱平安倒完茶后,将椅子搬到了老李清扫过的地方,向老李说了一句便又重新投入到了书中。

    朱平安捧着手中的书看得入迷,这本书是古代破案方面的书。朱平安在这本书中看到了很多适用于古代的破案技巧和方法,另外书中也汇集了大量破案的经典典故。在古代破案也并不是都靠用刑,当然这本书上破案典故百分之三十以上的都有用刑的情节,或轻或重,但是破案的技巧还是非常多的。在这本书中,朱平安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对于古代的破案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

    其中这本书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典故,说的是有一个知县掌握了唇语,靠着唇语破解了很多的复杂案例。

    好奇之下,朱平安将手中的这本书放回原处,试着按照洪武正韵去查了下关于唇语方面的卷册,然后还真被他找到了一册书,这册书归类到了技艺方面。

    “唇语者,以目代耳,以看代听,春秋时魏人耳艾善之......”

    这册书将唇语介绍了下,而且几乎还将和唇语有关的资料都汇总到了书册中,在其中朱平安翻阅到了一个很成熟的关于唇语教学的资料。《永乐大典》就是这样,它并没有编写什么,而是把各种典籍中有关此事的记载,甚至整本书都抄下来,点明出自何书何卷何人,可以用“述而不作”来形容。

    这处唇语教学的资料是出自一本叫《伶人传》的典籍,唇语是说书人为了吸引观众的一种表演,这种唇语技巧是来自春秋时魏国一个叫耳艾的人,经过了数百年演化总结而来的一个唇语教学资料。

    这本唇语教学很详细,主要是通过对方面部和嘴唇的移动来破解语言。

    这本书讲解的很详细,所处场合、周围噪声大小、当事人的语言习惯、方言、光线、距离等等都是唇语的影响要素,书中也针对此做了不同的应对。在这本书中还列举了最善于学习唇语的一类人:沉毅、好读、寡言者最善。

    貌似自己很适合呢,朱平安勾了勾唇角,那为什么不学呢,艺多不压身,而且唇语似乎真的很有用呢,光听着就很高大上的感觉。

    得益于自己差不多过目不忘的记忆能力,朱平安很快就将这卷唇语翻阅完,将书放回原处,在脑海里对唇语的教学进行总结消化。

    唇语其实并不难,懂的原理后主要就是靠多练,熟能生巧。这套唇语教学资料并不难,朱平安没用太久就基本掌握了书中所说的唇语的相关技巧。

    尽管朱平安掌握了这套很成熟的唇语技巧,但是却不能说朱平安掌握了唇语。唇语是一个需要不断积累联系的技能,朱平安只是初入门墙掌握了方法而已,要想真正读懂唇语,朱平安还得多练。(未完待续。)

    觥筹交错间,众人便互相熟络了起来,熟络了起来后话便多了,当然毕竟是翰林,说的话也都是带着文气雅气,谈四书争百家,跟严世蕃他们那些人还是有区别的。

    对面太医院的太医们也都酒酣耳热了,好像是在争执治疗伤寒那个方子更好,其中就有太医说到了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药理药性要论个明白,然后就争论不休了。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莫若辩之,何如?”翰林院这边的人听到了对面争论,笑着将这句老生常谈的话又说了一遍,提出了一个辩题。

    “易耳,文章各有千秋,难分高下,故言文无第一;武者刀枪棍棒较量一二,高下易分,故言武无第二。”在座的一位心直口快的典籍放下酒杯,率先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这也是很多人对这句话的解读吧。

    不过,在这位典籍说完,一边的袁炜听了就噗哧一声笑了,“我倒是有另有所见。文人谦而有礼,弗敢言己最善,无人敢称第一,故言文无第一;至于武夫者,莽夫也,争强好胜,弗认他人善于己,争言己最善,故言武无第二。”

    “是极,前些时日,我还在西武胡同见两个武夫因为一言不合,拔刀相向,血流如注......”又有一人附和道。

    “文无常势,文风迥异,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众口难调,故言文无第一。武者莽夫也,两人竞技相抗,赢则赢输则输,一二易见。”也有人综合了两人的看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

    这种辩论不像现代那样复杂,几乎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只要自己愿意说,说什么都行。好多人都发表了言论,张四维和张居正也都说了两句。

    谁说话,朱平安就看着谁,一副听的认真的样子。其实是在练习唇语。

    “子厚听的认真,何不试言一二?”李春芳将目光看向朱平安,然后众人也都把目光转了过来。

    呃

    朱平安研究唇语呢,听了李春芳这么一说。稍微怔了下,刚才大家说的他也都认真听了看了,而且这个论题简单得很,基本上没有什么难度,无非是看法异同而已。其实说到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记得以前看古龙的武侠小说倒是看到另一个有意思的版本,不如提出来给大家分享一下。

    想到这,朱平安便笑着点了点头,然后轻声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呵呵,我倒是觉得反过来更好,文无第二、武无第一。”

    文无第二,武无第一?

    这种说法在座的众人都是第一次听说。此刻听了朱平安提出这种说法,不由的发出了惊讶的声音,为何说这样反过来更好啊,文无第二?刚才说武无第二,是说武夫鲁莽,这说文无第二,难道说朱平安是想说文人相轻吗?

    文人相轻?这在文人中间可是忌语,难道说新科状元太年轻,初生牛犊不畏虎吗?

    于是众人都将目光看向朱平安,很关心朱平安怎么解释。

    “文无第二。武无第一,是因为文有第一,武没有第一啊。”朱平安笑着说道,“孔圣集我中华文化之大成。开创儒学,传承至今,当为第一,无异焉。至于武者,尚无公认之第一。故言,文无第二。武无第一。”

    众人差不多是第一次听到这种说法,觉的很新奇,确实孔圣当之无愧的第一。刚才众人说的差不多都是老生常谈,朱平安提的这个文无第二、武无第一却是一个崭新的命题,围绕着朱平安提的这个命题众人又开始辩了起来。

    从文武然后又引申到了孔圣,然后又到了四书五经,然后又到了朱熹......翰林院的人不愧是口才惊艳之辈。

    在翰林院这边酒桌文化热络的时候,太医院那边也争的起劲,距离不是很远,他们那边的声音也可以传过来,但是声音很不清楚,不过朱平安因为正对着他们,可以从他们的口型和模糊的声音中还原他们的对话。

    其实主要是那个年轻的太医和众位太医之间的争论,应该是嘉靖帝想要长生不老,给太医院布置了什么改良药方,企图获得长生不老吧。

    “久服水银,适当兑以良物,可延年益寿。”有太医这么说。

    “《内经》有言,炼食硫黄,可以长肌肤益气力。”另一太医引经据典力争。

    “更有多部典籍曾言,灵芝乃仙草,久食可以延年益寿。我们当向各地下令,征集灵芝、雪莲等物,以备圣上炼丹之用。”另一位太医提出了一个想法,得到了很多太医的附和。

    “荒谬!无稽之谈。汞出于砂为水银,大毒之品,不宜内服,孕妇尤忌;硫磺出于矿,性酸、温、有毒,归肾和大肠经,内服多致下泻,大忌;灵芝稀有,增智慧,好颜色,美容解毒内调之药效,何来延年益寿之说!况全国征集,徒耗民力,何苦来哉。”那位年轻的太医大声反驳。

    “姓李的,你懂什么,此乃典籍之记载,祖宗之所言。”不少太医纷纷引经据典攻击年轻的太医。

    “典籍,典籍,典籍有缺憾甚至谬误繁多,况宋以来药物渐增,吾等为圣上计、为黎民计,当重修本草,删错纠缪,实地调研......”年轻的太医情绪有些激动。

    “好了姓李的,又来了,你是太医不是翰林,你懂什么修书!研究好你的药方才是真......”

    “听”着太医院那边的争论,朱平安忽地若有所思,本草,修书,姓李的,呃,那个年轻的太医该不会是李时珍吧?这可是有名的神医啊,可得找机会好好结实一下,结交了李时珍可是相当于多了一道保命符啊。

    随着时间的推移,桌上的几坛酒也都见了底了,虽说朱平安有意注意少喝酒,相对于他人来说确实也少喝了很多,但是毕竟朱平安酒量小,还是喝多了。

    在古代宴席上常会作诗,更不用说这是翰林院的宴席上了,不知因为什么也不知是谁提议的,众位翰林纷纷提笔作诗对这场接风洗尘宴赋诗留念。

    袁炜一马当先,在众人还在思忖推敲的时候,他便一挥而就了,而且诗词文笔和内涵俱佳,非常的美,引的众人喝彩。

    张居正等人的诗也都非常不错。

    不过这宴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喝高了的朱平安题的这首诗:剁椒鱼头烤鸭,糖醋排骨对虾,水煮肉片凤爪,肉串鸡架,溜肥肠炒豆芽。

    诗词用菜名组成,而且菜名还都是这一桌上的,真的是赋诗留念这桌宴席了。

    “呵呵呵,子厚你这贴切......”众人不由笑了起来。

    朱平安的这首《天净沙》很快便传开了,没多久这首诗便到了嘉靖帝的桌前,嘉靖帝有厂卫监察天下,大臣晚宴吃什么他都一清二楚,翰林院的这场接风洗尘宴自然也被厂卫监察了起来。

    “呵呵,有趣,头一次读到这么有食欲的词,黄伴,明日也给朕整治这么一桌。”嘉靖帝看后笑着吩咐黄锦道。

    “何须明日,奴才这就让御膳房备膳。”

    黄锦此时对朱平安的好感更是增多了,这几日嘉靖帝服用丹药后食欲不振,把黄锦紧张坏了,此刻见嘉靖帝食欲大开,黄锦悬在喉咙的心终于可以放下了。(未完待续。)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这句话用于封建时期的官僚而言再贴切不过了,晚上城内宵禁衙役兵卫值守,但是翰林院的官员们还是凭着封建特权各回了各家,喝高了的还有差役护送,朱平安也在差役的护送下返回了临淮侯府。

    不过这次朱平安真是喝的多了,几乎可以用烂醉如泥来形容了,由临淮侯府的三个小厮架着才将朱平安送回了客房。

    “臭蛤蟆......”

    李姝接过包子小丫鬟递来的湿毛巾,像往常一样,一边小心翼翼的给朱平安擦着脸,一边撅着嘴唇嗔怪不已。

    “蛤蟆是益虫......老师说不能吃.....”醉的不省人事的朱平安,嘟囔了起来。

    “咯咯......姑爷都醉成这样了,还想着吃呢,记得姑爷小时候就爱吃呢。”包子小丫鬟听了不由的捂着小嘴咯咯笑了起来,然后继而又鼓起了包子脸好奇的看着自家小姐问道,“可是小姐,蛤蟆也可以吃吗?好吃吗?”

    “泥腿子的吃食,我又没吃过,怎么知道。”李姝翻了一个白眼,然后吩咐包子小丫鬟道,“画儿,你去后厨叫她们再做一碗解酒汤来,省的他再说胡话。”

    “嗯,好的小姐。”包子小丫鬟颠儿颠儿的就去了。

    房间里只剩下了李姝和喝醉了的朱平安,李姝等包子小丫鬟的的脚步声消失在院子里的时候,便敛着裙子坐在了朱平安身边,伸出葱白的手指轻轻的放在了朱平安的脸上。

    醉酒了的朱平安身上发热,当李姝的手放到脸上时,感觉凉凉的很舒服,便无意识的将脸埋到了李姝的手中还左右的蹭。

    吓湿宝宝了。

    李姝一开始吓了一跳,像是一只受惊了的小白兔一样,俏脸蛋刷一下子红了,后见朱平安是无意识的反应,才拍了拍胸舒了一口气。

    “朱平安?”

    李姝小声的唤了一声。躺在床上的朱平安没有反应,然后李姝红着的俏脸蛋上做贼似的支着耳朵听了听窗外的动静,确认无人后,一双乌溜溜的大眼睛看着朱平安。满脸精怪之气。

    “朱平安,你喜欢我吗?”

    片刻,房间里便响起了李姝压低了的询问,满是傲娇味。

    然后,李姝便伸出纤纤玉手放在朱平安后脑和下巴那。扶着朱平安的脑袋,轻轻的连续做了两个点头的动作。

    “哎呦,臭蛤蟆想吃天鹅肉啊,哼,那我考虑考虑吧。”

    然后,李姝便托着香腮,眉梢眼角皆是春意,看着躺在朱平安,一个人乐了很久。

    直到包子小丫鬟端着一碗解酒汤回来的时候,还能看到自家小姐脸上掩不住的小兴奋。

    清晨。朱平安是被包子小丫鬟送早饭时叫醒的,醒来后摸着蒙蒙的脑袋,难受的感觉还是一阵阵的袭来。此时外面还蒙蒙黑,天边还有数颗星在闪亮。

    “现在是何时?”

    洗过脸后,朱平安才感觉到精神好了许多,想起昨天被李默训斥来晚的场景,不由的向包子小丫鬟问道。

    “刚过卯时,时间还早呢。”包子小丫鬟一边摆饭,一边说道,“姑爷快来吃饭吧。”

    “卯时了?”朱平安惊讶了一声。然后迅速的将衣服套上,从桌上拿了一张饼便往外跑。

    “姑爷,姑爷......”包子小丫鬟目瞪口呆了一秒,然后迈起小短腿在后面紧跟着喊道。

    朱平安拿着饼边吃边往马厩而去。走到马厩的时候,饼已经吃完了,从马厩里牵出来泡马的杀马特黑马便王府外走去,出了临淮侯府便骑上马一路朝翰林院而去。

    在古代做官也是需要签到的,在大明春冬两个季节是在早上六点签到,秋季和夏季则是提前到五点半签到。元璋大帝制定了严格的惩罚制度。如果无故迟到或者旷工的话,可不像现代这样只是扣点工资了事,在大明会按照情节严重与否,处以笞刑或徒刑。

    卯时相当于五点钟,正常来说,像包子小丫鬟说的那样,时间是够。

    可是,这不是有李默嘛。

    昨天上班也没有迟到,不过还不是被李默咬了一顿,若想不被李默发难,朱平安觉的自己至少得提前半个多小时才可以,所以朱平安才会这么着急。

    杀马特这货出乎意料的配合,骑着马很快就到了翰林院衙门,到了衙门朱平安将杀马特黑马交给了差役,由其牵到马厩喂食草料和饮水。

    此时翰林院只有寥寥数人到了,朱平安在厅堂签了到,跟人聊了两句便去了自己上班所在的藏书阁。

    当藏书阁的老李来翰林院清扫时,朱平安已经在藏书阁一楼开始整理书籍了。

    看着一楼浩若烟海、繁杂乱排的书籍,在想到上几任负责藏书阁的翰林被嘉靖帝蹂躏的遭遇,朱平安决定要好好整理一下这个藏书阁的书籍,不能重蹈他们的覆辙。

    站在一楼,朱平安考虑按照现代图书馆藏书排序的方法来整理下这个藏书阁,可是在想到到古代没有拼音甚至没有阿拉伯数字后,不由一阵蛋疼,要是按照现代的排好了,估计只有自己可以分分钟将书找出来,别人想要找书就难了。

    另外,现代的藏书都是按照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哲学宗教等等分类的。古代可不懂什么叫社会科学什么叫自然可续......

    这一楼的图书就得有数万册之多,排列摆放没有多少顺序可言,重新整理排序必定是是一个非常耗费时间精力的事情。

    果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啊。

    不过相对于别人而言,朱平安有一个谁也没有的优点,那边是来自于后世数百年的经验积淀,虽说现代图书馆藏书排序摆放的方法不能原封照搬,可是也可以参考啊。另外,清朝图书排序等等朱平安以前学习古汉语文学多少也有所了解,都可以作为参考的经验。

    不能按照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分类摆放,但是古代也有古代的优点啊,古代不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艺宗教等等,但是古代百家之书可以分为经、史、子、集,旁门左道之书也可以分为天文、地志、阴阳、医算、僧道、技艺等。

    大明没有汉语拼音和阿拉伯数字,但是他又洪武正韵啊。

    当然,最主要的是现代图书馆的管理制度,这是现代图书馆的核心和灵魂,排好序后如果管理不善还是会重新变的杂乱的,如果将现代图书馆管理制度结合大明实际,制定一个符合大明的藏书阁管理制度,应该效果还不错。

    朱平安想好后,便回到座位提笔蘸墨将图书排序的方法大体列了出来,一边想一边完善,大约半个小时便整理了一份现实可行的藏书阁排序方法。(未完待续。)

    等周侯杰走后,翰林院中午饭点的时间也就到了,翰林院也有公厨,按照官员的品级提供不同等级的午饭,当然都是免费的。朱平安沾了品级的光,午饭比张四维多了一道荤菜,两人将饭菜合作一处一起吃了起来。

    翰林院虽然有公厨,但却没有公共宿舍,没有睡午休的地方,只有一个值班房里有两张床,但这是属于值班人的。朱平安吃过午饭便回了藏书阁,在藏书阁找了一处向阳的窗,搬了椅子斜躺着闭目养神起来。

    阳光洒在身上,暖洋洋的非常舒服,有一种回到了下河村在河边吹着微风晒太阳的感觉。

    下河村

    再上一周左右班就有新官上任的两月长假了,两个月的假可以好好在下河村待上一段时间了。

    朱平安想着想着就慢慢的就沉入睡乡之中,睡梦中母亲陈氏又炖了一锅喷香的鸡汤,父亲从山上猎了两只野兔子正跟大哥在水井旁处理......

    “喂喂,子厚,快醒醒......”

    正在朱平安要对着母亲炖的喷香的肌肉大快朵颐的时候,却被张四维那破锣嗓子给唤醒了,这人还不只是唤,完全是丧心病狂的一边唤一边用手摇,朱平安醒来时发现自己的脑袋都快被张四维这货给晃成拨浪鼓了。

    “晕,你这要谋杀啊。”朱平安揉了揉眼睛,一脸无语的看着张四维。

    “谋什么杀啊,快起来跟我一起去厅堂,圣上传来纸片了。”张四维言简意赅的解释了一下就拉着往前厅快步走去。

    圣上传来纸片?

    嘉靖帝的纸片传到翰林院来做什么,呃,该不会是这会就要找书了吧,藏书阁我还没有来得及排序好呢,朱平安心里面有些淡淡的不安。

    到了前厅朱平安就知道张四维为什么这么着急了,因为代表圣上来传纸片的不是一般的小太监而是嘉靖帝身边的大红人黄锦黄公公。这黄锦在嘉靖帝身边可是很受信任的,翰林院前昨天才草拟了一道诏书,诏书就是关于黄锦的。诏书中将黄锦封为了“钦差总督东厂官校办事太监”,这官职简称就是“提督东厂”,尊称是‘厂公‘或‘督主‘,也就是从东厂头子。皇帝亲信、东厂头子黄锦亲自将嘉靖帝的小纸片传来。肯定是非常紧要的事情,也不怪乎张四维这般着急。

    “黄公何须迂尊亲至,差人来就是了。”袁炜笑着上前与黄锦说话。

    “袁大人客气了,此事事关圣上龙体,咱家怕那些小崽子误了事。”黄锦摇了摇头。脸上还带着着急的神色。

    黄锦亲自来,袁炜、李春芳等人就已经非常重视了,现在听了黄锦这样说,再看着黄锦脸上着急的神色,袁炜李春芳等人心里不由打起了嘀咕,这圣上不会是龙体有恙吧?不过,如果圣上龙体有什么意外的哈,应该找太医院啊,怎么来翰林院了?

    袁炜等人既疑惑又担忧,不知道嘉靖帝这次传来的纸条是什么。

    朱平安也是好奇的看着黄锦手里的那张残破纸片。不过看清楚黄锦手中纸片的材质的时候,朱平安就没有多少担忧了,这纸片一看就是嘉靖帝随手从青藤纸上撕下来的一块,估计是嘉靖帝向上天行斋醮的时候随手撕裂一角写了个纸条。嘉靖帝还能行斋醮,肯定没什么大事。

    即便是一个纸条,翰林院的众人也是下跪迎接,李春芳在官职最高的人当中年岁最长,由他代表翰林院接过了这张纸条。

    “进献有食欲之诗词数首。”

    等到李春芳将纸条打开,看清楚纸条上的内容的时候,李春芳脸上的表情是非常诧异的。

    见状。袁炜心里更好奇了,等到李春芳将纸条传到袁炜手里的时候,袁炜的表情几乎跟李春芳一样了。袁炜看后将纸条又传给了在一旁的张居正,然后张居正看完又将纸条传给了旁边的人。很快翰林院的众人都将纸条看了一遍。

    有食欲的诗词?什么鬼?

    若说进献青词,大家都一点也不好奇,以前嘉靖帝也时不时的传纸片到翰林院让进献青词。可是,这进献有食欲的诗词,这可是头一回啊。话说,有食欲的诗词是什么的诗词啊?

    “圣上这几日食欲非常不好。昨晚吃了一些,咱家还高兴了许久,可是到了今日,早餐、午餐都是滴水未进,咱家是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啊。昨晚圣上就是看了一首诗才有了食欲,今日圣上耐不住咱家的劝说,才在打坐之余写了这张纸条。诸位翰林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务必要多做几首诗词,圣上龙体就拜托诸位了。”黄锦说着向着翰林院的众人重重的行了一礼。

    开玩笑,你可是东厂厂督啊,谁敢受你的礼啊。李春芳等人赶紧的拉住了黄锦,然后拍着胸脯保证不负所托。

    圣上昨晚就是因为看了一首有食欲的诗词才胃口大开?

    什么样的诗词才叫有食欲的诗词?

    这会没有人联想到朱平安昨晚醉酒时写的那首诗,谁会将一个小宴会的一首半伦不类的诗联想到嘉靖帝昨晚胃口大开的那首诗,咳咳,另外那叫诗吗!俗!

    不过尽管嘉靖帝的这张小纸片有些突然,不过还是难不住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翰林们。

    尤其是袁炜更是才思敏捷,就像当初进献青词美赋一样,几乎半盏茶的时间,袁炜就提笔落下了一首文采盎然的诗词:

    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

    犀箸餍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

    饔子左右挥双刀,脍飞金盘白雪高。

    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

    袁炜这么快就写好了一首诗词,出乎了众人的意料,有数位翰林围看袁炜的诗词,对袁炜诗词的赞不绝口,文采盎然、观此诗宛如看到了八珍美味,宛如看到了御厨**的手艺,大赞佳作。

    袁炜听着赞美,看着尚未提笔的朱平安,不由得露出了自得的神色,什么少年状元第一人,浪得虚名,能比得上我袁炜?!

    (PS:咱请忽略杜甫的《丽人行》、《观打鱼歌》,权当此作始于袁炜。)(未完待续。)

    前来传纸条的黄锦对于袁炜的一挥而就,一点也不吃惊,这袁炜素来才思敏捷,以前圣上有时夜半传出片纸御征青词,袁炜总是举笔立成,而且甚得圣上喜欢。

    此时见袁炜一挥而就,黄锦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神色,然后踱步过来观赏袁炜的大作。

    字走龙蛇,苍劲有力,一气呵成,书法非常精湛。文采也好,诗作也是上上之作,堪称绝佳,只是好是好,在书法上堪称大成,在文采可以拍案叫绝,可是却在胃口上却无多少冲动,可惜了。

    “袁大人有心了。”黄锦不露声色,向袁炜点了点头。

    得到了黄锦的赞赏,袁炜脸上的傲色更是浓郁,下巴都抬起四十多度了......

    袁炜写完后,其他人也都开始逐渐动笔,下一个写完的是李春芳,跟袁炜一样,李春芳也是经常给嘉靖帝写青词,在翰林院这些日子诗作功力更是之上升:

    京郊鲜笋趁鲥鱼,烂煮春风三月初。

    惟有莼鲈堪漫吃,神仙亦为啖鱼回。

    相对于袁炜的诗,黄锦在看完李春芳的诗时表情稍丰富一些,不过心里还是有些惋惜,这诗词虽说也是贴了点饭味,让人对鱼稍微动了点心,可是却也是点而已,还是无法让人胃口大开,可惜啊。

    “李大人有心了。”黄锦点了点头,看不出他的情绪。

    在李春芳写完诗后,其他人也都陆陆续续写完了一首诗,张居正和张四维也都各自写出了一首诗。

    张居正的诗词也绝对是上上上乘之作:

    龙王知鱼美,山神觉笋香。

    甘酿白玉杯,半酣味尤长。

    张四维也没有辜负他的文采,也是紧随着张居正写出了一首上佳之作。

    在座的众位翰林也都基本上落笔写好了一首佳作,目前没有落笔的也就只有朱平安了。朱平安是状元出身,可是此时却尚未提笔,众人不由的将目光都转向了他身上。

    难道说状元郎初次接到圣上的命题,懵了?

    黄锦此刻也将目光放在了朱平安身上。他此次来若说对谁寄予厚望,那便是朱平安了,昨晚就是朱平安在酒桌上的那首诗让圣上多吃了两大碗米饭啊。

    其实在看到嘉靖帝的小纸条的时候,朱平安第一反应便是在现代看到的那些吃货创作的食物体诗。昨晚自己那个玩笑之作便是曾经在网上看到的食物体诗之一,话说在现代自己看到这些诗作的时候可是胃口大开的,吃泡面连老干妈都省了......比当初看舌尖上的中国更下饭。

    不过唯一的问题是,在这个年代不知道能不能接受,而且这可是给这个世界上最有权势的人看的。

    “状元郎缘何尚未动笔啊?”黄锦问道。

    “敢问黄公。诗作有何限制?”朱平安没有回答,而是拱手问了黄锦一个问题。

    “无他,开胃即可。”黄锦摇了摇头,然后意味深长的补充了一句:“无需多虑,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即可。”

    这是话里有话啊,不过我喜欢,朱平安微微点了点头有了主意,如果按照常规的来写的话,自己文采比不上袁炜、李春芳、张居正他们,而且说实话。看他们的诗作也真的是没有多大的胃口。

    想一想,嘉靖帝食欲不振,食不下饭,目的就是开胃,至于文体什么的,反正我问过了,黄锦说没有的;另外,即便文体不好,最多惹来几声笑而已,能让嘉靖帝笑两声。好像也不错哦。

    面子?

    咳咳,那玩意值几个钱,戴着还挺累的。

    朱平安想清楚后,便勾起了唇角。带着玩笑的感觉提起了毛笔,顺手在砚台里饱蘸了墨汁。

    一时间众人全都将目光集中到了朱平安的浓墨欲滴的笔尖上。

    提笔帅,落笔稳,可特么你停在纸上一动不动是几个意思啊?!众人看着朱平安提笔、蘸墨、落笔后,就等着看朱平安写的诗呢,可是在这关键时候却见朱平安将笔落在纸上就没有下文了。一动也不动,好像熄火了一样。

    怎么,这是紧张的懵了?

    难堪大任,徒有其表,袁炜看向朱平安的目光,不屑的意味更浓了。

    “咳咳,叨扰了黄公,冒昧的问一句,今日御膳房想要给圣上进些什么吃食,唯恐乱了圣上的饮食安排。”

    朱平安的声音在落笔后半秒左右响起。

    张居正闻言,不由多看了朱平安两眼,心思缜密啊,朱平安考虑的这一点自己怎么没有想起来!

    其他人也都似乎有同感。

    “陛下前些日子斋戒吃素良久,御膳房想着多做些肉食为圣上补补气血。”

    黄锦看向朱平安的目光赞赏不已,对于朱平安的细心很是满意,能设身处地的为圣上考虑,而不是单纯的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这样的臣子才是陛下欣赏的臣子。

    哦,多吃肉啊。

    朱平安点了点头,然后手里的毛笔开始龙凤凤舞起来,文不加点,一气呵成:

    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

    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

    一开始众人还被朱平安高超的书法给震住了,朱平安的书法可以说冠绝翰林院,可是等朱平安写完诗,众人便愕然了。呃,这是打油诗?可是却比打油诗要高雅几分。朱平安的这首打油诗化用了苏轼的那首: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从苏轼这首诗中摘了两句,可是却又将其完善添加成了一首诗。

    先不管文采怎么样,看到这首诗的确让人有强烈的想要尝尝这个不俗又不瘦的竹笋焖猪肉的冲动,很强烈。

    不过若是论文采,朱平安这首诗跟袁炜、李春芳他们比都不能比,这也叫诗?!想了这么久就写了这么一首诗......袁炜及数人看向朱平安的目光都带着不屑。

    “其实我比较爱吃,有时候在看古诗的时候,都忍不住想到吃的,然后就试着做了些有意思的句子。差不多就像这样。”朱平安说着有些不好意思的笑了笑,然后就提笔写给众人看:

    故人西辞黄鹤楼,千里迢迢买鱼头!

    君问归期未有期,红烧茄子油焖鸡。

    曾经沧海难为水,鱼香肉丝配鸡腿。

    相见时难别亦难,清蒸螃蟹别放盐。

    朱平安写完这几个句子,四周便响起了一片哗然之声,伴随着胡闹、什么啊乱来之类小声的话。如果一开始朱平安那首诗还可以称为诗的话,后面写的这个就完全不能用诗来形容了,说它是打油诗都是抬举。

    君问归期未有期,红烧茄子油焖鸡......这都是什么啊。(未完待续。)